标准预防及针刺伤培训
- 格式:ppt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11
针刺伤的预防引言:针刺伤是指皮肤或者黏膜被针头或者其他尖锐物体刺破的伤害。
这种伤害可能导致疾病传播,如艾滋病、乙肝和丙肝等。
因此,预防针刺伤对于保护个人和公共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刺伤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正确处理和处置针头、安全操作和培训等方面。
1. 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为了预防针刺伤,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个人防护装备:1.1 手套:戴手套可以减少直接接触针头的风险。
选择适合自己的手套,并确保其无破损。
1.2 面罩和护目镜:在处理可能飞溅血液的情况下,戴上面罩和护目镜可以保护面部免受感染。
1.3 防护服:在可能有大量血液飞溅的环境中,穿戴防护服可以提供额外的保护。
1.4 防护靴和鞋套:在可能有血液或者其他体液泼溅的情况下,穿戴防护靴和鞋套可以保护脚部免受伤害。
2. 正确处理和处置针头正确处理和处置针头是预防针刺伤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下是一些处理和处置针头的建议:2.1 使用安全针头:选择具有保护罩或者自动回收功能的安全针头可以减少针刺伤的风险。
2.2 不重复使用针头:严禁重复使用针头,因为这可能导致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加。
2.3 正确拆卸针头:在使用完针头后,应按照正确的方法将其拆卸,并将其放入专用的安全容器中。
2.4 安全处置针头:将已使用的针头放入专用的安全容器中,并确保容器能够防止针头溢出或者重新使用。
3. 安全操作和培训安全操作和培训是预防针刺伤的另一重要方面。
以下是一些建议:3.1 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在使用针头时,应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避免不必要的针刺伤。
3.2 遵循标准预防措施:遵循标准预防措施,如正确洗手、使用消毒剂和随身携带个人防护装备等。
3.3 接受培训: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和处置针头,并了解应对针刺伤的紧急处理措施。
3.4 提供支持和资源:雇主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确保员工能够遵循安全操作和预防措施。
结论:预防针刺伤对于个人和公共健康至关重要。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第一篇: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防范措施】(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
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2)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再发生意外针刺伤或粘膜、有创伤口结仇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危险。
【处理措施】(1)紧急处理不慎被尖锐物体刺伤时,用流动水和/或肥皂水立即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0.5%聚维酮碘或75%的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必要时行外科处理。
如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黏膜、伤口,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2)暴露程度评估按职业暴露的类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暴露,以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分级分型确定详见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3)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h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4)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水平基线检查,在24h内抽血查hiv抗体,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保健科进行登记;根据暴露级别和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5)乙肝、丙肝追踪随访6个月;梅毒追踪随访3个月;艾滋病病毒暴露按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12个月时间点复查病毒抗体,做相应处理。
【应急处理程序】血液、体液暴露→立即冲洗、消毒处理伤口→暴露程度评估→针对暴露源进行实验检查和预防用药→登记、上报→追踪随访。
标准预防一、标准预防(standard cautions)的概念标准预防是面向医院内所有病人使用的一种预防,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汗液)均具有传染性,接触上述物质时,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必须采取隔离防护措施;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实施“标准预防”是医院感染控制的主要策略。
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方法及措施包括:手卫生;当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时使用个人防护品;正确处置患者使用后的设备和污染物品;预防针刺伤或锐器伤;环境清洁和处理;正确处置医疗废弃物。
(一)洗手和手消毒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和已知或未知污染的设备或物体表面时医务人员应进行手部卫生。
洗手或手消毒的指征:1.处理任何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污染物品后。
2.接触不同病人之间。
3.对同一病人进行不同部位的诊疗操作时。
4.脱手套后。
5.如手无明显污渍可使用快速手消毒剂。
(二)正确使用个人防护品使用个人防护品的目的是在微生物和穿着衣物之间提供物理屏障,可以阻挡微生物污染手、眼睛、衣服、头发和鞋等;个人防护包括手套、眼罩(护目镜)、面罩、围裙、防护服、鞋套、帽子(发罩)等;使用个人防护品可以降低但不能完全消除感染的风险;但工作人员必须意识到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不能代替基本的感染控制措施如洗手。
1、个人防护品的使用原则:2、根据暴露的风险选择个人防护用品。
3、污染的个人防护用品与物体表面、衣服或病员外的人员之间的任何接触。
4、不要共用个人防护用品。
5、当诊治完一个病人进行下一个病人的治疗或开始另一项诊疗操作时,每次都要完全彻底地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洗手。
个人防护品的使用方法如下:1. 手套戴手套目的是双重性的,既保护医护人员,也保护病人。
(1)手套的使用范围:接触或预料到要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体液、血液等或其他污染性程度高的物质,接触不同病人之间应更换手套;摘掉手套后立即洗手,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针刺伤如何处置》一、什么是针刺伤。
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针、穿刺针甚至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
针刺伤是临床医护工作者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是传染hbv、hcv 和hiv等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您是否清楚在日常工作中应如何有效地避免针刺伤害,加强主动防护。
当不慎发生针刺伤后又该如何正确处理。
二、如何有效预防针刺伤。
临床工作中针刺伤的发生多是因为医护人员防范意识薄弱,操作行为不规范或是处于抢救应急状态等。
因此,加强医护人员对针刺伤的主动防护是最重要的标准工作:1.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培训,并做到分期、分批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培训,使医务人员提高自我防范,是预防医务人员针刺伤的首要措施。
2.规范医疗操作行为。
不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勿将用过的锐器直接传递给他人;手持针头、刀片等锐器时,不得将锐器面朝他人。
3.医疗废弃物的规范处理:使用后的注射器、输液器应分离针头,将锐器投入锐器盒内,锐器盒收集至3/4即停止使用以减少刺伤的机会;4.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必须采取标准防护措施,不论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和粘膜,一副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可以显著减少接触的血量;5.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
三、发生针刺伤后该如何处理a.伤口处理1.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2.肥皂水或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3.安尔碘、75%酒精消毒伤口;4.使用防水敷贴包扎伤口。
b.上报职业暴露1.在处理伤口后,查阅患者是否有传染性疾病;2.必须在24小时以内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个案报告卡;3.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进行登记备案和随访;4.24小时内进行hcv、hbv和hiv抗体检测。
c.监测用药和随访。
可疑hcv感染有报道显示被空心带血的针头刺伤后感染丙肝的可能性约为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