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孕产妇管理细则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基本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危重孕产妇救治水平,确保母婴安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以下简称救治中心)是指为危重孕产妇提供救治服务的专门机构,主要包括医疗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
第三条救治中心应当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母婴安全政策,提高救治能力和服务质量,保障救治服务的及时性和安全性。
第四条救治中心的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原则,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确保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第五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管理工作,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救治中心的管理工作。
二、组织架构与职责第六条救治中心应当设立领导小组、医疗管理小组、护理管理小组、行政管理小组等组织机构,明确各小组的职责和任务。
第七条领导小组负责救治中心的整体工作,对救治中心的各项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
第八条医疗管理小组负责制定救治方案、组织救治、质量控制等工作,确保救治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九条护理管理小组负责护理工作,确保孕产妇的安全和舒适。
第十条行政管理小组负责救治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保障救治中心的正常运行。
第十一条救治中心应当配备充足的医疗、护理和管理人员,确保救治中心的正常运行。
三、救治流程与操作规程第十二条救治中心应当建立完善的救治流程,包括接诊、评估、救治、转诊等环节,确保救治过程的顺利进行。
第十三条救治中心应当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包括救治措施、药物使用、医疗设备使用等,确保救治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第十四条救治中心应当建立危重孕产妇救治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救治流程、应急物资准备、人员调度等事项。
第十五条救治中心应当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对危重孕产妇进行综合救治,提高救治效果。
四、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第十六条救治中心应当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对救治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救治质量。
第十七条救治中心应当定期组织质量评估,对救治效果、服务满意度等进行调查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建立完善区域性危重孕产妇转会诊和救治网络,提高危重孕产妇救治能力和服务质量,保证救治服务的及时性和安全性,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设置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原则上依托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医疗机构,或产科实力突出且与其他医疗机构建立了多学科诊疗协作机制的妇幼保健院或专科医院。
第三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承担辖区危重孕产妇的救治、会诊和转诊工作,并对下级救治中心开展技术指导和双向协作。
第二章区域组织管理第四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设置应当遵循统筹规划、择优确定、科学布局的原则。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符合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区域医疗资源情况和危重孕产妇救治需求对区域内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数量和布局进行统筹规划,确定本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
省级应当建立若干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市、县两级均应当建立至少1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
第五条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综合考虑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服务能力以及地方实际情况,建立危重孕产妇转会诊和救治网络。
省级和市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依托产科实力和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三级综合医院、三级妇幼保健院或三级妇产医院设立;县级救治中心原则上依托已建有ICU病区,且产科实力和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或妇产医院设立。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确定的功能定位和职责任务,配合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开展危重孕产妇救治、会诊和转诊工作。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要保障危重孕产妇救治床位,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原则上要设立重症监护室。
第六条承担危重孕产妇救治任务的医疗机构,应当具备较强的危重孕产妇临床救治能力。
各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当具备开展危重孕产妇救治工作所需的设施、设备、人员、服务能力等基本条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服务能力基本要求见附件1)。
危重症孕产妇管理制度细则一、总则为了保障危重症孕产妇的生命安全,提高救治水平,规范管理流程,特制定本制度细则。
本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相关医务人员。
二、管理组织与职责(一)成立危重症孕产妇管理领导小组由医疗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妇产科、急诊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内科、外科等相关科室的负责人。
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危重症孕产妇管理的工作计划和方案,协调各科室之间的工作,保障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明确各科室职责1、妇产科负责危重症孕产妇的孕期保健、产前检查、产程监护和产后随访。
对高危孕产妇进行专案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2、急诊科承担危重症孕产妇的急诊接诊工作,快速评估病情,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科室进行会诊和抢救。
3、麻醉科负责危重症孕产妇手术的麻醉工作,保障麻醉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4、重症医学科接收病情危重需要重症监护的孕产妇,提供全面的生命支持和监护治疗。
5、内科、外科等相关科室根据病情需要,参与危重症孕产妇的会诊和治疗,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
三、危重症孕产妇的识别与评估(一)建立危重症孕产妇的识别标准根据孕产妇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制定明确的危重症孕产妇识别标准,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等。
(二)规范评估流程医务人员在接诊孕产妇时,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按照识别标准对孕产妇进行评估,确定其是否为危重症孕产妇。
(三)加强孕期保健中的评估在孕期保健过程中,对孕产妇进行定期产前检查,及时发现高危因素,动态评估病情变化,对可能发展为危重症的孕产妇提前采取干预措施。
四、救治流程(一)建立绿色通道医疗机构应为危重症孕产妇建立绿色通道,确保其能够得到及时、优先的诊疗服务。
在急诊科、妇产科等相关科室设置明显的标识,简化就诊流程,缩短等候时间。
(二)多学科会诊一旦确定为危重症孕产妇,应立即启动多学科会诊机制。
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一、总则为确保孕产妇生命安全,提高孕产妇救治成功率,建立完善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建设和管理。
二、建设目标1. 构建 province 级、市级、县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形成覆盖全省的救治网络。
2. 提高救治中心医疗设施设备水平,保障救治能力。
3. 加强救治中心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救治水平。
4. 建立完善转会诊和救治网络,提高救治效率。
三、基本条件1. 救治中心应具备独立的三级甲等医院资质,具备较强的综合救治能力。
2. 救治中心应设有专门的产科、新生儿科、重症医学科等相关部门,且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床位数。
3. 救治中心应具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如胎心监护仪、多功能产床、新生儿辐射暖箱等。
4. 救治中心应具备完善的医疗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四、组织管理1. 救治中心应设立领导小组,负责救治中心的整体工作。
2. 救治中心应设立专业管理机构,负责救治中心的日常管理和专业工作。
3. 救治中心应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4. 救治中心应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提高救治能力。
五、人员配备1. 救治中心应配备专业的医疗人员,包括产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重症医学科医生等。
2. 救治中心应配备专业的护理人员,负责孕产妇的护理工作。
3. 救治中心应配备其他相关人员,如超声科、输血科、放射科等。
六、诊疗技术要求1. 救治中心应具备处理各种危重孕产妇的能力,包括产后出血、子痫前期/子痫、胎膜早破等。
2. 救治中心应具备紧急剖宫产的能力。
3. 救治中心应具备新生儿急救和转运的能力。
4. 救治中心应开展孕产妇危重症评审、孕产妇死亡评审等工作,提高救治水平。
七、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1. 救治中心应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行评审。
2. 救治中心应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进行整改和持续改进。
3. 救治中心应定期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救治情况和质量评价结果。
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基本工作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工作,提高危重孕产妇的抢救效果和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是专门抢救危重孕产妇的医疗机构,承担极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任务。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全体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医务人员。
第四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当严格执业,确保救治所需的各项条件和设备齐全,提供专业高效的护理和医疗服务。
第五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当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抢救技能和实践经验。
第六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当积极倡导医患关系的和谐,提高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第二章工作职责第七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危重孕产妇的抢救指南和流程。
第八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和流程,确保急救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九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当严格抢救工作的标准操作流程,确保医疗安全和病人的福祉。
第十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当定期进行医疗设备和设施的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
第十一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当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合作和沟通,实现患者的连续护理和医疗服务。
第三章工作流程第十二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当明确患者的入院流程和抢救工作的流程。
第十三条患者一经确诊为危重孕产妇,应当立即将其转送至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
第十四条危重孕产妇抢救工作应当由专业医务人员组成的抢救团队进行,团队成员应当具备相关背景和技能。
第十五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当建立起来一套完整的抢救流程和抢救记录,确保抢救过程的可追溯性和信息的准确性。
第十六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当保持与家属的沟通畅通,及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的病情和治疗进展。
第四章工作要求第十七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值班制度,确保24小时有医务人员进行抢救工作。
第十八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当加强院感控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
第十九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当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提高卫生技术水平。
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建立完善区域性危重孕产妇转会诊和救治网络,提高危重孕产妇救治能力和服务质量,保证救治服务的及时性和安全性,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设置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原则上依托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医疗机构,或产科实力突出且与其他医疗机构建立了多学科诊疗协作机制的妇幼保健院或专科医院。
第三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承担辖区危重孕产妇的救治、会诊和转诊工作,并对下级救治中心开展技术指导和双向协作。
第二章区域组织管理第四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设置应当遵循统筹规划、择优确定、科学布局的原则。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符合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区域医疗资源情况和危重孕产妇救治需求对区域内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数量和布局进行统筹规划,确定本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
省级应当建立若干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市、县两级均应当建立至少1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
第五条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综合考虑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服务能力以及地方实际情况,建立危重孕产妇转会诊和救治网络。
省级和市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依托产科实力和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三级综合医院、三级妇幼保健院或三级妇产医院设立;县级救治中心原则上依托已建有ICU病区,且产科实力和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或妇产医院设立。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确定的功能定位和职责任务,配合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开展危重孕产妇救治、会诊和转诊工作。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要保障危重孕产妇救治床位,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原则上要设立重症监护室。
第六条承担危重孕产妇救治任务的医疗机构,应当具备较强的危重孕产妇临床救治能力。
各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当具备开展危重孕产妇救治工作所需的设施、设备、人员、服务能力等基本条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服务能力基本要求见附件1)。
孕产妇急危重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孕产妇的生命安全,提高孕产妇急危重病救治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对孕产妇急危重病的诊断、治疗、抢救和管理。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孕产妇急危重病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加强培训,提高救治水平,确保孕产妇生命安全。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孕产妇急危重病救治应急预案,明确救治流程、救治措施和责任人员,确保在孕产妇急危重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救治。
第二章急危重病诊断与评估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孕产妇急危重病诊断小组,由产科、内科、儿科、麻醉科、急诊科等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
第六条孕产妇急危重病的诊断应当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必要时应当邀请其他医疗机构的专家进行会诊。
第七条孕产妇急危重病的评估应当包括病情严重程度、病情发展趋势、救治难度和救治效果等方面。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为孕产妇急危重病诊断和评估提供必要的设施和设备,确保诊断和评估的准确性。
第三章急危重病救治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孕产妇急危重病救治中心,配备专业的医疗设备和抢救器械,确保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孕产妇急危重病救治流程,明确救治步骤、救治措施和责任人员,确保救治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孕产妇急危重病救治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救治水平,确保救治工作的有效性。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孕产妇急危重病救治记录制度,详细记录救治过程,为临床研究和总结提供资料。
第四章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孕产妇急危重病救治质量控制制度,明确质量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质量评估。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孕产妇急危重病救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持续提高救治水平。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孕产妇急危重病救治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的良好运行。
第五章附则第十六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危重孕产妇管理细则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一、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建设1.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是指具备危重孕产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应配置专家团队和必要的医疗设备及药品。
2.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任务。
3.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要进行定期演练和培训,保持医护人员的救治技术和应急反应水平。
4.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要和相关科室和医疗机构建立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确保危重孕产妇的迅速转诊和救治。
二、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人员配置1.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要设立由熟悉妇产科急救工作的专家组成的群体,包括产科、妇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和新生儿科的专家。
2.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医护人员要定期参加有关危重孕产妇救治的培训和演练,提高技术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
3.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医护团队要做好日常工作的记录和交流,总结经验,提高救治效果。
三、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设备配置1.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要配备必要的监护设备,包括多参数监护仪、呼吸机、血气分析仪等。
2.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要配备妇产科手术室,并确保手术室的设备和人员能够满足危重孕产妇的手术需求。
3.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要配备必要的药品和血液制品,以应对危重孕产妇的急救需求。
四、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救治流程1.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危重孕产妇救治流程,包括接诊、评估、诊断、救治和转诊等环节。
2.危重孕产妇接诊时要做好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并及时评估危重程度和紧急程度。
3.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要及时进行必要的诊断和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生物监测等。
4.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要根据危重程度和紧急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救治方案,并及时实施。
5.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要做好救治后的随访和复查工作,了解病情变化和救治效果。
五、危重孕产妇救治的质量控制1.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要建立起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机制,包括纪录审核、术后复查和随访等环节。
2.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要及时总结经验,对救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建立完善区域性危重孕产妇转会诊和救治网络,提高危重孕产妇救治能力和服务质量,保证救治服务的及时性和安全性,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设置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原则上依托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医疗机构,或产科实力突出且与其他医疗机构建立了多学科诊疗协作机制的妇幼保健院或专科医院。
第三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承担辖区危重孕产妇的救治、会诊和转诊工作,并对下级救治中心开展技术指导和双向协作。
第二章区域组织管理第四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设置应当遵循统筹规划、择优确定、科学布局的原则。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符合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区域医疗资源情况和危重孕产妇救治需求对区域内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数量和布局进行统筹规划,确定本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
省级应当建立若干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市、县两级均应当建立至少1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
第五条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综合考虑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服务能力以及地方实际情况,建立危重孕产妇转会诊和救治网络。
省级和市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依托产科实力和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三级综合医院、三级妇幼保健院或三级妇产医院设立;县级救治中心原则上依托已建有ICU病区,且产科实力和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或妇产医院设立。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确定的功能定位和职责任务,配合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开展危重孕产妇救治、会诊和转诊工作。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要保障危重孕产妇救治床位,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原则上要设立重症监护室。
第六条承担危重孕产妇救治任务的医疗机构,应当具备较强的危重孕产妇临床救治能力。
各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当具备开展危重孕产妇救治工作所需的设施、设备、人员、服务能力等基本条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服务能力基本要求见附件1)。
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基本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危重孕产妇救治水平,保障母婴安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以下简称救治中心)是指为危重孕产妇提供救治服务的专门机构,应具备一定的医疗设施、专业技术人员和救治能力。
第三条救治中心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救治、及时有效的原则,严格执行母婴安全保障制度,确保孕产妇生命安全。
第四条救治中心的工作应遵循本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调整。
二、组织管理第五条救治中心应设立管理机构,负责救治中心的日常工作,制定和实施救治中心的工作计划、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第六条救治中心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医师、助产士、护士等,并保证其专业技能和素质。
第七条救治中心应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急救演练,提高救治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八条救治中心应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三、救治流程第九条救治中心应建立危重孕产妇转运急救流程,明确转运指征、转运程序和转运过程中的医疗措施。
第十条救治中心接到危重孕产妇转运请求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救治。
第十一条救治中心应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第十二条救治中心在接收危重孕产妇后,应立即进行病情评估,制定救治方案,并组织救治。
第十三条救治中心应密切观察孕产妇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救治效果。
第十四条救治中心在救治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
第十五条救治中心应定期对救治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不断优化救治流程和服务。
四、质量控制第十六条救治中心应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确保救治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第十七条救治中心应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
第十八条救治中心应定期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考核,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十九条救治中心应建立健全病案管理制度,对救治过程进行记录和归档。
五、合作与交流第二十条救治中心应加强与各级医疗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和完善转会诊和救治网络。
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工作指南一、引言危重孕产妇是指在妊娠期、分娩期或产后期发生重度疾病并伴有生命危险的孕产妇。
由于危重孕产妇的生理特点和病情复杂性,其抢救工作需要专业的团队和高度的综合能力。
为了提高危重孕产妇抢救工作的效果,制定本工作指南,明确了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工作原则和行动细则。
二、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建设1.配备必要的设备和药品,包括但不限于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注射泵、输液泵、紧急药品等。
2.配备专业的团队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妇产科医生、麻醉科医生、重症医学科医生、护士等。
3.建立协调工作机制,确保相关科室和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
三、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工作原则1.快速反应:对危重孕产妇的病情变化和急救需求要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并立即进行救治。
2.学术规范: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抢救措施和规程进行医疗操作。
3.个体化治疗:根据危重孕产妇的具体病情和生理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综合护理:除了治疗疾病本身,还需关注危重孕产妇的心理需求和产后康复。
四、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工作流程2.到达院内:将危重孕产妇迅速转送到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并在此过程中进行相关的急救措施。
3.评估病情:立即对危重孕产妇进行评估,了解病情和生命体征。
4.制定治疗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进行积极的治疗。
5.持续监测:对危重孕产妇进行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护理与康复:除了进行疾病治疗,还需给予危重孕产妇的心理关怀和康复指导。
五、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配备1.医疗设备:应配备各类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注射泵、输液泵等常用设备。
2.药品:应备有常见的急救药品,如心肺复苏药品、镇痛药品、抗感染药品等。
3.专业人员:需安排妇产科医生、麻醉科医生、重症医学科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确保救治工作的完整进行。
六、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培训和演练1.定期进行危重孕产妇的救治培训,包括操作技术培训、急救知识培训等。
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建立完善区域性危重孕产妇转会诊和救治网络,提高危重孕产妇救治能力和服务质量,保证救治服务的及时性和安全性,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设置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原则上依托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医疗机构,或产科实力突出且与其他医疗机构建立了多学科诊疗协作机制的妇幼保健院或专科医院。
第三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承担辖区危重孕产妇的救治、会诊和转诊工作,并对下级救治中心开展技术指导和双向协作。
第二章区域组织管理第四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设置应当遵循统筹规划、择优确定、科学布局的原则。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符合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区域医疗资源情况和危重孕产妇救治需求对区域内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数量和布局进行统筹规划,确定本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
省级应当建立若干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市、县两级均应当建立至少1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
第五条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综合考虑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服务能力以及地方实际情况,建立危重孕产妇转会诊和救治网络。
省级和市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依托产科实力和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三级综合医院、三级妇幼保健院或三级妇产医院设立;县级救治中心原则上依托已建有ICU病区,且产科实力和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或妇产医院设立。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确定的功能定位和职责任务,配合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开展危重孕产妇救治、会诊和转诊工作。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要保障危重孕产妇救治床位,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原则上要设立重症监护室。
第六条承担危重孕产妇救治任务的医疗机构,应当具备较强的危重孕产妇临床救治能力。
各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当具备开展危重孕产妇救治工作所需的设施、设备、人员、服务能力等基本条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服务能力基本要求见附件1)。
危重孕产妇管理细则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
一、总则
1、孕产妇的健康保护和临床管理是提高孕产妇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
措施。
2、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准备有全方位、全程、全级的设备和人员,
专业地提供危重孕产妇管理服务。
3、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必须建立专门的护理管理机制,对危重孕产
妇进行护理和疾病治疗。
4、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要求护士遵守临床规范和护理规范,确保护
理工作的以病人为中心、全面、有序的进行。
二、组织与管理
1、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由职能齐全的临床科室、护理部、行政部、财务部、信息科等部门组成。
2、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建立规范的组织管理机制,制定完善的管
理文件,履行中心的职责,控制各个职能部门的权限,保证服务工作的顺
畅进行。
3、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和护理管理
体制,以确保孕产妇管理服务的有效性。
三、医疗服务
1、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具备完善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提供孕
产妇及其子宫内胎儿的所需检查、治疗等服务。
2、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当配有专业的孕产妇科、儿科和净化室,确保环境卫生,提供安全的治疗环境。
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一、引言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关系到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的建设与管理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保障水平,规范救治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制定本指南。
二、救治中心建设目标与原则1. 建设目标(1)提高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2)提升救治中心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3)构建完善的救治体系,实现区域协同救治。
2. 建设原则(1)统筹规划,分级负责。
(2)突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
(3)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
(4)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技术水平。
三、救治中心建设标准与内容1. 硬件设施(1)医疗用房:根据救治中心规模,合理规划医疗用房,满足救治需求。
(2)医疗设备:配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妇产科、新生儿科等相关设备。
(3)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医疗信息的实时传输与共享。
2. 学科建设(1)加强妇产科、新生儿科等学科建设,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2)开展特色技术项目,提升救治中心核心竞争力。
3. 人才队伍(1)招聘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保障救治中心运行。
(2)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救治中心整体实力。
4. 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救治中心管理制度,确保救治工作顺利进行。
(2)制定救治流程、应急预案等,提高救治效率。
四、救治中心管理要求与措施1. 质量管理(1)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救治水平。
(2)开展质量评价,定期对救治中心进行评估。
2. 安全管理(1)加强医疗安全防护,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2)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障患者隐私。
3. 服务管理(1)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2)加强患者满意度调查,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4. 人员管理(1)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救治中心人员业务素质。
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及管理指南一、总则为确保母婴安全,提高孕产妇救治水平,建立完善的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和相关政策规定,制定本指南。
二、建设目标1. 构建覆盖城乡的危重孕产妇救治网络,实现救治资源合理配置。
2. 提升危重孕产妇救治能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3. 提高救治服务质量,保障母婴安全。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负责辖区内危重孕产妇的救治、会诊和转诊工作。
2. 救治中心可分为省级、市级和县级三个层级,各级救治中心负责相应区域的危重孕产妇救治工作。
3. 各级救治中心应设立救治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救治专家组等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确保救治工作顺利进行。
四、设施设备1. 救治中心应具备完善的设施设备,包括病床、抢救设备、监护设备、手术室等。
2. 各级救治中心应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配置设施设备,确保救治能力。
3. 救治中心应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五、技术力量1. 救治中心应具备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包括妇产科、儿科、内科、外科、麻醉科等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
2. 各级救治中心应选拔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高级职称医生担任救治专家组成员,负责救治工作的技术指导。
3. 救治中心应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六、救治流程1. 各级救治中心应建立完善的救治流程,包括急诊接收、评估、救治、转诊等环节。
2. 救治中心应设立绿色通道,确保危重孕产妇能够及时得到救治。
3. 救治中心之间应建立转会诊制度,实现救治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七、质量管理1. 救治中心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诊疗规范、操作规程、质控措施等。
2. 各级救治中心应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救治水平。
3. 救治中心应加强对下级医疗机构的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管理,提升整体救治能力。
八、信息服务1. 救治中心应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救治信息的实时统计、分析和报告。
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基本工作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所有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本制度。
第三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内医务人员必须持有相应资格证书,且定期参加培训,提高危重产妇救治水平。
第四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向管理人员汇报,不得隐瞒实情。
第五条任何违反本制度的行为都将受到处罚,情节严重者将受到开除等处罚。
第二章工作职责第六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医务人员应遵守医德,保护患者的隐私,严禁泄露患者的个人信息。
第七条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为其提供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确保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第八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管理人员应负责制订和执行工作计划,安排人员分工,协调医疗工作的开展。
第九条医务人员应认真记录患者的病情及治疗过程,确保病历的完整和准确。
第十条医务人员应持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对危重孕产妇的救治能力。
第三章工作制度第十一条医务人员需遵守工作纪律,按时上下班,不得擅自调休。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需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和卫生,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着装,穿着整洁规范的医护服,不得穿着休闲服或露出身体部位。
第十四条医务人员需定期参加消毒培训和急救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第十五条医务人员需严格按照医院规定使用医疗器械和药品,不得私自使用。
第十六条医务人员需积极配合医院的各项工作,不得擅自离岗,如有特殊情况需提前请假。
第四章责任制度第十七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内的医务人员应当保护患者的隐私,严禁泄露患者的个人信息。
第十八条医务人员需尊重患者的意愿,听取患者的意见,为其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
第十九条医务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第二十条医务人员需密切协作,确保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十一条医务人员需严格按照规定规范行医行为,不得违反医疗伦理。
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
一、引言
二、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
1.基础建设
2.人才队伍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团队是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的关键。
医生、护士、技师等各级人员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接受相关培训。
三、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管理
1.院前救治
2.分级诊疗
3.医疗质量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完善各项工作流程、进行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价等。
4.护理管理
制定完善的护理服务标准,包括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护理计划、护理程序等,确保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5.药品管理
建立药品管理制度,加强药品的采购、配送、存储、使用和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确保药品的安全和有效性。
6.感染控制
加强感染控制工作,建立有效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规范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器械消毒和医疗废物处理等。
7.医患沟通与协作
加强医患沟通与协作,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治疗效果,有效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的风险。
8.信息化建设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快速查询。
四、中心运营管理
1.财务管理
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措施,保障资金的安全和利用的合理性。
2.人才培养和发展
根据中心的人才需求,制定培养和发展计划,提供相关培训和晋升机会。
3.科研与学术交流
鼓励中心的医务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医疗水平和科研实力。
4.设备维护和更新
建立设备维护和更新制度,定期检修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五、总结。
危重孕产妇管理细则
为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规范高危孕产妇的管理,有效降低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切实保障母婴的安全与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修订本实施细则。
一、高危妊娠的定义
凡妊娠期具有各种危险因素,可能危害孕妇及胎儿健康或导致难产者称高危妊娠,高危妊娠的孕妇称高危孕妇。
二、高危因素及范围
为了便于高危孕妇的管理和追踪,将高危因素及范围分为固定因素、环境与社会因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等。
1、固定因素和环境、社会因(1)孕妇的一般情况:年龄<18
周岁或≥35周岁;体重<40公斤或≥80公斤;身高≤145厘米;
骨盆狭小或畸形;胸廓、脊柱畸形;既往严重疾病史等。
(2)异常孕产史:流产≥2次、早产史、围产儿死亡史、先天异常儿
史、阴道难产史、剖宫产史、产后出血史、不孕史等。
(3)妇产科手术史:附件手术史、子宫肌瘤剜除术史、子宫破裂史
等。
(4)母子血型不合史和特殊血型。
(5)精神病;智力低
下。
(6)珍贵儿:婚后2年以上不孕或输卵管吻合术后怀孕
者、辅助生育怀孕者。
(7)致畸因素:孕妇本人及一级亲属
有遗传病史,接触可疑致畸药物、物理化学因素,孕早期病毒
感染或接受大量射线。
(8)文盲、家庭中受歧视等。
2、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1)妊娠合并症:原发性高血压、心
脏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病、肝炎、肺结核、哮喘、血液病(贫血、血小板减少)、卵巢子宫肿瘤、恶性肿瘤等。
(2)妊娠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肝内胆胆汁淤积症(ICP)、
胎位异常(臀位、横位、斜位)、先兆早产、产前出血(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延期或过期妊娠、羊水过多或过
少、胎儿宫内窘迫(胎心<120次/分或>160次/分、胎动<20
次/12小时或<以往胎动的50%)、胎儿生长受限、多胎妊娠(双
胎、三胎等)、巨大儿(≥4000克)、胎膜早破等。
(3)其
他:急性阑尾炎、性传播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癫痫、严
重感染、不明原因的发热等。
三、高危孕妇的筛选与评定方法
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开展围产保健建册服务工作时,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有关辅助检查等手段进行高危妊娠因素的初筛选,以后每次产前检查时均要进行高危的评定。
其他承担围产保健工作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在进行产前检查服务时,也应对每例孕妇进行高危评定,对基层上转的高危孕妇进行复评。
各围产保健服务单位均应建立高危孕妇登记本,对筛选出的高危孕妇进行登记,在《孕产妇保健册》封面上记录高危评定等级及评分,并加盖高危印章。
对所有高危孕妇均应做好追踪、随访和结案工作。
孕产妇妊娠风险预警评估体系,用5种相应颜色作为预警标识,对每位孕妇在孕早、中、晚期产前检查时发现的情况进行相
应保健指导,并做好安全分娩的分类管理。
例如绿色标识者(正常孕妇),提供孕中、晚期和分娩前3次随访;黄色标识者(低风险孕妇),每月随访一次,随访主要内容为追踪重点孕妇转诊单或重点孕妇报告单确诊结果、了解孕妇孕期动态变化并督促其定期产检及住院分娩等。
绿色和黄色标识孕妇孕期由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随访管理。
而对橙色标识的孕妇(为妊娠合并症病情较重),原则上应在二级或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进行产前监护,直至分娩;若为疾病严重、继续妊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的红色标识者,原则上应在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诊治,病情危重者需及时转诊;紫色标识者(为妊娠合并严重传染病)则需转诊至指定卫生保健部门。
橙色、红色、紫色标识孕妇为高风险孕妇,除由医疗机构管理外,辖区妇幼保健所每月进行随访。
高危孕妇的评定是衡量高危妊娠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评分标准对孕妇的高危因素及高危程度进行评价,依照评分结果将高危情况分为5分(A级)、10分(B)、20分(C)等三个级别,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按各自的职责进行相应管理。
四、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职责
成立孕产妇急救中心,各助产技术服务单位成立孕产妇急救小组。
各级急救组织由分管领导担任组长,负责抢救的全面协调工作,具有丰富临床抢救经验的妇产科、内科、ICU室和检验科等科室成员组成抢救小组,承担县内重症高危孕产妇的会诊、救治任务。
抢救小组必须做到通讯通畅,人员、设备、药品(血源)、
车辆等随时处于应急状态。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有责任地段的区、县(市)级医疗保健机构及时掌握本辖区内的孕妇动态情况,督促在怀孕13周前建立《孕产妇保健册》,进行规定时期内的产前检查(主城区孕24周内、农村孕30周内)、高危筛选评分及登记,并做好追踪、随访和结案工作。
橙色、红色、紫色标识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至规定孕周转出;橙色、红色、紫色标识或高危因素不能确定者及时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进行诊治,并在高危登记本上详细记录。
高危孕妇转诊时必须填写“高危孕妇转诊三联单”,其中第一联作为存根保存,二、三联由高危孕妇带到转诊医院,对转出的所有高危孕妇必须进行追踪随访,并记录追踪结果。
(二)区、县(市)级医疗保健机构由县(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院的综合抢救能力,确定一家县(区)级医疗机构或妇幼保健院为县级孕产妇急救分中心,承担辖区危重孕产妇救治工作。
(1)设立高危门诊及高危病房,由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接诊,实施高危妊娠首诊负责制。
对基层转入的高危孕妇应认真检查,有妊娠合并症或其他不明原因的疾病时,应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明确诊断,合理治疗,并做好催诊、追踪、登记、结案工作,定期进行分析。
填写三联单(第三联)返回转诊单位。
对经治疗高危因素减轻或分娩后高危因素尚未完全解除的孕产妇,应通知基层继续监护,做好追踪随访工作,并详细记录。
对评分
为带特殊标记的高危孕妇及时转市级医疗保健机构诊治,并填写转诊三联单,同时区(县)妇幼保健院的临床部报告医院保健部,其他医疗机构报告辖区妇幼保健机构,做好追踪及登记工作。
(2)建立健全医院内孕产妇急救小组,负责危重孕产妇的会诊及抢救工作。
对本院抢救困难需要转同级综合性医院或上一级医疗保健机构诊治的,由医院的孕产妇急救小组讨论决定,电话先与转诊目的地医院联系,并陪同转诊。
对病情危重无法转诊的孕产妇,及时向辖区内孕产妇急救中心呼救,并配合做好抢救工作。
(3)建立危重孕产妇、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的讨论制度,定期参加辖区孕产妇、围产儿死亡评审。
协助辖区妇幼保健院开展对基层的业务培训及指导。
做好地段内的县级水平筛查。
(4)服从辖区妇幼保健院的管理,成立有妇产科、内科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县级水平筛查小组,负责责任区域和地段内的孕24W-30W孕妇的县级水平高危孕妇筛查。
(5)专人负责本地区高危妊娠管理工作,制定高危管理及县级水平高危妊娠筛查计划,及时掌握本辖区内的高危孕产妇情况,定期进行分析,针对高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发现毗邻区、县(市)的高危孕产妇应及时与所属辖区妇幼保健机构联系,落实监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