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的起源与发展共17页
- 格式:ppt
- 大小:2.70 MB
- 文档页数:17
贵州茅台发展历程
茅台酒源远流长,起源于公元1368年的明朝。
茅台酒最早由
四川郫县一带的黄酒演变而来,当时的郫县酒以其独特的风味而闻名。
后来,茅台酒的生产地搬迁到了今天的贵州省茅台镇,此后,茅台酒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贵州茅台镇,品酒的技艺被带入到了一个新的境地。
通过对酿造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茅台酒的品质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在明清时期,茅台酒被宫廷贵族广泛使用,并成为宴会上必备的佳品。
在20世纪初,茅台酒开始了规模化的生产,采用现代化的酿
造工艺,使茅台酒的产量大幅增加。
此后,茅台酒逐渐迈向了国际舞台。
在1950年代,茅台酒开始参加国际品酒大赛,并
取得了一系列的优异成绩,为茅台酒赢得了国际声誉。
改革开放以后,茅台酒的销售市场扩大,出口量逐年增加。
茅台酒成为了中国白酒的代表,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茅台酒的酿造工艺不断创新和进步,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口感。
如今,茅台酒已经成为中国最受欢迎和最有影响力的白酒品牌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芳香和浓郁的口感而著名,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茅台酒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中国酒文化的精髓。
茅台酒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辛勤的努力和不断的创新。
从最初的
黄酒到如今的国际知名品牌,茅台酒的精神一直是追求卓越和不断超越的。
茅台酒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其独特的口感,更是因为它承载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茅台酒的由来黔北一带,水质优良,气候宜人,当地人善于酿酒,早就有人把这一带称为“酒乡",而“酒乡”中又以仁怀县茅台村酿的酒最为甘洌,谓之“茅台烧"或“茅台春”。
所以茅台酒是以产地而得名。
茅台村开设正规酒坊,始于何时,目前尚没有完整确切的考证材料。
据茅台村现存最早的明代《邬氏族谱》扉页所绘邬氏家族住址地形图的标注,其临近有酿酒作坊。
族谱所载,邬氏是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随李化龙进军贵州,平定了播州土司杨应龙动乱后定居茅台的。
这说明茅台早在1599年以前就有了酿酒作坊。
茅台最早的酒坊名称,据查考,是大和烧房。
这个信息是从茅台杨柳湾一尊建于清嘉八年(1803年)的化字炉上所铸的捐款户名单有大和酒坊名称而获得的。
据最近的考证发现,有一家比大和烧房更早的酒坊叫偈盛酒号.这是在1980年茅台镇原荣和烧坊的三百梯段出道的路碑上发现的。
碑上刻有明神宗二年(1458年)茅台偈盛酒号.茅台酒在清代兴旺起来,这与在乾隆年间,开修赤水河,茅台镇成为川盐连黔的集散地有很大关系。
到嘉庆道光年间,制作茅台酒的烧房已发展到不下20余家.据黄植青《自流进李友堂由发韧到衰亡》一文,富顺﹑荣县大盐商“李四友堂"与陕西商人田﹑刘二姓在仁怀所设盐号“协兴隆”就拥有了子号70余外,分布在由仁怀至贵阳的各州县.由于盐业的兴隆,茅台地区,商贾云集,民夫川流不息,对酒的需求与日俱增,从而刺激了酿酒业的发达和酿酒技术的提高,正如清代大诗人郑珍所说:“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
”当时茅台酒的独特工艺已基本形成,而且生产规模不小,(清道光)《遵义府志》相《田居既室录》说: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其料用纯高梁者上,用杂粮者次,制法:煮料和曲即纳地窖中,弥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麦,谓之白水曲,黔人称大曲酒,一日茅台烧。
仁怀地瘠民贫,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
"清道光年间,茅台酒已远销滇﹑黔﹑湘﹑川。
茅台酒的渊源茅台酒的渊源:贵州茅台酒独产于中国贵州仁怀。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在南越吃到了古夜郎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构酱酒。
后此酒受到汉武帝的称赞,并留了“唐蒙饮构酱而使夜郎”的传说。
据清代《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
”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
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性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之“华茅”;王性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之“王茅”;赖性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
“华茅”就是现在的茅台酒的前身。
茅台酒的工艺:贵州茅台酒是以优质高梁为料,优质小麦制曲,每年重阳之际投料,巧妙地利用茅台镇特有的气候,优良的水质,适宜的土壤,采用了一系列与一般白酒截然不同的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酒,轻水分入池等工艺条件,经过二次投料、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分型入库、长期陈酿、精心匀兑而成。
贵州茅台酒素以低而不淡、香而不艳著称,被尊为国酒,是世界三大名酒(另外两种是英国英国苏格兰威士忌、法国柯涅克白兰地)之一。
茅台酒具有“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独特风格。
侨胞称赞茅台酒为“祖国之光”。
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商品赛会上,茅台酒(花茅)荣获金质奖章、奖状。
从此贵州茅台酒闻名中外,誉满全球。
在中国第一、二、三、四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家名酒,并荣获金盾奖章。
茅台酒的生产过程:贵州茅台酒由于具有酱香突出,酒体幽雅、细腻、醇厚、协调、丰满、回味悠长、空杯留香长而舒适、酒度低而不淡、酒香而不艳、饮后不上头等特点,且具有不添加任何香气香味物质和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和疗效功能而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贵州茅台酒之所以在风格上独树一帜,如此完美,是由于当地的劳动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水质、土壤、植物群、温度、湿度、风力、风向等)和酿酒的基本原理.经过的反复实践,设计出了一套顺应这里的自然条件而又有利于其他名优酒生产工艺的生产工艺,创造了一个离开了茅台镇就生产不了茅台酒的这一特殊产品。
论茅台酒的前世今生至今,贵阳茅台酒股份内的“国酒文化城”内塑有赖永初、华问渠、王秉乾三人的塑像,对三家烧房作为贵州茅台酒前身的创始人以为纪念。
茅台镇的酱香白酒逐渐巩固了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上的地位。
在白酒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茅台镇一直被公认为中国自然资源最好、气候环境最优越的白酒产地。
这使得茅台镇成为中国著名的白酒圣地。
下面带你了解下茅台酒的前身。
成义烧房:其前身是“成裕烧房”,于同治一年(1862年)开设。
创始人华联辉,遵义团溪人,中过咸丰乙亥科举,秉承祖辈三代贩盐之业。
在咸丰末年,其祖母彭氏在一次闲谈中偶然说起年轻时路过茅台曾喝过一种好酒,刻骨铭心不忘,并嘱咐华联辉到茅台时带些回来。
华到茅台,战争方过,到处是残垣断壁,原先的酒房已夷为平地。
于是华联辉决定在茅台设坊烤酒,以遂祖母心愿。
他在杨柳湾购买了一家作坊旧址,找到昔日的酒师,酿出的酒果然如同祖母当年所饮一样。
此酒开始不对外销售,因酒质优良,亲友纷纷前来索要,于是华将烧房扩大,定名为“成裕烧房”,不久更名为“成义烧房”。
起初,酒房规模不大,年产1750公斤。
到华联辉的儿子华之鸿接父业之初,酒房仍作为盐业之外的“副业”经营。
直到茅台酒在巴拿马博览会获奖,才引起华氏重视,年产量扩大到8500-9000公斤。
到了华之鸿的儿子华问渠时,曾打算扩大生产,因经济力量不足未能实现。
1944年,“成义烧房”遭火灾大部烧毁,华问渠恢复重建并扩大规模,年产量最高时达21000公斤。
华氏三代,均为亦商亦官亦文之人。
到华问渠时,抗日战争使贵阳成了后方,大批文人学士纷纷内迁、逃亡、流落到贵阳,白寿彝、臧克家、顾颉刚、马宇管、谢六逸等来自京、津、沪、汉、桂、湘等省市的文人学士.中外知名的专家、作家、史学家、画家等数百人,组成文通书局,并在成都、重庆、昆明、上海设立分局。
华问渠便将成义茅酒,借着这些文人朋友的关系,运往各地书局销售,既支持了文人们的活动,又促进了茅台酒的销路和发展,使酒和书相得益彰,真有点品茅台佳酿,读中华好书的意蕴。
贵州茅台酒的前世今生贵州茅台酒的前世今生何小龙2010年6月18日,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在北京举行"汾酒唯一荣获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中国白酒品牌甲等大奖章95周年纪念大会"上,汾酒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李秋喜公开指出"四川、贵州等地很多知名企业此前都打着自己品牌的酒曾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牌,完全是虚假宣传。
"李秋喜又说:"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可以确认的是白酒产品获得最高奖项(即甲等大奖章)的,只有山西、直隶(河北),河南选送的三种高梁酒,其它获奖产品都没有注明白酒。
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白酒大省四川省、陕西省并没有任何酒类产品获奖,贵州公署的酒获得的是银奖,相当于5等奖,而且没有品牌名称"等等。
(2010.6.23《21世纪经济报道》)。
李秋喜董事长"在新班子决定还原历史事实"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言论,引起国内白酒市场,以及酒类专家、酒类收藏家和热衷于宣传酒文化的新闻媒体们极大的震动。
新闻发布会上,李秋喜是借"纪念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汾酒获金奖来说事,很显然其矛头直指茅台酒和五粮液等国酒和名酒。
众所周知,五粮液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根本无缘。
直接的说,李秋喜的言论就是否认今天的贵州茅台酒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的商标和获得金牌的事实,影射贵州茅台酒搞虚假宣传,从而标榜和提高汾酒在白酒行业中的"龙头老大"的地位。
综上言论,汾酒集团也是有名的企业,李秋喜敢于还原历史真相,这也是好酒和爱酒的人希望弄清楚的愿望。
人们肯定要问茅台酒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是否获奖?获几等奖?为什么属于白酒的茅台酒获得的奖不是白酒类奖?1915年万国博览会展示的茅台酒的"注册名称"是什么?是今天"贵州茅台酒"的商标吗?茅台酒倒底获的是金奖,还是银奖等等。
茅台酒介绍茅台酒是中国白酒的代表性品牌,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优良的酒质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对茅台酒的起源、历史、酿造工艺、品质特点、品种分类、鉴别方法、文化内涵以及市场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茅台酒的起源与历史茅台酒起源于明朝时期的贵州省茅台镇,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茅台镇地处赤水河畔,地理环境独特,气候条件适宜,为酿造优质白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传,茅台酒的酿造工艺最初是由明朝时期的土司枸酱所创制,经过世代相传和不断改进,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茅台酒酿造工艺。
二、茅台酒的酿造工艺茅台酒的酿造工艺独特,采用了传统的固态发酵工艺,经过多次发酵、蒸馏和勾兑,使得茅台酒具有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香味。
其主要酿造过程如下:1. 制曲:选用优质小麦为原料,经过发酵、晾晒等工艺制作成大曲。
2. 酿造:选用优质高粱为原料,加入大曲和水,在陶缸中发酵40天左右,经过蒸馏得到原酒。
3. 存储:将原酒存储在石壁中,经过三年以上的陈化,使酒质更加稳定和丰富。
4. 勾兑:将不同年份、不同轮次的原酒进行勾兑,以达到最佳的口感和香味。
5. 包装:将勾兑后的酒液进行过滤、灌装、贴标等工艺,形成最终的茅台酒产品。
三、茅台酒的品质特点茅台酒以其优良的品质、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香味而著称于世。
其品质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口感:茅台酒口感细腻,醇厚绵柔,入口后具有一定的力度和后劲,同时具有回甜、留香等特征。
2. 香味:茅台酒具有多种香味,主要包括酱香、窖香、粮香、果香等,这些香味在饮用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现出来。
3. 工艺:茅台酒的酿造工艺独特,采用了固态发酵、多次发酵、蒸馏、勾兑等多种工艺,使得茅台酒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口感。
4. 地域:茅台酒的地域环境独特,茅台镇地处赤水河畔,气候条件适宜,为酿造优质白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茅台酒的品种分类茅台酒品种繁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飞天茅台:是茅台酒的代表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外市场,以其高品质、高价格和高知名度而著称。
茅台酒的由来黔北一带,水质优良,气候宜人,当地人善于酿酒,早就有人把这一带称为“酒乡”,而“酒乡”中又以仁怀县茅台村酿的酒最为甘洌,谓之“茅台烧”或“茅台春”。
所以茅台酒是以产地而得名。
茅台村开设正规酒坊,始于何时,目前尚没有完整确切的考证材料。
据茅台村现存最早的明代《邬氏族谱》扉页所绘邬氏家族住址地形图的标注,其临近有酿酒作坊。
族谱所载,邬氏是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随李化龙进军贵州,平定了播州土司杨应龙动乱后定居茅台的。
这说明茅台早在1599年以前就有了酿酒作坊。
茅台最早的酒坊名称,据查考,是大和烧房。
这个信息是从茅台杨柳湾一尊建于清嘉八年(1803年)的化字炉上所铸的捐款户名单有大和酒坊名称而获得的。
据最近的考证发现,有一家比大和烧房更早的酒坊叫偈盛酒号。
这是在1980年茅台镇原荣和烧坊的三百梯段出道的路碑上发现的。
碑上刻有明神宗二年(1458年)茅台偈盛酒号。
茅台酒在清代兴旺起来,这与在乾隆年间,开修赤水河,茅台镇成为川盐连黔的集散地有很大关系。
到嘉庆道光年间,制作茅台酒的烧房已发展到不下20余家。
据黄植青《自流进李友堂由发韧到衰亡》一文,富顺﹑荣县大盐商“李四友堂”与陕西商人田﹑刘二姓在仁怀所设盐号“协兴隆”就拥有了子号70余外,分布在由仁怀至贵阳的各州县。
由于盐业的兴隆,茅台地区,商贾云集,民夫川流不息,对酒的需求与日俱增,从而刺激了酿酒业的发达和酿酒技术的提高,正如清代大诗人郑珍所说:“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
”当时茅台酒的独特工艺已基本形成,而且生产规模不小,(清道光)《遵义府志》相《田居既室录》说: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其料用纯高梁者上,用杂粮者次,制法:煮料和曲即纳地窖中,弥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麦,谓之白水曲,黔人称大曲酒,一日茅台烧。
仁怀地瘠民贫,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
”清道光年间,茅台酒已远销滇﹑黔﹑湘﹑川。
清朝张国华《茅台村》作技词写道:“一座茅台旧有村,糟丘无数结为邻。
久经沧桑的茅台酒发展历程自1862年“成裕烧房”创立到1949年贵州解放80余年,茅台酒的生产和销售,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862年创立到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这一阶段,茅台镇只有“成义”﹑“荣太和”两家烧房。
华氏把创办“成裕烧房”改为“成义”扩大生产,年产只有1500-2500公斤,主要在茅台销售,少量运往贵阳,均由盐号经销。
“荣太和烧房”的老板,对生产并不十分重视,产量很低,销售地点主要是茅台,很少运往外地。
当时,贵州的经济十分落后,社会购买力很低。
而茅台酒的价格比较昂贵,每公斤卖2钱4分银子,比普通高梁酒每公斤4分银子要高5-6倍。
所以消费对象主要是富商大贾和达官贵人。
那时的茅台酒,一般不用小瓶包装,而是装在能容30-50公斤的大酒罐里分销。
过往客商常常买50-100公斤,运往重庆﹑古蔺或贵州各地。
因产量有限,销售不广,两家烧房相互间的竞争并不突出,最高年产量合计不过5000公斤左右。
二﹑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到1937年抗日战争这一时期贵州处于军阀割据统治。
连年内战。
但茅台酒的生产和销售范围却日渐扩大。
1915年茅台酒在国际上获奖,成为世界名酒,声誉远播,销量大增,刺激了两家烧房扩大生产。
1930年贵州全省实业展览会和1935年西南各省物资展览会上,茅台酒又获“特等奖“,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和销售范围。
当时贵州的军阀﹑官僚和富商,都把茅台酒用作宴会和交际礼品。
1924年-1925年周西城任贵州军务会办时,曾购买茅台酒到贵阳﹑北京送礼。
当了省长后,更把茅台酒用于政治交往活动,每年都要送数千瓶给南京政府及邻近川﹑桂﹑粤军政要人。
所以,当时小报上曾经有这样一幅骑墙联:“内政方针有官皆桐梓(按:周西城及其部属都是桐油梓人),外交礼节无酒不茅台。
”自川黔﹑川滇﹑黔桂公路开通以后,贵州与外省联系加强,非常有利于茅台酒的运销,市场迅速扩大。
“成义”与“荣和”对酒的生产更加重视,积极扩大规模。
茅台酒的故事一个品牌的崛起与传承茅台酒的故事:一个品牌的崛起与传承茅台酒,这一纯粮食酿造的白酒品牌,自成立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酿造方法、卓越的品质和世界闻名而傲视白酒市场。
茅台酒的故事,既是一个品牌的崛起,更是家族企业传承的典范。
茅台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茅台镇已经有人开始酿造白酒。
然而,真正使茅台酒成为白酒界瑰宝的,是清代康熙时期的一个故事。
传闻康熙帝巡幸贵州时,喜欢上了这里的白酒,并赐名为“茅台酒”,并对其酿造方法予以保护。
茅台酒之所以能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归功于其独特的酿造方法。
茅台镇独特的天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为茅台酒的酿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茅台酒的主要原料是高质量的高粱、糯米和小麦。
经过精心的选择、清洗、浸泡、蒸煮、拌曲、发曲、发酵、蒸馏和陈酿等一系列工艺,才能酿造出茅台酒独有的风味。
茅台酒的品质卓越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作为国内一流的白酒品牌,茅台酒一直坚持以天然、绿色、健康的原料酿制,注重酿造工艺和品质管控,以确保产品的高质量。
茅台酒历经多年发展,秉承“质量即生命”的理念,使得每一瓶茅台酒都凝聚着品牌的精华。
然而,茅台酒成功的背后,更离不开家族企业传承的辛勤付出。
茅台酒的酿造技艺代代相传,家族企业的传承使得茅台酒品牌得以保持稳定发展。
家族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为茅台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茅台酒家族的传承也注重培养人才,不断引进先进的酿酒工艺和管理方法,使茅台酒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茅台酒作为一个品牌的崛起和传承,不仅仅是因为其独特的酿造方法和卓越的品质,更是因为其富有故事性和文化内涵。
茅台镇素有“酿酒千年,传承文明”的美誉,这个小镇上的每一个居民,都亲身经历了茅台酒从无到有、从小众到大众的历程,他们将茅台酒当作自己的骄傲。
茅台酒的故事中,也刻画出了一幅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画卷。
从茅台镇初创家族到现在国际知名的企业,茅台酒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和困难,但是始终能够坚持下来,这离不开家族企业对于品牌文化和家族精神的崇尚。
贵州茅台的发展历程贵州茅台的发展历程是一段传奇的故事。
它可以追溯到贵州省仁怀市的一个小山村,这个村子以酿酒为生活方式。
在村子里的人们酿制出一种独特的酒,后来演变成了茅台酒的酿造技艺。
尽管最初的茅台酒只是当地村民饮用的小规模酒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渐渐获得了声誉。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茅台酒开始进入其他地区的市场,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白酒品牌之一。
然而,真正让茅台酒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刻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对茅台酒的生产和销售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和规范化,茅台酒公司成立。
从那时起,茅台酒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的龙头企业。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茅台酒公司开始了现代化的酿酒生产和经营管理。
1987年,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标志着茅台酒进入了资本市场。
从那以后,茅台酒公司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和发展高端产品线,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
茅台酒的国际化进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在各种国际展会和交流活动中,茅台酒逐渐走出国门,开始进军国际市场。
如今,茅台酒已成为国内外消费者瞩目的高档白酒品牌,享有盛誉。
茅台酒的发展绝非一帆风顺。
历经了市场波动,管理和供应链等挑战。
茅台酒公司凭借其悠久的历史、优秀的产品质量和独特的技艺,始终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
目前,茅台酒有着广阔的市场,销售遍及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市场。
它是中国白酒行业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贵州茅台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传奇和创新精神。
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和创新,茅台酒成为了中国白酒行业的佼佼者,为中国民族品牌的崛起作出了重要贡献。
茅台酒的渊源第一篇:茅台酒的渊源茅台酒的渊源茅台酒的渊源:贵州茅台酒独产于中国贵州仁怀。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在南越吃到了古夜郎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构酱酒。
后此酒受到汉武帝的称赞,并留了“唐蒙饮构酱而使夜郎”的传说。
据清代《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
”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
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性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之“华茅”;王性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之“王茅”;赖性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
“华茅”就是现在的茅台酒的前身。
茅台酒的工艺:贵州茅台酒是以优质高梁为料,优质小麦制曲,每年重阳之际投料,巧妙地利用茅台镇特有的气候,优良的水质,适宜的土壤,采用了一系列与一般白酒截然不同的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酒,轻水分入池等工艺条件,经过二次投料、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分型入库、长期陈酿、精心匀兑而成。
贵州茅台酒素以低而不淡、香而不艳著称,被尊为国酒,是世界三大名酒(另外两种是英国英国苏格兰威士忌、法国柯涅克白兰地)之一。
茅台酒具有“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独特风格。
侨胞称赞茅台酒为“祖国之光”。
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商品赛会上,茅台酒(花茅)荣获金质奖章、奖状。
从此贵州茅台酒闻名中外,誉满全球。
在中国第一、二、三、四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家名酒,并荣获金盾奖章。
茅台酒的生产过程:贵州茅台酒由于具有酱香突出,酒体幽雅、细腻、醇厚、协调、丰满、回味悠长、空杯留香长而舒适、酒度低而不淡、酒香而不艳、饮后不上头等特点,且具有不添加任何香气香味物质和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和疗效功能而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贵州茅台酒之所以在风格上独树一帜,如此完美,是由于当地的劳动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水质、土壤、植物群、温度、湿度、风力、风向等)和酿酒的基本原理.经过的反复实践,设计出了一套顺应这里的自然条件而又有利于其他名优酒生产工艺的生产工艺,创造了一个离开了茅台镇就生产不了茅台酒的这一特殊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