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
- 格式:ppt
- 大小:729.00 KB
- 文档页数:11
抗战期间武汉战役的介绍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1-3] 。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抗战武汉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抗战武汉战役战役背景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人口超过二百万,该市被长江及汉水分成三部分:武昌、汉口及汉阳,武昌是政治中心,汉口是商业的集中地,汉阳是工业重镇,在粤汉铁路建成后,它是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对外援助运往内陆的枢纽。
日军侵占南京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和战时首都,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集中保卫武汉,日本政府及中国远征军总部均预期武汉陷落将令中国停止抵抗。
[5] 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迅速攻取武汉,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尽快结束战争。
12月1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拟定保卫武汉作战计划。
[4]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中旬,国民政府军委会制定了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也规定了战略方针,[6] 其中心思想是立足外线,保持部队高度的机动性,利用地形和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日军,以空间换时间,最后转变敌攻我守的战争态势。
按此计划,蒋介石自任总指挥,调集第五、第九战区全部兵力和海空军各一部,沿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组织防御,准备持久作战。
主要目的一在于以空间换取时间,内、外战线结合,消耗、挫败敌人;二是及早内迁工厂、内运物资、整备军队、加紧生产,作长期抗战准备;三是争取国际上同情和支援,期待国际战场的开辟以彻底战胜日军。
[7]这时,国共两党为了抵御民族大敌,进一步加强合作。
7月6日,在武汉召开了国民参政会第一届会议。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武汉会战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残酷战争,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武汉会战被认为是重要的战役之一,对于整个战争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背景介绍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瞄准中国的重要经济和政治中心,将目标对准了武汉。
这一地区地理位置重要,不仅控制着长江交通要道,还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口基数。
因此,武汉成为了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
二、战役经过1. 准备阶段为了准备武汉会战,中国抗日联盟武汉市工作委员会成立,中国军队展开了战斗力的提升和调整。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汉抗日根据地成为了重要的组织和活动基地,为后续战斗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武汉会战开始1938年5月,日军发起了对武汉的进攻,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中国军队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虽然中国军队在兵力和装备上明显处于劣势,但他们用血肉之躯和明志义气,与日军展开了顽强对抗。
3. 战役转机武汉会战的转机出现在1938年底,中国军队发动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武汉保卫战,取得了较大的胜利。
中国军民的坚韧意志和英勇斗争的精神,在武汉保卫战中得到了充分彰显。
4. 会战结果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残酷战斗,中国军队最终在武汉会战中取得了胜利。
尽管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中国军队成功挫败了日军的进攻,武汉成功保卫住了。
三、会战意义1. 民族尊严的彰显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证明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和抗争精神,也彰显了中国人民对民族尊严的坚守。
这对于激励全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提振士气,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2. 改变战局武汉会战的胜利改变了抗日战争的战略态势,使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武汉会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汉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提升和巩固,为日后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3. 国际影响力武汉会战作为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西方国家和国际舆论开始意识到中国人民的抵抗力量和决心,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武汉会战简介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规模最大的一战,此战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战斗力,使其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未能实现。
此战过后,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武汉会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武汉会战分析中文名称:武汉会战参战部队:国军、日军战争结果:日本获胜,武汉沦陷时间:1938年6月11日~10月27日地点:安徽、河南、江西、湖北人物:蒋介石陈诚冈村宁次畑俊六武汉会战详情波田支队序战1938年6月11日夜,波田支队趁雨夜突袭安庆,川军27集团军杨森部作战不力,一夜间就被逐出城外,波田支队在攻占安庆后,继续搭乘海军舰艇沿长江西进,6月下旬抵达了江防要塞马当的封锁线外。
6月24日凌晨,日军在16军的防地东流登陆成功,然后顺利地攻下了既无准备,又无主官指挥的香山、香口等地。
后连马当炮台也跟着丢了。
波田支队在打退国军反扑后,与来增援的106师团一起直扑彭泽,彭泽失守。
见情况严重,陈诚严令驻扎湖口的李汉魂64军反攻彭泽。
经过一番拉据战,日军不但打退了李汉魂的进攻,还乘势扑向了湖口,湖口陷落,64军退往九江。
106师团在舰炮掩护下向纵深推进,配合正面进攻的波田支队包围九江。
见整体态势不利,张发奎命令第2兵团转进,放弃九江,退往二线阵地金官桥一带防守。
长江南岸作战攻战九江后,南岸的日军兵分两路,松浦的106师团则沿南浔路攻向德安。
波田支队和海军陆战队搭乘海军舰艇继续沿江西进,攻击下一个要点瑞昌;8月11日,在瑞昌东北的港口强行登陆成功,并击破守军孙桐萱的第12军的反击,向瑞昌进攻。
8月24日攻占瑞昌。
第30集团军和第18军等部在瑞昌-武宁公路沿途地区逐次抗击,相持月余,至10月5日,日军第27师团攻占箬溪后,转向西北进攻,18日陷湖北辛潭铺(属阳新),向金牛(今属大冶)方向进犯。
战至10月22日,阳新、大冶、鄂城(今鄂州)相继失守,日军第9师团和波田支队向岳阳急进,以其截断粤汉铁路。
当西进日军进攻瑞昌的同时,第106师团从九江沿南浔铁路(南昌-九江)南犯。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回顾武汉会战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中期,日本侵略者企图迅速攻克华中地区的武汉。
武汉作为当时最大的军事重镇,具备了重要的战略位置和资源优势,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重点。
武汉会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一场激烈战役。
一、敌我双方态势分析1938年初,日军共分六个方面组织了合围武汉的行动,动员了约33个师团的兵力,总人数超过40万。
而中国军队充分利用地形和人民支持,搭建了坚固的中国工事,主动布置了合理的防线。
中国军队调集了数十万官兵,初期力量相对薄弱,但仍然努力抵挡住了日军的攻势。
二、战役推进过程武汉会战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始于1938年10月中旬,日军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展开进攻,试图切断武汉与汉阳地区的联系。
中国军队全力抵抗,展开了顽强的战斗。
进入第二阶段时,日军放弃了南方的进攻而将目光集中于北方。
由于该地区地势复杂,中国军队凭借地利人和的优势,依靠顽强抵抗,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三、战役结果分析武汉会战的决定性阶段始于1938年中旬,到1938年底为止。
中国军队充分利用地形,成功阻止了日军的进攻,保住了武汉。
武汉这一阻击线的形成对中国抗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武汉会战,中国军队展示了强大的抗战意志,为后续的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对抗战的意义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胜利,它不仅守住了敌人向心脏地带的侵略步伐,还显示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精神。
这场战役促使了抗战进入新的阶段,壮大了中国军队的信心,保护了中原地区的稳定。
五、总结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它在中国抗战的历史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军队以顽强抵抗和勇气击退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守住了武汉这一重要城市,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武汉会战不仅仅是一场决战,更是中国军队和人民的重要奋战之地,彰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这场战役将永远铭记在中国历史的篇章中,成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一页。
武汉会战简介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规模最大的一战,此战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战斗力,使其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未能实现。
此战过后,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武汉会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武汉会战分析中文名称:武汉会战参战部队:国军、日军战争结果:日本获胜,武汉沦陷时间:1938年6月11日~10月27日地点:安徽、河南、江西、湖北人物:蒋介石陈诚冈村宁次畑俊六武汉会战详情波田支队序战1938年6月11日夜,波田支队趁雨夜突袭安庆,川军27集团军杨森部作战不力,一夜间就被逐出城外,波田支队在攻占安庆后,继续搭乘海军舰艇沿长江西进,6月下旬抵达了江防要塞马当的封锁线外。
6月24日凌晨,日军在16军的防地东流登陆成功,然后顺利地攻下了既无准备,又无主官指挥的香山、香口等地。
后连马当炮台也跟着丢了。
波田支队在打退国军反扑后,与来增援的106师团一起直扑彭泽,彭泽失守。
见情况严重,陈诚严令驻扎湖口的李汉魂64军反攻彭泽。
经过一番拉据战,日军不但打退了李汉魂的进攻,还乘势扑向了湖口,湖口陷落,64军退往九江。
106师团在舰炮掩护下向纵深推进,配合正面进攻的波田支队包围九江。
见整体态势不利,张发奎命令第2兵团转进,放弃九江,退往二线阵地金官桥一带防守。
长江南岸作战攻战九江后,南岸的日军兵分两路,松浦的106师团则沿南浔路攻向德安。
波田支队和海军陆战队搭乘海军舰艇继续沿江西进,攻击下一个要点瑞昌;8月11日,在瑞昌东北的港口强行登陆成功,并击破守军孙桐萱的第12军的反击,向瑞昌进攻。
8月24日攻占瑞昌。
第30集团军和第18军等部在瑞昌-武宁公路沿途地区逐次抗击,相持月余,至10月5日,日军第27师团攻占箬溪后,转向西北进攻,18日陷湖北辛潭铺(属阳新),向金牛(今属大冶)方向进犯。
战至10月22日,阳新、大冶、鄂城(今鄂州)相继失守,日军第9师团和波田支队向岳阳急进,以其截断粤汉铁路。
当西进日军进攻瑞昌的同时,第106师团从九江沿南浔铁路(南昌-九江)南犯。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
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
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
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
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
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此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
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
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
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
武汉会战中
中国广大官兵总体上是英勇顽强的,曾大量杀伤日军,并
给日军以重大打击。
但由于最高决策者及有些高级将领作
战指导上欠妥,以致在消耗敌人的同时过多地消耗了自
己。
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名称武汉会战主要指挥官蒋介石,冈村宁次
时间1938.6.11-1938.10.27 地点安徽、河南、江西、湖北
参战方中国,日本参战方兵力国军110万人,日军30万
结果日军获胜,战争转入相持阶段伤亡情况中国40余万,日本25.7万,苏军100人。
武汉会战--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标志武汉会战(中国称为武汉保卫战,日本称为武汉攻略战)是抗日战争中一场大规模战役,超过一百万名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防守武汉,以抗击由畑俊六指挥的日本帝国陆军,战场在长江南岸北岸,江北战场划归第五战区由李宗仁指挥下辖23个军,主力部署北起大别山以北蜿蜒而下止与长江北岸,江南战场由武汉卫戍总司令兼新成立的第九战区司令陈诚指挥辖27个军,主力配属与武汉以东长江南岸,跨湖北、江西、安徽三省,战线长达400余公里,南北两军共117个师总兵力达1100000人,这些部队一半是徐州会战突围保存下来的,该战役共进行了四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出名的战役。
由于中国军队的坚强抗击,日本动用了当时能够集结的最大兵力(用于进攻的编制人员约25万人,会战期间曾补充四五次人员,投入的总兵力当在30万人左右),发挥了陆、海、空装备上的绝对优势,苦战4个半月,不但没有歼灭中国军队的主力部队,更没有使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和战斗力有所减退,反而使日军的有生力量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据日军发表的统计资料,第11军伤亡21886人,第2军伤亡9600人,连同海军及陆海航空兵的伤亡人数,总计约3.55万人。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根据各部队战斗详报统计的日军伤亡人数为25.6万人。
很显然,日本发表的数字偏低,而军令部发表的数字则偏高。
武汉会战以后,本来就感兵力不足的日军,随着战线的延长,兵力越发感到不足,无力再组织像淞沪、徐州和武汉会战这样大规模的、以攻城略地为目标的战略进攻,而被迫转为战略防守。
这就使中国的抗战由战略防御阶段发展为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军则陷入了它自身所最不愿意进行的持久战的泥淖之中,无法自拔,从而导致日本侵华政策的转变:由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由以主要兵力进行正面战场的作战,改为转移兵力进行敌后战场的“治安”作战。
武汉会战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8月至10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湖北省武汉地区抗击日军进攻的防御战役。
此战,历时两个多月,是抗日战争初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中国军队由于处处设防,分兵把守,且未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破坏对方交通线,因此未能重创日军。
但中国军队英勇抗击,也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行动。
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
此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一场大规模战役,超过一百万名国民革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防守武汉,以抗击由畑俊六指挥的日本帝国陆军,战场在长江南岸及北岸,横跨安徽省、河南省、江西省及湖北省,该战役共进行了四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出名的战役。
长江南岸地区作战武汉会战--中方部署战争方案第九战区以第1兵团在鄱阳湖西岸地区,第2兵团在江西星子、九江至码头镇之线组织防御。
日军第11集团军主力沿长江南岸地区进攻,7月23日,波田支队在九江东面的姑塘登岸。
守军第2兵团以第70、第64军等部协同第8军实施反击,由于日军第106师团继续登岸,26日九江失守。
波田支队沿长江西进,8月10日,在瑞昌东北的港口登岸,向瑞昌进攻。
第3集团军在第32军团增援下奋力抗击。
后因日军第9师加入战斗,守军力战不支,24日瑞昌失守。
第9师团和波田支队继续沿长江西进,同时以第27师团向箬溪方向进犯。
第30集团军和第18军等部在瑞昌-武宁公路沿途地区逐次抗击,相持月余,至10月5日,日军第27师团攻占箬溪后,转向西北进攻,18日陷湖北辛潭铺(属阳新),向金牛(今属大冶)方向进犯。
在此期间,守军第31集团军和第32军团等部在瑞昌以西地区节节抵抗沿长江西进的日军,至9月24日,码头镇、富池口(属阳新)先后陷落。
第2兵团组织第6、第54、第75、第98军和第26、第30军团等部在阳新地区加强防御,战至10月22日,阳新、大冶、鄂城(今鄂州)相继失守,日军第9师和波田支队向武昌逼近。
武汉会战--中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标志武汉会战(中国称为武汉保卫战,日本称为武汉攻略战)是抗日战争中一场大规模战役,超过一百万名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防守武汉,以抗击由畑俊六指挥的日本帝国陆军,战场在长江南岸北岸,江北战场划归第五战区由李宗仁指挥下辖23个军,主力部署北起大别山以北蜿蜒而下止与长江北岸,江南战场由武汉卫戍总司令兼新成立的第九战区司令陈诚指挥辖27个军,主力配属与武汉以东长江南岸,跨湖北、江西、安徽三省,战线长达400余公里,南北两军共117个师总兵力达1100000人,这些部队一半是徐州会战突围保存下来的,该战役共进行了四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出名的战役。
由于中国军队的坚强抗击,日本动用了当时能够集结的最大兵力(用于进攻的编制人员约25万人,会战期间曾补充四五次人员,投入的总兵力当在30万人左右),发挥了陆、海、空装备上的绝对优势,苦战4个半月,不但没有歼灭中国军队的主力部队,更没有使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和战斗力有所减退,反而使日军的有生力量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据日军发表的统计资料,第11军伤亡21886人,第2军伤亡9600人,连同海军及陆海航空兵的伤亡人数,总计约3.55万人。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根据各部队战斗详报统计的日军伤亡人数为25.6万人。
很显然,日本发表的数字偏低,而军令部发表的数字则偏高。
武汉会战以后,本来就感兵力不足的日军,随着战线的延长,兵力越发感到不足,无力再组织像淞沪、徐州和武汉会战这样大规模的、以攻城略地为目标的战略进攻,而被迫转为战略防守。
这就使中国的抗战由战略防御阶段发展为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军则陷入了它自身所最不愿意进行的持久战的泥淖之中,无法自拔,从而导致日本侵华政策的转变:由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由以主要兵力进行正面战场的作战,改为转移兵力进行敌后战场的“治安”作战。
《武汉会战勇士谱》陈玉先绘武汉会战中中国广大官兵总体上是英勇顽强的,曾大量杀伤日军,并给日军以重大打击。
武汉会战(抗日战争时期一场大规模战役)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此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
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名称:武汉会战地点:安徽、河南、江西、湖北时间:1938.6.11-1938.10.27参战方:中国,日本结果:日军获胜,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参战方兵力:国军110万人,日军30万伤亡情况:中国40余万死伤(中方统计)日本25.7万死伤(中方统计)苏军100人死伤(中方统计)主要指挥官:蒋介石、陈诚;冈村宁次、畑俊六武汉会战前夕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人口超过二百万,该市被长江及汉水分成三部分:武昌、汉口及汉阳,武昌是政治中心,汉口是商业的集中地,汉阳是工业重镇,在粤汉铁路建成后,它是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对外援助运往内陆的枢纽。
日军侵占南京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国民党政府虽然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和战时首都,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集中保卫武汉,日本政府及中国远征军总部均预期武汉陷落将令中国停止抵抗。
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迅速攻取武汉,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尽快结束战争。
日军大本营陆军部认为“攻占汉口作战是早日结束战争的最大机会”“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统治中国”。
12月1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拟定保卫武汉作战计划。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中旬,国民政府军委会制定了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也规定了战略方针,主要目的一是在于以空间换取时间,内、外战线结合,消耗、挫败敌人;二是及早内迁工厂、内运物资、整备军队、加紧生产,作长期抗战准备;三是争取国际上同情和支援,期待国际战场的开辟以彻底战胜日军。
武汉会战,中国一般称为武汉保卫战,日本称为武汉攻略战,是抗日战争中一场大规模战役,超过一百万名国民革命军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的领导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以湖北武汉地区为中心,以抗击由华中方面军总司令畑俊六指挥的日本帝国陆军,战场在长江南岸及北岸,横跨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等广阔地域,该战役共进行了四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出名的战役。
日加列夫、特霍尔率领苏联航空志愿队支援。
1938年6月12日,日军波田支队在安庆登陆,很快占领安庆,武汉会战正式开始。
9月6日,广济失陷。
29日,日军攻陷长江要塞田家镇。
至10月下旬,武汉三镇全部沦于敌手,武汉会战结束。
武汉会战包括有:马当战役、九江战役、黄梅战役、广济战役、田家镇战役、瑞昌战役、马头镇战役、星子战役、万家岭战役、富金山战役、信阳战役。
背景1937年7月7日,日军对中国实施全面入侵,北平及天津不到一个月落入日军手中,整个华北平原暴露在日军面前,11月12日日军攻占上海,南京有陷落的危险,国民政府于是宣布迁都重庆市,在上海、南京沦陷后,中国政府及民营部门、大批难民、以及各种战略物资大举西迁至西南重庆,其中大部分因运输不及仍滞留于武汉。
加上武汉原有的工业、经济、文化基础,到1937年底,武汉已成为国民政府的实质首都。
因此在1938年,武汉周边集结了国民政府的大量资源,包括自苏联所得到的军事及技术援助(苏联航空志愿队)。
日本方面,由于1937年开始的诸次军事行动让日本感到兵源匮乏开始逐步增兵,增兵加上前线开销使得日本平时经济体系无法负荷;军费的开销迫使近卫文磨于1938年改组内阁,并于同年5月5日发布国家总动员法,日本自此正式进入战时经济体制。
战时经济体制的推行虽然减缓了日本财政破产的速度,但是长久下去并非办法,加上对苏联军事实力的顾虑,日方急欲在短期内迅速逼垮国民政府,以便聚集更多资源以便进行北进以及南进政策。
抗日战争—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此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
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战略相持,是指敌对双方力量对比暂时平衡,战争呈现相持不下的状态,是双方力量消长、优劣形势转换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力量对比和形势转换的速度。
)
主要战场
(1)波田支队序战
(2)长江南岸作战
(3)长江北岸作战
(4)大别山北作战
(5)日军突袭广州
战役结果
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以国军主动撤出武汉而告结束。
就战役而言,日军占领了武汉三镇,并控制了中国的腹心地区,取得了胜利。
但就战略而言,则日本并未能实现其战略企图。
PS:爱奇艺里有一部三集关于武汉会战的纪录片
大家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