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
- 格式:docx
- 大小:25.82 KB
- 文档页数:6
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具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斗争。
这一事件发生在1841年,当时中国正值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侵略者以枪炮逼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向英国支付巨额赔款,并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其中虎门即为其中之一。
虎门销烟的故事始于1847年,当时英国商船在虎门附近水域非法贩卖鸦片,而中国官方则严禁鸦片的贩卖。
中国广东巡抚林则徐得知此事后,立即下令查禁鸦片,并在虎门设立了海关,以严格查禁鸦片的走私。
然而,英国商人却置之不理,继续私自贩卖鸦片。
面对英国商人的无视,林则徐决定采取强硬措施。
他下令在虎门设立了禁烟牌坊,并发布了“禁烟令”,宣布对走私鸦片的严厉打击。
这一举措引起了英国侵略者的极大愤怒,他们认为这是对英国商人的侵犯,并对中国政府提出了抗议。
然而,中国政府并没有因此而退缩,相反,他们坚定地执行禁烟令,严厉打击鸦片走私活动。
中国的这一坚定立场引起了全国各地人民的广泛响应,各地纷纷响应禁烟令,展开了一场全民爱国运动。
这场运动不仅在中国国内掀起了爱国热潮,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虎门销烟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斗争,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坚定不移抵御外敌侵略的光辉篇章。
这一事件的背后,是中国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是中国人民对自由、独立和尊严的坚定追求。
虎门销烟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在面对外敌侵略和不公正待遇时,我们应当坚定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坚守正义和良知,不畏强暴,勇敢斗争。
正是这种爱国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外敌侵略,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
虎门销烟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导读:虎门销烟,是指1839年(道光十九年)中国清朝钦差大臣在广东省从外商手中收缴鸦片、从中国民间收缴烟膏烟具,并在东莞虎门集中销毁的历史事件。
1839年6月3日(即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公元1820xx年9月,嘉庆帝在承德中暑,突然病死.皇子旻宁继位,改元道光,世称道光帝,也叫清宣宗.道光帝除了同他父亲一样,疲于应付国内此伏彼起的反清起义外,还面临了另一重危机,即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略和威胁.第一次鸦片,就是在他在位期间发生的.道光年间,江南暴雨成灾,一时饥民遍野.户部尚书潘世恩正在苏州家乡守孝,家中囤积了白米数万石.这天,有江苏按察使登门求见,请求潘大人开仓救济灾民.潘世恩眼珠一转,推托说:“开仓济民,义不容辞,只是不巧得很,仓库上月就空了!” 来人沉稳地一笑,说道:“那正好,下官就借来贮米吧!”他当即派手下将各仓加盖封条,然后下令散发仓米赈济灾民.事后按市价偿还了米钱,弄得潘大人哭笑不得. 这位机智能干的按察使,就是日后以禁毁鸦片名垂青史的林则徐. 进入十九世纪以来,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剩,急需打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而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只许可在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中国的封建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进口的工业品没有销路.外国商人于是转向了罪恶的鸦片贸易.鸦片是一种摧残人体的毒品,会使人吸食成瘾,这就使鸦片交易始终保持着六倍以上的高额利润.西方国家向中国全力倾销鸦片,仅在道光帝执政的前十五年间,就造成了六千万两以上的白银外流,全国染上烟瘾的人口达二百多万. 面对国计民生的恶化,林则徐再也看不下去了.林则徐虎门硝烟公元1838年9月,他在湖广总督任上向道光帝上了一份奏折,大声疾呼:如果再不严禁鸦片,那么几十年后,中国几乎没有可以派出抵抗敌人的军队,而且没有可以发军饷的白银,国家就被鸦片蛀空了!道光帝本人也抽过鸦片,亲身感受过洋烟的毒害,林则徐的警告使他触目惊心.于是他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公元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外国烟贩和勾结他们的洋行商人,起初并没有把他的到来放在心上.他们知道,清朝官员都爱钱,只要花上银子,没有过不了的关.于是,他们派怡和洋行的老板伍绍荣为代表,去求见林则徐,暗示贿赂的数目. 可这一回,烟贩们的如意算盘打空了.林则徐听完了来意,拍案而起,怒斥道:“本大臣不要钱,只要你的脑袋!”他命令伍绍荣回去告诉外国主子:限三天以内,把所带的鸦片全部交官,并且签立今后永远不夹带鸦片的.如果胆敢违令,一经查出,货物一律充公,贩卖鸦片的商人一律处死. 英国大烟贩颠地,是外国鸦片商人的头目,手中还拥有走私武装.他先是呈报了一千箱鸦片,妄图蒙混过关.林则徐早就调查过海上商船的情况,知道他弄虚作假,下令传讯颠地,对他提出警告.颠地回船后,继续拖延,对缉私人员进行武力挑衅,于是林则徐决定逮捕他.英商监督义律把颠地藏匿在商馆里,拒不交出,还以战争叫嚣相威胁.林则徐针锋相对,封锁了黄埔一带的江面,又派兵包围了商馆.广州百姓自愿参加巡逻,一防颠地潜逃,二防内奸混入.商馆断水断粮,义律再也无法顽抗,不得不同意交出所有船上的两万多箱鸦片. 林则徐派人在虎门海滩的高处,挖了两个长宽各五十丈的大池,池壁有涵洞与大海相通.6月3日,林则徐率领广东大小官员,前来监督销毁收缴的鸦片.一箱箱鸦片被投入浸满海水的大池中,再倒上海盐和生石灰,顿时池水沸腾,浓烟滚滚,鸦片化作了灰烬.成千上万围观的群众,发出了春雷般的欢呼声.一批焚毁,冲刷干净,又投入一批.就这样,虎门销烟整整持续了二十三天.林则徐在查禁鸦片的同时,加强了海岸的军事防备.他修固和增筑炮台,在珠江口的海面上设置木排铁链,还招募水兵,组织团练,发动民众保卫海疆.虎门销烟后,义律率英国兵船多次发起武力挑衅,都被中国军队击退.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信心和能力.。
虎门销烟的历史事件虎门销烟(1839年6月)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虎门销烟的历史事件,希望你喜欢!虎门销烟的主要过程道光十九年正月廿五(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正式抵粤,受九响礼炮之礼,所有广东高官员皆来迎接。
美国商人威廉;亨德也在附近观礼,他留下了有关林则徐相貌的重要文献:“气度庄重,表情相当严厉,身材肥胖,上唇浓密的黑短髭,下巴留着长髯,看来六十岁左右。
”林则徐首先参观越华书院,并题了一对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到义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缴出全部鸦片,总共18天,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收缴鸦片第一回合的胜利。
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
1839年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等亲赴虎门检查收缴前各项准备工作。
1839年4月11日收缴,林则徐亲自监督收缴全过程。
1839年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收缴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
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
缴烟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但如此巨量的鸦片如何处置,外国人推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卖,从而使鸦片买卖合法化,但他们想错了。
林则徐报告道光皇帝,要求验明实物数量,然后焚毁。
道光对林则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让林则徐和邓廷桢、怡良等人将收缴的鸦片就地销毁。
虎门硝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
众鸦片烟商以为贿赂就能打动新来的钦差大臣,偏是林则徐就与历来的官员不同,视钱财如无物,他限定所有烟商三日内交出全数鸦片,并签切结书,声明以后不贩鸦片,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少数的烟商屈服,交出鸦片,但大部分的烟商,包括官府差役、胥吏查办,皆无所动。
虎门销烟课文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著名故事。
虎门销烟是指1841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人民进行了抵制英国侵略的斗争。
这个故事发生在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所以称之为虎门销烟。
在那个时候,英国为了贩卖鸦片,不顾中国政府的禁令,出口大量的鸦片到中国。
这些鸦片造成了中国人民的瘾君子问题。
中国政府为了保护国家的利益,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和贩卖。
然而,英国不顾中国政府的禁令,依然用各种手段继续向中国输送鸦片。
在这种情况下,虎门的人民举起了反抗的旗帜。
他们组织起来,共同抵制英国的侵略。
这些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坚决抵制英国的鸦片侵略。
他们找到了一种方法,用销烟的方式来表示对英国侵略的抗议。
他们把从英国进口的鸦片集中起来,用火烧了,表示对英国鸦片侵略的抗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人民是勇敢的,是坚强的。
他们不怕强权,敢于站出来捍卫自己的权益。
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中国人民绝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压力。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斗争,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光辉的反抗行动。
这个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中国人民是团结的,是勇敢的,是不屈不挠的。
在任何困难面前,中国人民都能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的侵略。
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品质,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林则徐虎门销烟古文注释
原文:
十八年,鸿胪寺卿黄爵滋请禁鸦片烟,下中外大臣议。
则徐请用重典,言:“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
”宣宗深韪之,命入觐,召对十九次。
授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十九年春至。
总督邓廷桢已严申禁令,捕拏烟犯,洋商查顿先避回国。
则徐知水师提督关天培忠勇可用,令整兵严备。
檄谕英国领事义律查缴烟土,驱逐趸船,呈出烟土二万馀箱,亲莅虎门验收,焚於海滨,四十馀日始尽。
注释:
鸿胪寺:中国古代官署名,主掌外宾、朝会仪节之事,为九寺之一。
唐代时,鸿胪寺为中央主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及凶丧之仪的机关,仰承尚书省礼部。
请禁:上书请求禁止。
议:讨论。
重典:重刑。
惟:只是。
韪:是,对。
谕:命令。
亲莅:亲临。
译文: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书请求禁止鸦片烟,道光帝下令中外大臣讨论。
林则徐请求使用重刑,说:“这个祸患不除掉,十年之后,不仅无可筹集的军饷,而且没有可用的士兵。
”道光帝非常赞同他,命令他入朝觐见,先后召见十九次。
道光帝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此事,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天到达。
两广总督邓廷桢已经严格申明禁令,逮捕烟犯,洋商查顿先逃避回国。
林则徐知道水师提督关天培忠勇可用,命令他整顿军队严加防备。
他发檄文晓谕英国领事义律查缴鸦片,驱逐趸船,义律呈出鸦片二万余箱,林则徐亲临虎门验收,在海滨焚烧,四十多天才烧完。
虎门销烟的故事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具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外国侵略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标志着国家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事件。
虎门销烟的故事发生在184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鸦片战争的混乱时期,英国侵略者以枪炮威胁中国政府,强迫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其中包括要求中国向英国输出大量的鸦片。
在这种背景下,虎门销烟成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一次伟大抗争。
虎门销烟的故事发生在广东虎门,当时的虎门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关之一,也是鸦片走私的重要据点。
1841年6月3日,广东巡抚林则徐率先在虎门沿海发起了一场抗英斗争,他下令销毁了大量鸦片,并以此为号召,号召全国人民一起抵制鸦片,共同抗击外国侵略。
这一举动激励了全国各地人民的爱国热情,掀起了全国性的反英抗争浪潮。
虎门销烟的故事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国侵略的一面旗帜,它激励了无数中国人民为国捐躯,为国捐财,为国捐献。
在这场抗英斗争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民不愿意屈服于任何外国侵略者的意志。
虎门销烟的故事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典范,它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虎门销烟的故事也给中国政府敲响了警钟,它让中国政府认识到了国家的危险所在,认识到了国家的软弱所在。
中国政府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加强国家的实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这场抗英斗争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人民觉醒的开始,标志着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和强大的开始。
虎门销烟的故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它激励了无数中国人民为国捐躯,为国捐财,为国捐献。
它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开始,标志着中国人民觉醒的开始。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国家独立和强大,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国家繁荣昌盛,才能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让我们珍爱国家,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共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虎门销烟诗句
以下是 6 条关于虎门销烟的诗句及例子:
1. “虎门销烟震八方,岂容鸦片祸国邦!就像那黑夜中的火把,照亮我们的希望。
”
例子:你看当时那场景,无数鸦片被销毁,那场面多震撼啊,不正像那黑夜中的火把给人以希望吗?
2. “硝烟滚滚虎门处,英名烈烈传千古,这不就是民族的脊梁吗!”例子:想想那虎门销烟的壮举,林则徐的英名是不是深深印在我们心里,这难道不是民族的硬脊梁?
3. “虎门销烟展豪情,抗击鸦片立威名,简直是英雄的传奇啊!”
例子:咱就说那虎门销烟,充分展现出的豪情壮志,可不就是书写了一段英雄的传奇!
4. “那时虎门硝烟起,抗毒决心坚无比,这是何等的壮烈呀!”
例子:回忆一下啊,当年在虎门,那升起的硝烟,那坚定无比的抗毒决心,是多么壮烈的一幕啊!
5. “虎门之上硝烟浓,洗去耻辱展雄风,这是多么了不起啊!”
例子:你想啊,虎门那里涌起那么浓的硝烟,不正是洗去了耻辱,展现出我们的雄风吗?太了不起啦!
6. “销烟壮举在虎门,燃起热血满腔魂,不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吗!”例子:仔细想想那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让多少人的热血沸腾,这不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体现吗!
我的观点结论: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展现了中国人民坚决抗击毒品、捍卫国家尊严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教学时间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通过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景资料。
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景资料
投影、录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简要介绍一百多年前中国在清政府统治下饱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历史。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
掌握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2)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3)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5)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练习巩固
2、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外收集到的有关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景资料。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不懂意思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鸦片欺侮盐巴历史
虎门销烟伟大壮举
装点顿时销毁嚣张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描红,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单元第七课第二课时
虎门销烟教学时间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投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
(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呢?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三至五自然段。
(1)指导自学第三、四、五自然段,概括地说一说这部分主要讲什么?
(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
(2)从销烟的经过中,哪里可以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
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
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
(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
教师引读。
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
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
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三、拓展练说
(1)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
(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
练读,最后齐读。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四、学法练笔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
(雄壮、气势盛大)
(2)读后交流。
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
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
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
(虎门销烟的经过)
(下令、销烟、结果。
)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都写了事件之“壮”。
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
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
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
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
然后,指名读。
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小组讨论:应当抓住哪些词语加以体会?
观看虎门销烟的过程,从感性上增强理解和认识
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观察图片,展开想象,结合现实,总结中心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5)齐读课文。
1、齐读第三自然段
3、小组合作练说
4、推荐说,师生共评。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