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第十讲.ppt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16
中外教育管理史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一夏商西周教育管理体制有何特点:学在官府是这时期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由我国奴隶社会特点决定.六艺:是西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肉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巨子:我国古代春秋战国墨家私学领袖的称谓。
下代巨子由上代指定。
门徒要绝对服从于巨子。
先秦儒家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
1文教政策思想(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关于教育对象思想(有教无类)。
3关于学制的构想(九年制大学)。
4关于视学制度5教育教学管理思想。
6教师管理思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及历史必然性:最直接表现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必然性:1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体要求。
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3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评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1招生原则(有教无类)2教学管理(启发诱导研讨)3经费管理(诸侯馈赠)墨家管理思想及管理特点:1文教政策思想(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贤士)2关于教育内容,重视知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管理特点:1培养目标2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3教学管理4组织管理制度稷下学宫的管理特点: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国在都城临淄门之下设立的一所高等学府。
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独具特色,属官学性质,但讲学研讨由私人主持。
办学原则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原则。
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遵守行为规范有全面详细规定。
《弟子职》是我国最早的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
1要求学生虚心求教,尊敬老师。
2要求学生饮食起居有良好习惯3规定学习的规则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秦代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文教政策:1书同文2行同伦3设三老以掌教化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察举制: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填空1教育管理一般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的管理2、武帝时逐步确立了以察举为主的取士制度。
3、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置弟子50人是汉太学建立的标志.4、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5、汉代的私学有初级程度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启蒙阶段的教育主要在私学里进行.承担这一阶段教育的私学主要是书馆和乡塾.广为流传并留下来的只有元帝时史游作的《急就篇》6、从汉代以后,每年州举“秀才”郡举“孝廉”,历代沿袭,成为固定的选士制度。
7、西晋时期,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8、惠帝时规定五品官以上子弟如国子学,六品以下子弟入太学。
9、最早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颜氏家训》。
作者颜之推10、南北朝时周兴嗣《千字文》是有影响的蒙学课本。
11、隋炀帝大业三年(606年)始置进士科。
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
12.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
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是生徒和乡贡。
他在中国历史上推行了1300年之久。
13、隋唐时期,主要由礼部兼管教育。
14、⑴中央官学由国子监具体管辖,设国子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
从此,我国中央官学有了专门的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
⑵地方官学归地方政府直接管辖,具体的主持者为长史。
15.唐代礼部是中央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唐代设置了国子监,为专门管理中央关学的行政机构.国子监设有祭酒,司业,监丞,主薄等16、早在汉代,就有外族派遣子弟来中国留学。
17、两宋时期明确提出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方针。
18、宋真宗作了《劝学诗》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斤粟。
安房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缘,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愁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随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19、宋真宗下令追封孔子为“元圣文宣王”。
20、宋代官学的发展、书院的兴盛等,都与理学有密切关系。
中外教育管理史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一夏商西周教育管理体制有何特点:学在官府是这时期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由我国奴隶社会特点决定.六艺:是西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肉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巨子:我国古代春秋战国墨家私学领袖的称谓。
下代巨子由上代指定。
门徒要绝对服从于巨子。
先秦儒家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
1文教政策思想(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关于教育对象思想(有教无类)。
3关于学制的构想(九年制大学)。
4关于视学制度5教育教学管理思想。
6教师管理思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及历史必然性:最直接表现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必然性:1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体要求。
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3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评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1招生原则(有教无类)2教学管理(启发诱导研讨)3经费管理(诸侯馈赠)墨家管理思想及管理特点:1文教政策思想(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或贤士)2关于教育内容,重视知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管理特点:1培养目标2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3教学管理4组织管理制度稷下学宫的管理特点: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国在都城临淄门之下设立的一所高等学府。
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独具特色,属官学性质,但讲学研讨由私人主持。
办学原则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原则。
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遵守行为规范有全面详细规定。
《弟子职》是我国最早的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
1要求学生虚心求教,尊敬老师。
2要求学生饮食起居有良好习惯3规定学习的规则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秦代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文教政策:1书同文2行同伦3设三老以掌教化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察举制: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中国部分第一章先秦时期1.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名称有(序)和(校)商朝除继承已有的(庠)和(序)外,有创设了(瞽宗)和(学)2.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
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五学。
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3.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
这些教育内容体现出西周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
4.六经;儒家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
内容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5.有教无类:是儒家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针对当时奴隶制教育的等级性,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6.稷下学宫: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
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讨气氛浓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次相授受是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
7.西周教学内容的特点?西周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教育,形成了以“六艺”为主的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相当于政治伦理课程,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宗教礼仪等。
乐是与礼的教育密切配合的教育内容,主要起到精神陶冶的作用。
射和御为军体训练。
书、数为传授语言文字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课程。
西周以“六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这是西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教育上的体现,也是对教育的要求。
8.西周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制度的教育管理功能?视学包括两种,一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示尊老敬德,重视教育。
二是督导性的视学。
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视察的内容都包括德行和道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而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考查的标准,以督促、引导学生的学习。
中外教育管理史名词解释学在官府: 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
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垄断,民间无学。
这一教育管理体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产物,是由奴隶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所决定的。
六艺:是西周时期主要的教育内容,具体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察举制: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察举制,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左雄改制:左雄对察举制度的改革,通常称为“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
这次改革,使察举制由推荐发展为推荐与考试相结合,为选士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探索了新路。
“策问”、“对策”:所谓“策问”,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荐举者作答。
答者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是谓“对策”。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其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
“九品中正制”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是人的家世和才德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9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
《人物志》: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勋的一部人才学著作。
他即周公以来人才研究之大成,又多有独到建树,内容丰富,不仅从治国平天下的高度论述善于知人用人的重要意义,而且详细地阐述了人才的多种不同类型,提出了人才的标准,分析了各类人才的心理特点,征象及优缺点,还论述了识别人才和使用人才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和应遵守的原则等,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人才学的巅峰之作。
束脩制:中国古代自孔子开始,学生初入学时都要带一些酒肉之类的东西拜见老师,仪式非常隆重,这种仪式叫做,“束脩之礼”,以示对老师的尊重。
从唐代开始,这种礼仪被朝廷明文规定下来,成为一种制度,即为束脩制。
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创立的。
三舍即外舍、内舍、上舍。
学生初入学时,为外舍生,学习一年,月一私试,岁一公试,公试成绩列一二等者,参考薄籍记录的平时品行,学习成绩,合格者升入内舍。
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简而言之,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
2.教授治校:教授治校即让教授为评议会的多数,“议决立法方面的事”;让教授中的学长“分任行政方面的事”;让教授主任“分任教务”等等。
这是北洋军阀政治统治时期,北京大学改革管理制度贯穿的一个核心思想 3.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学制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各方面的综合反映。
4.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也称早期人道主义教育,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领域内的种种要求。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康帕内拉,法国的拉伯雷、蒙旦,捷克的夸美纽斯等等。
由于人文主义教育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需要,因此这时的教育所培养的人已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是积极从事社会、政治、文化、工商业活动的实际活动家,也就是说,教育不再是神性的,而是人性的。
因而,人文主义教育直接推动着教育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5.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为实现普及教育所设计的一种新的初等教育理论。
所谓要素.就是各学科教育的最基本和最简单的要素,它也是各学科教学的出发点。
(要素教育论为学校各科教学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当时师范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学校主权”:“学校主权”是德国州政府对学校的一种监督权。
根据德国基本法规定,中小学包括私立学校都在国家的监督之下,而代表国家的主要是州政府。
州政府包括州议会和州文化与教育部,拥有对学校的监督权,被称为“学校主权”。
州政府主要制定学校立法和财政计划,州文化与教育部负责计划学校的发展和颁布相应的规定。
学校管理的主要权力集中在州7.策问:汉代选拔人才始于汉高祖,汉文帝更为重视选拔人才,还亲自出题策问。
所谓“策问”,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举荐者作答8.“自由教育”思想:“自由教育”思想是亚里斯多德提出的“通才教育”的一种形式。
填空1教育管理一般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的管理2、武帝时逐步确立了以察举为主的取士制度。
3、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置弟子50人是汉太学建立的标志.4、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5、汉代的私学有初级程度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启蒙阶段的教育主要在私学里进行.承担这一阶段教育的私学主要是书馆和乡塾.广为流传并留下来的只有元帝时史游作的《急就篇》6、从汉代以后,每年州举“秀才”郡举“孝廉”,历代沿袭,成为固定的选士制度。
7、西晋时期,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8、惠帝时规定五品官以上子弟如国子学,六品以下子弟入太学。
9、最早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颜氏家训》。
作者颜之推10、南北朝时周兴嗣《千字文》是有影响的蒙学课本。
11、隋炀帝大业三年(606年)始置进士科。
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
12.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
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是生徒和乡贡。
他在中国历史上推行了1300年之久。
13、隋唐时期,主要由礼部兼管教育。
14、⑴中央官学由国子监具体管辖,设国子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
从此,我国中央官学有了专门的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
⑵地方官学归地方政府直接管辖,具体的主持者为长史。
15.唐代礼部是中央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唐代设置了国子监,为专门管理中央关学的行政机构.国子监设有祭酒,司业,监丞,主薄等16、早在汉代,就有外族派遣子弟来中国留学。
17、两宋时期明确提出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方针。
18、宋真宗作了《劝学诗》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斤粟。
安房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缘,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愁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随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19、宋真宗下令追封孔子为“元圣文宣王”。
20、宋代官学的发展、书院的兴盛等,都与理学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