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2020年秋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天气与气候 2.6 【精】
- 格式:ppt
- 大小:604.50 KB
- 文档页数:24
第2章天气与气候2.1 大气层知识点1 大气的作用及大气的温度1.大气不仅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而且大气层中的臭氧层吸收大多数紫外线,避免地球上的生物受到强紫外线的伤害,同时,大气层的水汽可以成云致雨,构成了地球的水循环,使水成为一种可再生资源.2.大气层具有缓冲作用,避免地球表面温度变化过于剧烈,永远保持在一个相对适宜的温度,不会因为过冷或过热而导致生物死亡.3.大气温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12km 以下和55~85km的范围内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其余高度则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知识点2 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把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其中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底层的对流层.点拨: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随着高度上升,大气逐渐变得稀薄,因此大气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目前地球大气上界有多高,说法不一.在1000 km以上的高度,大气密度已变得非常小,到距地表5000 km处,已接近真空.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空间的过渡层,其层底距地表约500km知识点3 对流层1.对流层的高度并不完全相同,低纬度对流层的厚度大;高纬度对流层的厚度小.2.对流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强烈;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2 气温知识点1 天气1.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阴、晴、风、雨、雷、电、雾、霜、雪等都是天气现象.2.天气的突出特点是多变.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也是不同的.3.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是构成天气的重要因素.知识点2 气温1.气温是时刻变化着的,一天当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而不是太阳高度最高的12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而不是晚上24时.2.陆地和海洋的性质不同.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因此,北半球陆地最高月平均气温一般出现在7月,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而海洋最高月平均气温一般出现在8月,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2月.南半球和北半球正好相反.2.3 大气的压强知识点1 大气压的存在和大小1.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例子有很多,如浮杯实验、可乐瓶瘦身、瓶吞鸡蛋等,日常生活应用中的吸管、吸盘等均是利用的大气压.2.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大气层的气体与固体、液体一样也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就产生了大气压强.3.离地面越高,空气就越稀薄,空气的密度越小,大气压也就越小.在海平面附近,大气压的数值接近于1。
八年级上册科学【高频考点解读】(考试范围:2.1-2.3)考点1:大气层考点解读: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以及密度、物质组成),把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对流层:①对流运动剧烈;②两极薄,赤道厚;③占地球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④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
平流层:①臭氧集中在此层;②气流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的空中飞行;③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
中间层:①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②流星体大部分在这里燃尽。
暖层:①又称电离层,温度高,能反射电磁波信号;②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
外层:卫星传送电视、电话信号。
例1: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如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km处。
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判断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 A.一直递减B.一直递增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考点2:对流运动的规律考点解读:在近地面,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从而形成了空气的对流。
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对流层天气现象的重要原因。
液体运动也遵循这个规律。
例2:小明用水的对流运动模拟空气的对流运动,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问他观察到环形玻璃管里的水是________(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流动的,由此你猜想夏天在房间安装空调,应将空调装在房子的________(选填“上端”或“下端”)。
考点3:大气的温度考点解读: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观察;原因:①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②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例3:某同学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度效应”,如图所示。
请回答:(1)该实验需要将实验装置置于______(填“阳光下”或“黑暗中”)。
(2)红墨水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
A.美观B.指示C.湿润D.吸热(3)甲和乙中的气体分别为______。
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知识点1 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__长时间内__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如:春夏潮湿、秋冬干燥、夏天炎热、冬天寒冷。
(1)气候的要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概念不同点相同点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短时间、多变两者都是描述一个地区的大气状况气候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长时间、稳定知识点2 影响气候的因素1.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纬度高的地区气温低,纬度低的地区气温高。
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__不同__。
__太阳辐射__在地表分布的不均匀,是形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导致地表的气温由低纬度地区向两极逐渐降低,形成不同的温度带。
我国的海南岛纬度低,气温高,长夏无冬,地处我国最北的漠河纬度高,夏季短,冬季长而寒冷。
2.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降水多;内陆地区气温的变化大,降水少。
夏天,内陆一般比较炎热,而海边往往比较凉爽,这是因为土壤和海水的比热容不同。
3.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地势高低不同,气温就有明显的差异。
在对流层,地面高度每上升1000米,温度下降约__6℃__,所以有的高山山顶积雪终年不化,有的山脉出现了“一山四季”的现象。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山脉对低层空气的流动有阻碍作用,所以山地的迎风坡__多雨__,背风坡__少雨__。
知识点3 季风1.概念:在大范围区域,冬、夏季盛行,风向相反或近于相反的风。
2.季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
3.风向:夏季——吹__夏季风__,风从海洋吹向大陆。
夏季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低、气压高,风从高气压区(海洋)吹向低气压区(陆地)。
冬季——吹__冬季风__,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冬季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海洋气温高、气压低,风从高气压区(大陆)吹向低气压区(海洋)。
4.性质: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故干燥少雨,夏季盛行偏南风,故湿润多雨。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整理第1节大气层一、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的地方空气下沉。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2.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2节气温一、天气1.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如刮风、下雨、雷电等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 天气:例如晴空万里气候:例如冬雨夏干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2.气温——即空气的温度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a.百叶箱朝向哪个方向开着?朝向北方,防止太阳光的直接辐射。
b.百叶箱为什么漆成白色?反射太阳光,使所测温度接近真实温度c.百叶箱离地面的高度一般是多少?为什么?1.5米左右,这个高度空气稳定,并且人类活动都在这一高度,更具有实用价值。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第3节大气的压强一、大气压强的存在具体事例:1.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2.滴管中的液体不滴落下来3.挂钩会吸在墙上4.自来水笔吸墨水;5.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5.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一、教材分析本节的重点有两个:一、天气和气候是两个有成因联系的要素,气候是长时间内天气物理状态的变化,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的季节变化明显,学生对气候变化有亲身体验,气候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比天气的影响更长久和深远,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活动都受到气候变化的制约。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很多,本节主要介绍纬度、海陆性质、地形和季风四个要素对气候的影响机理。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影响气候的因素;②了解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③理解比热的概念;④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的差异;⑤理解陆地和海洋比热不同对气温的影响;⑥理解地形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⑦了解季风的概念,理解我国季风的形成机理。
2.技能目标:①学会比热实验的操作;②学会观察图形。
3.情感目标:①气候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比天气的影响更长久和深远;②气候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①重点:气候和天气的区别和联系;理解比热的概念。
②难点:理解海陆地性质对气候的影响;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季风的形成机理。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比热的演示实验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复习:让学生来描述今天的天气。
引入:1.设疑激趣:(1)有一个海南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过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2)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根据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出的)板书:一、气候问:(1)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在四季的气候特点吗?(2)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很大的变化吗?板书: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主要用气温和降水等要素来描述。
(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气候类型)问: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思考:请大家帮忙找出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词语?判断的理由是什么?①夏季多雨②晴转多云③雷雨交加④夏热冬冷⑤雪花飘飘⑥终年高温总结:比较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练习巩固:下面是小明同学的一篇日记,请说出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是气候?温州多山滨海,四季分明、温暖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