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语文《咬文嚼字》导学案(学生版)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5
《咬文嚼字》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2、品味佳句,培养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3、体会在文学创作、阅读中“咬文嚼字”的作用与意义,培养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具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学习重点】把握作者观点,通过实例品味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学习难点】分析重点语句所阐明的道理。
【知识链接】1、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能取代它的地位。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2、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严密的结构。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
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3、文艺评论文艺评论也叫文艺批评,是一种带有一定理论性的文艺评判活动。
它以文艺欣赏活动为基础,通过理性的分析和评价,揭示出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进而论及作者及其文艺运动、思潮、流派,探讨文艺创作的方法和规律,推动创作水平的提高。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咬文嚼.(jiáo)字茗.(míng)烟锱铢..(zī zhū)必较中石没镞.(zú)清沁.(qìn)肺腑岑.(cén)寂蕴藉..(yùn jiè)付梓.(zǐ)尺牍.(dú)涎.(xián)2、积累下列词语: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咬文嚼字》学案(第二课时)《咬文嚼字》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学习方法:1、探究学习法。
2、讨论交流法,具体采用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
重点难点:熟读文本,发掘教材文本内容,以课文为例子,通过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导学内容:一、“你是”和“你这”,哪句表现力更强?1、阅读剧本《屈原》,简述婵娟骂宋玉的相关情节。
2、反复诵读比较下列两个句子,看看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二、你支持谁,王若虚还是朱光潜?1、阅读理解《史记》太史公曰一段文字: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2、阅读《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
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3、参照《史记》原文细读王若虚《史记辨惑》中的观点、改法以及朱光潜先生的评论,对此你支持谁?你对改前与改后文字还有什么见解吗?三、“推”和“敲”,到底哪个好?1、阅读诗歌《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阅读课文:朱光潜先生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其观点是否成立?3、联系全诗分析,你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新课标第一网?。
咬文嚼字自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学习重点: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学习难点:品味佳句,提高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问题引领法、讨论法、比拟分析法一、初读感知:1、了解作家作品:朱光潜:2、“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答复。
3根底积累:⑴给加点字注音倒涎.斟酌..没镞.岑.寂词藻.蕴藉..付梓.尺牍.憎恶..锱铢..必较⑵理解下面词语:援例:岑寂:斟酌:杀青: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锱铢必较:唯陈言之务去:4、.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第一层〔____至____〕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调整。
第二层〔_____至___〕从正反两方面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第__段〕点明写作目的:对多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再读探究:1、文章中作者提出了那些观点,其中中心论点是哪个?2.文章列举了那些事例,在文章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3.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三、咬文嚼字,操刀上阵:下面各个实例,请选取一二进行赏析1、《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2、红杏枝头春意闹以上两句请说出那个字用得好,为什么?3、忍看朋辈成新鬼〔“忍看〞换成“眼看〞好不好?为什么?〕4、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第8课咬文嚼字导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2.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3.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情感有着密切关系”的主张。
金句银段1.谨慎即细心慎重,也就是对外界事物或自身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谨慎是钻石,不谨慎自己的细小行为,最终会损害大的德行。
办事前要调查论证,周密思考,才能成功。
谨慎是进步之根,是和谐之本,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
谨慎是保家之本,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严谨慎重,是智慧之母。
人生的许多遗憾,都是由一个个的疏忽相加而成的。
“诸葛一生惟谨慎”,故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世人称之神机妙算。
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由于不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结果“小不谨,则大事去矣”,终而付诸东流、不可收拾,甚至落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可悲下场。
2.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清·沈德潜时文快递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是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理念。
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这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
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5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
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
王津钟表要花上好几年时间,每个零件都要经过反复调校,不能有一丝一毫误差。
孟剑锋是传统工艺美术錾刻师,他錾刻的“纯银丝巾果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安徽省黄山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一、教师指导s(一)学习目标和重点: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见。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二)难点: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二、知识背景作者简介:作者朱光潜,著名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三、基础等级(一)积累与整合: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1、正音: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附:zīzhūzúcén dúchéng yùn jièzǐ)2、了解词义: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五车:指五车书)才高八斗———才:才华。
比喻人极有才华。
(二)你的反思:四、发展等级(一)感受与鉴赏1、解题:咬文嚼字正象作者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篇一: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幻灯片显示)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二、作者简介:三、分析课文观点: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明确:看课文例子分析道理:(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xx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
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创作意图2、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3、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的道理,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4、能对课文观点和材料做出判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1、炼字如何赏析?2、研读“‘推敲’的来历”,思考:你认为哪个字更好?为什么?你怎样看待朱光潜先生对推敲的评价?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
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至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阮阅《诗话总归》)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二、自主训练1、下列诗句哪一个字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1)研讨与练习四“王安石推敲诗句”,为何最终选定“绿”字?(2)红杏枝头春意“浓”红杏枝头春意“闹”2、阅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你的观点。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
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
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
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
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就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归纳概括文章所用材料,从而体会作者的观点。
2、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3、“咬文嚼字”精神与方法的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培养学生掌握古诗炼字鉴赏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
4、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学习内容】一、复习上堂课内容:1、“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2、1——4段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什么道理?二、合作探究:(课文第五段)1、思考:这一段举了什么例子?2、你认为用哪个字好?为什么?3、作者认为用哪个字更好,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4、与前面例子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三、欣赏品味,能力提高。
运用咬文嚼字这一标准,对下面的诗句进行赏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__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问题:比较下列词语:“到”“过”“入”“满”“绿”,哪一个更精彩,更生动?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
问题: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4、牛刀小试下面我们就试着写一写,看下面的故事。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
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黄山谷:“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2019-2020年高二语文《咬文嚼字》导学案(学生版)
年级:高二编写:文斌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班次:组号: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能力培养目标:品味佳句,培养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体会在文学创作、阅读中“咬文嚼字”的作用与意义,培养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具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
【重难点预测】
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知识链接】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1897年9月19日生。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
1933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
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文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的著作,除了上面举述的以外,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
翻译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图、克罗齐、黑格尔、莱辛、维柯等人的论著。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福楼拜说过:“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下面给大家三个词:“发展”“在”“中国”,请大家把它们合理组合,看看它的意思有何不同?为什么?
二、基础过关:解释词语(A)
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
蕴藉付梓
解释词义: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三、导引自学(B)
1、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2、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划分全文结构层次。
四、合作探究(C)
1、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2、同学们认真阅读最后一小节。
同时思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
五、归纳小结
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
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
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佳。
六、当堂检测:阅读诗歌,回答问题(D)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话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你简要分析。
七、学习反思
【学习反思】
我这节课的心情:
我的收获:
我还有疑惑:
在中国发展——事业在中国、目的地在中国、希望在中国;中国在发展——中国在前进;发展在中国——(国家或其他实体的)发展状况。
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
zī z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 jiè zǐ
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
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1),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
(3),“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
(5),套语的实例。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答: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
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答: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
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3这一小节是总结作用。
让读者再次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留心玩索,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就是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要求、最终目标。
咽,冷。
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