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的背景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虎门销烟成为打击毒品的历史事件。
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民国时被定为不放假的禁烟节,而销烟结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正好是国际禁毒日。
[编辑本段]背景自从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败亡和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已晋身为工业大国。
1757年,英国消灭莫卧儿帝国,将印度纳入殖民统治,是为英属印度。
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773年取得印度专卖权,大量生产鸦片,运送到加尔各答的仓库等待输出。
英国政府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开始对华贸易之时,并不支持贩卖鸦片,认为有损国家的体面。
1833年8月23日,英国国会通过《东印度公司改革法案》,英国枢密院下令废止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华的贸易专利权和垄断权。
英国东印度公司大班被驻华商务总监取代。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任命律劳卑勋爵为首任驻广州商务总监,并任命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后一任大班德庇时(又译戴维斯、爹核士、大卫斯)及G·B·罗拔臣爵士为副手。
英国方面已训令律劳卑可作武力行动,道光十四年六月十三(1834年7月15日),就在律劳卑成为商务总监不久,就从澳门乘船,打算硬闯广州进驻,结果与两广总督卢坤发生冲突。
卢坤下令将律劳卑等人驱逐回澳门,律劳卑退回澳门不久就病亡,德庇时成为第二任驻华商务总监。
由于清朝政府不许在陆地上买卖鸦片,也不准将鸦片存于澳门,于是英商就把鸦片仓库设在船上,名为“趸船”,停泊在伶仃洋至台湾的周边海域,让走私鸦片者接货立券,凭券使可在广州取钱,当时,加尔各答的英国人报纸如此报道[编辑本段]全国禁烟以琦善为首的弛烟派评击黄爵滋,以各种理由将烟害问题归疚于其他社会问题上,而且主张禁烟的官员不过是少数人,就连道光帝即位前也尝过鸦片,后来醒觉才戒掉烟瘾,使他对禁烟一事犹疑不决。
但林则徐早已于江苏巡抚及湖广总督任内时禁烟,把烟贩及鸦片吸食者一扫而空。
鉴于林则徐的成功,令道光帝认为禁烟并非不可行,于是道光帝下定决心,革除吸食鸦片的庆亲王奕窦、辅国公溥喜之爵位,又将弛烟派的许乃济品位降级。
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具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斗争。
这一事件发生在1841年,当时中国正值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侵略者以枪炮逼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向英国支付巨额赔款,并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其中虎门即为其中之一。
虎门销烟的故事始于1847年,当时英国商船在虎门附近水域非法贩卖鸦片,而中国官方则严禁鸦片的贩卖。
中国广东巡抚林则徐得知此事后,立即下令查禁鸦片,并在虎门设立了海关,以严格查禁鸦片的走私。
然而,英国商人却置之不理,继续私自贩卖鸦片。
面对英国商人的无视,林则徐决定采取强硬措施。
他下令在虎门设立了禁烟牌坊,并发布了“禁烟令”,宣布对走私鸦片的严厉打击。
这一举措引起了英国侵略者的极大愤怒,他们认为这是对英国商人的侵犯,并对中国政府提出了抗议。
然而,中国政府并没有因此而退缩,相反,他们坚定地执行禁烟令,严厉打击鸦片走私活动。
中国的这一坚定立场引起了全国各地人民的广泛响应,各地纷纷响应禁烟令,展开了一场全民爱国运动。
这场运动不仅在中国国内掀起了爱国热潮,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虎门销烟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斗争,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坚定不移抵御外敌侵略的光辉篇章。
这一事件的背后,是中国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是中国人民对自由、独立和尊严的坚定追求。
虎门销烟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在面对外敌侵略和不公正待遇时,我们应当坚定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坚守正义和良知,不畏强暴,勇敢斗争。
正是这种爱国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外敌侵略,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
虎门销烟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虎门销烟的资料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要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讲起。
公元 1820 年 9 月,嘉庆帝在承德中暑,忽然病死。
皇子旻宁继位,改元道光,世称道光帝,也叫清宣宗。
道光帝除了同他父亲同样,疲于对付国内此伏彼起的反清起义外,还面对了另一重危机,即外国资本主义权力的侵略和威迫。
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在他在位时期发生的。
道光年间,江南暴雨成灾,一时饥民遍野。
户部尚书潘世恩正在苏州家乡守孝,家中囤积了白米数万石。
这日,有江苏按察使登门求见,恳求潘大人开仓救援难民。
潘世恩眼珠一转,推托说:开仓济民,当仁不让,不过不巧得很,库房上月就空了!来人沉着地一笑,说道:那正好,下官就借来贮米吧!他立即派手下将各仓加盖封条,而后命令发散仓米赈济难民。
过后按市价归还了米钱,弄得潘大人啼笑皆非。
这位机智能干的按察使,就是往后因禁烟名看重史的林则徐,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也广为人知。
进入十九世纪以来,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剩余,急需翻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而清政府推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只允许在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
中国的封建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入口的工业品没有销路。
外国商人于是转向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鸦片是一种残害人体的毒品,会令人吸食成瘾,这就使鸦片交易一直保持着六倍以上的高额收益。
西方国家向中国全力畅销鸦片,仅在道光帝执政的前十五年间,就造成了六千万两以上的白银外流,全国染上烟瘾的人口达二百多万。
这就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背景。
面对国计民生的恶化,林则徐再也看不下去了。
公元1838年9月,他在湖广总督任上向道光帝上了一份奏折,高声疾呼:假如再不禁止鸦片,那么几十年后,中国几乎没有能够派出抵挡仇敌的军队,并且没有能够发军饷的白银,国家就被鸦片蛀空了!道光帝自己也抽过鸦片,亲自感觉过洋烟的迫害,林则徐的警示使他胆战心惊。
于是他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去广州查禁鸦片。
公元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
虎门销烟的历史故事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世纪末的广东虎门镇。
这个故事背后涉及到中国的烟草贸易、外国势力以及中国社会的反抗情绪。
在19世纪末,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陷入了一片动荡。
当时,中国
政府对于烟草贸易实行了高额的赋税,这使得烟草贸易成为了国家重要的财政来源。
然而,这一政策引起了外国势力的不满,因为他们想要在中国市场上获取更大的利润。
于是,一些外国烟草商人开始从东南亚地区走私烟草到中国,绕过中国政府的
赋税。
虎门镇,作为一个沿海城市,成为了这个非法贸易的主要节点。
当地居民利用他们的熟悉地理环境和渔民身份,帮助外国烟草商人进行走私活动。
然而,这种走私行为逐渐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重视。
1894年,中国政府决定采取行动,并指派了一位叫李鸿章的官员负责阻止虎门销烟。
李鸿章通过派遣军队和设立防线的方式,严厉打击了这一非法贸易活动。
随着中国政府的努力,虎门销烟的活动逐渐减少。
虎门销烟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人们开始认识到外国
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并为中国的独立和尊严而奋斗。
这一事件也为中国的爱国主义情感注入了新的力量,人们开始积极参与到反侵略的运动中。
虎门销烟事件是中国历史上反抗外国侵略的重要里程碑,它展示了中国人民的
团结和勇敢。
这段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的信念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战胜外来压迫,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林则徐虎门销烟阅读理解一、虎门销烟的背景1. 国际背景- 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英国迫切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成为英国觊觎的目标。
但中国长期以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即出口货物的价值大于进口货物的价值。
- 为了改变这种贸易逆差的局面,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2. 国内背景- 鸦片的大量输入,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据统计,1820 - 1840年间,中国外流白银约在1亿两左右。
这导致中国国内银价上涨,百姓生活困苦。
- 鸦片还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吸食鸦片者身体虚弱,精神萎靡,许多家庭因此倾家荡产。
同时,鸦片的泛滥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因为大量士兵吸食鸦片,导致军队纪律松弛,作战能力下降。
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过程1. 林则徐的禁烟决心- 道光皇帝意识到鸦片问题的严重性,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林则徐深知鸦片的危害,他坚决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2. 到达广州后的措施-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措施。
他首先派人明察暗访,掌握了大量鸦片走私的情况。
然后,他传讯了十三行洋商,责令他们限期交出鸦片,并保证以后不再贩卖鸦片。
同时,他还封锁了广州的外国商馆,断绝了里面外国商人的食物供应,迫使他们交出鸦片。
3. 虎门销烟的壮举- 1839年6月3日 - 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他采用的是“海水浸化法”,先在海边挖好两个大池,池底铺石,四周钉板,防止鸦片渗漏。
然后将海水引入池中,把鸦片切成四瓣,倒入池中浸泡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鸦片就被销毁了。
虎门销烟共销毁鸦片237万多斤。
三、虎门销烟的意义1. 对中国的意义-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
它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笔记如下: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的背景: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危害,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军队战斗力下降,人民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虎门销烟的时间:1839年6月3日至6月25日。
虎门销烟的过程: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183000多千克。
虎门销烟的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斗争的重大胜利,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背景: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鸦片战争的过程:1840年6月,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称为鸦片战争。
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上,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经济上,中国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结
构,由于战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而逐渐解体。
中国经济也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它表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精神,阻止了英军的侵略,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无畏和坚强意志。
虎门销烟的历史虎门销烟是在钦差大臣林则徐、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的共同配合下完成的。
关于这三个人的品阶及相互关系,今天店铺给大家找来了虎门销烟的历史事件,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虎门销烟虎门销烟(1839年6月)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
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签订的。
1839年6月3日(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虎门销烟成为打击毒品的历史事件。
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民国时被定为不放假的禁烟节,而销烟结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正好是国际禁毒日。
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英国贸易入侵在清朝闭关锁国的时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英国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在当时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正是英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
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政府坚持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正是英国向中国倾销其工业产品的“绊脚石”。
[1] 19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在与外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中国对英贸易每年都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的优势。
[2] 走投无路的鸦片贩子在中国受到热捧,沿海官兵甚至出动兵船在近海与毒贩交易,再由兵船运回内陆,开设烟馆倾销毒资全是国民所为。
英国资产阶级先把纺织品输往印度,然后把印度的鸦片输往中国,再从中国把茶叶、生丝等输往英国,英国人在这种三角贸易中大获其利。
毒贩如蝇群而来,除了英国,美国也从土耳其向中国输入鸦片,俄国从中亚向中国北方输入鸦片。
[2] [3]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由于鸦片输入的急剧增加,中英两国的贸易地位完全改晚清鸦片吸食者变。
英国由原来的入超变为出超,中国却相反,造成白银大量外流。
据统计,1820-1840年间,中国外流白银约在1亿两左右。
林则徐虎门销烟心得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化人,他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林则徐以他卓越的才华和勇气,成功地进行了虎门销烟的斗争,为中国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本文将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背景、过程和心得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背景在19世纪,由于大西洋上的贸易自由主义被广泛推广,英国的制造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同时,英国的海军实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海军发现,中国的烟草制品开始在国内大量生产,这对英国的烟草出口是非常不利的。
为了阻止中国烟草制品的生产和发展,英国开始向中国出口大量烟草。
这种做法使得大量的银两流向英国,而中国成了烟草大国但对外面依然屈服。
林则徐在这种创伤的背景下,选择了立场坚定的进行虎门销烟,这是中国历史上自主进行的第一次抵制贩卖烟草的行动。
林则徐深谙世情,他很清楚,如果不进行反对,那么烟草贸易将会不断扩大,中国的经济和国家福利将会遭到极大的损害。
二、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过程林则徐在进行虎门销烟时,采用了组织力量和宣传的手段。
他指派黄仲心、林群等人,在广东设立了拦截烟草的岗哨,并发起了有力的宣传运动。
同时,林则徐利用社会组织的优势,协力阻碍了烟草的贩卖。
此举一方面大大限制了烟草的流通,另一方面也取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
林则徐还通过起草文件表达了中国的立场。
当时中国众多官员分散无章,但是林则徐找到了一批支持自己的佐证者,比如黄肇文、庞文固、郑观应等,一起起草了《诚意王贡献银诗碑头记》、《地方官绅游梅溪诗碑头记》、《请慎勿放外国烟草诏》,说明自己的意图和行动。
最后,他将写好的文件送到官府,时刻提醒政府,制定出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政策,开启了中国反击海外剥削的先声。
此外,林则徐还专门向不同的地区派遣代表组成“护烟联”。
他们在不同时期和地点举行面对海外商业广告的抵制活动,并组成船队在水域进行拦截,有力的抑制了外国烟草在中国的销售和生产。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事件,它标志着我国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迈进,也成为了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下面将简要介绍虎门销烟的故事。
1. 虎门销烟的背景虎门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名城,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因为虎门水道的位置重要,自古即为军事重镇。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我国的国力日益衰落,广东等沿海省份成为列强的经济掠夺对象,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困苦。
在这种情况下,虎门成为我国反抗列强侵略的一个重要据点。
2. 虎门销烟的经过1895年,清政府为了抵御列强进攻,规定对烟草进口实施专卖制度,即只允许国家官办烟草店销售烟草,而且标价很高。
当时的我国人民生活困苦,多数人买不起官办烟草,这就使得私人开办的烟草店生意兴隆。
而在虎门水道的周围水域,我国人民还在进行走私贸易,进口廉价烟草来满足人民裙众的需求。
清政府为了加强对烟草的专卖而派兵到虎门清剿私贩,这就是虎门销烟的由来。
3. 虎门销烟的意义虎门销烟事件是我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压迫的一次伟大行动,反映了当时我国人民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强烈愿望。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成为了当时我国反侵略运动的掀起的标志之一。
虎门销烟的由来和经过成为了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激励了更多人投入到反抗列强侵略的战斗之中,也成为了我国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
4. 结语虎门销烟事件的背后,是我国人民对民族利益的坚守和捍卫,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件事件也为后来我国人民的抵抗运动埋下了伏笔,成为了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回顾虎门销烟事件,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应该向那些为民族利益捍卫的前辈们致以敬意。
5. 虎门销烟的影响虎门销烟事件在当时的我国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不仅在虎门一带掀起了裙众性的抗议活动,也在全国范围内激发了对于列强侵略的愤慨和反抗情绪。
许多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纷纷加入到了反侵略的斗争中,虎门销烟事件成为了当时我国民族主义的一面旗帜。
虎门销烟故事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具历史意义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1841年,当时正值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向中国发起了入侵。
而虎门销烟事件的发生,则是中国人民对侵略者进行坚决反抗的历史见证。
虎门销烟的背景,是英国侵略者向中国输出大量鸦片,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健康。
面对这一情况,广东总督林则徐毅然下令在虎门海域设立了一道禁烟线,并颁布了《禁烟令》,以此来限制鸦片的输出。
这一举措,被称为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的故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林则徐的一番豪言壮语,“为国家除害,无论生死,当以报效国家!”这句话,成为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进行坚决反抗的精神支柱。
在林则徐的领导下,广东人民积极响应,纷纷参与到禁烟斗争中来。
他们不仅自觉抵制鸦片,还积极参与了销毁鸦片的行动。
在这场销烟斗争中,广东人民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强暴的英勇气概。
虎门销烟的故事,最终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告终。
在广东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虎门销烟的目标得以实现,鸦片贸易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这不仅是一场反对鸦片贸易的斗争,更是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者进行抵抗的一次伟大实践。
虎门销烟的故事,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座精神丰碑,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虎门销烟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其次,它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最后,它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虎门销烟的故事,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铭记虎门销烟的故事,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近代史上,虎门销烟事件是一件颇为重要的历史事件。
它发生在1840年左右,也就是鸦片战争之前。
这一事件源于英国的鸦片侵略,中国人民的爱国运动和对外抵制的斗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虎门销烟事件1、事件起因19世纪40年代初,伴随着英国的鸦片入侵和清政府的反抗,中国人民逐渐觉醒,开始对正义自由和民族尊严进行探索和追求。
此时,一批有志之士在广东省虎门镇组织起来,积极开展抗英斗争。
他们想出了一个想法:销毁鸦片来源。
2、事件过程虎门鸦片销毁行动于1839年10月12日正式开始。
当时,一艘英国商船“纳尔逊”船长不听中国官员劝阻,执意抵达虎门,贩卖鸦片。
中国人民听说后,便决定向英国人展开抵制。
在这个背景下,虎门镇的抗英志士决定将这批鸦片进行销毁。
当时,共有70几名志士参加,销毁鸦片2,000多箱,把英国人吓得狼狈不堪,但总体来看其实此次抗英运动并未起到多大的效果。
3、事件影响对于中国民族尊严和自豪感来说,这场抗英运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它向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为以后的抗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同时,虎门缉鸦片的行动也是中国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表现,其正义、自由、民主、宪政、平等、和谐等思想为以后的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从抗英斗争中,人们也思考了许多问题,如为什么中国会被侵略?为什么西方人的技术和理念和中国人的技术和理念有这么大的差距?等等。
二、历史教案编制1、教学目标了解虎门销烟事件的历史背景、事件过程和影响,领悟中国民族尊严和自豪感,弘扬一名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内容事件背景:鸦片侵略,清政府斗争事件过程:虎门缉毒,抗英斗争事件影响:反抗精神、民族尊严、爱国主义思想3、教学方法讲述、阅读、讨论4、教学手段ppt、视频、讲故事5、教学进程第一步:了解事件背景。
学生通过ppt,视频等多种方式了解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背景。
第二步:阅读事件过程。
学生阅读相关文章,以及老师的课外资料,再以小组形式讨论。
第三步:讲述事件影响。
虎门销烟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件,发生于19世纪末期,当时西方列强强制对中国进行贸易,并强制中国开放多个港口。
中国政府无奈之下,在当时的广东省虎门镇宣布了对外禁烟政策,以抵制外国贸易。
这一政策导致外国商人的大量抗议和国内贩卖烟草的黑市活动。
本文将探讨虎门销烟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历史背景经过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政府在19世纪末期的贸易上已经被列强从各个方面打压,直到颁布《辛丑条约》引起了中国人对外来压迫的猛烈反弹。
在这种背景下,清政府为了打击西方对中国的侵占,出台了虎门禁烟的政策。
二、虎门禁烟的影响虎门禁烟政策对中国和外国商人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这是开创中国现代国家经济政策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政府自力更生的一个标志。
而对于外国商人来说,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在中国进行无限制的烟草贸易,被迫寻找其他贸易路线。
三、现实意义虎门禁烟带来的现实意义非常深远。
首先,在这个事件中,中国政府表明了自己坚持自力更生的态度,这对于古老的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虎门禁烟是中国现代经济起点的标志,这是中国打破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里程碑。
最后,虎门禁烟危机的解决,为中国的外交政策带来了希望,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开始朝着独立、自主、平等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虎门销烟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带给中国政府和外界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此次事件的背后,是中国政府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反应。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我们需要回顾这段历史,汲取它的经验教训,同时着重于自力更生和国家独立的发展道路。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笔记
一、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
鸦片走私:英国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虎门销烟:
1.背景: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2.过程: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6月,
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
3.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
略的坚强意志。
二、中英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过程:
1.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开始。
2.1841年初,英国占领香港岛。
3.1842年8月,英舰队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结果和影响: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
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过程: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界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结果:清政府失去了东北和西北共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四、三元里抗英斗争
背景: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入侵广州,广州附近人民奋起抗英。
过程: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在牛栏冈附近打败英军。
虎门销烟的背景资料
中国国内形势
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中叶,中国处于清王朝统治的后期,也处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末期。
中国国内形势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经济落后。
此时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
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大量耕地集中在贵族、地主手中,皇帝是全国最大的地主。
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只有很少或者完全没有土地。
广大农民在封建地租、赋税、徭役和高利贷的重重盘剥下,陷于贫困破产和流离失
2、政治腐败。
清王朝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已腐朽不堪。
皇帝专横独断,骄妄自大,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
一般封疆大吏愚昧闭塞,官场贪污成风,吏治败坏。
贪污在清统治集团中成为不可遏制的一种流行病。
结党营私,在当时统治集团中也形成恶劣的风气。
3、军备废弛。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编制上虽有八九十万人,但缺额甚多,武器落后,主要使用刀矛弓矢等冷兵器,而且军务废弛,缺乏训练,军纪败坏,国防力量十分虚弱,每年消耗饷银二千万两以上(占当时清朝年财政收入的将近一半),都到了腐朽不堪的程度。
4、思想文化界沉闷。
清朝统治者实行严酷的文化专制政策,沿用八股取士的科科举制度。
大力提倡空疏的宋学即理学和脱离实际的汉学,并大兴文字狱,钳制和禁锢士人的思想。
所的悲惨境地。
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思想界处于一种相当麻木、压抑和沉闷的氛围中。
5、对外闭关自守。
清王朝采取的对外关系政策是“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国人对本国进行海上侵略,但是从长远、从全局来看,这一政策,没有也不可能起到抵制殖民侵略的积极作用,反而限制了中国自己,无异于作茧自缚,所以从根本上说这是一项消极的、落后的、错误的政策。
英国侵贸易入
与此同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英国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在当时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正是英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
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政府坚持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正是英国向中国倾销其工业产品的“绊脚石”。
19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在与外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中国对英贸易每年都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的优势。
中国拒绝贸易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其他国家的不公正待遇。
如果说英国资产阶级出于其掠夺本性,遂用鸦片来冲击中国的贸易市场,获取一本万利的不义之财。
那么既然闭关锁国造成了贸易出超,怎么不倾销别的货物?怎么唯独鸦片能买进来?很明显,这完全是官商勾结的恶果。
走投无路的鸦片贩子在中国受到热捧,沿海官兵甚至出动兵船在近海与毒贩交易,再由兵船运回内陆,开设烟馆倾销毒资全是国民所为。
英国资产阶级先把纺织品
输往印度,然后把印度的鸦片输往中国,再从中国把茶叶、生丝等输往英国,英国人在这种三角贸易中大获其利。
毒贩如蝇群而来,除了英国,美国也从土耳其向中国输入鸦片,俄国从中亚向中国北方输入鸦片。
由于鸦片输入的急剧增加,使中英两国的贸易地位完全改变。
英国由原来的入超变为出超,中国却相反,造成白银大量外流。
据统计,1820-1840年间,中国外流白银约在1亿两左右。
由鸦片大量输入而引起的白银不断外流,已开始扰乱清王朝的国库和货币的流通,使清朝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更为严重的是鸦片的泛滥极大地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如任其发展下去,必将使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