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概念、病因、病变
- 格式:ppt
- 大小:10.40 MB
- 文档页数:50
炎症的概念、原因和基本病变病理教学平台炎症的概念是指机体对之炎因⼦引起的损伤所发⽣的以防御为主的病理过程。
(具有⾎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致炎因⼦的损伤⽽发⽣的⼀种以防御为主的局部组织反应。
)它包括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等过程。
⼀、炎症的原因㈠⽣物性因⼦为炎症最常见的原因。
㈡物理性因⼦㈢化学性因⼦㈣变态反应㈤坏死组织⼆、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在病理形态上表现为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
在炎症过程中,这些病理变化综合出现,但按⼀定顺序先后发⽣,⼀般早期以变质和渗出为主,后期以增⽣为主,三者密切联系。
1炎症的基本病变——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㈠变质的形态学变化变质既可发⽣于实质细胞,也可发⽣于间质。
实质细胞最常出现的变质是细胞⽔肿、脂肪变性、凝固或液化性坏死。
间质表现为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和坏死崩解等。
炎症时局部组织、细胞发⽣变性、坏死是由于致炎因⼦直接⼲扰破坏细胞代谢及炎症发展过程中形成局部⾎液循环障碍,影响细胞代谢过程⽽造成的。
㈡代谢的变化1.分解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酸中毒酶受损,局部⾎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乏氧→⽆氧氧化增强→酸性代谢产物增加(乳酸、脂肪酸、酮体、氨基酸)→酸中毒。
酸中毒:⑴不利于病原微⽣物的⽣长;⑵影响⽩细胞的活动;⑶可使⾎管的通透性增加。
2.渗透压的变化坏死组织产⽣蛋⽩分解酶→有机物质⼤分⼦变为⼩分⼦物质→分⼦浓度急剧上升→胶体渗透压升⾼。
酸中毒→炎症区域盐类物质解离→钾、钠及其它离⼦浓度升⾼→晶体渗透压升⾼。
㈢炎症介质的释放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的具有⽣物活性的化学物质。
作⽤:促进⾎管反应、⾎管壁通透性增⾼、⽩细胞渗出、对炎细胞具有趋化作⽤等。
1.⾎管活性胺存在部位:主要存在于肥⼤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
代表物:组织胺和5-羟⾊胺(5-HT)。
主要作⽤:⑴组胺可使细动脉扩张,细静脉内⽪细胞收缩、导致⾎管通透性升⾼;⑵组胺还有对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作⽤;⑶刺激⽀⽓管、⼩肠和⼦宫的平滑肌收缩。
一、实训目的1. 了解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机制。
2. 掌握炎症细胞的种类和功能,炎症介质的来源及其作用。
3. 熟悉炎症的临床表现、全身反应,炎症经过和炎症的结局。
4. 掌握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二、实训时间2022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病理生理学实验室四、实训内容1. 炎症概述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
炎症的病因主要包括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生物性感染、免疫反应等。
2. 炎症细胞的种类和功能炎症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
中性粒细胞主要参与急性炎症反应,具有吞噬和杀灭病原体的作用;单核细胞主要参与慢性炎症反应,具有吞噬、杀灭病原体和免疫调节的作用;淋巴细胞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具有产生抗体和杀伤靶细胞的作用。
3. 炎症介质的来源及其作用炎症介质主要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血管活性物质等。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产生的,具有调节免疫反应、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趋化因子具有吸引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的作用;生长因子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血管活性物质具有调节血管收缩、舒张和通透性的作用。
4. 炎症的临床表现、全身反应,炎症经过和炎症的结局炎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全身反应主要包括发热、寒战、乏力、食欲不振等。
炎症经过包括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急性炎症起病急骤,持续时间短,以渗出病变为主;慢性炎症持续时间较长,以增生病变为主。
炎症的结局包括痊愈、迁延、复发和后遗症。
5.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炎症的病理学类型主要包括急性炎症、慢性炎症、化脓性炎症、肉芽肿性炎症等。
急性炎症以渗出病变为主,炎症细胞浸润以粒细胞为主;慢性炎症以增生病变为主,炎症细胞浸润以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化脓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肉芽肿性炎症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