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锋教授临证辨治“肾性血尿”经验
- 格式:pdf
- 大小:202.06 KB
- 文档页数:2
血尿的诊断与中医治疗治疗肾性血尿经验总结一肾小球性血尿的中医治疗一,治疗的必要性1、血尿是肾小球损害的表现:正常人尿中可有少量红细胞,中段尿离心(10ML尿以1500转速离心5分钟)后尿沉渣镜检,红细胞仅0-2个高倍视野,若大于3个高倍视野则为血尿,说明肾或和尿路有出血情况。
出血量少则呈显微镜下血尿,出血量大于1毫升|升(尿液)可见肉眼血尿。
肉眼血尿时易被患者发现,而镜下血尿则往往被忽视,部分患者在体检时或婚检时才发现血尿。
肾小球性血尿是红细胞被挤压穿过病变的肾小球基底膜时受损,而发生外形及大小多样化变化。
有学者报道在电镜下观察到红细胞经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裂孔时发生了变形。
还有资料提示,在肾小球毛细血管病变时,尿中变形红细胞的多样性与肾小球病变的严重性有一定关系。
由此可见,血尿是肾小球损害的结果,而且血尿是肾炎综合症诊断的必备条件。
临床上肾炎稳定或处于恢复期患者,因为上呼吸道感染而反复血尿加重时,往往拿着化验单问医生:我的病为什么又复发了?再看狼疮性肾炎病情活动的七项临床指标,血尿是其中的一项,七项临床指标中出现两项以上则可百分百肯定为活动病变。
以上从肾小球性血尿出现的机制,以及客观的临床表现来看,血尿是肾脏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血尿是肾小球性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尿液检查正常与否,可谓观察肾脏有没有疾病的一面镜子,而血尿是尿液检查中的异常发现,重点说明肾小球有损害,在各种肾小球疾病中,有些是以血尿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的,如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IgA肾病,紫癜性肾炎,薄基底膜肾病等。
急性肾炎时,血尿常为起病的第一症状,几乎全部病人均有血尿,其中肉眼血尿出现为百分四十。
尿液呈均匀的棕色,浑浊或呈洗肉水样,但无血凝块,酸性尿中红细胞溶解破坏常使尿液呈酱油样棕褐色。
急进性肾炎时,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或呈肉眼血尿,并常见红细胞管型。
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血尿发生很高,70%-90%的病例有血尿,常为镜下血尿,30%的病例有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
陈扬荣教授从热虚瘀论治肾性血尿经验陈扬荣教授是一位中医内科专家,他在治疗肾性血尿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从热虚瘀的理论出发,结合中医药经验,对肾性血尿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从陈扬荣教授的治疗方法、疗效案例以及对病因病机的理论探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治疗方法陈扬荣教授从传统中医热虚瘀的理论出发,深入研究了肾性血尿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结合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了较为系统的治疗方法。
1. 辨证施治陈扬荣教授认为,肾性血尿的病因病机复杂,通常可以归纳为“肾虚、肝火、瘀阻”三个方面的病理变化。
在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肾阴亏虚型,应以滋阴补肾为主,如六味地黄丸等;对于肝火上扰型,应以清热疏肝为主,如龙胆泻肝丸等;对于气滞血瘀型,应以行气活血为主,如逍遥散加减等。
治疗肾性血尿要因人而异,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调养生活陈扬荣教授在治疗肾性血尿时,还重视调养患者的生活方式。
他提倡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合理安排饮食,戒烟戒酒,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3. 中药疗法在中药治疗方面,陈扬荣教授强调中药的配伍应该搭配合理,使用药物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配。
他还倡导采用串珠合剂的方式,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处方,使其具有更好的疗效。
二、疗效案例陈扬荣教授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以下是他的一些治疗案例:1. 患者某某,女,30岁,因肾性血尿反复发作,就诊于陈扬荣教授门诊。
经过详细的辨证施治后,陈扬荣教授给予了六味地黄丸合加温补肾壮阳汤的中药治疗。
嘱咐患者调整生活方式,避免劳累和精神紧张。
一个疗程下来,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复查尿检结果正常。
2. 患者某某,男,40岁,因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伴有血尿,多次就诊未见好转。
肾性血尿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汤溟【摘要】@@ 正常人尿液中无红细胞或偶见个别红细胞,经离心沉淀后的尿沉渣,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若超过3个以上称血尿.肾性血尿属中医的尿血、溺血等范畴.1 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对血尿的论述颇为丰富,<素问·气厥论>曰:"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认为膀胱有热导致血尿;<金匮要略>"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仲景认为血尿的病机主要因于热,病位在下焦;<诸病源候论>"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象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巢元方认为血尿是心火移热于小肠;<太平圣惠方·治尿血诸方>"夫尿血者,是膀胱有客热,血渗于脬故也.【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2(033)006【总页数】2页(P768,封3)【作者】汤溟【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1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5正常人尿液中无红细胞或偶见个别红细胞,经离心沉淀后的尿沉渣,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若超过3个以上称血尿。
肾性血尿属中医的尿血、溺血等范畴。
1 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对血尿的论述颇为丰富,《素问·气厥论》曰:“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认为膀胱有热导致血尿;《金匮要略》“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仲景认为血尿的病机主要因于热,病位在下焦;《诸病源候论》“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象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巢元方认为血尿是心火移热于小肠;《太平圣惠方·治尿血诸方》“夫尿血者,是膀胱有客热,血渗于脬故也。
血得热而妄行,故因热流散,渗于脬内而尿血也”,认为血尿的形成是是由于膀胱有客热,血得热妄行所致;《丹溪心法·溺血》“其人素病于色者,此属虚”,指出血尿因房劳伤肾所致,其病机属虚;《医学衷中参西录》曰:中气虚弱,不能摄血,又兼命门相火衰弱,乏吸摄之力,以致肾脏不能封固,血随小便而流出也”,指出脾虚失摄,肾虚失于封藏导致血尿。
辨治肾脏疾病的思路特点举隅导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对肾脏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见解,临床疗效确切,既继承了各名家之长,又结合自己的心得,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独具特色的辨治方法。
兹将吾师之经验、思路特色略呈于下,以期共同探讨。
一、"毒、瘀"立论,首倡“固邪”为发病前提。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脏腑、气血、经络等相互联系,而且人与大自然亦保持着协调统一,所以疾病的产生不外乎内、外之因及七情等不内外因导致人体阴阳失调的结果。
吾师认为各种肾脏疾病的产生亦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结果。
并强调内因中的“固邪”为本病的发病前提。
1、业师认为,肾脏疾病不论其内外因如何交互作用于人体,其总病机可概括为"邪结毒瘀,贼逆机体"。
吾师云:“毒者,其由二端,一者外邪内攻,正虚邪恋,蕴久不化,贼逆机体而为毒”。
如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所言“毒,邪气蕴蓄不解之谓”。
二者,脏腑失调,邪气阻滞,内攻作乱,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若承制失偏,诸如“气有余便是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甚至五志过极之“五志化火”等病理改变皆可形成毒邪之内蕴,是故,无论外邪或内患,致使毒邪之形成进而害人,必定存在“正虚、毒邪犯逆、承制失常”等一系列的致病过程与机体反应。
此外毒邪一旦蕴蓄不解,将转归入络入血,进而行成新的病理产物——“毒瘀阻络,水饮泛滥”等病变。
而这些病理现象由于邪气久伏,蕴蓄难化,外不得出,内不得化,故而形成为“固邪”。
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因外邪侵袭人体并与“固邪”相合,内外相引;或体内“固邪”较盛,乘机体阴阳失调之机而发病。
2、肾脏疾病治疗当掌握复杂病机、分清主次先后:吾师认为各种肾脏疾病的病变之根本在于水道失畅、水邪为患,在外可水肿,在内可见小便不利等,可将其概括为“水病”。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并涉及脾、肺、肝胆、三焦等诸多脏腑经络。
远方教授从清消补三法论治肾性血尿经验摘要:肾性血尿为临床常见症状,中医将该病归属于“尿血”、“溺血”范畴。
本文简要阐述了远方教授应用清消补三法治疗肾性血尿的经验,主要运用清实热、退虚热、消痰浊、化淤血、补脾肾等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较好,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收效颇佳。
关键词:肾性血尿;清消补三法;专家经验;远方中图分类号:R69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1007-2349(2017)10-0008-03肾小球源性血尿即肾性血尿,是肾脏内科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
在中医学中应当属于“尿血”、“溲血”等疾病范畴。
众医家多从脏腑虚实以证论治,远师另辟蹊径,以清消补三法辨证论治肾性血尿。
远方教授系辽宁省中医院肾内科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4 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从医近30载,尤善治疗慢性肾脏疾病,远师衷中参西,用药独特,思路开阔,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本病脾肾亏虚为根本,热邪、瘀血痰浊之邪为发病条件,病机为热伤肾络,迫血妄行,瘀血痰浊滞阻脉络,血不循经,脾肾两虚有失固摄,血溢脉外。
治以清法清热宁络,消法消瘀通络,补法补虚养络。
现将远师以“清消补”三法辨证论治肾性血尿经验总结如下。
1 清消补法的源流发展11 清法清法出现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为“清法”的理论基础。
金元清时代,“清法”理论被正式确立,刘完素提出“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张从正李杲朱丹溪则丰富了“清法”的内容。
至清代,程钟龄有言:“清者,清其热也。
脏腑有热,则清之。
”确立“清法”为中医八法之一。
[1]12 消法消法理论最早可追溯至《内经》,“坚者消之…不足补之”奠定了消法的理论基础。
汉张机于《金匮要略》中提出“瘀血”概念,并广泛应用化瘀活血之法。
至金元时期《丹溪心法》中的“越鞠丸”,是应用消法非常经典且著名的方剂。
到了明清时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有云“:饮食内伤,气滞而积者,宜消之逐之”,清?程钟龄将消法列入中医八法,《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有言:“消者,去其壅也。
加味小蓟饮子治疗肾性血尿的经验郭伟李宁指导:马居里摘要:尿血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血块央杂而下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小药饮子,乃南宋·严用和《济生方)中的名方,是依据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导赤散加味而成。
马居里教授在多年的临床中,对于肾性血尿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脸,灵活运用小药饮子加减,主要用于心经郁热,下移小肠、膀胱而引起的尿血,疗效颇佳。
关键词:小蓟饮子肾性血尿马居里1心经郁热与尿血的关系尿血指小便中混有血液甚至血块夹杂而下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素问)称其为演血、溺血,《金匾要略》始称尿血。
而关于尿血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的论述不尽相同。
《素问·气厥论篇》曰“胞移热于膀肤,则雇、溺血”,《金匾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依谓“热在下焦,则尿血”,明确指出尿血的病机谓胞移热于膀胧,病变部位在膀胧。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血病诸侯》称“小便血候,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家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进一步说明尿血乃心家有热,结于小肠而引起,诚如(普济方·尿血(附论))所说“心主于血,小儿心脏有热,热熏于血,血渗于小肠,故尿血也”。
宋代·王怀隐也指出尿血与心脏有关,在《太平圣惠方·治尿血诸方》云“小便出血皆因小肠积邪,毒流于小肠”.《类证治裁·溺血》中“小肠火盛,血渗于膀胧”,与清·程国澎(医学心悟·尿血》中的“心主血,心气热:、则遗热于膀胧,阴血妄行而尿出焉”,均明确阐明心火下移小肠,血渗于膀胱而导致尿血。
综合历代医家的论述,心经郁热与尿血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心者,主血,位居上焦,与位居下焦的小肠相表里,故心经郁热,便可移热于心之腑小肠也,又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肤经相承接,小肠与膀胧位居下焦同室而居,小肠积热,热伤血络,血液离经而外溢,渗于膀胱,随小便而出,故可见尿血。
2小蓟饮子的配伍机制小蓟味甘凉,入心肝二经,具有凉血止血之功,尤长于治疗尿血,并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能清利膀胱湿热,一药二搜两功,故为君药。
血尿的中医辨证治疗作者:杨元德来源:《饮食科学》2015年第11期病例一:莫老师,58岁。
退休后一直在家看护小孙女,每天生活规律。
一个月前,莫老师咽部疼痛,她没在意。
近两天,她眼睛有点浮肿。
去医院检查后,尿常规显示红细胞满视野。
医生确诊她患了肾小球肾炎。
病例二:杨师傅,男,43岁,体胖,生活不规律,嗜烟酒。
近日,他发现尿液如浓茶水,去医院经彩超检查,他患了右肾输尿管结石。
上述两个病例都有血尿的表现。
血尿是血液经损伤的肾小球、肾小管或尿路混入尿液中形成的。
正常人尿液中应该没有红细胞,或仅有微量的红细胞。
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或长久站立之后,尿液中可能出现一过性红细胞轻度增多,这也属于正常现象。
血尿的成因引起血尿的原因很多,绝大多数是由泌尿系本身疾病所引起的,这约占血尿病因的98%。
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心血管病、风湿病等以及泌尿系邻近器官的疾病如结肠、阑尾、盆腔等部位的炎症或肿瘤也可引起血尿,这约占血尿病因的2%。
因肾小球疾病而形成的血尿称为肾源性血尿,多见于各种原发及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其红细胞形态为多形型;因输尿管、膀胱、尿道、前列腺等疾病导致的血尿称为非肾源性血尿,多见于泌尿系感染、结石及肿瘤等,其红细胞形态为均一型。
无论镜下血尿还是肉眼血尿,都应结合相关的临床症状而查清病因。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血尿中医将血尿分为肺肾气虚证、脾肾气虚证、阴虚内热证和气阴两虚证。
肺肾气虚证:症见血尿每因外感诱发或加重,患者倦怠懒言,声低气怯,自汗畏风,可伴有腰酸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当补肺益气固表,方药可选玉屏风散合补肺汤加味。
自家灸疗:气海、神阙、三阴交、太溪。
每穴5分钟。
脾肾气虚证:症见尿色淡红或以镜下血尿为主,稍劳即发,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
治当健脾益气补肾,方药可选无比山药丸或补中益气汤加减。
自家灸疗:神阙、关元、归来、足三里、血海、地机。
每穴5分钟。
阴虚内热证:症见反复镜下血尿,每因咽部感染见肉眼血尿,头晕目眩或视蒙,五心烦热,腰酸隐痛,腰软乏力,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淡红或舌红、苔薄少,脉细弦或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