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设计速度有关指标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135.50 KB
- 文档页数:7
城市道路限速设置标准
城市道路的限速设置标准通常会根据不同的道路类型、车道数量、交通流量和道路条件来制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城市道路限速设置标准:
1. 没有道路中心线的道路:城市道路最高行驶速度不得超过每小时30公里。
2. 同方向只有1条机动车道的道路:城市道路最高行驶速度不得超过每小时50公里。
3. 同方向划有两条以上机动车道的道路(没有限速标志、标线的):城市道路最高行驶速度不得超过每小时70公里;封闭的机动车专用道路和公路最高行驶速度不得超过每小时80公里。
另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城市道路的限速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学校、医院、商业区等人流密集的区域,限速可能会更低,以确保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在桥梁、隧道、施工区域等特殊路段,也可能设置特殊的限速标志。
此外,如果道路上有限速标志,那么车辆应按照限速标志上标明的速度行驶。
如果道路条件恶劣,例如能见度低、路面湿滑等情况,车辆也应适当降低速度以确保安全。
城市道路速度等级标准一、引言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交通安全、提高交通效率、改善居民出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而城市道路的速度等级标准则是评估和规划城市道路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对城市道路速度等级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意义和应用,并探讨其在实际规划中的应用案例。
二、速度等级标准的定义和意义1. 速度等级标准定义城市道路速度等级标准是指根据车辆行驶速度和交通流量,将城市道路划分为不同等级,并为每个等级确定相应的设计车速。
2. 速度等级标准的意义(1)提高交通安全性:通过合理划分不同车辆行驶速度的道路,可以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2)提高交通效率:根据不同车辆行驶速度设置相应设计车速,可以提高道路运输效率。
(3)改善出行环境:合理设置不同车辆行驶速度的道路可以改善居民出行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三、国内外城市道路速度等级标准案例分析1. 国外案例分析(1)美国:美国根据道路功能和车辆行驶速度将城市道路划分为不同等级,并为每个等级确定相应的设计车速。
(2)英国:英国根据不同车辆行驶速度和交通流量将城市道路划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并为每个等级确定相应的设计车速。
2. 国内案例分析(1)北京市:北京市根据交通流量、功能和车辆行驶速度将城市道路划分为快速干线、次干线和支线,并为每个等级确定相应的设计车速。
(2)上海市:上海市根据交通流量、功能和车辆行驶速度将城市道路划分为快速干线、主干线、次干线和支线,并为每个等级确定相应的设计车速。
四、城市道路速度等级标准在实际规划中的应用1. 交通规划中的应用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和交通需求,制定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包括不同等级的快速干线、主干线、次干线以及支线,以满足不同车辆行驶速度和交通流量的需求。
2. 道路改造和建设中的应用在道路改造和建设中,根据速度等级标准对道路进行划分,合理确定道路几何标准、交通控制措施等,以提高交通安全性和效率。
3. 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根据速度等级标准对城市道路进行管理,包括限制车辆类型、设置限速标志、加强交通巡逻等措施,以保障交通安全和畅通。
《马路工程技术标准》技术指标摘录
平曲线最小长度
回旋线最小长度
不同纵坡最大坡长
注:表中所列“一般值”为正常状况下的采纳值;“极限值”为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纳的值
双车道路面加宽值
注
:
路基压实度
桥涵分类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
汽车荷载等级
桥涵设计车道数
马路最大合成纵坡
马路转角等于或小于7°时的平曲线长度
设计车辆外廓尺寸
摘自《马路路途设计规范》(送审稿) 7 公路平面 2003.09
表 (续) 圆曲线半径和超高值
注:括号值为路拱大于2%时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技术指标摘录
平曲线最小长度
回旋线最小长度
不同纵坡最大坡长
注:表中所列“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的采用值;“极限值”为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的值
双车道路面加宽值
注
:路基压实度 桥涵分类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
汽车荷载等级
桥涵设计车道数
公路最大合成纵坡
公路转角等于或小于7°时的平曲线长度
设计车辆外廓尺寸
摘自《公路路线设计规范》(送审稿) 7 公路平面 2003.09
表7.5.3 (续) 圆曲线半径与超高值
注:括号值为路拱大于2%时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引言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是指对城市道路交通进行规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的一系列活动和措施。
为了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将介绍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Markdown文本格式进行展示。
1. 交通流量指标交通流量是指通过道路某一路段的车辆流量。
对交通流量进行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道路的使用情况,为道路规划和交通管理提供依据。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交通流量指标:•日均交通量(ADT):某一路段在一天内通过的平均车辆数量。
•尖峰小时交通量(PHV):某一路段在尖峰小时内通过的车辆数量。
•最大交通量(MADT):某一路段通过的最多车辆数量。
•交通流量饱和度:某一路段的交通流量与其容量之比,反映道路使用的拥堵程度。
2. 道路通行能力指标道路通行能力是指道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车辆数量。
通行能力的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道路的瓶颈位置和瓶颈程度,为交通管理和道路规划提供参考。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道路通行能力指标:•道路通行能力(C):道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最大车辆数量。
•交通瓶颈位置:交通流量超过道路通行能力的位置。
•道路通行能力利用率:实际交通流量与道路通行能力之比。
3. 交通事故指标交通事故是指在道路上发生的交通意外事件。
对交通事故进行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交通安全状况,为交通管理和道路设计提供指导。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交通事故指标:•交通事故率: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交通事故数量与通行车辆数量之比。
•交通事故死亡率: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与通行车辆数量之比。
•交通事故损失: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交通运行效率指标交通运行效率是指交通系统使用资源的效率和交通流畅程度。
对交通运行效率进行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交通系统的效率和流畅程度,为交通管理和交通规划提供参考。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交通运行效率指标:•平均交通速度: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路段的平均车速。
一、道路设计技术指标(一)设计简图1、道路剖面2、安全岛/中央隔离带(二)采用的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2)设计速度:40km/h;(3)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4)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5年;(5)路面设计荷载标准:BZZ-100;(6)路拱横坡:车行道1.5%(双向),人行道1%(坡向车行道);(7)抗震设计标准: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g;(8)平面线形技术指标:(9)纵断面线形技术指标:(三)纵断面设计1.设计原则(1)纵断面设计根据规划高程进行设计,并与两侧地坪标高相适应,同时兼顾道路排水的顺畅性。
(2)新建路段的纵断面设计综合考虑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的要求,来控制设计高程,合理控制路基高度,确保路基、路面强度满足规范要求。
(3)纵断面线形应平顺、圆滑、视觉连续,并与地形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4)竖曲线半径的选用,以满足驾驶人员视觉要求和路容美观为宜,在增加工程量不大的情况下尽量选用较大竖曲线半径。
同向竖曲线间,避免出现断背曲线;反向竖曲线间插入直线坡段,最小长度大于3秒行程。
(5)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平缓舒顺,起伏不宜频繁。
2.纵断面设计(1)纵断面设计控制因素主要控制因素为:1)交口规划高程为;3)小区出入口高程为;4)幼儿园出入口高程。
(2)道路纵断面高程:设计高程为道路中心线处路面高程。
(3)纵断面设计由于本工程属于片区道路工程,为了避免道路在区域内道路高程起伏太大进而造成与地坪标高相差太多,本工程按最小纵坡不小于0.1%进行设计。
同时采用加密收水井的设置,保证道路排水顺畅。
(四)横断面设计1.设计原则(1)满足道路使用功能及远期车流增长的需求。
(2)道路横断面设计应注重景观设计,必须提高道路景观的宜人氛围,与区域的整体景观相协调。
(3)应能够适应交通流构成的转变,满足交通长远可持续发展要求。
既有系统性又有连续性。
城市道路设计速度有关指标汇总
内容摘要为便于城市道路设计查阅现行《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中设计速度有关的技术指标,特将汇总整理后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
关健词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设计速度有关的技术指标
(4)非机动车设计车辆及其外廓尺寸(规范表3.3.2)表4
(6)各级道路设计速度(规范表3.2.1)表6
(8)人行道最小宽度(规范表5.3.4)表8
注:表中数值均为重型击实标准。
注:砌块路面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时,设计年限为10年;采用石材时,为20年。
注:1.快速路、降雨量大的地区路拱设计坡度宜取高值,可选1.5%~2.0%;
2.纵坡大时宜取低值,纵坡小时宜取高值;
3.严寒积雪地区、透水路面路拱设计坡度宜采用低值。
(16)抗震设防:道路工程应按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区的抗震标准设防。
(注:不再执行原规范:道路工程以设计地震烈度表示的设防起点一般为8度。
以下情况设防起点应为7度,7度以下
不设防。
……)
注:对有特殊要求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可在上述规定基础上经技术经济论证后予以调整。
(19)直线的最大与最小长度表19
线,取消曲线间直线长度;当设计速度小于60km/h,地形条件困难时,直线段长度可不受上述限制,但应满足设置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要求。
(20)合成坡度(规范表6.3.7)表20
注:积雪或冰冻地区道路的合成坡度应小于或等于6.0%。
注:当平面交叉口为非机动车专用路交叉口时,路缘石转弯半径可取5~10m。
(23)一条机动车车道最小宽度(规范表5.3.2)表23。
城市道路设计速度有关指标汇总
内容摘要为便于城市道路设计查阅现行《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中设计速度有关的技术指标,特将汇总整理后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
关健词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设计速度有关的技术指标
(1)通行能力、平曲线、超高、停车视距、坡度、竖曲线、保护性路肩宽度表1
(2)机动车道最大坡长表2
(3)非机动车行道纵坡限制坡长表3
(4)非机动车设计车辆及其外廓尺寸(规范表)表4
(5)一条非机动车道宽度(规范表)表5
(6)各级道路设计速度(规范表)表6
(7)圆曲线每条车道的加宽值(m)表7
(8)人行道最小宽度(规范表)表8
(9)土质路基压实度(规范表) 表9
注:表中数值均为重型击实标准。
(10)机动车设计车辆及其外廓尺寸(规范表) 表10
(11
)道路最小净高(规范表) 表11
(12)满足交通量预测的道路设计年限规定 表12
(13)路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规范表)(年)(注:此表已改为按《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
范》(CJJ169-2012)表路面设计基准期采用)表13
注:砌块路面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时,设计年限为10年;采用石材时,为20年。
(14)车辆换算系数(规范表)表14
(15)路拱设计坡度表15
注:1.快速路、降雨量大的地区路拱设计坡度宜取高值,可选%~%;
2.纵坡大时宜取低值,纵坡小时宜取高值;
3.严寒积雪地区、透水路面路拱设计坡度宜采用低值。
(16)抗震设防:道路工程应按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区的抗震标准设防。
(注:不再执行原规范:道路工程以设计地震烈度表示的设防起点一般为8度。
以下情况设防起点应为7度,7度以下
不设防。
……)
(17)桥梁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规范表)表17
注:对有特殊要求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可在上述规定基础上经技术经济论证后予以调整。
(18)分车带最小宽度(规范表)表18
(19)直线的最大与最小长度表19
注:当同向曲线间和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不满足上表时。
可调整平面线形组合,从而形成“C型”和“S型”平曲线,取消曲线间直线长度;当设计速度小于60km/h,地形条件困难时,直线段长度可不受上述限制,但应满足设置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要求。
(20)合成坡度(规范表)表20
注:积雪或冰冻地区道路的合成坡度应小于或等于%。
(21)路缘石转弯半径表21
注:当平面交叉口为非机动车专用路交叉口时,路缘石转弯半径可取5~10m。
(22)右转专用车道加宽后的宽度(m)表22
(23)一条机动车车道最小宽度(规范表)表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