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疾病筛查历史和现状
- 格式:ppt
- 大小:243.50 KB
- 文档页数:64
产前筛查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产前筛查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技术,在女性怀孕初期对胎儿进行一系列的检查,以评估胎儿是否患有一些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或遗传疾病。
产前筛查的目的是帮助孕妇了解自己胎儿的健康状况,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干预。
本文将探讨产前筛查的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产前筛查的历史产前筛查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通过一些常规检查手段如超声波、血液检测等对孕妇进行筛查,但由于技术限制,筛查结果不够准确。
随着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产前筛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69年,美国遗传学家史建南首次提出了产前筛查的概念,他通过检测孕妇尿液中的甲状腺激素来评估胎儿是否有唐氏综合征。
1983年,戈德博士发表了关于产前筛查唐氏综合征的血清学指标的研究,这是血清学指标用于产前筛查的重要突破。
二、国内产前筛查的研究现状1. 唐氏综合征的产前筛查唐氏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之一,引起智力发育迟缓和身体畸形。
国内研究表明,采用超声波和血清标志物的联合筛查可以提高检测准确率。
此外,通过对胎儿DNA进行非侵入性产前筛查,也为准确诊断和评估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征提供了新的手段。
2. 神经管缺陷的产前筛查神经管缺陷是胎儿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类严重的遗传疾病。
国内研究发现,通过测定孕妇血液中的血清蛋白或草酸浓度,以及超声波检查,可以提高对神经管缺陷的筛查准确率。
同时,孕妇摄入叶酸等营养素的补充也被认为是预防神经管缺陷的重要措施。
三、国外产前筛查的研究现状1. DNA基因检测的产前筛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国外研究者将此技术应用于产前筛查中。
通过对孕妇血液中胎儿DNA进行测序,可以获取大量遗传信息,从而快速高效地进行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疾病的筛查。
这种方法准确率较高,已被广泛用于唐氏综合征等疾病的筛查。
2. 羊水穿刺的产前筛查羊水穿刺是一种常见的产前诊断方法,通过直接获取羊水样本进行遗传学分析,能够对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疾病进行准确确诊。
探索新生儿疾病串联质谱筛查技术的驱动因素与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作为一种先进的筛查方法,新生儿疾病串联质谱筛查技术具有高效、准确和快速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驱动因素:1. 科技的进步:新生儿疾病串联质谱筛查技术的发展得益于基因测序技术和质谱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
随着高通量测序和质谱分析仪器的快速发展,新生儿疾病的筛查范围得到了显著扩大,并且筛查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2. 新生儿疾病的公众关注度提高: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特别是对于新生儿健康的重视,对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新生儿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公众对于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的需求促使了该技术的发展。
未来发展方向:1. 筛查范围的进一步扩大:目前新生儿疾病串联质谱筛查技术已经可以检测数百种常见和罕见的遗传代谢病。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筛查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能够准确检测更多的遗传疾病和疾病风险。
2. 筛查的精准性和敏感性的提升:新生儿疾病串联质谱筛查技术的核心是对于新生儿血液样本中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和识别。
未来,应该加强对于代谢产物的特异性分析,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和敏感性,避免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发生。
3. 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也具有潜在的推动作用。
通过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建立更准确的模型,提高筛查结果的预测能力,并可以发现更多的疾病相关特征。
4. 数据管理和隐私保护:新生儿疾病串联质谱筛查技术所产生的数据量庞大,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和隐私保护机制。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开发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和传输平台,保护个人隐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5. 多学科合作和国际合作:新生儿疾病是一个复杂的领域,需要多学科合作来推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新生儿疾病筛查历史和现状培训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一项旨在检测某些严重疾病的血液检测项目,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前几天进行。
它是一种预防性医疗措施,旨在检测出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和发展的疾病,以便尽早治疗。
一、历史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最初,这项测试是在检测苯丙酮尿症方面进行的,旨在识别一种影响儿童脑部发育的罕见遗传性疾病。
此后,科学家开始研究检测其他疾病的方法。
到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一些州先后发布了法规,要求所有新生儿必须进行疾病筛查,其中包括德克萨斯州和印第安纳州。
现在,在美国,大部分州都要求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
二、现状目前世界范围内对新生儿疾病筛查已经得到普及。
在全球范围内,大部分国家都要求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
有些国家还实施了一些改进的方案,例如荷兰,该国的新生儿疾病筛查计划考虑到了对早期治疗的需求以及家庭心理健康问题。
中国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开展较晚,在2019年国家出台了新生儿疾病筛查公共服务标准。
根据标准,新生儿疾病筛查应该包括16种常见疾病,由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承担。
标准还规定了新生儿筛查的程序和方法。
三、培训为了确保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质量,专业的培训对于医务人员显得尤为重要。
一些培训课程旨在帮助医务人员了解如何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如何解释结果、如何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等。
此外,培训还包括重要的法律和伦理问题,如隐私和知情同意等。
医务人员需要了解家庭在得知筛查结果时的反应,以及如何适当地传达和解释这些结果。
总之,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一项重要的预防医学措施,帮助医务人员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和异常情况,并在必要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培训医务人员掌握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要,并需要考虑到伦理、法律和心理问题。
10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0第6期2009年6月1日起《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64号)[1]正式开始施行,其中新生儿听力障碍的筛查是卫生部规定的必行项目之一,这标志着我国新生儿先天性听力障碍筛查技术从学术研究层面上升到政府组织的推广应用层面。
这是中国听力学、耳科学、康复学等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1 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中存在的问题虽然近些年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进展很快,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筛查覆盖率全国范围来看仍需进一步提高,复筛率偏低和患儿失访率较高的问题有所改善但仍未能完全解决。
由于复筛率偏低和失访率较高,可能造成耳聋患儿的遗漏,使得筛查的效果大大降低。
其原因可能如下,首先,基层筛查人员责任心不够,预约复筛工作开展不力,和患儿家长缺乏良好的沟通,对于初筛和复筛的意义没有向家长进行耐心的解释,造成一部分家长由于担心自己孩子的听力状况而直接去了其他医院的听力中心进行确诊,以致患儿从筛查程序中流失,一部分家长对初筛阳性结果不够重视而未进一步复筛,还有一部分家长因对筛查流程并不知晓而未进入复筛程序。
其次,公众对儿童听力障碍早期发现和干预的意义缺乏认识,部分家长由于自己的孩子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听力障碍症状而怀疑筛查程序本身的科学性和意义,还有一部分家长借口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而放弃参与复筛流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耳聋诊治方针缺乏认识。
再次,交通和地域问题也是造成复筛率和后续随访率偏低的一个主要的客观原因。
1.2 筛查数据资料上报比较混乱,缺乏统一规范,数据资料收集不全。
大规模的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而且必须收集完整的资料和数据,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科学的分析,能够获得相应的科学而真实的数据,为调整完善该项目和政府卫生机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doi:10.3969/j.issn.1672-4933.2010.06.001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 -头颈外科、上海交通大学耳科学研究所,上 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 上海 200092作者简介:吴皓 博士 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耳科 学、耳神经外科学及侧颅底外科学我国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的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The 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in China: Presence, concerns and solutions ■吴 皓 李 蕴WU Hao,LI Yun 【中图分类号】R7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933(2010)06-0010-03建立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非常重要,而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就是其中重要一环。
新生儿疾病筛查历史和现状培训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对新生儿进行一系列的检测和观察,以早期发现和诊断潜在的遗传或先天性疾病。
它是出生缺陷防控和儿童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历史、现状以及培训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回顾下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历史。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开始使用高危婴儿早期筛查,识别并治疗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
20世纪70年代,英国推行了羊水透析法,用于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畸形和白血病的筛查。
20世纪80年代,随着先进的检测技术的发展,新生儿疾病筛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国家对于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相关政策法规也从20世纪末开始制定和完善。
2002年,我国卫生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新生儿疾病筛查范围包括遗传代谢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先天性耳聋等常见疾病。
其中,遗传代谢病筛查非常重要,因为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可以避免严重的后果。
在筛查方面,我国采用了集中筛查和家庭筛查相结合的方式。
集中筛查通常是在出生后48小时进行,通过采集脚跟血进行检测。
家庭筛查则要求家庭负责带婴儿到指定的筛查点进行检测。
我国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已覆盖全国范围,但在乡村地区普及程度相对较低。
此外,新兴技术的应用也给新生儿疾病筛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例如,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为早期发现和诊治遗传疾病提供了更准确、可行的方法。
在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培训方面,国内外都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
这些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培训和实践技能培训。
理论知识培训主要涵盖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背景、筛查项目和方法、诊断标准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等。
这些培训主要面向医务人员,包括儿科医生、护士和技师等。
实践技能培训则主要是让医务人员掌握筛查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一些相关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也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新生儿疾病筛查作者:施萍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24期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医疗保健机构在新生儿群体中,用快速、简便、敏感的检验方法,对一些危及儿童生命、危害儿童生长发育、导致儿童智能障碍的一些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进行群体筛检,从而使患儿在临床上尚未出现疾病表现,而其体内代谢或者功能已有变化时就作出早期诊断,结合有效治疗,避免患儿重要脏器出现不可逆性的损害,保障儿童正常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的系统服务。
经过50年的发展,在新生儿中进行疾病筛查已经成为预防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措施,成为儿童保健的内容之一,在预防疾病和提高人口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苯丙酮尿症(PKU)和先天性甲状腺机能减低症(CH) 筛查方法筛查标本的采集和递送所有筛查对象在出生后72小时针刺足跟内侧或者外侧采血,滴于专用采血滤纸(Schleicher & Schuell 903滤纸)上,载血滤纸在空气中自然干燥后,由采血单位寄往当地新生儿筛查实验室,或由新生儿筛查中心派专人收取标本,个别地区与邮局合作,通过专收、专投系统(绿色通道)递送标本,进行PKU与CH筛查。
苯丙氨酸测定 PKU筛查采用测定血苯丙氨酸浓度,常用方法有细菌抑制法和荧光测定法两种,血苯丙氨酸正常值均120 μmol/L者经重复测定原标本后,再召回取血,对复查阳性者诊断为高苯丙氨酸血症。
血苯丙氨酸>1 200 μmol/L者诊断为PKU。
所有高苯丙氨酸血症患者进一步进行尿蝶呤谱分析、口服四氢生物蝶呤负荷试验和二氢蝶呤还原酶(DHPR)活性测定,进行经典型PKU和四氢蝶呤缺乏症的鉴别诊断。
促甲状腺激素(TSH)测定 CH筛查指标为TSH,筛查原发性CH。
筛查实验室根据各自条件,分别采用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免疫荧光分析法(FEIA)、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DELFIA)和放射免疫分析法(RIA)等测定方法。
1997年以后绝大多数实验室不再采用RIA方法。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经验分享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新生儿健康的关注度增加,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逐渐成为了医疗领域的重要一环。
作为一名从事儿科工作多年的医生,我有幸参与了许多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现在我将与大家分享一下。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新生儿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些潜在疾病最容易暴露的阶段。
通过筛查工作,我们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一些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疾病,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措施,减少疾病对婴儿健康的影响。
因此,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对于保障婴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需要精细化的操作和专业的知识。
在筛查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婴儿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测试,如血液检测、听力筛查、心脏超声等。
这些检查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以确保筛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对筛查结果的判断和解读也需要医生具备深入了解各种疾病的能力,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三,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需要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和教育。
家长是新生儿的第一责任人,他们对于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需要有清晰的认知。
因此,在筛查过程中,我们需要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解答他们的疑惑,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配合度。
同时,对于筛查结果的解读和处理方案,我们也需要向家长做出相应的解释和指导,让他们能够理解并积极配合后续的治疗和干预工作。
第四,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例如,近年来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技术已经从初期的常规指标筛查发展到了利用基因测序进行个性化筛查,这为及早发现和干预遗传代谢病提供了更为精确和可靠的手段。
因此,作为从事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医务人员,我们需要保持学习和更新的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筛查工作的要求。
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方法改进与应用一、引言新生儿期是婴儿发展最关键的一个阶段,也是疾病筛查的重要时期。
通过对新生儿进行及时的疾病筛查,可以早期发现并治疗各类可遗传和先天性疾病,以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和健康水平。
然而,目前所使用的传统方法在准确性和便捷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本文将讨论如何改进和应用新生儿疾病筛查方法。
二、改进方法1. 基于基因测序的筛查传统的新生儿疾病筛查方法主要依靠对大规模样本进行化学试剂盒检测,其缺点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劳力,并且对于某些低发生率的高度致命性遗传缺陷无法有效筛查。
基于基因测序技术的筛查方法能够直接检测到特定基因变异,并且具有更高准确度和可靠性。
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并降低成本,基因测序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应用将会成为一种趋势和发展方向。
2. 联合筛查模型针对单一的疾病筛查方法无法全面覆盖新生儿各种潜在风险的问题,联合筛查模型被提出作为改进途径。
该模型通过结合多个指标和风险评估系统,提高了诊断的准确度。
例如,可以将基因测序与代谢物分析相结合,综合考虑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新生儿患病风险的影响。
这种联合筛查方法不仅可以大幅减少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也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样的新生儿疾病。
三、改进方法的应用1. 早期预防与治疗改进后的新生儿疾病筛查方法能够更早地发现患有遗传缺陷或先天性异常的婴儿,并且使得相关治疗更加及时有效。
根据筛查结果,医务人员可以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
此外,家庭也能在早期了解到婴儿可能面临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预防和干预。
2. 降低医疗成本改进后的筛查方法可以提高准确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和诊断误差,从而降低医疗资源浪费。
此外,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疾病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相应的医疗成本。
通过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可以为家庭提供经济上可行且有效的保健方案。
3. 提高新生儿存活率新生儿疾病是导致全球婴幼儿死亡和残障最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改进的筛查方法使得患有严重先天性异常或遗传缺陷的婴儿能够尽早接受治疗,从而显著提高存活率。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发展进程作者:王宏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3年第35期王宏(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白城 137000)摘?要: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
疾病检查的种类由1962年单一疾病的筛查,发展到对传染病、血红蛋白病、先天性代谢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50多种疾病的筛查。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方法由细菌筛查抑制法发展到免疫学方法、酶学评定、DNA序列检测方法、高压液相色谱及电泳等。
这些进展使新生儿疾病的筛查范围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方法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12(b)-0228-01作为最有效的公共卫生举措之一,新生儿疾病筛查至今开展已近50年。
随着筛查技术的提高,从1962年单一的筛查开始,已发展成为包括对传染性疾病(弓形虫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血红蛋白病、先天性代谢病、囊性纤维化在内的50余种病种的筛查。
其中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苯丙酮尿症是最常见的新生儿筛查疾病。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减少和降低儿童智能低下、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降低出生缺陷的第二级预防措施。
1 国外新生儿疾病筛查概况新生儿疾病筛查为新生儿时期一些症状尚未出现的疾病提供了早期的诊断、干预的方法,为避免在症状出现后才得到诊断和治疗,延误治疗对儿童的智能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损害,非常有必要进行早期筛查一些先天性疾病。
1961年Guthrie发明的细菌抑制法简单、便宜、可靠,非常适合用于大规模的筛查,促进了筛查苯丙酮尿症实施。
随着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筛查。
1991年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的出现,解决了由于不同的疾病筛查方法不同造成的,筛查病种的增加使实验室的工作量明显增加的问题。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研究新进展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在新生儿期对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施行专项检查,从而对阳性患儿在其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预防智力低下及其他严重后果的发生。
比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CH) 和苯丙酮尿症(PKU) 等疾病是导致患者智能发育严重落后的疾病,新生儿出生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如不及时地发现和治疗,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将失去最佳治疗时机,造成终身残疾[1][2]。
所以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根本目的就是对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及时进行筛查,及时诊断和治疗,减少或避免残疾儿童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1 筛查发展史1934 年,挪威医生、生物化学家F o l l i n g 首先发现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 患者尿液与FeCl3 发生反应生成了绿色粉质,并证实该物质系患者尿中存在特征性的苯丙酮酸,由此,奠定学者们研究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基础。
1961 年美国Guthrie 医生应用细菌抑制法成功开展了对血中苯丙氨酸进行检测,特别是其创立了干血滤纸片血样采集法,使P K U 的新生儿筛查得以实现。
从此,开创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一个新时代。
1966 年首届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国际会议在南斯拉夫召开,迄今已召开十余届。
先天性甲低的新生儿疾病筛查首先由K le i n等在美国匹兹堡测定脐血促甲状腺激(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 SH) 开始。
1973 年D u s s a u l t 等用干血滤纸片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出生4 ~ 7d 的新生儿末梢血T4 进行CH 筛查。
1975 年,Irie 和Naruse在日本采用干血滤纸片法进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c o n g e n i ta lhypothyroidism,CH) 筛查均获得成功,这样,早期进行CH 与PKU 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迅速掀起,逐步普及。
中国新生儿筛查四十三年发展历程——从陈瑞冠教授说起赵正言
【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
【年(卷),期】2024(42)2
【摘要】中国新生儿筛查事业经过四十三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陈瑞冠教授不仅是中国新生儿筛查领域的开拓者,更是这一学科的创始人。
本文将全面回顾中国新生儿筛查的发展历程,包括新生儿筛查病种的扩大及技术创新、相关国家政策的颁布,新生儿筛查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新生儿筛查对家庭以及社会的影响等。
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此纪念陈教授的卓越贡献。
【总页数】4页(P89-92)
【作者】赵正言
【作者单位】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遗传代谢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制造业计算机应用之四“不要孤立地看待ERP”——陈启申谈ERP的发展和问题
2.改革开放40年中国民俗学发展历程与展望——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
3.中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70年变迁的历程、特点与发展思考--董泽芳教授专访
4.发展篇——60年精彩职业变迁路——陈宇教授解读新
中国职业发展史5.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奋力谱写新时代重庆发展新篇章陈敏尔唐良智张轩王炯参观中国共产党重庆100年光辉历程展并重温入党誓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筛查现状和展望
马燮琴;顾学范
【期刊名称】《广东医学》
【年(卷),期】2000(21)7
【摘要】@@ 新生儿筛查是指在新生儿期对某些危害严重的先天性或遗传代谢性疾病进行普查.这类疾病在新生儿期无任何临床症状,但体内已有生化或激素改变.新生儿筛查可及早发现异常,进行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发生体格和智能发育障碍等严重后果.自1961年美国盖塞利(Guthrie)发明苯丙酮尿症(PKU)新生儿筛查以来,发达国家先后进行了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半乳糖血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枫糖尿症、同型胱氨酸尿症和囊性纤维变性(CF)等数十种疾病的新生儿筛查,其中PKU和CH发病率较高,治疗效果好,已在许多国家大力推广.有些国家已将新生儿筛查列入国家卫生法内容之一.新生儿筛查覆盖率接近100%.
【总页数】2页(P533-534)
【作者】马燮琴;顾学范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妇婴医院,广东省广州市新生儿筛查中心 510180;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新生儿筛查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及展望 [J], 石黎娜
2.新生儿筛查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及展望 [J], 石黎娜
3.呼吸疾病诊治现状及展望——“呼吸医学现状与展望圆桌会议”纪要 [J], 刘长庭
4.我国食品检测行业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其展望我国食品检测行业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其展望 [J], 桑莹莹;孔晓梦
5.美国新生儿筛查的现状与展望 [J], 李丽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