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周长_沪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0.02 KB
- 文档页数:2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3. 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长方形和正方形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发现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练习: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长方形和正方形2. 内容:- 定义- 性质- 周长计算公式- 面积计算公式- 应用实例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 提高题:设计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使其周长或面积满足特定条件。
3. 拓展题:探讨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能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4.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人,激发兴趣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学生:邵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评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口令游戏不但复习了10的组成,也为学生探索8、7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依据。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评析: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问:8+7等于几?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8+7的计算策略。
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学生的三种认知水平:第①种算法表现出动作把握倾向,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种算法表现出图形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对图形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像力;第⑤⑥种算法表现出符号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较高。
“米与厘米"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2页《米与厘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意图:“厘米、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学生使用的直尺上都有厘米,接触厘米的机会较多,形成1厘米的观念,掌握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相对比较容易。
因而教学可以从认识厘米入手,帮助学生认识基础的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然后再认识米,利用已经建立的米与厘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米和几米的长度观念。
在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
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厘米和米,要用它们计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编排一些测量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教学目标:1、学生单位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2、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3、让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学会用厘米或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5、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源自生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粉笔、厘米尺、米尺教学重点: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将含有米与厘米复合单位的长度换算成厘米单位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操作多媒体课件(主题图)师:今天,让官老师带领大家走进米和厘米的世界.(板书:米与厘米)师:老师提前让大家都准备好了自己的尺子,请大家把它拿出来。
让我们来一起观察观察我们的尺子。
(刻度线,数字,单位缩写:厘米=cm)师:看来大家对尺子已经有一定了解了,接下来请大家从笔袋里拿出自己的一支笔,试试看用尺子测量你的笔的长度,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们所得的结果.(请学生汇报,写于黑板上。
)[用厘米尺量的笔的长度,要让学生自己亲身实践。
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周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1 教材基本信息•书名: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周长》•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适用对象:三年级学生1.2 教材内容概述本册教材主要介绍了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通过扩展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提供了一系列的实例以及探究问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周长计算的相关技巧。
1.3 教材分析《周长》这一单元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的最后一个单元,也是总结与回顾的阶段。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于学生的整体数学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培养测量的能力,以及学会根据已知信息计算周长。
二. 教学目标2.1 科学素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 理解周长的概念,能用简单的语言做出解释; - 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计算周长; - 培养测量的技能,能够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 培养数学思维,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2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还应培养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 学会观察和发现问题,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 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计算的基本方法;•利用已知信息计算周长;•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转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内容与过程4.1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周长的应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状的周长计算; 3. 周长的实际问题解决。
4.2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导入利用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周长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示范引导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形状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周长的含义,并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讲解系统地讲解周长计算的步骤和方法,并通过简单的实例进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速度、时间、路程学情分析: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单价、数量、总价的内容,并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而且“速度”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学生都知道我们常说的快慢指的就是速度。
可是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快慢跟什么有关呢?学生便不太清楚。
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P9-11教学目标:1、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知道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4、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5、经历与同伴交流、观察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1、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正确形成速度概念。
教学设计:一、情景引入:师:菜园里的萝卜丰收了,小象、小牛和小熊分别从家里出发去菜园劳动,可它们跑到菜园时却吵了起来,这是为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课本第8页主题图)师:根据图片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大象:8分钟跑了544米小熊:8分钟跑了432米小牛:6分钟跑了432米师:原来啊他们都认为自己是跑的最快的。
那到底谁比较快呢?二、探索新知1、师:老师把刚才这些信息填在了表格中,根据表格,你能告诉我谁比谁快或谁比谁慢吗?预设1:小牛比小熊快,因为一样的路程,小牛比小熊用的时间短!师:是啊,先比小牛和小熊。
跑的路程相同,我们就比时间,时间越短的跑得越快。
第一部分本册教材概述一、教学内容与要求(一)关于《课标》的相关内容与要求本册教材涉及《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基本内容”的“数与运算”、“图形与几何”、“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的部分内容,“拓展内容”的“计算工具的发展”、“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平面组合图形的面积”等内容,及“专题研究与实践”的“物体周长的估计、测量与计算”等内容,《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相关内容的要求如下:1.基本内容图形与几何2.拓展内容拓展1(二)本册教材的具体内容1.基本内容(1)数与运算①小复习(课本第2页)②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课本第3页)③用两位数乘除(课本第8~37页)④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本第41~50页)⑤计算器(课本第53页)⑥使用计算器计算(课本第54~57页)⑦乘与除(课本第66~68页)⑧分数(课本第69页)“用两位数乘除”部分包括“速度、时间、路程”、“用两位数乘”、“用两位数除”等内容。
“用两位数乘”的主要内容有:整十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三位数。
整十数乘两位数是两位数乘两、三位数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为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两位数乘两、三位数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两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教材在安排乘法计算的同时,还提倡学生在乘法计算前先对乘出的积进行估计,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培养他们良好的计算习惯。
“用两位数除”的关键是试商,因此教材分三个层次编排:整十数除两、三位数,两位数除两、三位数,两位数除多位数。
通过生动的情景及具体操作活动,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对除数是两位数除法试商方法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分蛋糕”、“分纸带”、“分糖果…”等活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认识分数单位;由“几分之一”的累积来认识“几分之几”,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
数学测试卷 小学基础知识达标重点难点过关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一课一练-7.4周长和面积一、单选题1.一块黑板,长4米,宽1米.在它四周钉上木条边框,至少要用木条()A. 10米B. 5米C. 10厘米D. 5厘米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一个奇数,这个正方形的周长一定是()A. 质数B. 奇数C. 偶数3.图中是由一个小正方形与8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的大正方形.已知小正方形的面积是900平方厘米,大正方形的周长是200厘米,那么,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厘米.A. 15B. 20C. 25D. 304.一张正方形纸边长2分米,把它对折成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A. 4分米B. 6分米C. 8分米5.两个同样的长方形,第一个长方形的长减少2米,宽不变;第二个长方形的宽减少2米,长不变。
变化后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一些?()A. 第一个面积大一些B. 第二个面积大一些C. 两个面积同样大D. 无法确定6.观察如图,比较A,B的周长()A. A长B. B长C. 一样长二、判断题7.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如果把它平均分成两个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
8.用一根长2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
它的边长是7厘米。
9.边长4cm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的得数相等,但表示的意义不同。
10.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也相等。
11.只要知道长方形的一条边长就可以求长方形的周长.三、填空题12.如图,大长方形的周长是60 cm,它的长是________cm,宽是________cm。
13.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5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这根铁丝长________厘米。
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________厘米。
14.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15.估计下面残缺地砖的面积。
(每个方格表示1dm2。
)________dm2 ________dm2 ________dm216.一个正方形的水池,周围栏杆长144米.这个正方形水池的占地面积是________平方米?17.把4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________分米,周长是________分米。
周长
P59--61
教学目标:
1、知道平面图形周长的概念。
2、会描绘平面图形的周长。
3、能推导并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4、培养学生归纳和推导公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周长的理解,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自己买过衣服或裤子吗?
生:没有。
生:和爸爸妈妈一起买的。
师:我们的好伙伴小胖约了小丁丁陪他去买裤子,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
(媒体演示:裤子太大了)
师:如果你是小丁丁,会和小胖说什么?
生:再换一条小点的试试。
生:这样太麻烦了,先要量一量自己的腰围。
师:你能向小朋友解释一下什么是腰围吗?
生:腰围就是腰这里的周长。
师:谁想来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呢?
生边演示,边说明:从一端绕腰部一周的长度,就是腰围。
师:刚才同学还提到一个词,就是周长。
我们平时说不说腰这里的周长呢?那什么时候才用到周长,周长的概念到底如何?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
二、主体探究
1、周长的概念
媒体演示
师:你知道小青虫爬的一周是桑叶的什么吗?
生:桑叶的边长
生:桑叶的周长
师:对了,从桑叶的一端开始沿着它的叶边一周的长度,就是桑叶的周长。
那你说说我们在描叶子的周长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把叶柄也描进去,它也是叶子的一部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叶子,描描它们的周长。
生操作。
师:除了树叶以外,看看我们的教室里,你想知道哪些物体的周长吗?
生:桌子、黑板、椅子……
生:周长是指平面图形的,应该说桌子桌面的周长。
小结:围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师:你知道周长的单位是什么?
生:是长度单位。
师:刚才同学们举例的黑板、桌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长方形和正方形公式推导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单
A B
(1)计算以上两个图形的周长
B
(2
(3
(4)结论
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
三、练习阶段
1、测量有关数据,并计算。
(1)(2)
(3)
面积指的是图形的大小,而周长指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2、请你自己设计两个图形,面积相同,但是周长不同。
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6cm
6cm
4cm
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