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诸葛亮躬耕地
- 格式:doc
- 大小:3.41 KB
- 文档页数:2
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襄阳南阳我的第一次推断:诸葛亮13岁随叔父依附袁术时,肯定是南阳城外七里,隐居躬耕,这段时间估计因为年纪小,躬耕印象深刻。
后来随叔父投刘表,就可能迁到襄阳了,但是住的地方在襄阳周围,是不是隆中不知道,属于南阳的管辖,其实那地方人烟稀少,交界的地方。
这段时间相对长些,年纪大些,条件好些,两个姐姐都出嫁给大族了,投了老师,读书多且成长快,躬耕印象没有前面深刻,且到处游学,结交了襄阳周边的不少学士,安家是襄阳周围,后来叔父死,诸葛亮不忍仕无能的刘表,就选择隆中隐居了,襄阳西二十里,这里环境和南阳七里大致相似,山水树木平地,所以可能是二次隐居的地方,两个特点,读书和经常云游。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从出师表的这段话可以看出,尤其一个本,意味着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在南阳躬耕,虽然年少理想远大,避乱的成分多,所以不求闻达。
后一句是三顾草庐,这个草庐就是躬耕之地吗?无论在哪隐居种地,恐怕都有住房草庐吧,要不住哪里呢?所以,南阳七里处是早期的躬耕地,隆中和南阳都有草庐,南阳是开始就隐居,隆中是在襄阳周边生活一段时间后隐居,主要是求学游学,弟弟长大些,可能躬耕的多一些。
三顾茅庐就是发生在隆中,但是那会属南阳郡,就是现在的襄阳隆中,躬耕地基本就是现在南阳多一些了,且是发生在早期。
所以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是开始在南阳的生活。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是到襄阳隆中后的故事。
因为生活时间跨度多达14年,且变换不少地方,加上战乱,边界时常交错占领,更没有人记住当时的详细情况,所以才有那么多的文献各自记载的不同,难道说都是错的?肯定有南阳和襄阳的影子,就是个南阳到襄阳,有小长大,关系亲朋重在襄阳的一段历史而已。
《论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即宛城》一、论据:1、 (诸葛玄死于建安二年正月),公元197年。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证明: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失去了依靠,开始躬耕种田,独立自主生活。
2、“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证明:1、诸葛亮离开了居住地襄阳,自己说到南阳躬耕种田了。
2、刘备三顾的是草庐,不是“宅、家、院”。
3、“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
”《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证明:诸葛亮自己再次说明:躬耕于南阳。
而不是其他地方。
4、“张济自关中走南阳。
济死,从子绣领其众。
二年春正月,公到宛。
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
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证明:这里说的南阳即是宛城,南阳仅仅可以代指宛城,不代指其他县。
5、“曹操智计殊绝于人,…然困于南阳”。
《后出师表》证明:1、曹操在南阳宛城被张绣打败,为流矢所中,二子遇害。
2、同一件事在《三国志魏书一》上说“公到宛”,《后出师表》上说“困于南阳”。
有力地证明了说南阳即是宛城。
6、“…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
……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一》证明:这里说的南阳指的也是宛城。
7、“绣领其众,屯宛,与刘表合”。
《三国志魏书八》。
这里说的是宛。
同一件事但在《魏书十·贾诩传》中说的却是“张绣在南阳”。
证明:有力地证明了说南阳即是宛城。
南阳仅仅可以代指宛城,不代指其他县。
8、“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
”《后汉书·地理志》王莽是第一个说南阳即指宛城的。
证明:说南阳即是宛城。
9、“荆州刺史王睿素遇无礼,坚过杀之。
比至南阳,众数万人。
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
《三国志吴书一·孙坚传》证明:1、这里说的荆州就是襄阳,南阳就是宛城。
2、只说郡名即指郡治所在地,如果说除郡治以外的县名时,必在郡名后加上县名。
南阳武侯祠(全文)“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千百年来,一代名相诸葛亮一直以能臣、贤相的形象受到后人景仰,神州大地上留下了多处光耀千古的“武侯祠”,位于河南省境内的武侯祠便是其中一处。
车子驶过一脉横亘的卧龙岗,远远便望见一座高大威武的门楼。
穿过门楼,便是武侯祠。
武侯祠又名“诸葛庐”“诸葛庵”,位于南阳市西郊卧龙岗上。
东汉时,一代名相诸葛亮曾隐居于此,结庐躬耕,过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布衣生活。
后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之邀,随军征伐,任蜀汉丞相,爵封“武乡侯”。
诸葛亮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后世尊称为“智圣”“武侯”。
据史书记载,武侯祠始建于魏晋,后世多有修葺。
从历史的风烟中一路走来的武侯祠依岗而建,南滨白河,北障紫山,地势开阔,势如卧龙。
祠园占地200余亩,现有明清建筑155间,对联70多副,碑刻300余块,是我国纪念诸葛亮最大的古建筑群。
整个祠园以中线为轴分列景观,较好地体现了ZG建筑学中的“对称美”。
中轴线上建有石牌坊、仙人桥、山门、大拜殿、草庐、宁远楼,两侧建有诸葛井、碑廊、古柏亭、野云庵、老龙洞、伴月台、躬耕亭、三顾祠、龙角塔、汉碑亭、读书台、卧龙书院等建筑。
祠园保持了元明两代的布局风格,建筑景观布局严谨,疏密相宜,殿堂宏伟,亭台壮观。
穿过“千古人龙”的石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汉昭烈皇帝三顾处”古牌坊;穿过三顾坊和仙人桥,是郭沫若先生手书“武侯祠”的正门。
进了正门是大拜殿,殿内是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一门三英”的祖孙三代塑像。
诸葛亮居中端坐,面目凝重,依旧不减当年羽扇纶巾的倜傥英姿。
殿堂檐下、柱上刻满了“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结庐在紫峰白水以侧,曲吟梁父,千载风云起卧龙”等历代颂联和匾额。
殿前有明代碑廊,上刻岳飞书写的《出师表》。
导游谓之:“蜀相撰词,宋将手书,既见‘人龙’之胸怀志略,又可赏‘帅雄’之翰墨神工。
”殿后主要建筑有诸葛茅庐、野云庵、古柏亭、伴月台、宁远楼等。
1各位朋友,现在由我带着大家去参观游览位于南阳市西郊卧龙岗上的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留下的故址,也是当年刘皇叔的三顾之处和历代人们瞻仰祭祀诸葛亮的地方。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西汉末年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县南)人。
他幼年丧父,后来随着叔父诸葛玄投奔了荆州牧刘表。
诸葛玄去世以后,诸葛亮便带着弟弟诸葛均在南阳卧龙岗结庐躬耕,过上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布衣生活。
诸葛亮虽然隐居到了这里,依然是胸怀大志,壮志激烈,他广交天下名士,满腹经纶,腹藏良谋,隐居求志,宁静致远。
当时的大名士庞德公就把他比作了一条待时腾飞的“卧龙”。
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出山。
自此,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离开了躬耕十载的卧龙岗,参加了刘备的政治集团,为刘备的三分天下运筹帷幄。
后来官拜蜀汉丞相,爵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
因此,历代诸葛亮的祠庙均称为“武侯祠”。
据清康熙《龙岗志》记载,南阳武侯祠始建于魏晋后期,经过了历代的不断修缮和增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今天我们看到的武侯祠,占地200余亩,殿房150多间,楹联70多幅,碑刻300余块。
今日的武侯祠,基本上还是保持了元明时代的布局风格,木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的。
祠院依岗而建,南滨白河,北障紫山,地势开阔,势如卧龙。
院内丛竹飒飒,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
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脍炙人口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引人好了,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侯祠的入口。
大家先看一看这座“千古人龙”石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遍体布满了雕饰。
这里“千古人龙”的意思,就是指诸葛亮是人中之龙,也隐喻了卧龙岗是藏龙卧虎之地。
大家再看这第二道石坊是“三顾坊”,为清道光年间所立,两面刻有“汉昭烈皇帝三顾处”和“真神人”,这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此地纳贤而立的。
常言说,“士为知己者死”。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解读提示:一直以来,河南南阳与湖北襄阳两地对于诸葛亮的“躬耕地”的问题争论不休。
关于这个论题,学界普遍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支持“躬耕地”为南阳的“南阳说”以及支持“躬耕地”为襄阳的“襄阳说”。
本文作者首先剖析了“襄阳说”的依据,再根据史实记载逐一驳斥这些依据,最后通过详实的分析考证说明河南省南阳市才是诸葛亮真正的“躬耕地”。
文章摘自《中国经济周刊》,部分文字有删改。
正文:诸葛亮躬耕地问题是一个中国史学界长期存在,目前又没用明确结论的问题。
本来,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悬案,争争无妨,尤其是南阳武侯祠和襄阳古隆中均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都是中华大地上著名的文化遗产和游览胜地,都应当充分发挥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所以,这些争论和宣传都是可以理解的。
如重此轻彼,或互争高下,都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妥当的。
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几次但争论却不同寻常,其中,《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改动和教科书事件均有误导后人之嫌,在史实上也缺乏科学的依据。
故我们对此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还历史真相。
应当指出,研究任何问题,都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对争议已久的诸葛亮躬耕地的解析也不例外。
作为诸葛亮躬耕的准确地点,必须辨析清楚,使其符合历史真实,这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
这和当前有些地方大争所谓的“名人故里”有着本质的不同。
只要双方论者不存偏见,能以科学的精神、求实求是的态度,对史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比较鉴别,做到去芜存菁、去伪存真,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
即便最终无果,但在这种长期认真的探讨中,参与者和关心此事的人均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历史知识,学会一些研究历史问题的方式方法,这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学识水平都大有益处。
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历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谁也不能否定的,就是诸葛亮本人在《出师表》中讲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躬耕地论考作者:高二旺来源:《中州学刊》2011年第02期摘要:目前学界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主要有“襄樊隆中说”、“南阳宛县(卧龙岗)说”、“南阳但未必卧龙岗说”、“襄樊但未必隆中说”四种。
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载诸葛玄南下依附刘表和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自述,可以看出,刘表不可能将与自己关系一般的诸葛玄安排在襄阳,诸葛亮躬耕地应当在今南阳地区,并极有可能在新野或邓州境内。
襄阳是诸葛亮的重要活动地而非躬耕地,隆中说为后人附会。
关键词: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襄阳中图分类号:K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2—0194—03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问题,南阳和襄阳两地论争已久,并已超出学术范围。
然而历史不会因后人的争论而发生改变,欲得出最符合史实的结论,必须从学术的角度对史料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方可。
一、诸葛亮躬耕地主要观点述评诸葛亮躬耕地到底在今天的南阳还是襄阳,至今仍没有定论,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1.“襄阳隆中说”此说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今湖北襄阳隆中。
早在1980年,襄阳师专中文系和襄樊市隆中管理处就出了一本小册子《诸葛亮与隆中》。
其中开篇提出:“隆中是诸葛亮青年时期刻苦读书、交游士林、研究形势、提出统一天下大计的寓居之地。
”①并说当时“诸葛亮年纪还小,就在刘表开办的‘学业堂’里读书”②。
此后杨剑虹说:“诸葛亮是建安二年来到隆中,建安十二年离开,他在这里渡过了10个春秋。
襄阳隆中是诸葛亮曾经躬耕隐居过的地方,这是无庸置疑的。
”③丁宝斋也说:“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17岁至27岁时,在这里度过了10年的躬耕读书生活。
”④“襄阳隆中”说要站住脚,就必须解决一个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而襄阳隆中又不属于今南阳的矛盾问题。
有学者认为,诸葛亮所说之“南阳”为郡名,在东汉时期,襄阳隆中属于南阳郡的邓县。
针对这种观点已有不少批驳的文章,如任崇岳认为:“至迟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刘表之前,南阳郡邓县不管辖隆中,可知刘备三顾茅庐不在此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解析当初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到底是在哪里
导语: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到底在哪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提到,“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那么诸葛亮到底是在河南南阳隐居
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到底在哪
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提到,“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那么诸葛亮到底是在河南南阳隐居?还是在其他什么地方呢?
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一直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研究的问题,其实,直到现在,都没有明确的结论,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就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这样一查看,我们可以知道,但是的“南阳”其实说的是“南阳郡”,隆中则是南阳郡的邓县,也就是说,诸葛亮所在的隐居地、躬耕地,其实是隆中。
也有人说诸葛亮是在襄阳隐居的,也就是所谓的“襄阳说”,按照“襄阳说”的观点,隆中是属于南阳郡,所以就可以称为“南阳”……等等还有很多这种说法,在很多资料中,多多少少都会涉及到一些方面。
比如说:《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中有提到“南阳”,《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在汉兴六年所写,《前出师表》是在汉兴五年所写,诸葛亮并不可能在一年内改变地方,所以,种种证据都会有所牵连,但最后都会被推翻。
其实,不管怎么说,都不能改变诸葛亮的一生,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位才华横溢,能够为报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更是能够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全能人才。
诸葛亮可以说是受世世代代人们的敬仰,而历史证明,诸葛亮也是完全可以受的上这些敬仰的。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是怎样的
生活常识分享。
诸葛亮躬耕地论考摘要:目前学界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主要有“襄樊隆中说”、“南阳宛县(卧龙岗)说”、“南阳但未必卧龙岗说”、“襄樊但未必隆中说”四种。
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载诸葛玄南下依附刘表和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自述,可以看出,刘表不可能将与自己关系一般的诸葛玄安排在襄阳,诸葛亮躬耕地应当在今南阳地区,并极有可能在新野或邓州境内。
襄阳是诸葛亮的重要活动地而非躬耕地,隆中说为后人附会。
关键词: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襄阳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问题,南阳和襄阳两地论争已久,并已超出学术范围。
然而历史不会因后人的争论而发生改变,欲得出最符合史实的结论,必须从学术的角度对史料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方可。
一、诸葛亮躬耕地主要观点述评诸葛亮躬耕地到底在今天的南阳还是襄阳,至今仍没有定论,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1.“襄阳隆中说”此说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今湖北襄阳隆中。
早在1980年,襄阳师专中文系和襄樊市隆中管理处就出了一本小册子《诸葛亮与隆中》。
其中开篇提出:“隆中是诸葛亮青年时期刻苦读书、交游士林、研究形势、提出统一天下大计的寓居之地。
”①并说当时“诸葛亮年纪还小,就在刘表开办的‘学业堂’里读书”②。
此后杨剑虹说:“诸葛亮是建安二年来到隆中,建安十二年离开,他在这里渡过了10个春秋。
襄阳隆中是诸葛亮曾经躬耕隐居过的地方,这是无庸置疑的。
”③丁宝斋也说:“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17岁至27岁时,在这里度过了10年的躬耕读书生活。
”④“襄阳隆中”说要站住脚,就必须解决一个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而襄阳隆中又不属于今南阳的矛盾问题。
有学者认为,诸葛亮所说之“南阳”为郡名,在东汉时期,襄阳隆中属于南阳郡的邓县。
针对这种观点已有不少批驳的文章,如任崇岳认为:“至迟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刘表之前,南阳郡邓县不管辖隆中,可知刘备三顾茅庐不在此处。
”⑤王大良提出:“‘襄阳说’所依据的资料,不仅无一记载诸葛亮躬耕于隆中,况且后面的资料有明显地抄袭以前资料的痕迹,其多出的部分显然是作者所妄加,不足为凭。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是在湖北省襄阳市还是河南省南阳市?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隐居的南阳究竟在哪里一直存在着争议。
古隆中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是在湖北省襄阳市还是河南省南阳市?
南阳市诸葛草庐
一、河南省南阳市说
《大明一统志》卷30南阳府《山川》条中记载:“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草庐在其中。
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
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
”、“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
”
诸葛庵又名南阳武侯祠,就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南的卧龙岗。
这些说明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是在河南省南阳市!
三顾茅庐情景建筑
二、湖北省襄阳市说
现行本的中学语文课本《隆中对》“南阳”下面的解释是:湖北襄樊(襄阳)。
东晋襄阳人习凿齿所箸《汉晋春秋》认为诸葛亮的家在邓县,号称“隆中”。
隆中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是在湖北省襄阳市还是河南省南阳市?
不但如此,河南省南阳市和湖北省襄阳市的武侯祠之争也由来已久。
三顾堂
有人认为:虽然《魏略》、《汉氏春秋》都曾记载,建安初年,诸葛亮确实曾在襄阳隆中住过;但是最有可能的是诸葛亮只是到湖北省襄阳市游学,躬耕的还是在河南省南阳市。
浅论诸葛亮躬耕地作者:张琳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南阳与襄阳已争了上千年,互不相让,这些争夺不是学术之争,更不是为了尊重历史还原真相,争的是一个利益,甚至有些虚构与歁诈的嫌疑。
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来研究历史,要以理服人,切不可以点盖面。
作为一名学生,我也有一些看法,故作此文,与大家探讨。
关键词: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襄阳引言:出师表中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自然成了南阳作为躬耕地最直接的证据。
然而也有人说汉末南阳郡包括现在的襄阳,隆中在距襄阳城西不足20里西山中,隆中对就是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谈话内容,我不是史学家、官员、名流人物,对两地轰轰烈烈的争论只想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前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段话是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的奏章中提到的,可谓南阳说最直接的证据。
但南阳在汉末被袁术、张绣和曹操先后占领,袁术早期占据南阳,后来称帝后众叛亲离,被刘表切断了粮道呆不下去,张绣占领南阳后与刘表联合,所以张绣实际控制着南阳,名义上是依附刘表的,官渡之战前张绣就归附了曹操,南阳实际上当时在曹操的势力范围之下,刘备屯兵新野就是帮刘表守荆州北大门,想去南阳三顾理论上是不可能的。
二、《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述”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
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玄卒,亮躬耕陇亩┉”诸葛亮父亲早年去世后,跟着叔父诸葛玄一起去了做豫章太守的地方…这袁术封的官朝庭不予承认,让朱皓代替了叔父,诸葛玄与刘表关系不错,所以就去到了襄阳,叔父死后,诸葛亮就在那里种地了…按此解释躬耕南阳一说更是不靠谱。
三、《隆中对》中“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更是比较明白地说了,天下有变动的话,就命令一员上将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攻,说明当时的对话不在南阳郡的范围内。
南阳---诸葛卧龙躬耕地证据之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述躬耕于南阳正史《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上疏后主的《前出师表》,在此文中,诸葛亮表述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我本是一个平民百姓,在南阳自耕自食,只希望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面前闻名显达。
先帝不嫌弃我身世我身世低贱,竟屈驾相访,向我征询天下大事,这使我很受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这一段话出自诸葛亮给后主的奏章中,可称为第一手材料,是无可非议的,因而,它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最可信的证据。
证据之二诸葛亮在《黄陵庙记》中自述在南阳躬耕在《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一文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黄陵庙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诸葛亮奉命领兵进军益洲,船队进到西陵峡,他登岸看到一座断壁残垣的古庙,原来是祭祀禹王和神牛的庙宇,由于年久失修,以致如此。
诸葛亮感慨万千,即派人“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
庙宇建成后,即撰写了《黄陵庙记》,并刻碑铭记。
在碑文中,诸葛亮说了上述的那一段话,即“我在南阳躬耕着田地,承蒙先主刘备三顾草庐访我......”这一段话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一致的,因而,这也是诸葛亮躬耕南阳最可靠的证据。
证据之三隋开皇“断石幢”称孔明居南阳躬耕《中州杂俎》记载,诸葛亮“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
’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
此断石幢既为隋时物,则去三国时未远,言必得其真,故而书之。
”据《叶县志.陵墓》称:“开皇断石幢系明代叶县县令牛凤在《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中所记”。
南阳武侯祠楹联南阳武侯祠楹联1.千古人龙(大门外石坊)注:人龙:人中龙,比喻出类拔萃,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此指诸葛亮。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南阳县典史王清亮书。
释义:诸葛亮是永垂千古的人类的佼佼者。
2.忠延汉鼎(大门外石坊)注:汉鼎:汉朝的皇位。
《三国志》记载:刘备为“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自称是“汉室之胄”。
三顾茅庐后,他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于建安二十六年(221年)称帝于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邑人刘泊仁书。
释义:诸葛亮忠心耿耿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延续了汉王朝的社稷。
3.汉昭烈皇帝三顾处(大门内石坊)注:汉昭烈皇帝:即刘备。
刘备以汉朝的正统自居,建国号“汉”,“昭烈”是刘备的谥号。
三顾处:三顾茅庐的地方。
诸葛亮《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邑人任守泰等人立。
4.真神人(大门内石坊)注:真神人:对诸葛亮的赞语。
语出苏轼《武侯庙记》,中云:“密如鬼神,疾如风雷。
进不可挡,退不可追。
昼不可攻,夜不可袭。
多不可敌,少不可欺。
前后应会,左右指挥。
移五行之性,交四时之令。
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邑人任伯仁书。
5.武侯祠(山门)注:武侯:诸葛亮生前受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故后世称诸葛亮祠庙为“武侯祠”。
1959年8月8日郭沫若书。
6.武侯祠(山门)注:潘眉《三国志考证》卷六云:“武乡是琅琊的一个县,三国封爵之制,多以受封者本郡之县为封土,虽不在本国版图之内者,亦可遥领之。
诸葛亮是琅琊郡人,因以琅琊之武乡封之,······皆县侯,非乡侯”。
明崇祯七年(1634年)四月南阳知府陈振豪书。
7.三代遗才(山门内石坊)注: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
多方明确诸葛亮躬耕隐居地位置,南阳襄阳不应再起争端诸葛亮简介: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蜀汉皇帝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隆中对》、《出师表》、《诫子书》等。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逝世。
倘若诸葛亮普通是个老农,想必他的躬耕隐居地也不会出现争议。
可是,诸葛亮成就巨大,堪称历史巨星,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经整理相关文史资料发现,从大一统的元代开始,河南南阳民间对湖北襄阳诸葛亮躬耕隐居地的说法持不同观点,总结其异议的主要依据在于《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一名句,那么事实情况如何呢,为此本人精心收集到古代文史资料和当今中国国家层面的定论,以及河南省、南阳市官方定述一同收集整理发布,将诸葛亮躬耕隐居地各级官方定论公示天下。
历史名著《三国志》先来看看史书《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怎么写: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
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
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
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是出自《三国志》里面一文,作者是陈寿。
本文是作者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的传,详细描写了的一生。
由此得知诸葛亮是随叔父诸葛玄一起到荆州的,那个时期的荆州是省级行政区,荆州牧则是这一地区的最高领导,诸葛玄与荆州牧刘表有交情,所以来到荆州落脚。
来荆州落脚与诸葛亮躬耕隐居地有关联吗?可以负责任的说,关联很深,荆州作为省级行政区自然会有省会,恰好刘表统治阶级就驻在襄阳城,表明诸葛家族投靠刘表的地方正是襄阳,不久后诸葛玄去世,诸葛亮隐居在襄阳城西不远处的南阳郡属地隆中躬耕陇亩。
南阳与襄阳:诸葛亮躬耕地论争问题述论摘要:南阳与襄阳的诸葛亮躬耕地论争,其萌芽于陈寿《三国志》所转载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自述与习凿齿《汉晋春秋》对襄阳隆中有诸葛亮“故宅”的追叙;其肇始是因清代湖北顾嘉蘅到南阳任知府作“何必辨襄阳南阳”的对子;其直接的论争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
在论争中,襄阳方面强调,襄阳归南阳邓县管辖,习凿齿等人的追叙文献是可靠的,东汉末年的南阳属于曹操所占领的敌占区因而诸葛亮不可能在南阳躬耕;南阳方面则反诘,邓县属于汉北的南阳郡,而襄阳属于汉南的南郡,东晋至唐的追叙文献所记载的是诸葛亮的“家”、“故宅”不是“躬耕地”,东汉末年的南阳大多时间属于刘表控制,相对和平的政治环境适于诸葛亮躬耕。
关键词:南阳;襄阳;诸葛亮躬耕地论者谈起南阳与襄阳的诸葛亮躬耕地的之争,常常说是“由来已久”。
然而仔细清理双方论争的历史,我们发现这种说法是极不准确的。
准确的说法是,南阳与襄阳两地关于诸葛亮的祭拜可以说是“由来已久”,而其直接的真正的抢夺躬耕地的争论,只有清道光咸丰年间和20世纪80年代末的两次论争。
三国至清朝诸葛亮躬耕地论争三国到清朝期间,诸葛亮以其自身卓越的政治贡献,赢得了古代社会历代政府和民众的崇拜,所以关于其自身的成长过程,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此段时期关于其躬耕地是在南阳或襄阳的话题,仅在民间社会中有所争议,直到清朝中叶顾嘉衡做南阳知府,才被正式提出来。
由此,我们可以按照文献记载和历史实际,将这一时期躬耕地的论争加以叙述。
1.三国到西晋时期这个时期,诸葛亮躬耕地论争还没有开始,最主要的历史资料是诸葛亮的自述。
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上《出师表》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躬耕地对于诸葛亮来说,对其并没有影响,所以他没有必要掩饰。
此后陈寿在撰写《诸葛亮集》以及《三国志·诸葛亮传》时,都未提及诸葛亮躬耕地,在本传载籍中,还将诸葛亮的《出师表》予以全文转载,说明诸葛亮躬耕地在当时未有疑义,所以他没有必要讳饰掩盖。
南阳武侯祠景点讲解
摘要:
一、南阳武侯祠简介
二、南阳武侯祠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三、南阳武侯祠的主要景点
四、游客游览南阳武侯祠的建议
正文:
南阳武侯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卧龙路766 号,是一座有着1800 多年历史的著名景点。
南阳武侯祠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十年躬耕隐居地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同时也是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历史上著名的三分天下和草庐对策发源地。
李白《南都行》和白居易《咏史》等诗篇都曾提到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使其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
南阳武侯祠在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初建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南阳武侯祠历经多次修建和扩建,至今仍保存着许多古建筑和文物。
作为豫西南历史名胜之首,南阳武侯祠在1963 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 年荣膺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
南阳武侯祠的主要景点包括大拜殿、草庐、古柏亭等。
大拜殿是有大殿林和拜殿两部分组成,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历朝历代官吏百姓都在此举行盛大祭拜活动。
直到今天,武侯祠内每到秋祭日时,这里仍然延续了传统祭拜仪式。
在拜殿下,挂满了讴歌诸葛亮功德的匾额和楹联。
草庐是刘备与诸葛亮君
臣三顾之地,如鱼得水的场所。
古柏亭则是一座唐代建筑,亭内保存着一颗千年古柏,传说这颗古柏是诸葛亮亲手所栽。
对于游客来说,南阳武侯祠是一个集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到诸葛亮的传奇人生,体验古代祭祀活动,欣赏古代建筑和文物。
卧龙岗文化园景区介绍
卧龙岗文化园景区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是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为主题的文化公园。
景区占地面积达 2000 亩,总投资超过 20 亿元,是南阳市的重点项目之一。
景区以诸葛亮的躬耕精神为主题,旨在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正能量。
公园内设有武侯祠、躬耕亭、卧龙出山广场、三国文化园等景点,恢复了卧龙岗的宛郢古道和拜祭广场,建成了观星台等建筑。
景区的树木以常绿乔冠木为主,简朴大气,体现出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气质。
同时,景区还植入了智慧旅游元素,为游客提供智能化的游览服务。
卧龙岗文化园景区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而备
受赞誉,已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界的知名品牌之一。
我不是剧虫,更不是历史迷,甚至是历史盲,近几天连续看完了25集的《回到三国》,当然是这几年很烂俗的穿越剧,虽然我并不欣赏,却被三国跌宕波澜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把现代和古代很时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当然历史的轮廓没有被扭曲,只是局部细节做了调整。
(备注我讨厌编导扭曲历史误导观众)
博望坡出其不备以少胜多足见诸葛亮并非只懂兵书纸上谈兵的一介书生,张关等众人折服;促使与吴结盟舌战群儒,略施小计激将周瑜足见诸葛亮足智多谋善掌握不同人心理;(应该是我们熟知的读心术吧)。
面对周瑜的刁难观天象神机妙算巧施良计草船借箭;对于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嫉贤妒能的周瑜屡次明枪暗箭从容应对彰显宽厚胸襟;协同夫人黄月英呕心沥血研究发明木牛流马为后方输粮减少人力无人能及;(备注一下,世人都说诸葛亮夫人上不得厅堂,其实不然吧,湖北古隆中诸葛庵我去看过,有黄月英的雕像温文尔雅,贤淑大方。
塑像上方有毛泽东小女李纳的亲笔题字智慧贤淑.因黄月英小时孱弱多病怕不好养,所以起名黄阿丑,古时小姐深居闺楼应该不会有太多人见过其庐山真面目吧。
容颜美丑暂且不提,其博览群书,知识广博,贤淑善良,知天文通番文等辅佐诸葛亮成大事);借来东风又以少胜多火烧赤壁出其不意掩其不备大败曹军;诸葛亮六出祁山,威震中原,便是运用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
举不胜举诸葛亮简直神人也。
这些让我想起南阳的卧龙岗,卧龙岗应该是因卧龙先生的名号而来吧,也就是卧龙岗的武侯祠,虽然已是几年以前的事情了,但回忆起来还是清晰如故。
当然上面也说过去过古隆中的诸葛庐一见,如何现在只字不提却大肆宣扬南阳的诸葛草庐,呵呵,因为本人尊重诸葛本人的说法,在出师表中明确的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想必在古时湖北和河南应该不是同一省同一地吧,总之本人力挺南阳。
算了不管旧址在哪总之还在中国,又不是被别国强抢,只是躬耕地没有必要大动干戈了吧。
言归正传回忆回忆我走过的地方,嘻嘻。
步入南阳卧龙岗武侯词山门,迎面是大拜殿,殿中彩塑诸葛亮及其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大型泥塑像。
并有对联记载诸葛亮不可磨灭丰功伟绩的对联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
气周瑜,摒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大殿前侧为明代碑廊,镶嵌有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石刻,据碑跋称岳飞遇雨夜宿卧龙岗,感慨万千,挥泪手书《出师表》,以抒胸臆。
所谓三绝,一为文章绝,出师表为千载名篇;二为书法绝,岳飞的书法可谓苍劲峭拔,尤见忠武之气流于笔端;三为刻工绝,宛如手书。
(龙飞蛇腾,气势磅礴,丝毫无雕刻的中规中矩菱角分明)三者结合,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武侯祠坐西向东偏南,现存殿堂房舍267间,主要建筑由东向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前后两重,从山门至大拜殿,左右两廊为前部,是人们祭祀诸葛亮的场所。
后部的诸葛茅庐、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桥、抱膝石、老龙洞、躬耕田,是根据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最后是宁远楼,亦名清风楼。
山门之外有诸葛井和澹宁读书台。
左侧院有关张殿、三顾堂等。
诸葛草庐;亦称诸葛庵,现今的茅庐系砖木结构,八角挑檐,外围有八角回廊,屋顶覆盖茅草。
茅庐正门上悬挂郭沫若书的诸葛草庐匾额。
野云庵,进深三间,门两侧砖刻云归大汉随舒巷,门对寒流自古今对联。
其外装饰以苍松、仙鹤砖雕,古色古香。
躬耕亭,结构简单,形制简陋。
前有两根圆木支撑亭檐,后砌以砖墙,亭内立诸葛武侯石刻像。
像两边刻有庵垂两千问魏阙吴宫安在,人居三代下比商伊周品何如的对联。
伴月台,高数丈,台下为老龙洞,洞门两侧石刻自古宇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对联。
武侯祠右侧有清同治年间新增设的庭院,这是为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特意修建的。
庭院后面建有三顾堂,内有刘备、诸葛亮大型塑像。
如果没记错的话,好像还有观星台,我记得还上去过。
大家熟知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亦观天像才会有历史有名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南阳武侯祠建于何时,文献上没有记载,小学时候学过的刘禹锡《陋室铭》中已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的诗句。
看来早在唐代卧龙岗上已有诸葛草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