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赏读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但愿人长久》赏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但愿人长久》是一首由宋代诗人苏轼创作,流传至今广受赞誉的词作。
词中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命运无常的感慨。
这首词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而备受推崇,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接下来将通过分析词中的主题介绍、作者背景和文学特点来深入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与价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部分,通过概述介绍文章的主题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布局和组织方式,目的部分则明确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
正文部分包括了主题介绍、作者背景和文学特点三个部分,主题介绍部分对文章所涉及的主题进行了概括和说明,作者背景部分介绍了文章的作者及其相关背景情况,文学特点部分则分析了文章的文学特色和表现手法。
结论部分分为总结要点、个人观点和文学价值三个部分,总结要点部分对整篇文章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回顾,个人观点部分阐述了作者个人对文章内容的看法和观点,文学价值部分则评价了这篇文章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整个文章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但愿人长久》这首诗的赏析,探讨其主题和作者的背景,分析其文学特点,并最终得出对这首诗的个人观点和对其文学价值的评价。
通过深入挖掘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体会到其对人生、爱情和生命的深刻思考,从而对其产生更深刻的感悟和认识。
同时也可以通过本篇文章更好地了解这首诗的背后故事和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对于文学创作的理解和态度。
2.正文2.1 主题介绍:《但愿人长久》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唐代诗人刘克庄创作。
这首诗以寓言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长久和美好的祝愿,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生活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理想和追求的思考。
主题包括对人生的美好向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思考。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诗译文及鉴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由苏轼所创作的,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注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流传千古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店铺整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资料,仅供参考。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婵娟是中国神话中嫦娥的另外一个称谓,通常代指“”或者“月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此处的意思是“只愿互相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在这首词的序中,就明确表达了苏轼的初衷:“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子由,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由此可见,这首词的初衷是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苏辙而作,不过后来,引用的人越来越多,词的寓意也就越来越广,扩大到情侣、朋友之间了!但愿:希望。
婵娟:明月、嫦娥。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远隔千里,却可以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
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英译We wish each other a long life so as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is graceful moonlight, even though miles apart.原词作品及译文《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明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
1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
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
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全文翻译及注释全文翻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
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对《水调歌头》的赏析对《水调歌头》的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
下面是关于对《水调歌头》的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文学赏析《水调歌头》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了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这首词前的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他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和总结。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欣赏一句很美的诗,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诗的意思呀,是希望人们能一直平平安安,就算相隔很远很远,也能一起看到这明亮的月亮。
比如说,小明的爸爸在外地工作,中秋节不能回家。
小明和妈妈在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爸爸,心里想着爸爸在那边也能看到一样的月亮,就好像一家人在一起一样。
这句诗让人感觉很温暖,就算亲人朋友不在身边,但是我们望着同一个月亮,心里就会有牵挂和祝福。
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时候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小朋友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可美啦!
它是说呀,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的,就算离得很远,也能通过月亮传递思念。
就像小红的姐姐去上大学了,中秋节的时候不能回家。
小红就会对着月亮想姐姐,她知道姐姐在学校也能看到这个月亮,就好像她们还在一起。
还有过年的时候,叔叔在外地没回来,我们看着月亮,就会希望叔叔在远方也能开开心心的。
这句诗是不是很温馨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小朋友们,咱们来聊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诗说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比如小刚的爸爸妈妈出差了,小刚晚上看着月亮,心里就想,希望爸爸妈妈平平安安的,虽然不在身边,但是能和自己一起看月亮。
还有咱们班的小李,他的爷爷奶奶在老家,中秋节的时候,小李就会对着月亮说,希望爷爷奶奶身体好,就算离得远,也能一起感受月亮的美好。
小朋友们,这句诗是不是充满了爱呀?。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中秋节祝福语】水调歌头是我国最著名的中秋词之一,是古代大诗人苏轼的经典著作。
下面是整理收集的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一、原文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译文及解释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苏轼的水调歌头有阅读答案及赏析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阅读问题及答案】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3分)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
(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给3分。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5、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第四课时《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教学目标1.感受优美动听的歌曲《但愿人长久》,感受美。
2.在优美的旋律上填上富有意境的唐代诗歌,体验美。
3.随着四拍子来进行指挥,能充分地投入到歌曲的韵律中,表现美。
4.欣赏歌曲时能联想到自己学过的古诗,并回忆演唱以前学过的古诗歌曲,欣赏美。
教学过程一、律动进教室1.在欢快、节奏感很强的歌曲中走进教室,使学生在每一节课都保持着高涨的情绪来上课。
2.欢呼音乐课的开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拉开音乐课的帷幕。
3.师生问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懂得礼貌待人。
二、导入师:上课一开始,老师要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歌曲,谜底是一个人物,相信同学们仔细听一定会找到谜底。
现在就由老师亲自展示谜面。
请听好(老师演唱《但愿人长久》)生:北宋诗人苏轼。
师:看样子同学们对诗歌很了解,我想同学们一定是通过老师演唱的这首歌曲中的词,很快就猜到了诗词的作者是北宋的诗人——苏轼。
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刚刚过去,十五的月亮特别圆,景色也特别地迷人。
月亮总是会和“浪漫、温馨、迷人、团圆”等词语联系在一起。
古代文人都喜欢借用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三、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1、吟诵歌词,体会歌词意境2.理解歌词的意思,进一步体会意境,唤醒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3、学唱旋律。
(1)讲解旋律特点。
间奏不用唱、是用乐器伴奏的,下面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视唱旋律。
(2)初步视唱歌谱。
(3)根据学生情况解决难点。
师:同学们唱得很认真,但有几个地方比较难唱,我们来练习一下:4.齐唱歌词5.歌曲分析:(1)歌曲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和情感?结束音都是长音,以此表达情感。
情深意远言浅
——《但愿人长久》赏读
四月间,我来到了杭州西湖,漫步苏堤,拂柳依依,鸟语花香。
一派烂漫中倾听导游讲述当年苏轼率众筑堤之事,一时神游干年,对苏公一腔跳跃的热情感慨不已。
真个是不知我觅苏公,还是苏公顾我,不经意间,又一次邂逅课文《但愿人长久》,让我再一次与之相近,相亲。
于是,阅读此文,成为一种快乐的接受,成为一种心智的感怀。
感怀一:手足之亲情切切
纵览一番古今文史,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的手足情谊是能让我们的目光久久凝伫的。
他们自幼“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手足情深”自不必说。
踏上官宦仕途之路后,兄弟二人的命运更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极谏。
他们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略而罹难。
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弟弟也因为受牵连日子很不好过,但做弟弟的从未有过丝毫怨言。
1074年,苏轼由繁华的杭州调到荒凉的密州(今山东诸城),目的就是为了能与弟弟相距更近一些。
当时的苏辙在济南为官。
原以为到了密州就能接近弟弟,一叙愁肠,哪知,苏轼来到密州时,面对的是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惨淡景象。
凭借文人的良知,他无暇嗟叹命运多舛,也顾不得探望想念已久的兄弟。
等外界的一切归于平静之后,那一个“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的团圆夜,不由自主地成为了苏轼情感喷发的出口。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皓月,这欢聚的场面怎能不让诗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触景生情,情动辞发,挥笔写就《水调歌头》,一泄思亲的惆怅与伤怀。
这种思亲的伤感穿透了字里行间。
看呐,“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一个“又”字几多无奈,一个“!”几许情伤。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恼月、怨月、质月……怎样的放肆才能释解满腔的思念呢?再看第五自然段,那一个接着一个的“!”呀。
纵然是在求解脱,求豁达,却又如何说解便能解得了的。
子由呀,就让我们把彼此的思念藏在心底,让这一轮明月无声地传递吧。
像这样的情深意长,苏轼兄弟的许多诗词中都有咏叹。
《和子由渑池怀旧》、《戏子由》以及“兄唱弟随”《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及再后来的《西江月》,无不生动地表现了苏轼兄弟亲密无间的手足情。
最为感人肺腑的是“乌台诗案”后,苏轼被囚,在狱中写下的绝笔。
那是两首七律,诗中没有对死亡的恐惧,没有对冤屈的喋喋抱怨,萦绕不散的唯有那浓浓的亲情和对子由的留恋: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再给来生未了因。
”
沉甸甸的忧伤与沉甸甸的情谊交织在一起,让人猝然心碎,不忍再读。
一千多年前的这一段兄弟真情,正如《我的兄弟姐妹》中所说:“兄弟姐妹本是天上的雪花,谁也不认识谁;落在了地上,就融在一起,化成了水,永远不分开了。
”
感怀二:词境旷达意悠悠
解读《但愿人长久》,便离不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观苏轼一生,高潮和低谷相伴而生。
有过春风得意,做过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也有过命乖运蹇,屡遭贬谪,甚至还有过“乌台诗案”的株连。
可以说,人生的酸甜苦辣他都品尝过,人生各个层次的心境他都感受过。
人生万象融会在他那聪颖的心田里,福祸无常的人生际遇又给他隐隐约约的暗示。
于是,他便默默地领悟到什么。
这不仅仅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政治阴谋的倾轧,不仅仅是“朝为朝中郎,暮为田舍翁”的官场沉
浮,而是对生命意义的询问,是对人生在世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究竟为了什么的怅惘。
就如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思考的那样,多少豪杰,雄姿英发,如公谨当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灰”,何等潇洒,但最终的结局却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切都化为泡影。
苏轼以他那敏慧的心灵,触摸到了人生的终极命题。
这是人类的司芬克斯之谜,苏轼自然无法作出解答,他迷茫,顿觉人生的空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这种心曲的独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词咏月怀人中,寄托了苏轼对生活的感喟和思考。
想乘风归去,超越尘世,但又暗自彷徨,担心难耐那份清冷和孤寂。
重又与月默默对视,愁绪又起,月真是不解人意,“无情”得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让人徒生遗憾与惋惜。
有什么办法呢?惟有“转念”,自我解脱而已:“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既然如此,那就用坦然的态度来对待自古难全的事情,祝福天下人“美好的感情常留心间”。
此时心绪似乎归于宁静达观,但那份自我排解下的苍凉依然能感受出。
这的确是人类一段最迷茫最深厚的感情,他使苏轼摆脱政治层面和仕途层面,凌驾于宇宙万象之上,在一个更高的支点上来审视人生,感受到先觉者的幽冷和孤独。
然而,他能以坦然的态度来审视人生的空漠,以天真的乐观悟化这份凄凉,这是苏轼的本事。
人,可以逃离政治,但人不可逃离人生,不可能逃离人生的悲欢,既如此,不如坦然地平静地接受。
这便是苏轼,便是千古名篇空漠叹惋而又旷达飘逸的魅力所在,便是中国古典文化久远的精髓所在。
感怀三:千古名篇浅显出
在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走近苏轼的这一段心路中,我会常常忘却眼前摆着的是一篇小学四年级的教材。
待从遐想中将目光收回到《但愿人长久》一文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赞叹改编的人。
首先,题目好。
“但愿人长久”,从词中化来,既是苏轼对子由的心愿,也是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福。
待细细读过一遭后,谁又能不为苏轼折服,谁又能说,“但愿人长久”不是后人缅怀这一千年文化的伟人而在真诚地祈福?
其次,构思好。
全文紧扣“思念”,转而“埋怨”,进而“转念”,最后“宽慰”,以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串连起苏轼撰写《明月几时有》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
更把叙述的重点落在思念弟弟的有感而发上,无论是前半部分的介绍,还是后半部分苏轼的心灵独白,以及最后词的撷要呈现,都显得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而有关这首词其他所要表现的、反映的,都简去、略去。
这样删减的用意,就是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可接受度出发,顺承他们的心理知识结构,以使《明月几时有》这样的名篇在这一年龄段得到更好的诠释。
那么编者在编撰此文时,是不是就只取此枝叶而弃其他于不顾呢?非也。
教材中有几处细节,颇值得深思。
一是两处“……”。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苏轼怨月,还会感慨些什么呢?如果对苏轼的经历了解的更多,他又会生发什么样的感叹呢?这是一处。
另一处在文末,“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吟诵的诗句文中只取了最后两句,那么省略的部分是什么Z学生一定有求解的渴望。
从这两处省略号,就能看出编者作此文余外的匠心,它们是引领
学生继续探究的契机。
第二处细节是文中的几个词。
一是“心绪不宁”,思念弟弟到“心绪不宁”,“怎么也睡不着”,转而要埋怨月亮,可见这一份情感的深厚非一般能比。
这该是怎样的一份手足情呢?二是“转念”一词,古往今来,浩渺的诗词流中,有几人能与愁肠百结中倏忽一转念,而旷达、彻悟?惟苏轼偏是能这样悟化凄凉的人。
这一点便使他的人格魅力彰显于芸芸众生。
那么这种悟化是不是就是洞澈,就能出世,就如仙化羽翼一般超凡脱俗了呢?“似乎宽慰了许多”中的“似乎”,作出了解释:苏轼并不是仙,他只是心怀澄澈,能以坦然审视人生,在审视中生出一份安闲,在凄凉中冒出一丝暖意。
这才是苏轼,这便是苏轼。
我想,这样的一些高妙伏笔,微言大义,当是该生发处生发,潜隐处潜隐,一切尽在教者的把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