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里的微生物
- 格式:ppt
- 大小:3.19 MB
- 文档页数:27
5土壤中的微生物目录CATALOGUE•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与种类•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微生物在土壤污染修复中的作用•微生物与土壤健康及作物生长关系•土壤中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前景01CATALOGUE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与种类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受土壤类型、植被、气候等因素影响,一般随土层深度增加,微生物数量逐渐减少。
垂直分布不同地域、土壤类型和植被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水平分布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随时间发生变化,如季节变化、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等都会对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
时间分布分布特点细菌是土壤中最丰富的微生物类群,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参与土壤中的多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细菌真菌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包括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等,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真菌放线菌是一类具有分枝状菌丝体的微生物,主要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
放线菌土壤中的藻类主要为蓝藻和绿藻,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有机物质,对土壤肥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藻类主要类群数量与生物量数量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极其庞大,每克土壤中可含有数百万至数十亿个微生物个体。
生物量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相对较低,通常只占土壤有机质的1%-5%,但它们对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却非常显著。
02CATALOGUE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有机质分解与转化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分泌胞外酶,将动植物残体等复杂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可溶性物质,如氨基酸、糖类等。
有机质转化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的过程中,通过自身代谢活动将部分有机物质转化为腐殖质,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
1 2 3微生物参与土壤中的氮素循环,包括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将有机氮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无机氮。
氮素循环微生物通过分泌有机酸和磷酸酶等,促进土壤中难溶性磷的溶解和转化,提高磷的有效性。
磷素转化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有机酸和二氧化碳等有助于土壤中钾的释放,提高钾的供应能力。
第13章土壤里的生物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土壤里的微生物”是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3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这一主题的重要组成之一。
学生在学习了水域、地面、空中3种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后,再学习本节内容,可以促使其更进一步关注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也可为14章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奠定基础。
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为“认识细菌和放线菌”,要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是:细菌、放线菌等生物的主要特征,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微生物通常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和病毒等类群。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说出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3)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图,观察、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2)比较细菌细胞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异同点,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
(2)关注生活中的细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说出细菌的主要特征。
难点:认同土壤里微生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四、学情分析:1、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但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
2、学生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成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水中、空中、地面上动物的多样化的相关知识后,在相关知识的认知、观察和分析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可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3、土壤中的微生物大多肉眼看不到,学生对于细菌和放线菌缺乏感性认识。
五、课前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汇冠)。
学生:上网检索细菌、放线菌的相关资料。
六.课时安排:1课时。
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知识目标:说出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类群;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描述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示意图和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掌握细菌和放线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细菌和放线菌的研究,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细菌、放线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细菌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教学过程:导入:师:这是什么?哪些生物生活在土壤中?这块土壤中有生物吗?生:没有/有。
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师:你能看见或看清这些小生物吗?生:不能。
师:我们通常称它们为微生物。
土壤里有了这些微生物,变得更加肥沃了,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生:它们能分解植物的枯枝烂叶,动物的遗骸等,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师:这些微生物都长什么样?它们有哪些用途?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请同学们快速预习课本97页《土壤里的微生物》,快速回答屏幕上的问题。
土壤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微生物是让泥土独具“泥土芬芳”的微生物是新课:一、认识细菌:师:细菌在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
土壤里的细菌那么多,想来观察细菌应该不是难事,我们用什么工具观察它们呢?生:细菌个体十分微小,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形态特征:观察图13-4细菌的三种形态,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细菌有哪些形态?②细菌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生:球形、杆形、螺旋形。
根据它们的形态,我们可以分别称它们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结构特征:师:不同种类的细菌虽然形态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
图示“细菌细胞的结构示意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细菌细胞中有哪些基本结构?根据表格内容,说说构成细菌的细胞与构成动植物体的细胞有何异同点?填表:通过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我们可以得知细菌也具备基本的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引言概述:土壤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参与土壤养分循环和有机物分解,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土壤中存在的微生物进行详细的探讨,揭示它们的生存策略和作用。
正文内容:一、土壤中的细菌类微生物1. 真细菌- 革兰氏阳性细菌- 革兰氏阴性细菌- 厌氧细菌- 好氧细菌2. 放线菌- 外生放线菌- 内生放线菌- 放线菌的代谢途径3. 绿脓杆菌- 绿脓杆菌的生态功能- 绿脓杆菌的应用价值- 绿脓杆菌与土壤养分循环的关系二、土壤中的真菌类微生物1. 真菌的分类- 子囊菌门- 担子菌门- 角菌门- 真菌的生命周期与繁殖2. 土壤中的真菌生态功能- 真菌的降解能力- 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 真菌与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关系3. 土壤中的丝状真菌与菌丝体- 土壤中的丝状真菌类群- 菌丝体的形成和功能三、土壤中的原生动物类微生物1. 鞭毛纲原生动物- 泡沫体纲原生动物- 同鞭黄藻纲原生动物- 瓶颈虫纲原生动物2. 原生动物的食性与营养需求- 捕食性原生动物的作用- 寄生性原生动物的作用- 分解腐殖质的原生动物3. 原生动物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 原生动物对细菌和真菌的控制作用- 原生动物对土壤氮循环的影响- 原生动物与土壤环境的相互作用四、土壤中的线虫类微生物1. 根结线虫- 根结线虫的生活史与形态特征- 根结线虫的寄生与病原作用- 根结线虫的防治措施2. 自由生活线虫- 自由生活线虫的分类与特征- 自由生活线虫对土壤环境的响应- 自由生活线虫的功能与作用3. 线虫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线虫对细菌和真菌的影响- 线虫对土壤氮循环的作用- 线虫与土壤污染物的相互作用五、土壤中的其他微生物类群1. 古细菌- 古细菌的分类与特点- 古细菌的生活环境与功能2. 可培养难度高的微生物- 厌氧微生物- 难培养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RNA分析在难培养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3. 病毒- 土壤中的细菌病毒- 土壤中的真菌病毒- 土壤中的病毒与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总结:综上所述,土壤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类、真菌类、原生动物类、线虫类以及其他微生物类群。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土壤微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特性。
二、教学内容:1.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及作用2.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3. 微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4. 微生物的观察与实验5. 保护土壤微生物的意识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作用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2. 难点:微生物的观察与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作用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2. 实验法:观察土壤微生物,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保护土壤微生物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验材料和仪器。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六、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及作用1. 细菌:分解有机物,合成维生素,参与氮循环等。
2. 真菌:分解有机物,形成土壤结构,参与氮循环等。
3. 放线菌:产生抗生素,分解有机物等。
4. 藻类和原生动物:土壤氧气和养分的循环。
七、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1. 土壤深度的分布:表层、中层、底层。
2. 土壤类型的分布:沙土、壤土、粘土等。
3. 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八、微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1. 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作用。
2. 微生物对土壤养分的转化作用。
3. 微生物对土壤结构的改善作用。
九、微生物的观察与实验1. 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2. 实验:分离土壤微生物,观察其生长特性。
3. 实验: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
十、保护土壤微生物的意识培养1. 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 探讨人类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 学习保护土壤微生物的方法:合理施肥、减少农药使用等。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六、土壤微生物的生态作用1. 微生物在土壤生物圈中的角色2. 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循环3. 微生物对土壤养分的转化与固定4. 微生物对土壤环境的调节与维持七、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1. 微生物种类的识别与分类2. 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探索3. 微生物生态多样性的研究4.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应用八、土壤微生物的实验技术与应用1.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2. 微生物的鉴定与分析技术3.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技术4. 微生物生态功能的评价与应用九、土壤微生物与农业生产的关系1. 微生物在肥料制作与施用中的作用2. 微生物对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3. 微生物病害的防治与应用4. 微生物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十、保护土壤微生物与生态环境建设1. 土壤微生物保护的重要性2. 土壤微生物保护的措施与政策3. 公众参与土壤微生物保护的方式4. 生态环境建设中土壤微生物的保护与利用重点和难点解析六、土壤微生物的生态作用:理解微生物在土壤生物圈中的角色及其对土壤环境的调节与维持是本节重点。
土壤里的微生物ppt课件目录CATALOGUE•土壤微生物概述•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的生理功能•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土壤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方法与技术01CATALOGUE土壤微生物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等。
分类根据形态和生理特征,土壤微生物可分为原核微生物(如细菌)、真核微生物(如真菌)和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
物质循环土壤结构植物营养生物防治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01020304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和合成,促进土壤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通过分泌多糖类物质和菌丝等,有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稳定。
转化和提供植物所需的矿质营养和有机营养,提高土壤肥力。
产生抗生素、激素等活性物质,抑制植物病原菌和害虫的生长繁殖。
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意义通过了解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中的施肥、耕作等措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利用土壤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基因资源,可以开发新的生物技术和产品,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
土壤微生物在降解污染物、净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土壤微生物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
土壤微生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资源之一,研究土壤微生物有助于揭示生命科学的奥秘。
02CATALOGUE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细菌是土壤中最丰富的微生物类群,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70%-90%。
它们在土壤中的功能多样,包括分解有机物、固氮、促进植物生长等。
细菌的种类繁多,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芽孢杆菌等。
真菌主要通过分解有机物来获取营养,同时它们也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帮助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
常见的土壤真菌包括霉菌、酵母菌和蘑菇等。
真菌在土壤中的数量相对较少,但它们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放线菌放线菌是一类具有分支状菌丝体的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土壤中。
它们能够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等难降解的有机物,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和循环起到重要作用。
《土壤里的微生物》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设计目标1、让学生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形态和基本特征。
2、帮助学生认识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意识。
二、作业类型1、书面作业(1)知识梳理:让学生绘制土壤微生物的分类图表,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主要类群,标注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2)简答题:设置一些关于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肥力、植物生长关系的问题,如“简述土壤中细菌如何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分析真菌在土壤结构形成中的作用”等,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2、观察作业(1)实地观察:安排学生到校园花园或附近的农田进行土壤采样,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形态,记录观察结果。
(2)家庭观察:鼓励学生在家中利用简单的工具(如放大镜)观察花盆土壤表面的微生物迹象,如霉菌的生长、小昆虫的活动等,并拍照或简单绘图记录。
3、实验作业(1)微生物培养实验:提供培养基材料和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土壤中的微生物,观察菌落的形成和生长情况,比较不同土壤样本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差异。
(2)对比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探究土壤酸碱度、湿度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4、调研作业(1)文献调研: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土壤微生物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实例,撰写一篇简短的调研报告。
(2)案例分析:给出一些因土壤微生物失衡导致的土壤问题案例(如土壤板结、病虫害频发等),让学生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措施。
5、创意作业(1)科普漫画:要求学生以“土壤里的微生物世界”为主题创作科普漫画,用生动有趣的画面展示微生物的生活和作用。
(2)模型制作:鼓励学生利用黏土、泡沫等材料制作土壤微生物的模型,加深对微生物形态结构的理解。
三、作业难度和时间安排1、难度分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将作业分为基础、提高和拓展三个层次。
土壤中的微生物魏功峰摘要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它们与土壤肥力有关,并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微生物腐殖质有机物转化物质循环土壤具有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及各种条件,因此土壤是微生物良好的生活场所,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之称。
本文就土壤中与农业有关的微生物的类型及作用作简单的介绍。
1.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极大,一克肥沃土壤中通常含有几亿到几十亿个微生物,贫瘠土壤每克也含有几百万至几千万个微生物,一般说来,土壤越肥沃,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
另外,土壤表层或耕作层中及植物根附近微生物数量也较多。
土壤中的渐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而且种类多,它们多数是异养菌,少数是自养菌。
放线菌的数量仅次于细菌,多存在于偏碱性的土壤中,主要是链霉菌属、诺卡菌属和小单孢菌属等。
放线菌虽然数量比细菌少,但由于其菌丝体的体积比单个细菌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所以在土壤中的生物量也相近于细菌。
土壤中的真菌各种类型都有,但以半知菌类为最多,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中。
土壤中的藻类数量远远少于上述各类,主要有绿藻、硅藻等。
土壤中的原生动物都是单细胞异养型的,主要是纤毛虫、鞭毛虫、根足虫等。
上要是纤毛虫、鞭毛虫、根足虫等。
2.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土壤中的微生物有些对农业有害。
如反硝化细菌,能把硝酸盐还原成氨散失到大气中,降低土壤肥力。
但多数是对农业有益的。
2.1 合成土壤腐殖质腐殖质是一种黑色的胶状物质,它常与矿物质颗粒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类型,对土壤肥力有重要的影响。
腐殖质的形成,是由一些异养的微生物,如某些腐生细菌,把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和有机肥料分解,然后再重新合成的。
当土壤温度较低,通气差时,嫌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腐殖质合成速度加快,并得到积累。
2.2 增加土壤有机物质每当温暖多雨季节,在潮湿的土壤表层藻类大量繁殖。
《土壤里的微生物》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设计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作业内容1、课堂预习(1)布置学生阅读相关教材章节,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观看有关土壤微生物的科普视频,记录关键信息。
2、课堂作业(1)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2)实验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土壤微生物的形态,绘制简单的结构图,并标注其主要结构。
3、课后作业(1)实地考察:选择一块校园或附近的土地,采集土壤样本,观察土壤的质地、颜色和气味,分析可能存在的微生物种类。
(2)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不同土壤环境(如酸碱度、湿度、有机物含量等)对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影响,记录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3)文献查阅: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土壤微生物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撰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综述。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包括预习笔记、实验报告、综述文章等。
2、实践作业如实地考察、实验探究等。
3、口头作业小组讨论发言等。
四、作业评价1、评价方式(1)教师评价: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实验报告等进行批改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2)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3)学生互评:小组内成员相互评价对方的作业,促进共同进步。
2、评价标准(1)知识掌握:对土壤微生物的相关知识理解准确、全面。
(2)能力提升: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3)态度与习惯:学习态度认真,具有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4)创新思维:在作业中体现出独特的思考和创新意识。
五、作业反馈1、及时批改和反馈学生的作业,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2、针对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
土壤里的微生物引言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基质,还是许多微生物的栖息地。
在土壤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非常丰富,每克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数量可以达到数百万个。
微生物的种类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它们与土壤环境和植物根系形成了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
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对于土壤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功能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具有多样的功能,包括有机物分解、营养循环和植物生长的促进等。
细菌和真菌是负责分解有机物质的重要微生物群体,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养分,供给给植物和其他微生物利用。
原生动物则通过摄食细菌和真菌控制它们的数量,并参与土壤中的营养循环。
此外,微生物还能够产生植物生长因子,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抗病能力。
土壤微生物与植物根系的相互作用土壤微生物与植物根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植物通过分泌根系分泌物吸引微生物,形成根际环境。
这些根际微生物与植物根系建立共生关系,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抗病能力。
一些微生物还能够形成根瘤和固氮,提供植物所需的氮元素。
微生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土壤微生物对土壤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它们参与土壤的有机质分解和养分的释放,对土壤结构和通气性有重要作用。
另外,微生物还能够抑制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生长,保护植物免受病害侵袭。
因此,维持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多样性对于土壤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群落的恢复与保护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土壤污染的加剧,土壤微生物群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恢复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采取一系列措施是必要的。
例如,合理施肥和农药使用可以减少对微生物的不利影响;生物复壮剂的应用可以补充土壤微生物;有机农业的推广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材分析“土壤里的微生物”是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3章第2节的内容。
是上一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土壤里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对本单元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具有全面的认识。
同时为下一章引导学生对生物进行分类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意义十分重要,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节从单细胞细菌到多细胞的真菌、从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到大型真菌,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
土壤中的微生物,学生平时不易见到,细菌需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更好地观察到形态,细菌的结构更难观察,而初中又不要求使用高倍显微镜,教材呈现了细菌的形态结构图片,所以只能通过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细菌的基本特征。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通过小学科学课和上一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对生物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和学习经验,能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对比分析、合作讨论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
但在学习上仍以感性认识为主,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转移,但他们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喜欢动手实践。
有关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在上学期在生态系统的组成学习过程中及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对微生物的类型和作用从总体上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在生活过程中家长或者教师从卫生角度常常提到细菌这个概念,学生对这一概念还是比较熟悉,对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但在生活中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只有用高倍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与人类的关系和对生物圈的作用又是隐性和潜在的,很少有机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容易被学生忽视和轻视,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和学习兴趣。
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类型、形态特征,生殖、营养方式、分布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比较陌生,这些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也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
教材中只用文字表述,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一是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在自主学习中从理论上了解细菌、放线菌的有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