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语言)活动设计:《神奇的土壤》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大班主题神奇的土壤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主题活动《神奇的土壤》。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五章“土壤的奥秘”中的第13节,详细内容为:1. 土壤的形成;2. 土壤的作用;3. 常见土壤类型及特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知道土壤的作用。
2. 认识常见土壤类型,了解其特点,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珍惜土壤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作用及常见土壤类型的特点。
难点:理解土壤对生物和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土壤样本、放大镜、图片、视频等。
2. 学具:记录本、彩笔、小铲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幼儿观察校园内的土壤,让他们描述土壤的外观和特点。
提问:土壤是从哪里来的?它有什么作用?2. 教学活动(10分钟)介绍土壤的形成过程,让幼儿了解土壤是由岩石、有机物、水分等经过长时间作用形成的。
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让幼儿通过观察、触摸,了解其特点。
3. 例题讲解(5分钟)出示图片,让幼儿判断土壤类型,并说明理由。
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4. 随堂练习(5分钟)分组讨论,让幼儿列举土壤的作用,并记录在记录本上。
各组汇报成果,进行点评。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幼儿复述土壤的形成过程、作用和常见土壤类型。
强调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引导幼儿珍惜土壤资源。
六、板书设计1. 土壤的形成岩石、有机物、水分等长时间作用2. 土壤的作用植物生长的基地生物栖息地水源涵养土壤保持3. 常见土壤类型及特点沙质土:透气性好,保水性差粘土:保水性好,透气性差砂壤土:透气性、保水性适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自己家附近的土壤,描述其类型和特点,并说明土壤的作用。
2. 答案示例:土壤类型:沙质土特点:颜色较浅,颗粒较大,透气性好,保水性差土壤作用:提供植物生长的基地,影响水质、气候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幼儿对土壤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大班主题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土壤》一、教案概述1. 教案主题本教案主题为《神奇的土壤》,适用于大班幼儿园的自然与科学教学。
通过本课,旨在让幼儿了解土壤的基本特征、作用及重要性,培养探索和观察的能力。
2. 教学目标在本课中,期望幼儿能够实现以下教学目标:•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和形成过程;•能够描述土壤的特征和作用;•理解土壤在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能够进行简单的土壤探索和观察。
3. 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壤的基本组成和形成过程;•土壤的特征和作用;•土壤的重要性及与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土壤探索和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幼儿熟悉的动画片、图片或游戏引入土壤的概念,激发幼儿对土壤的兴趣。
2. 探究•呈现一小段土壤和植物的故事或图片,给幼儿留出思考时间,鼓励他们互动讨论。
•引导幼儿提出对于土壤的问题,例如:“土壤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植物是如何在土壤中生长的?”等。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土壤样本,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和湿度等特征。
3. 认知•引导幼儿总结探究的结果,帮助他们认识到土壤是由岩石、有机物质和水分等组成的。
•利用图片或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进一步引导幼儿认识到土壤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讨论土壤在养分供应和水分保持方面的作用。
4. 拓展•利用幼儿园中的植物园、花坛等场所进行实地观察,让幼儿亲自体验土壤和植物的关系。
•引导幼儿思考植物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生长的情况,并提出关于土壤改良和保护的建议。
5. 总结•回顾本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幼儿总结所学的知识和体会。
•引导幼儿思考课程中的问题及答案,并帮助他们形成对土壤的基本认识。
三、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幼儿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有效提升。
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探索和思考兴趣。
同时,我还为幼儿提供了多种适用的学习资源,包括图片、故事和实地观察等,以增强他们的参与和合作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语言)活动设计《神奇的土壤》设计意图:对大班幼儿来讲对土壤的理解不是很清楚,不知道土壤对我们人类以及植物的好处,不清楚土壤有几种颜色,有干湿和硬软之分,因此,我特设计了本节《土壤大探秘》能让幼儿清楚的理解土对人类的作用。
活动目标:1.感知了解土壤有多种颜色,有干湿和硬软之,里面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
2尝试用小实验的方式探究土壤特点,知道土的类的作用。
3.乐意参与活动,萌发珍惜土地的感情。
活动准备:1.幼儿资源:主题小书、记录单、自封袋1个。
2.教师资源:挂图、DVD、土壤1份(内有一份树叶、树根等);大盘子1个(里面有干、湿的土壤);与土壤相关字卡,一盆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里生长出的植物;一盆在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荒瘠土地、梯田、种植绿肥、收集落叶沤肥的图片各1张。
3.经验准备:有挖土经验。
活动过程:1.看一看、捏一捏、想一想,探究干湿的区别。
(1)教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什么颜色的?除了黑色的土,你还看见过什么颜色的土?猜猜它是软的还是硬的?(2)教师:请你们来捏一捏土壤,感受一下有什么感觉(幼儿边说教师边出示“软”“硬”字卡)(3)教师:什么样的土壤是软的什么样的土壤是硬的?(4)教师:土壤有多种颜色,它们有的是干土,有的是湿土,软硬程度也不一样。
2.出示挂图,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壤剖面图和小实验,了解土壤对动植物生长作用。
(1)教师:土壤对上面的世界是什样的?(2)教师:可以种植植物、草树木、庄稼……还有许多美丽的建筑。
3)土壤里面有什么?(4)教师:有许多小生物在这里生活,有蚯蚓、蛇、青蛙……(5)教师:土壤里面的小动物要呼吸空气的,为什么它们能在这里生存怩?3.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土壤层。
(1)引导幼儿阅读主题小书,比较土壤各分层之间的异同。
(2)教师:看看这两盆植物,你们发现什么?(3)教师: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里生长出的植物茁壮且呈绿色,而在贪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细弱,柔软且枯黄。
2024年幼儿园大班主题优秀教案《神奇的土壤》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材第四章《大自然探秘》中的第三节《神奇的土壤》。
详细内容包括:土壤的形成、土壤的作用、土壤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如何保护土壤。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认识土壤的作用。
2. 培养幼儿对土壤类型和特点的认知,提高观察和分类能力。
3. 培养幼儿环保意识,让幼儿明白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土壤的形成、作用以及类型和特点。
难点:如何让幼儿理解土壤的作用和保护土壤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土壤样本、放大镜、小铲子等。
2. 学具: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内的植物,引导幼儿关注植物生长的土壤。
2. 讲解土壤的形成(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土壤形成的动画,讲解土壤的形成过程。
3. 土壤作用探究(5分钟)教师提问:“土壤对植物有什么作用?”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
4. 土壤类型和特点认知(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让幼儿观察并分类。
幼儿通过放大镜观察土壤特点,记录在记录表上。
5. 保护土壤意识培养(5分钟)教师讲解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保护土壤。
6.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彩泥,让幼儿动手制作自己心目中的土壤。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制作过程,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土壤的形成2. 土壤的作用3. 土壤的类型和特点4. 保护土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土壤,并标注出其特点。
2. 答案:幼儿作品,教师根据观察和记录给予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观察、分类、制作等环节,让幼儿对土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思考保护土壤的方法,提高环保意识。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农场,观察不同作物生长的土壤,巩固所学知识。
2024年幼儿园大班主题优秀教案《神奇的土壤》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主要围绕“神奇的土壤”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五章“自然与科学”第二节“土壤的秘密”。
详细内容涉及土壤的组成、特性、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特性,知道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观察、探索、表达的能力,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环保意识,教育幼儿珍惜土地资源,爱护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土壤的组成和特性,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土壤的基本知识,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土壤样品、放大镜、植物生长图、环保宣传册等。
学具:画纸、彩笔、小铲子、小花盆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土壤,让幼儿描述土壤的颜色、质地等特征。
提问:土壤是什么?土壤里有什么?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土壤的组成、特性和作用,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结合教材,讲解土壤的基本知识,让幼儿了解土壤的重要性。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请幼儿分组讨论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并派代表进行分享。
实践活动:让幼儿用小铲子挖取土壤样品,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并记录下来。
4. 环保教育(10分钟)教师通过环保宣传册,教育幼儿珍惜土地资源,爱护环境。
讨论如何保护土壤,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
5. 创作表达(10分钟)让幼儿用画纸、彩笔描绘土壤里的生物,展示他们对土壤的认识。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表扬。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土壤2. 内容: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物、生物等土壤的特性:颜色、质地、湿度等土壤的作用:植物生长、保持水源、净化空气等环保意识:珍惜土地资源,爱护环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眼中的土壤请幼儿用画笔描绘出自己观察到的土壤,并简单描述土壤的特征。
幼儿园大班《神秘的土壤》科学活动教案一、活动背景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对土壤的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作用,培养幼儿的科学观察和探索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通过本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自然的奥秘,体验科学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1.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的作用。
2.培养幼儿科学观察和探索能力。
3.激发幼儿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三、活动准备1.土壤样本(可以来自幼儿园周边的土壤,需提前收集好)。
2.放大镜、小铲子、容器等观察工具。
3.教具:图片、幻灯片等辅助教材。
4.活动场地准备:室内或室外均可,需要提供活动所需的桌椅等。
四、活动流程第一阶段:认识土壤1.引入活动(5分钟)–通过简单介绍土壤的重要性和神秘之处,引起幼儿的兴趣。
2.探索土壤(15分钟)–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土壤样本,感受土壤的质地和颜色。
–引导幼儿用小铲子挖一些土壤,观察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3.讨论与总结(10分钟)–引导幼儿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土壤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阶段:实践探索1.土壤过滤实验(20分钟)–准备一个透明容器,放入一层砂土、一层泥土和一层风化岩石,用水慢慢浇灌,观察水渗透的情况。
2.播种小试验(20分钟)–在容器中的砂土、泥土和风化岩石上分别播种小花种子,观察每种土壤对种子生长的影响。
第三阶段:活动总结1.小结与讨论(15分钟)–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体会。
–讨论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爱护土壤。
2.活动反思(5分钟)–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本次活动,听取幼儿的建议和想法。
五、延伸活动1.继续观察土壤,让幼儿自己收集不同地点的土壤样本,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2.室内种植小绿植,让幼儿亲自体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3.观察蚯蚓等土壤动物,了解它们在土壤中的作用。
六、活动评估1.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观察能力、提问能力、以及团体合作能力等。
大班主题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土壤》一、教学背景本教学针对大班儿童(4-5岁)的自然科学学习需求,以“神奇的土壤”为教学主题,通过探究土壤的组成、土壤的作用及土壤对植物的影响,提高幼儿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环境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 能够了解土壤的主要来源和组成; 1.2 能够认识土壤的基本物质; 1.3 能够感知土壤对植物的重要性; 1.4 能够理解土壤的作用及对环境的影响。
2.能力目标2.1 能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2 能够能够进行简单实验并描述结果; 2.3 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小组任务。
3.情感目标3.1 能够培养对土壤和植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3.2 能够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分享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1.教学内容1.1 土壤的来源和组成1.1.1 观察不同种类土壤,并比较各自的颜色和质地。
1.1.2 感知土壤的由来和构成。
1.2 土壤的基本物质1.2.1 利用放大镜观察土壤中的小颗粒,并了解其成分及来源。
1.2.2 通过实验提取土壤的不同成分,了解不同成分的性质和分布。
1.3 土壤对植物的重要性1.3.1 通过观察实验,展示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关键作用。
1.3.2 培养学生对植物和土壤的重要性认识。
1.4 土壤的作用及对环境的影响1.4.1 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吸附作用和保水作用。
1.4.2 讨论污染土壤的危害并了解如何保护土壤。
2.教学重点2.1 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土壤的基本特征和对植物生长的重要影响; 2.2 强调土壤的环保意义,让学生真正关心和保护自然环境。
四、教学过程及反思1.预习和导入1.1 教师通过教学图片或者实物引导学生,了解“土壤”这个环节的内容和主题,并与学生提出关于“土壤”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2.主体教学2.1 活动一:探究土壤的来源和组成为了让幼儿对土壤的来源和组成有更直观的感受,教师让幼儿自己动手采集不同的土壤样本,并用显微镜观察土壤的微粒和颜色。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秘的土壤》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幼儿科学探索》第三单元《自然的奥秘》中的第二章《土壤的秘密》。
具体内容包括:土壤的形成、土壤的组成、土壤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土壤。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土壤的基本知识,知道土壤的形成、组成和作用。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探索的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组成。
重点:土壤的作用、如何保护土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土壤样本、放大镜、图片、视频等。
2. 学具:小铲子、小盆栽、记录表、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土壤,让幼儿亲自感受土壤的质地。
(2)提问:“大家知道土壤是从哪里来的吗?土壤里面有什么秘密呢?”2. 教学新课(10分钟)(1)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讲解土壤的形成过程、组成和作用。
(2)引导幼儿观察土壤样本,用放大镜观察土壤中的小生物。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土壤作用的相关例题,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动手操作,用小铲子挖土壤,观察土壤的组成,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神秘的土壤》2. 板书内容:(1)土壤的形成(2)土壤的组成(3)土壤的作用(4)保护土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小朋友们在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家里的植物,了解它们生长的土壤。
(2)思考:如何保护土壤?2. 答案:(1)观察记录表(2)保护土壤的方法:不乱扔垃圾、合理施肥、节约用水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土壤的基本知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1)开展环保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2)组织幼儿参观农场,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和作物之间的关系。
大班科学语言活动设计神奇的土壤一、引言土壤是地球上最神奇的物质之一,它孕育了无数生命,也见证了地球的演变。
作为一名科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了解土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大班科学活动中,设计一场关于神奇的土壤的课程,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土壤的魅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本文将从活动目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大班科学语言活动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孩子们对土壤的认识和兴趣。
通过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土壤的基本成分、结构特点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 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活动中,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3. 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让孩子们认识到土壤资源的珍贵,学会珍惜和保护土壤,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内容设计1. 土壤的基本成分和结构特点(1)介绍土壤的基本成分:有机质、无机质、水、空气等,并通过实验展示这些成分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
(2)讲解土壤的结构特点:颗粒状、团粒状、块状等,并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的土壤,让孩子们了解土壤的结构差异。
2.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1)讲述土壤作为生物圈的一部分,承载着植物生长的基础。
(2)介绍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如固氮菌、根瘤菌等。
(3)通过实验,让孩子们了解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
3. 土壤资源的保护与利用(1)让孩子们认识到土壤资源的珍贵性,学会珍惜和保护土壤。
(2)介绍如何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如轮作、施肥等措施,以保持土壤的健康和肥力。
4. 实践活动:制作“神奇的土壤”手工作品(1)指导孩子们收集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泥土,制作成有趣的手工作品。
(2)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与土壤相关的故事或画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孩子们思考土壤的重要性和价值。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秘的土壤》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身边的科学》第四章《大自然中的秘密》第三节《神秘的土壤》。
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土壤的组成,探索土壤中的生物,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土壤的组成,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2. 能通过观察、探索、实验等方法,发现土壤中的生物及其特点。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关爱环境、保护土壤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土壤的组成,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难点:土壤中的生物及其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土壤样本、放大镜、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铲子、小桶、手套、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幼儿到户外采集土壤样本,引导他们观察土壤的外观、颜色、质地等特征。
2. 新课导入(10分钟)(1)展示土壤样本,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土壤的特征。
(2)通过PPT课件,介绍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以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为例,让幼儿理解土壤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水分的重要性。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分组讨论:土壤中的生物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2)实验探索:用放大镜观察土壤样本,寻找并记录土壤中的生物。
六、板书设计1. 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空气、水分。
2. 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提供养分、水分。
3. 土壤中的生物:蚯蚓、蚂蚁、微生物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自己家附近的土壤特征,了解土壤中的生物。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和家长一起种植植物,观察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土壤的组成、作用以及土壤中的生物。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对土壤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家庭种植活动中的表现。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幼儿关注环境保护,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神奇的土壤
设计意图:
对大班幼儿来讲对土壤的理解不是很清楚,不知道土壤对我们人类以及植物的好处,不清楚土壤有几种颜色,有干湿和硬软之分,因此,我特设计了本节《土壤大探秘》能让幼儿较清楚的理解土对人类的作用。
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土壤有多种颜色,有干湿和硬软之分,里面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
2.尝试用小实验的方式探究土壤特点,知道土的人类的作用。
3.乐意参与活动,萌发珍惜土地的感情。
活动准备:
1.幼儿资源:主题小书、记录单、自封袋1个。
2.教师资源:挂图、DVD、土壤1份(内有一份树叶、树根等);大盘子1个(里面有干、湿的土壤);与土壤相关字卡,一盆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里生长出的植物;一盆在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荒瘠土地、梯田、种植绿肥、收集落叶沤肥的图片各1张。
3.经验准备:有挖土经验。
活动过程:
1.看一看、捏一捏、想一想,探究干湿的区别。
(1)教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什么颜色的?除了黑色的土,你还看见过什么颜色的土?猜猜它是软的还是硬的?
(2)教师:请你们来捏一捏土壤,感受一下有什么感觉
(幼儿边说教师边出示“软”“硬”字卡)
(3)教师:什么样的土壤是软的什么样的土壤是硬的?
(4)教师:土壤有多种颜色,它们有的是干土,有的是湿土,软硬程度也不一样。
2.出示挂图,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土壤剖面图和小实验,了解土壤对动植物生长的作用。
(1)教师:土壤对上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2)教师:可以种植植物、花草树木、庄稼……还有许多美丽的建筑。
(3)土壤里面有什么?
(4)教师:有许多小生物在这里生活,有蚯蚓、蛇、青蛙……
(5)教师:土壤里面的小动物要呼吸空气的,为什么它们能在这里生存怩?
3.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土壤层。
(1)引导幼儿阅读主题小书,比较土壤各分层之间的
异同。
(2)教师:看看这两盆植物,你们发现什么?
(3)教师: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里生长出的植物茁壮且呈绿色,而在贪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细弱,柔软且枯黄。
(4)教师出示荒瘠的土地、梯田等几种图片。
活动延伸:
(1)教师出示一些用泥自制的泥人、泥动物,并现场捏制小动物,引起幼儿兴趣,让幼儿交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