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乘法公式(第1课时)14.2.1平方差公式02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27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说课稿14.2.1《平方差公式》一. 教材分析《平方差公式》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4章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究并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平方差公式是初中学过的公式之一,它不仅在代数运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为学生今后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但是,对于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地探究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学会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2.教学难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式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以及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
3.公式讲解:讲解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解释平方差公式的含义。
4.应用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
14.2乘法公式14.2.1平方差公式(第1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平方差公式,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平方差公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体会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合性,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07~P108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根据条件列代数式:(1)a、b两数的平方差可以表示为a2-b2;(2)a、b两数差的平方可以表示为(a-b)2.2.(1)(x+2)(x-2)=x2-4;(1+3a)(1-3a)=1-9a2;(x+5y)(x-5y)=x2-25y2.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运算结果填空:上面三个算式中的每个因式都是多项式;等式的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差的乘积,等式的右边是这两个数的平方的差.(2)平方差公式:(a +b )(a -b )=a 2-b 2.也就是说,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3.已知a +b =10,a -b =8,则a 2-b 2=80. 4.计算(3-x )(3+x )的结果是9-x 2.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 -5)(3x +5); (2)(-2a -b )(b -2a ); (3)(x -2)(x +2)(x 2+4).【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观察各式子的特点,确定用什么公式计算? 【解答】(1)(3x -5)(3x +5)=(3x )2-52=9x 2-25. (2)(-2a -b )(b -2a )=(-2a )2-b 2=4a 2-b 2. (3)(x -2)(x +2)(x 2+4)=(x 2-4)(x 2+4)=x 4-16.【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并且这两个二项式中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2)右边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3)公式中的a 和b 可以是具体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例2】计算:10015×9945.【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观察式子特点,直接计算比较难,将原式转化为⎝⎛⎭⎫100+15⎝⎛⎭⎫100-15,用平方差公式计算.【解答】原式=⎝⎛⎭⎫100+15⎝⎛⎭⎫100-15=10 000-125=99992425.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可将两个因数写成相同的两个数的和与差,形成平方差公式结构.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运算中,可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C ) A .(x +y )(x +y )B .(-x +y )(x -y )C .(-x -y )(y -x )D .(x +y )(-x -y )2.如图1,在边长为a 的正方形中剪去一个边长为b 的小正方形(a >b ),把剩下部分拼成一个梯形(如图2),利用这两幅图形的面积,可以验证的乘法公式是(a +b )(a -b )=a 2-b 2.3.长方形的长为(2a +3b ),宽为(2a -3b ),则长方形的面积为4a 2-9b 2. 4.若(m +3x )(m -3x )=16-nx 2,则mn 的值为±36. 5.计算:(1)⎝⎛⎭⎫34y +212x ⎝⎛⎭⎫212x -34y ; (2)⎝⎛⎭⎫-56x -0.7a 2b ⎝⎛⎭⎫56x -0.7a 2b ; (3)(2a -3b )(2a +3b )(4a 2+9b 2)(16a 4+81b 4).解:(1)254x 2-916y 2. (2)0.49a 4b 2-2536x 2. (3)256a 8-6561b 8.6.运用平方差公式简算: (1)2013×1923; (2)13.2×12.8.解:(1)原式=⎝⎛⎭⎫20+13×⎝⎛⎭⎫20-13=400-19=39989. (2)原式=(13+0.2)×(13-0.2)=169-0.04=168.96.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 ,整式(3n +1)(3n -1)-(3-n )(3+n )的值一定是10的倍数吗?【互动探索】要判断整式是否为10的倍数→需化简代数式→化简结果是否是10的倍数→做出判断.【解答】原式=9n 2-1-(9-n 2)=10n 2-10=10(n +1)(n -1). ∵n 为正整数,∴(n -1)(n +1)为整数,即(3n +1)(3n -1)-(3-n )(3+n )的值是10的倍数.【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平方差公式中的a 和b 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在探究整除性或倍数问题时,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平方差公式:(a+b)(a-b)=a2-b2.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4.2.2完全平方公式第2课时完全平方公式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完全平方公式及其结构特征.2.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以及幂的意义,推导出完全平方公式,感受乘法公式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过程,拓展思维空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发现的能力,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完全平方公式及其结构特征.【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09~P110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按要求列代数式:(1)a、b两数和的平方可以表示为(a+b)2;(2)a、b两数平方的和可以表示为a2+b2.2.计算下列各式:(a+1)2=(a+1)(a+1)=a2+2a+1;(a-1)2=(a-1)(a-1)=a2-2a+1;(m-3)2=(m-3)(m-3)=m2-6m+9.3.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也就是说,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4.我们已经接触了很多代数恒等式,知道可以用一些硬纸片拼成的图形面积来解释一些代数恒等式.如图1可以用来解释(a+b)2-(a-b)2=4ab,那么通过图2面积的计算,验证了一个恒等式,此等式是(a-b)2=a2-2ab+b2.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1)(5-a)2;(2)(-3m-4n)2;(3)(-3a+b)2; (4)(a+b+c)2.【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观察式子的特点,怎样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解答】(1)(5-a)2=52-2·5·a+a2=25-10a+a2.(2)(-3m-4n)2=(-3m)2-2·(-3m)·4n+(4n)2=9m2+24mn+16n2.(3)(-3a+b)2=(-3a)2+2·(-3a)·b+b2=9a2-6ab+b2.(4)(a+b+c)2=(a+b)2+2c(a+b)+c2=a2+2ab+b2+2ac+2bc+c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可巧记为“首平方,尾平方,积的2倍在中央,符号确定看前方”.【例2】计算:(1)9982;(2)(2)20182-2018×4034+20172.【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直接计算9982比较复杂,考虑将998转化为1000-2,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2)逆用完全平方公式即可.【解答】(1)原式=(1000-2)2=1 000 000-4000+4=996 004.(2)原式=20182-2×2018×2017+20172=(2018-2017)2=1.【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中可将该式变形为(1000-2)2,再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可简便运算.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运算结果是x4y2-2x2y+1的是(C)A.(-1+x2y2)2B.(1+x2y2)2C.(-1+x2y)2D.(-1-x2y)22.若|a-b|=1,则b2-2ab+a2的值为(A)A.1B.-1C.±1D.无法确定3.下列关于962的计算方法正确的是(D)A.962=(100-4)2=1002-42=9984B.962=(95+1)(95-1)=952-1=9024C.962=(90+6)2=902+62=8136D.962=(100-4)2=1002-2×4×100+42=92164.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1)(-3a+2b)2;(2)(a+2b-1)2;(3)50.012; (4)49.92.解:(1)4b2-12ab+9a2.(2)a2+4ab+4b2-2a-4b+1.(3)2501.0001.(4)2490.01.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果36x2+(m+1)xy+25y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求m的值.【互动探索】根据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确定(m+1)xy的值→建立方程→确定m 的值.【解答】∵36x2+(m+1)xy+25y2=(6x)2+(m+1)xy+(5y)2,∴(m+1)xy=±2·6x·5y,∴m+1=±60,∴m=59或-61.【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积的2倍,就构成了一个完全平方式.注意积的2倍的符号,避免漏解.【例4】已知a+b=4,ab=-5,求下列各式的值.(1)a 2+b 2; (2)(a -b )2.【互动探索】由已知等式联想到什么乘法公式?所求代数式与已知等式有什么关系?怎样求解?【解答】(1)a 2+b 2=(a +b )2-2ab .把a +b =4,ab =-5代入,得a 2+b 2=42-2×(-5)=16+10=26. (2)(a -b )2=(a +b )2-4ab .把a +b =4,ab =-5代入,得(a -b )2=42-4×(-5)=16+20=36.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完全平方公式的常用变形: (1)a 2+b 2=(a +b )2-2ab =(a -b )2-2ab ; (2)ab =12[(a +b )2-(a 2+b 2)];(3)(a -b )2+(a +b )2=2(a 2+b 2); (4)(a +b )2+(a -b )2=4ab ; (5)(a +b )2=(a -b )2+4ab ; (6)(a -b )2=(a +b )2-4ab ; (7)ab =⎝⎛⎭⎪⎫a +b 22-⎝ ⎛⎭⎪⎫a -b 22; (8)a 2+b 2+c 2+ab +ac +bc =12[(a +b )2+(b +c )2+(a +c )2];(9)(a +b +c )2=a 2+b 2+c 2+2ab +2ac +2bc .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完全平方公式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字母表示:(a +b )2=a 2+2ab +b 2;(a -b )2=a 2-2ab +b 2.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3课时 添括号法则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添括号法则,综合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类比去括号法则,推出添括号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添括号法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类比学习,掌握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添括号法则的推导和运用.【教学难点】添括号法则的运用.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11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去括号法则:a+(b+c)=a+b+c;a-(b+c)=a-b-c.2.反过来,就得到添括号法则:a+b+c=a+(b+c);a-b-c=a-(b+c).3.添括号法则: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4.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项:(1)x2-2x+y=x2-(2x-y);(2)a-2b+3c=-(-a+2b-3c).5.根据添括号法则完成变形:(x+2y-3)(x-2y+3)=[x+(2y-3)][x-(2y-3)].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按下列要求,给多项式3x3-5x2-3x+4添括号:(1)把多项式后三项括起来,括号前面带有“+”号;(2)把多项式的前两项括起来,括号前面带“-”号;(3)把多项式后三项括起来,括号前面带有“-”号;(4)把多项式中间的两项括起来,括号前面“-”号.【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添括号法则,联系题目要求多项式的各项的符号变化进行添加.【解答】(1)3x3+(-5x2-3x+4).(2)-(-3x3+5x2)-3x+4.(3)3x3-(5x2+3x-4).(4)3x3-(5x2+3x)+4.【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添括号时,明确括号前的符号以及括到的项.无论怎样添括号,原式的值都不能改变,可以用去括号法则检验是否正确.【例2】计算:(1)(a-m+2n)2;(2)(x-y-m+n)(x-y+m-n);(3)(2x-y-3)(2x-y+3);(4)(x-2y-z)2.【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利用添括号法则对原式添加括号→变为乘法公示结构→利用乘法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解答】(1)原式=[(a-m)+2n]2=(a-m)2+4n(a-m)+4n2=a2-2am+m2+4an-4mn+4n2.(2)原式=[(x-y)-(m-n)][(x-y)+(m-n)]=(x-y)2-(m-n)2=x2-2xy+y2-(m2-2mn+n2)=x2-2xy+y2-m2+2mn-n2.(3)原式=[(2x-y)-3][(2x-y)+3]=(2x-y)2-9=4x2-4xy+y2-9;(4)原式=[(x-2y)-z]2=(x-2y)2-2z(x-2y)+z2=x2-4xy+4y2-2xz+4yz+z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此式需添括号变形成公式结构,再运用公式使计算简便.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去(添)括号做法正确的有(C)A.x-(y-z)=x-y-zB.-(x-y+z)=-x-y-zC.x+2y-2z=x-2(z-y)D.-a+c+d+b=-(a+b)+(c+d)2.在横线上填入“+”或“-”号,使等式成立.(1)a-b=-(b-a);(2)a+b=+(b+a);(3)(a-b)2=+(b-a)2(4)(a-b)3=-(b-a)3.3.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项:ax-bx-ay+by=(ax-bx)-(ay-by).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添括号法则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简记:遇“加”不变,遇“减”都变.字母表示:a+b+c=a+(b+c);a-b-c=a-(b+c).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2.1平方差公式》教案1一. 教材分析《14.2.1平方差公式》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章,主要介绍了平方差公式的概念、推导过程以及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涉及到了完全平方公式,需要学生熟练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方、完全平方公式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代数运算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于代数式的理解和运算仍存在困难,对于公式的推导过程可能感到抽象难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概念,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代数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
2.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公式的推导过程。
3.运用例题讲解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公式。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实例。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方差问题,如面积计算、距离计算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方差公式。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公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3.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解答。
在解答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式的应用。
对于学生的解答,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乘法公式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本节课是《整式的乘除》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多项式和多项式相乘和平方差公式之后引入的又一种比较特殊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即完全平方公式。
它和平方差公式一样,也是数学中最基本的一个公式,理解和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对于以后学习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学习探索得到完全平方公式,培养学生认识由一般法则到特殊法则的能力。
2)通过体念、观察并发现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从广义上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含义。
3)初步学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3、教材的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完全平方公式,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是从广泛意义上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判明要计算的代数式是哪两个数的和(差)的平方。
二、说教法针对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注意力不能持久等年龄特点,及本节课实际,采用自主探索,启发引导,合作交流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和交流。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边启发,边探索边归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和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努力为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创造知识环境和氛围,遵循知识产生过程,从特殊→一般→特殊,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
另外本节课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多彩的图形世界引导学生完全平方公式的发现和推导,使代数教学不再枯燥。
三、说学法在学法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自己归纳出运算法则,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一)合作学习,探求新知用投影片显示:1、如图所示,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下面图形的面积吗?2、把学生回答的结果的不同形式板书在黑板上,提问这些表示的结果都相等吗?3、指出:即完全平方和公式。
4、模仿练习:(用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计算(填空))1)=2)=5、换元拓展提问:等于什么?是否可以写成?你能继续做下去吗?通过讨论,尝试得到(二)探求规律,巩固练习1、探求规律在模仿运用公式的基础上,结合两个公式的特征,可用一句顺口溜来强化记忆:“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两倍中间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