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街区慢行系统规划 游灵轩
- 格式:docx
- 大小:28.80 KB
- 文档页数:3
历史文化街区造成的影响及建议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在“太湖明珠”无锡,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南长街历史文化街区,它是古运河畔的一条千年古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千多年前的北宋驿馆。
南长街是现在的统称,是由南长街、从南长桥至清名桥长约1500米的古运河“水弄堂”、南下塘、伯渎港、大窑路一带等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区域组成,整个街区以古运河为轴线,占地18.78公顷,由寺、塔、河、街、桥、窑、坊等众多景观组成,构筑出独特的风韵。
同时,“水弄堂”两岸的街道也呈现不同的风格:一边时尚,以商铺消费为主,年轻人较多;一边复古,保留古朴风貌,有深居简出的住户,比较吸引老年人。
南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布局很用心,利用了很大的空间包含了很多元素,看似很合理,但也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一、南长街历史文化街区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第一,南长街对居民生活有一定的冲击,周围是一片居民区域,但开设了如此之多的酒吧和店铺,以致很多人提到南长街便是酒吧餐饮一条街,附近的居民在夜间会受到酒吧音乐的影响,不利于休息;而且副作用明显,很多夜猫子一族经常进入居民区吵闹,容易形成不好的社会风气。
第二,南长街对周围居民空间有一定的挤压。
南长街的规模持续扩大,持续挤占居民的生活区域,而居民就开始在南长街的范围内寻找自己的活动场所,比如在南下塘提供给游客驻足欣赏古运河风光的歇脚处就被居民占用,成为了广场舞的聚集地,不仅如此,居民的生活垃圾与游客的垃圾相互混杂。
这样的现象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南长街发展的。
第三,南长街对周围交通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其来往人数多,规模大,所以交通一直是一大问题,现在南长街周围的马路有清扬路、永乐路、塘南路等,还有跨塘桥、金塘桥、妙光桥等。
但在永乐路与妙光桥的交界处,道路狭窄、路况混乱,有时会有很多出租车在南长街牌楼下随意停靠等待,会造成进一步的拥堵。
周围居民出行非常不便,很多电动车直接开入了步行街,在下雨或是人流量大的时候是很危险的。
历史街区规划策划书3篇篇一历史街区规划策划书一、前言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
为了保护和传承历史街区的价值,我们制定了本规划策划书。
本规划将以[历史街区名称]为对象,通过对其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的研究,制定出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方案,以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历史街区概述1. 街区位置:[具体位置]2. 街区历史:[介绍历史街区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3. 街区现状:[描述当前历史街区的现状,包括建筑风格、人口密度、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情况]三、规划目标1. 保护历史遗产:通过规划,保护历史街区内的历史建筑、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
2. 改善居住环境:提升街区内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3. 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引入文化创意产业、旅游等,促进街区经济发展。
4. 增强社区活力:加强社区建设,提高居民参与度,增强社区凝聚力。
四、规划原则1. 整体性原则:保护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和空间格局,注重街区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2. 原真性原则:保持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修复和重建应尊重历史事实。
3. 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历史街区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居民、社区组织和社会各界参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五、规划内容1. 建筑保护与修复:对历史建筑进行全面普查,建立档案。
根据建筑的价值和保存状况,制定相应的保护和修复方案。
2. 基础设施改善:完善街区内的道路、排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设文化设施、商业设施、休闲设施等,满足居民和游客的需求。
4. 环境整治:加强街区环境卫生管理,整治乱搭乱建、乱停乱放等现象,营造整洁有序的街区环境。
5. 产业发展: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旅游等特色产业,促进街区经济发展。
6. 社区建设:加强社区管理,提高居民参与度,增强社区凝聚力。
探究历史文化街区的慢行系统空间构建作者:张颖来源:《建筑与装饰》2020年第13期摘要对历史文化街区设计的文化、安全、绿色、智慧七大方面进行了探讨,在该基础上对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慢行系统空间进行构建,希望该设计能为同类型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慢行系统空间提供参考。
关键词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慢行系统空间;构建1 历史文化街区设计策略分析1.1 设计原则之文化性(1)长沙历史特色挖掘:赋予慢行环境的文化特色主要是从民俗艺术、麻石路面、街道活动三方面进行。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民俗艺术主要包括湘剧、皮影戏、高跷和湘菜。
(2)太平街历史街区特色资源梳理—“古老长沙”的缩影:太平街自古以来就是长沙的核心地段,在长沙古城范围之内;清代即成为长沙城区内的繁华商业贸易和文化区。
(3)慢行环境文化的构建:将地方历史文化融入公共空间的景观环境营造,通过景观艺术、科技创意等手段进行象征性再现。
1.2 设计原则之安全性①降低人车混行道路上机动车速度,提升街道行人通行安全;②营造积极的街道使用环境,提高使用者的心理安全感。
1.3 设计原则之绿色性“生态排水”作为重要的工程手段,是有效解决目前城市地下管位不足,原有雨水管径偏小的方法之一。
而且雨水利用技术已经在国内多数城市广泛采纳,作为两型示范城市和水资源缺乏城市,长沙进行雨水有效利用可以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4 设计原则之智慧性①智慧场所营造。
设计目标:运用智慧手段结合公共艺术和街道家具,展现长沙历史,彰显文化融合,营造体验多元丰富的场所。
②智慧出行。
设计目标:运用智慧慢行交通、智慧停车最大程度提升出行效率解决现状问题,运用智慧旅游增强出行体验。
③智慧管理。
设计目标:运用智慧手段对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与监测,提升环境品质,预防环境问题[1]。
2 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慢行系统空間构建2.1 总体设计行动总则(1)塑造历史街区的对外门廊。
提升太平街与五一大道入口节点,结合已有的地下通廊优化门廊体验;在近湘江中路地铁站,建议新增慢行过街设施,联通滨江;解放路增设两处门廊节点空间,对接华远及跋子街的人流;东侧强化与黄兴路之间的门廊节点,吸引城市综合体的购物人流。
历史地区慢行交通网络规划优化研究—以重庆木洞传统风貌区为例宋洋洋张美乐李林(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30)[摘要]为缓解历史地区交通拥堵现象,提高整体交通的效率,本文引入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以结构化 视角,选取重庆市木洞传统风貌区为研究个例,从慢行交通网络入手,构建慢行交通网络模型。
通过网络结 构和节点特征指标,分析木洞传统风貌区慢行交通网络结构的连通性、可达性、中心性等特征,得出木洞传统 风貌区慢行交通网络优化路径和规划策略Q[关键词]绿色交通;历史地区;慢行交通;复杂网络 文章编号:2095 -4085(2018)01 -0070 -02近几年来,历史地区功能高度集中,机动车保有 量的爆发式增长,慢行交通重视程度低,交通问题成 为制约历史地区发展的重要障碍。
目前我国针对历 史地区交通问题的研究,既有宏观层面的研究,也有 微观层面的探讨。
在宏观管理层面,提出在古城构 建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体系,合 理管控交通需求[1];在微观通达性方面,部分学者 重点关注道路通行能力与需求匹配问题,合理分配 路权,引导路网分流[2]。
研究多从定性角度对历史 地区慢行交通进行研究,如在历史地区合理组织机 动车、公交(含地铁)、自行车和步行交通,调整交通 体系[3]和路网结构[4];较少从定量角度展开,有通 过迭代求模型的Nash均衡解预测历史街区内部慢 行交通的最优分担量[5]。
因此,在城乡规划存量发 展的现阶段,有必要探索一种新技术指导历史地区 慢行交通的规划,以提高历史地区慢行交通规划的 科学性。
1研究区域本文以重庆木洞传统风貌区为例,它是重庆目 前14个传统巴渝风貌片区之一,位于巴南区东北 部。
历史步道作为区域内主要的步行交通要道,因此,木洞的慢行交通网络自古以来相对完整,结合现 今的发展与功能定位,对其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案设计历史地区慢行交通网络为典型、复杂的系统,与城市道路网具有相同特性,即复杂系统的结构共性——网络性。
城市历史街巷空间结构分析及保护路径---------以大小古道巷为例摘要:城市历史街巷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化,是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者。
历史街巷承载着城市中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以及情感,同时也是城市特色文化的标志,更是一座城市肌理的具体表现。
基于此,本文将就大古道巷空间结构予以分析,并阐述一系列针对性的保护路径,希望能够给同行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市;历史街巷;空间结构;保护路径1引言在城市的建设及管理过程中,于物质形态塑造环节中综合城市文化极为关键。
而大古道巷西起今黄兴南路商业步行街,东止今蔡锷南路(东边一段为县正街)。
大古道巷因街上旧有古道观“洗药庵”而著名。
小古道巷因旧有古道观“南岳行宫”而得名。
清光绪《善化县志》载:“南岳行官在十四铺小古道巷。
”大小古道巷片区属于我国长沙历史名城的重要品牌代言,本文将就该历史街巷空间结构及保护路径展开阐述,以此为鉴。
2大小古道巷研究区空间结构分析2.1街巷肌理研究从建筑风貌、街巷肌理、空间科学尺度三方面展开研究。
建筑风貌涵括了屋檐、山墙、牌坊、门窗等多种内涵元素,而街巷肌理统计全长沙有关建筑街巷肌理类型,空间科学尺度则将人的感受度作作为主要的研究标志。
传统街巷的D:H值大多处在 0.5至1.7间,这就代表人们向心内聚,寻求安定、亲切的空间要求。
而在长沙古城街巷之中,大多都是生活性街巷,以及生活与商业混合性街巷。
进一步来说,生活性街巷 D:H值大多在 0.5 左右,历史宽度低于5米,而混合性街巷的 D:H值大多是 0.5-2,历史宽度 5至9 米间。
而历史宽度、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长沙传统街巷比例尺度的人文取向,已经成为古城肌理中城市组织保护的重要关键点[1]。
2.2建筑高度研究视线分析法即在城市范围内,采集标志性建筑物、城市重要节点等当作视景,接着明确基于视线原理的视点及观景范畴,对视线范畴中的建筑高度予以量化调控的一种分析方法。
而针对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搭建视廊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确保景观点和景观点间彼此联系、渗透,形成呼应关系。
关于园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研究与思考一、课题研究背景近年来,绿色交通作为当代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理念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构建科学合理的慢行系统逐渐成为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3年,美国学者Dan Burden受邀于联合国自行车顾问小组援华。
临行前他查阅了世界银行关于中国交通改善的研究报告,但惊讶地发现所有文献对这个自行车大国的自行车问题均只字未提。
抵华后,当得知需协助地方政府解决自行车交通问题时,他深感意外,并坚持认为:自行车并非交通问题而是交通问题的解决之道。
从国内外的成功案例来看,无论库里提巴的大容量快速公交(BRT)与慢行交通的完美结合还是荷兰的自行车与小汽车的并驾齐驱都证实了Burden的观点。
毋庸置疑,慢行交通对于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而我国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发现随着慢行交通的出行量所占的比重日益减少,所带来的交通堵塞以及城市污染的问题却日益严重,才开始反思慢行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并应该如何引导人们慢行出行的问题。
2008年杭州构建“城市慢行系统”,通过推展B+R的模式,延伸公交服务,推行自行车与公共交通换乘模式,实现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的无缝接驳。
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了“中国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示范项目”,包括济南、杭州、昆明在内的六个城市采取各种措施改善步行和自行车环境,推动绿色交通的发展。
201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及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3年常州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建设城市慢行系统,让市民享受悠闲舒适的城市生活”的目标,同年慢行系统的建设被列入“民生实事”的重点工程。
2013年编制的《常州慢行系统规划》中,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成为此次慢行规划的重点单元之一,园区宜居宜业的发展目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低碳生态的规划方向都是园区慢行系统构建的支撑。
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慢行系统,在充分发挥慢行系统优势的基础上使得慢行出行成为公交出行的补充形式,已经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研究课题。
老城小巷在慢生活规划中新生——南通寺街、西南营项目开发策划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旅游地产开发运营顾问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旅游运营网旅游景观设计网 创意建筑设计网旅游投融资网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旅游运营网 老城小巷在慢生活规划中新生——南通寺街、西南营项目开发策划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摘要:中国的古街古镇以历史文化、风土民情为吸引核,在旅游市场上保持热度已有十余年。
各地开发古街古镇的热情从未消退,而在文化传承、文物保护、运营管理、经营效益这几方面都值得称道的真正成功者却凤毛麟角。
大多数古街古镇都面临着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吸引力不足;过度商业化,古街区保护乏力;古街区原住民较少,缺乏生活气息;文化挖掘不充分,创新不足的四大困境。
寺街、西南营历史街区是南通历史文化的根脉,是南通“记忆”保持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是南通城市的魂之所在,见证了南通千年的兴衰发展,体现了传统文化价值。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寺街、西南营曾经的辉煌已成明日黄花,亟待保护与发展。
由此,绿维创景接受甲方的委托,对寺街和西南营进行开发策划,以促进老街重新焕发生机,再现南通历史辉煌篇章。
一、项目开发的思路——创新开发模式,重焕生机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和当地居民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创造新生文化、维系地域文化特色、提升空间品质、满足人们深层次精神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寺街、西南营隶属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前提,重塑历史街区活力、再现古街繁华,保护性开发势在必行。
如何协调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寺街、西南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本项目重点关注的方向。
通过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本项目既不能简单地按照传统古街区保护进行打造,也不能单纯地依照传统休闲商业模式来打造,更不能从旅游地产的角度来打造,而应立足古街、古城特色,充分挖掘南通千年文化底蕴,创新开发模式——以街区保护为前提,以改善原住民生活环境为基础,以旅游休闲为引擎,以寻觅南通老百姓生活为主线,将休闲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商业融入古民居,通过南通历史文化的引入、多元业态的设计以及慢生活方式的诠释,促进老街重新焕发生机,实现可持续保护发展。
历史街区项目策划书3篇篇一历史街区项目策划书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重要议题。
历史街区不仅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空间。
本项目旨在通过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提升街区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目标1. 保护历史街区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2. 改善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 挖掘历史街区的商业潜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增长。
4. 增强居民对历史街区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推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三、项目内容1. 历史风貌保护对历史街区的建筑、街道、景观等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制定保护规划和修缮方案。
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恢复其历史风貌和原有功能。
整治街区环境,拆除违章建筑,整治立面广告,改善街道景观。
2. 基础设施完善完善历史街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包括供水、排水、供电、燃气、通信等。
改善交通条件,优化公交线路,增设停车场,缓解交通拥堵。
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超市、文体中心等,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3. 文化产业发展依托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如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演艺娱乐等。
打造文化品牌,举办文化活动,提高历史街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培育市场主体,引进文化企业,扶持创新创业,激发街区活力。
4. 社区共建共治建立社区居民参与机制,鼓励居民参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和管理。
加强社区教育,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和保护意识。
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居民共同维护街区环境和秩序。
四、项目实施步骤1. 前期准备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分工。
开展项目调研和论证,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办理项目相关手续,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来源。
2. 实施阶段按照保护规划和修缮方案,实施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程。
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分阶段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城市历史街区游憩空间利用与改造摘要:通过对苏州平江路的建筑视觉、交通组织、业态分析、休憩感知、生态廊道五个方面现状研究,提出了产生历史街区游憩空间改造的建议。
关键词:历史街区;游憩空间;利用;改造Abstract: Through to research the Suzhou Pingjiang Road construction of the visual, traffic organization, industry analysis, open space perception, ecological corridor five aspects, put forward advise to produce historical block recreational space retrofit.Key words: historical blocks; recreation space; utilization; transformation中图分类号;B83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游憩空间研究的理论构建(一)国内外游憩空间研究概述1933年8月,《雅典宪章》提出:“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是城市最基本的四大功能。
”此后,关于游憩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
Becker 总结了影响露营者行为的空间因素。
Pajooyan探讨了交通拥挤对户外游憩服务需求的影响。
斯蒂芬·史密斯(吴必虎译)在专著《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中系统阐述了游憩的概念、层次及游憩设施的布局决策等问题。
Yanitsky提出生态城市是人居环境的理想模式。
Janiskee(1990)研究美国商业游憩露营地的分布规律和功能。
JansenVerbeke等研究游憩空间的功能。
Girard指出社区房主的价值观将对社区的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在国内学者方面,吴承照分析了城市商业游憩区的空间结构,揭示了商业游憩区空间布局、演化和发展的规律。
– 52 –历史文化名街完整街道设计的分析与探讨——以苏州十全街设计为例□ 王 龙,魏桂芬,王雨幻(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深圳 518000)摘 要:历史文化名街作为城市的经脉,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同时又体现着时代的风采与变化,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历史街区中原有传统风貌及建筑肌理正快速消失。
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位于苏州老城区的十全街早在吴王阖闾时代就已存在,承载着姑苏的历史文脉。
本文通过对苏州十全街进行调查与研究,初步探讨街道在交通体系、景观空间、文化建筑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对历史文化街道有效的品质提升策略及改造方案。
关键词:十全街;完整街道;慢行交通;景观特色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3400(2019)07-0052-04Historic and Cultural Streets Design–– Taking the Suzhou Shiquan Street as an ExampleWANG Long, WEI Guifen, WANG Yuhuan(Shenzhen Urban Traffic Planning Center Co., Ltd, Shenzhen 518000, China)收稿日期:2019-06-04第一作者简介:王龙 (1976-),男,满族,辽宁铁岭人,学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工程设计、交通规划。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original traditional features and architectural textures in historical blocks are rapidly disappear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reets, as the meridians of the city, carry the memory of the city and reflect the style and changes of the times. Suzhou is a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the Shiquan Street in the old city of Suzhou was already existed at the end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Suzhou Shiquan Street, initially discus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street in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landscape space, cultural architecture and so on, and propose effective quality improvement strategies and transformation plans fo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reets.Key Words: Shiquan street; Complete street; Slow traffic; Landscape features0 引言十全街,原名十泉街,始称于宋,因旧有十口井得名,后改为十全街。
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锦里古街为例·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锦里古街为例阚逸群,刘锟(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摘要】通过对成都锦里古街的现状调研,分析其空间形态及场所精神。
指出影响锦里古街空间形态的因素,并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可能性。
【关键词】锦里古街;空间形态;因素【中图分类号】TU-024城市空间形态是指城市要素在城市土地上的投影,它受着自然地貌、资源分布、交通情况、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1]响。
城市空间形态分为城市外部空间形态和内部空间形态。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包括街道空间形态、建筑空间形态、广场空间形态等。
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属于城市内部空间形态,历史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长久形成的独特空间形态,具有独特的魅力。
笔者在本文以成都锦里古街为例,分析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
1 成都锦里古街概况1. 1区位锦里古街处于成都市市区交通发达地段,位于武侯祠东侧,占地面积1. 1 hm2,街道总长350 m,总建筑面积8 000 m2。
古街呈南北走向,北邻锦江沿江景观带,东望彩虹桥。
古街位于武侯祠大街中段,此街可直达市中心天府广场。
古街附近有3个公交车站及20条公交线路,便利的交[2]通条件提高了锦里古街的可达性。
1. 2规划背景锦里古街所属区域属于三国文化区。
三国文化是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武侯祠是三国文化的具象载体。
锦里古街作为武侯祠旅游产业的延续,同样承载了成都的历史文化价值。
锦里原本就是西蜀历史上最为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这一区域历来也是成都人举办各种节庆民俗活动的场所。
锦里古街由旧民房改造而来,成都政府于2003 年确立了锦里古街与武侯祠博物馆一体规划,以蜀汉三国文化为背景,川西民俗为内涵,明清建筑风貌为外表,并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创造独特的旅游形态,形成体现成都特有文化氛围的旅游休闲街区。
时光轴里的旅游体验历史文化街区日常生活的集体记忆表征及景观化凝视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历史文化街区在日常生活语境下,如何通过旅游体验实现集体记忆的表征以及景观化凝视。
文章将首先界定相关概念,包括历史文化街区、集体记忆、旅游体验以及景观化凝视等,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文章将分析历史文化街区在时光轴上的演变过程,探讨其日常生活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究旅游体验如何成为集体记忆表征的重要媒介,并如何通过景观化凝视的方式,将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魅力呈现给游客。
文章将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包括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日常生活、集体记忆、旅游体验以及景观化凝视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实地调查、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揭示历史文化街区在日常生活语境下的真实面貌。
文章还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为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日常生活、集体记忆、旅游体验以及景观化凝视等方面,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特点,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理论框架和文献综述本研究以集体记忆理论和文化景观理论为框架,探讨历史文化街区在时光轴中的旅游体验与日常生活记忆表征。
集体记忆理论强调共享的历史经验和文化符号如何形塑一个群体的共同记忆,而文化景观理论则关注物质空间如何承载和传达这些记忆。
通过将这两个理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历史文化街区如何通过其独特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激发游客和居民的集体记忆,并影响他们的旅游体验。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
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集体记忆方面,学者们探讨了集体记忆如何影响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Smith, 1996;Tuan, 1977)。
同时,也有研究关注到旅游体验中集体记忆的唤醒和重构(Cohen, 1988;MacCannell,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