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6年海淀九年级上期中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汇编
- 格式:docx
- 大小:69.25 KB
- 文档页数:14
海淀区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4.11基础.运用(共25分)(一)选择(共12分。
每小题2分)(二)填空(共13分)7.答案:(1)长河落日圆(2)人不知而不愠(3)醉里挑灯看剑(4)道阻且跻(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8分。
每空1分,有错字该空不得分)8.答案:①章回②《西游记》③花果山(或水帘洞)④大人国(或飞岛国、智马国、慧骃国,若填其他译名如布罗卜丁奈格等也可)⑤比赛绳技(或绳上跳舞、表演绳技)(共5分。
每空1分,该空有错不得分)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9. 答案: B (共2分)10. 答案:(1) (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2)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或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共4分。
共2小题,每小题2分)11. 答案要点:选文(一)寄寓了作者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或寄寓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豪情);选文(二)寄寓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共2分。
两个答案要点各1分,选文(一)若用原文回答,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任意一句得1分)②(共2分。
能紧扣所选文段情怀谈启示,言之成理即可)三、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共14分)12. 答案示例:①刚中带柔(或“刚硬中透着柔情”)②顽强美丽(或“顽强”)③惊叹(或“惊奇赞叹”)④敬畏(共4分。
共4空,每空1分)13. 答案示例一:【甲】采用“冲入”“喊着”“叫着”这样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水碧波快速流入石林时的力与美;又采用“欢快”“朵朵”“蒙蒙”这样的形容词和叠词,写出了流水撞击在石林中水花四溅、水雾弥漫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答案示例二:【乙】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波划过整石为底的沟坡形成的水珠比喻成一颗颗珍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珠的圆润、晶莹剔透。
海淀区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语文2015.11一、基础·运用(共20分)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4)题。
(共8分)2015年9月23日,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由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大美西藏——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开幕。
本次参展的200余件作品主要包括三部分,一部分是中国20世纪西藏题材的经典名作;一部分是今年全国著名美术家“西藏高原行”创作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精品力作;还有一部分是西藏当代实力派画家的代表性作品。
这些作品【甲】。
从冰川连绵的喜马拉雅山,到日夜奔腾的雅鲁藏布江;从庄严雄壮的布达拉宫,到淳朴动人的捻线藏女……纵观展览,作品中既有雪域高原令人(zhèn)①撼的绝美景致,也有犹如钢铁锻造般有着顽强意志的高原人形象,同时展现了西藏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多民族交流融合的现状。
展厅一角,中国画《高原奶茶香喷喷》前,众人簇拥在作者史国良周围,听他述说创作的心得和故事。
“创作永远离不开生活,灵感更是在生活中‘泡’出来的。
”史国良说道。
从创作初期的题材选择,到创作中人物动作的细节刻画,均来自画家深入藏族生活的切身体会。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在生动的画面和(xián)②熟的技巧之外嗅到浓浓的泥土味和酥油味。
艺术让日常生活中的藏民形象走进了画面,更让这片瑰丽奇景走出了西藏,为人们完整展现了一个巨变的西藏、一个真实的西藏、一个和谐的西藏、一个美丽的西藏。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瑰.丽(guì)“成”字的笔顺是:B.瑰.丽(guī)“成”字的笔顺是:C.瑰.丽(guì)“成”字的笔顺是:D.瑰.丽(guī)“成”字的笔顺是:(2)根据注音,在田字格内用规范的正楷字书写汉字。
(2分)(3)根据语意,在【甲】处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②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③展示了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A.②③①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4)创作者史国良说:“创作永远离不开生活,灵感更是在生活中‘泡’出来的。
2009-2017年海淀初三上期中考试记叙文汇编(学生版)2017年(二)阅读《五台山的白杨》,完成16-18题。
(共12分)五台山的白杨陈奕纯①江山如此之大,河海山川何其多,大美在哪里?大美,是内在的深邃的东西,心音相近相吸,才能够深谙其神韵。
这样的美,若是寻找到了,便会念念不忘。
在我心中,五台山,便是这样的地方。
②多年来,我一次次地登临,一次次地拜望,看山寺桃花始盛开,看翠色欲滴,看白雪皑皑、白云悠悠、白杨簇簇,犹如饱览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的确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和享受。
③近几年我更是频繁上山,对五台山的白杨树我情有独钟。
④殊像寺山门外的一大片开阔地上,那一簇高高的白杨,深深地吸引着我。
这十六棵白杨树的根部紧紧地生长在一起,到半空后逐渐散开,越向上越疏放,远远望去,就像高高的香炉,更像盛开的莲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圣洁美丽。
⑤春天到五台山,你看到的是闪着油光、润含春雨的叶子,树杈里如筛子般透着光。
夏日的白杨树碧翠葳蕤,摇啊摇,毫不懈怠地送给人们清爽。
深秋的白杨树,没有干裂秋风的萧瑟,而像是遍山洒满了金子,铺天盖地。
汽车从白杨林里穿过,那纯净的金色紧紧地吸引着你。
山道弯弯,十米一景,一弯一色,白杨树像列队的士兵,在你的眼前翘首相送,送你的车倏然飞过去。
道上的金子哗哗地随风翻卷,空中的叶子如蝴蝶般飞舞,一路欢歌,护着你的车送你下山。
⑥我为五台山的白杨树深深地陶醉。
一座白塔,亿万片金色的叶子,把五台山装点得神圣无比,仿佛你来了就是好运就是吉兆,你离开时就将走向锦绣前程。
⑦如果你不亲临其境,何以能见到如此的繁华与铺张;如果你不亲临其地,静观其盛,怎知世道人心,一体相融,一脉相承。
⑧我把发现美的眼仰视晴空,心中万里无云;我把美的视角投向深层,发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发现。
人们对物质的铺张,是把有限的资源浪费殆尽,而大自然的铺张则是对众生的施与。
如果我的眼睛承接了大自然的铺张,我心中的欲望就会淡化,就会消融,我看世界的视角就会不一样。
(一)阅读《故烧高烛照红妆》,完成第16—19题。
(共8分)故烧高烛照红妆苏伟①我养在阳台上的朱顶红开花了,君子兰也开花了。
②花虽然不多,却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自从发现碧绿的叶子中间挺出来亭亭的花茎,花茎上骄傲地托起小小的花苞,我的心里就溢满了渴望。
每天都要去细细地观察花茎长高了多少,花苞长大了多少。
有时禁不住抱怨长得太慢,让我等得太心焦。
可也给了我足够的时间,让我想象花开的样子。
朱顶红去年春天已开过一次,那六瓣的花形、艳艳的朱红,至今仍开在心窗之下;那馥郁的甜香似乎依旧留在唇吻之间,让我盼望重温旧岁的欣喜。
君子兰却是第一次开花,以前又从未见过君子兰花,这几个花苞留给我太多的悬念,太多的想象与向往。
③在我的期盼之中,朱顶红和君子兰同时开放了,于是我也有了双重的快乐。
朱顶红好似故友,未负佳期,如约相访,让我深感花的多情。
体味着浓郁的花香,我心旷神怡。
君子兰就是新交的知己,让我顿生相见恨晚之慨,它的花形有似朱顶红,但要玲珑得多,小巧得多,花色橘红,花香幽微,恰如“讷①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称它为花中君子的确名副其实了。
故友重逢的喜悦、心仪知己的快乐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心醉,让我醺醺然②,陶然忘忧。
④沉浸在喜悦中的我,又常常害怕花期过后的萧条与寂寞,于是格外地珍惜花开的日子。
李清照于海棠花开之时,在《如梦令》词中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多情善感的女词人惜花的心情我也一样有,于是每天下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阳台上去看望故友与新知,轻嗅她们临风的花香,近观她们静处的娇姿。
东坡亦有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豁达、粗犷如东坡尚且对花如此爱惜,害怕娇艳的花一朝零落,就是在夜晚也要点上蜡烛,欣赏盛开的花朵。
更何况我也觉得灯下观花如灯下观美人,自当别有情调、别有韵味。
于是在花开的夜晚,我也打开阳台上的灯,在幽幽的灯光下看花,花色似乎多了层次,花朵上仿佛也有点点珠粉映射出珠光。
写景记叙文阅读中考题库(含答案)一、(09北京燕山)(9分)夏夜①夏夜很静谧,只有月光经过树梢来到大地的脚步声。
②轻轻地,像一个女子走在出嫁的路上,羞涩地让这个世界只剩下她的心跳和呼吸。
槐树、院落、柴垛、田野构成的村庄,此刻如同一个蹲在墙角下冥思的老人,一声不吭地沉默着。
或许是在回忆人生路上曾经的风风雨雨,或许是在遐思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夏夜,像一条无形的路似的,最终会把他带到什么地方。
③而无边的黑暗不知在什么时候早就退去了,月光成了今夜唯一的客人。
她随手携带的礼物,除了一个夏夜的安谧、平安、祥和之外,就是世界在安谧之外星星点点所发出的声音。
事实上,在这样的夜晚,所有的声音都是安静的。
在月光温柔的怀里,远处小溪流淌的声音,阵阵蛙声,还有河边浣衣女子的歌谣声,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安宁的一个微小分子。
④隐隐地,从谁家的院子里传来了狗吠,“汪汪”两声,仿佛一个粗鲁的莽汉突然插进来一句话,让你感到意外和惊奇,但又能让你真切地感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声音的存在。
⑤我们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
轻风像一壶老酒,把门前的几棵柳树灌得有点微醉,细小的枝叶摆来摆去,像迈着小醉的步子走在回家路上的旅人。
父亲就在这个时候才显出他内心深处慈祥的一面,宽手巴掌在我的头上摸来摸去,给我讲着小故事。
我听着听着,往往就睡着了。
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
而母亲,总是不时地从家中的洋芋窖里拿出一个大大的西瓜,切开,把最大最红的一牙给我。
之后,她就坐在黄昏时早就铺开在院子里的一块凉席上,借着月色,一针一线地纳着布鞋。
偶尔她也会哼唱起儿歌。
我从来都不知道,母亲的声音竟然是如此地美!多年之后,母亲唱的儿歌,仍在冥冥中感动着我,温暖着我,也让我在这样一个声音鱼龙混杂的年代里,能够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
⑥长大一些,我就不是如此地听话了。
总是在暮色四合月光如水的时候出门,因为有很多伙伴在外面等着我。
我们一起跑到村边的柴垛前,玩起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游戏,比如跑电、斗鸡、捉迷藏……⑦再后来,我对于夏夜的星空充满了无限的眷恋和敬畏。
初中语文北京中考真题写人叙事散文阅读汇编(含答案)【2013北京中考试题】洞茶毕淑敏(1)16岁时,我在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上当兵。
司务长分发营养品,从一大块黑糊糊的粗糙物件上百掰下一块给我,说,这是砖茶。
(2)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力。
一旁的老医生心疼地说: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呢。
我不以为意。
老医生告诉我,它叫青砖茶,用茶树的老叶子压制而成,发酵后颜色黢黑,茶碱含量很高,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砖茶,可缓解症状。
它是高原之宝。
(3)没到过藏北高原的人,难以想象砖茶对于边防军的意义。
高原上的水,不到70℃就开锅了,无法泡出茶中的有效成分。
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久地熬煮。
渐渐地,一抹米白色的蒸汽袅袅升起,缸子中的水慢慢红了,又慢慢黑了……平原青翠植物的精魂,在这冰冷的高原,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了。
(4)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
有一次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司务长,有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
”司务长说:“哈!应该是三道痕。
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标,这茶叫‘川’字牌。
”我追问:“这茶是哪儿出的啊?”司务长说:“‘川’字牌,当然是四川的。
”(5)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
(6)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却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痕标记的朋友。
失望之余,觉得它好像变成了我在高原缺氧时的一个幻影,与我悄然永诀。
(7)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用过林林总总的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惘困惑。
茶不能大口喝吗?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茶不能放盐巴吗?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8)一次出差到了四川,我满怀希望地买了一块砖茶,以为将要和老友重逢,喝下却全无当年的韵味。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2009年中考散文阅读专题(51篇)彩蝶树秦牧○1人们常以赞美之笔,描绘南国的鲜花。
可是,洋紫荆——原名“羊蹄甲”的花,却常常被人所忽略,这大概是因为它既不是草本植物,又不是灌木盆栽,而是生长在乔木上的缘故?是因为年宵花市上,从来没有人摆卖这种花?是因为在广州,它不过是极为寻常的街道树?尽管如此,洋紫荆仍不失为南国一种极为出色的鲜花。
站在紫荆树下,但见一树繁花,宛如千万彩蝶云集,好像走进了梦幻境界。
○2洋紫荆的花和叶长得十分有趣。
它的花有五片花冠,四片对称地分裂两侧,一片翘起在上方,布满色调颇浓的彩斑,很像兰花的花舌,因此有人称它为“兰花树”。
三色堇在南方被人叫做“蝴蝶花”,其实,这顶桂冠戴在豆科植物洋紫荆的头上,也是合适的。
○3不知道洋紫荆有几个不同花色种类的人,每每以为它们不断在变幻着颜色,像被称做“娇容三变”的木芙蓉似的。
他们哪里知道,这是紫荆树的家族,为了献出色彩缤纷的鲜花而进行着接力赛跑哩!你看,从隆冬到暮春,洋紫荆陆续开花,紫色、红色、粉红色,次第开放,要足足闹腾好几个月。
最先开花的是紫色那一种,花期竟是在寒风凛冽的春节前夕,和炮仗花、梅花同时绽开花蕾。
它着实可以称得上是南国的报春使者!○4紫荆树的叶子也非常有趣,就像它的本名羊蹄甲所显示的那样,仿佛羊蹄一样,每片叶子都毫无例外,是由腰子形的对称的两面合成的,末端凹了进去,把它折拢起来,简直像是一只绿色的蝴蝶,又像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于是有人又给紫荆起了一个诨名,叫做“朋友树”。
○5在高纬度地方,人们大概是看不到这种洋紫荆的。
我有一个朋友,由于喜爱这种花树,特意起了个带“荆”字的名字,抗日战争时期,他北上延安参加革命,后来牺牲了。
他的妹妹回南方省亲的时候,特意采了洋紫荆的几片叶子和花朵,夹在书里带回北方,好让孩子们知道“荆”字的来历,生命本应该这样地繁花似锦呵!○6在紫荆盛开的时候,我很喜欢站在树下,闻闻它的幽香,端详它那一串串彩蝶似的花朵,观赏它那对称得出奇的羊蒂般的叶子。
海淀区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2.11一、选择(共12分。
每小题2分)1.D2.C3.C4.D5.B6.A二、填空(共8分)7.(1)千里共婵娟(2)瀚海阑干百丈冰(3)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4)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共5分。
共5小题,每小题1分,有错该小题不得分)8.①诗三百(或“诗”)②关雎③实事求是(或“诚实”)(共3分。
每空1分)三、综合性学习(共11分)9. 答案示例:“北京高校健康环保周”活动在高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或“‘北京高校健康环保周’活动在高校中得到了越来越多师生的关注,活动天数增加,参与高校增多”);同时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或“还得到了科协、企业、政府部门的支持”)。
(共4分。
共2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10.答案示例:(1)关注环保健康,提倡节约资源。
(2)从宣传理念到强调行动上的落实(或“从提高思想认识到改变行为习惯”,意思对即可)。
(共4分。
“共同特点”2分,其中“健康”1分,“节约”(或“环保”)1分;“变化趋势”2分)11.答案示例一:制作并在校园中张贴“健康环保宣传海报”,以最为直观的形式宣传环保活动的主题,号召更多的同学参与这项活动。
答案示例二:进行“变废为宝作品创意制作”,鼓励同学们从点滴做起支持环保,如制作纸板抽纸盒、包装纸板创意笔架等,把环保理念转化为实践。
(共3分。
“建议”1分,“目的”2分)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12.(1)日光(2)聚拢(共2分。
共2小题,每小题1分)13.(1)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2)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共4分。
共2小题,每小题2分)14.(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答案要点:①早晚明暗变化之美②四季各具特色景物之美(或“四季不同景色之美”)。
〔共3分。
第(1)小题1分;第(2)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五、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共15分)15. 答案示例:①干枯的大河(或“干裂的河床”)、灼热的阳光、蓝灰的天空、到处是厚厚的黄土(或“混沌一片的土黄”)②感动③农作物丰富的色彩、动人的麦收场面④震撼(共4分。
2009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强化训练(10)(一)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迄今没有见到为他们留下的影像,定格他们倒在废墟里的姿势。
也许根本就没有人为他们留下过影像。
但是,随着搜救人员一点点挖开瓦砾、水泥和砖块,我们依旧记住了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21岁的幼儿园老师瞿万容,被扒出废墟时,人们看到她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紧紧护住自己怀里的一个孩子。
孩子只受了轻伤,呼吸很平稳,而年轻的女老师,却因为头部和背部骨折,早已停止呼吸。
这一幕,定格在“5·12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天,人们扒开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废墟时的那一刻。
在地震刹那间摧毁我们的家园后,从城市的碎片下,不止一处,人们看到这种凝固的姿势。
5月13日22时12分,震后第二天,德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
在汉旺镇东汽中学的废墟下,年近50岁的教导主任谭千秋,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
他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深凹下去,但4个学生都活了下来。
5月14日7时,震后第三天,崇州市看到了这种姿势。
当一夜未眠的搜救人员从怀远镇中学垮塌的教学楼下找到吴忠洪的遗体时,这位45岁的英语老师背部向上弓曲着,双手撑地,身下是两名已经死去的学生。
5月14日早上,震后第三天,什邡市看到了这种姿势。
搜救人员在龙居中心小学的废墟里刨出一个死去的女子,她同样正努力护着3个孩子,而她的头已被砸下的重物削去一半。
幸存师生仔细辨认,才认出那是学校最年轻的女老师向丽。
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绵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
在平武县南坝小学塌下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下,48岁的代课女老师杜正香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死死地各拉住一个孩子,胸前还护着3个孩子。
汶川县也看到了这种姿势。
当那里的幸存者们徒手搬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他们惊呆了:29岁的男老师张米亚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
孩子都还活着,这位平时爱唱歌的老师却已经离我们而去。
他紧抱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了救出孩子,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将手臂锯断。
初三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调研2018.11 一、基础·运用(共15分)近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非遗校园行”展示活动在学校举行。
请根据要求,完成1-6题。
1.走进“非遗”展示区,同学们看到展板上一段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
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2)题。
(共4分)你知道“非遗”吗?“非遗”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①(创建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②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给加点的字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作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维系(jì) “可”字的笔顺是:B.维系(ji) “可”字的笔顺是:C.维系( Xì) “可”字的笔顺是:D.维系(xì) “可”字的笔顺是:(2)结合语境,在文段横线处填入的词语和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创建②沿 B.①创造②沿C.①创造②延 D.①创建②延2.在对联展示区,同学们正在讨论与对联相关的人物。
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欧阳修)B.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白居易)C.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着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D.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陶渊明)3.在刺绣展台前,一位同学想买一个刺绣摆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奶奶。
2009-2015年海淀九年级上期中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汇编2009阅读《三峡放歌》2010阅读《山的图腾》2011阅读《芦芽山记》2012阅读《彩色的西海固》2013阅读《我眼中的老龙湾》2014阅读《天星桥:桥那边有个美丽的地方》2015阅读《啊!平原》(一 )2009阅读《三峡放歌》,完成第14题—第16题。
①轮船拍打着长江的水流,不舍昼夜地向下游驶去。
重庆这个喧闹的大城市,已经被远远地抛在我的背后了。
我常常站在舱外的甲板上,俯视着浑浊的波涛。
这波涛永远在轻轻起伏着,往遥远的东方,往看不见尽头的水天相接之处涌去。
耳畔传来惊涛拍岸的巨大声响,这蕴含着丰富情感的声响,怎么能不使我思考我们民族的命运?②长江的声响,像一阵阵呼喊,多么急促和猛烈,因为它想要讴歌我们民族征程的刚毅不拔。
长江的声响,也像一阵阵哭诉:有几千年了,专制君主们从未停止过鞭打和屠戮,折磨和蹂躏;有百多年了,西方侵略者凭着枪炮和子弹,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然而这些都未能征服质朴和坚强的中华民族。
华夏在挣扎和搏战,在积聚着意志和力量,就像汹涌澎湃的长江,在凝结着水珠和巨浪。
长江的声响,正像是震耳欲聋的呐喊!我低着头,闭着双眼,默默地倾听长江的声响,直听到两座高入云霄的山峦,突然竖立在自己的身旁,还弄不明白是怎么被夹在万丈绝壁底下这滚滚的波涛里。
原来轮船已经进入瞿塘峡,这儿就是闻名于世的夔门。
③为什么在大江的南北两岸,都挺立着高高的悬崖峭壁,壁立的悬崖像是被谁挥起宝刀削平了似的。
这两座巨大的巉岩,肩并着肩,面对着面,一起迎接着金黄色的阳光。
只见铁青的岩壁上,布满了凸凹不平的石块,在那光秃秃的顶部,都长着碧绿的青草,而在许多条石缝中,一株株矮小的松树,顽强地从石缝间挺身出,昂首向上,向上。
丝丝缕缕的阳光,从高高的崖顶掉下,在幽暗的峡谷里,闪烁着彩虹似的光芒。
④原来是宽敞的江面,夹在这两座悬崖中间,顷刻间就变得狭窄了。
甲【轮船也像是从巨大的城门口,陷入了低洼的底层,头顶上的那两座峭壁,却像是坚固的堡垒和连绵的城墙,永远要将我们包围在里面了。
轮船鸣响了汽笛,像是决心要冲开悬崖的重压,越过无数的激流和漩涡。
】我仰视着两岸的悬崖,真惊叹于它的雄伟与浩瀚,崖顶跟天空只有咫尺之遥了,我们被扔在谷底的水流中。
四川人爱说“夔门天下雄”,此时此刻,我才真正懂得了这谚语的分量。
可是轮船依旧在乘风破浪地前进,人的智慧和力量,毕竟可以超越一切雄峻和惊险的境地。
⑤不知不觉间,巫峡来到了我们的脚下。
两岸绵延的山脉,渐渐地分散开来,各自都往天空里耸去,渐渐地,巫山十二峰就在眼前了。
云雾里,一座座隽秀的山峰隐约可见,尖尖的,弯弯的,显得分外的玲珑与晶莹。
朵朵白云,轻轻飘荡,缭绕着参差的群峰,那最苗条的一座,披上了用云霞织成的纱巾,更显得俊俏和轻盈,怪不得会有许多赞颂神女峰的传说呢。
我凝视着北岸的上空,在茫茫的云雾里,竟看不清她窈窕的影子,总是没有相见的缘分吧。
轮船在曲折平缓的江流中行进,阳光弥漫在峡谷中,比起刚才的峭壁激流,巫峡真让人感到幽静秀美。
⑥轮船又曲曲折折地航行了许久,江面逐渐开阔起来,放眼两岸:奇石嶙峋,古木森然。
乙【在粼粼的波纹上面,露出了一堆堆大大小小的礁石,江水旋转着,冲撞着,倒流着。
我们的船儿从容地绕过礁石,在泡沫和浪花中向前方驶去,这就是滩险水急的西陵峡了。
】听船上的旅人说,曾经有多少木船,一阵风似地撞着了礁石,立即被折成了碎片,西陵峡的险峻真是够可怕的。
丙【不过在岸边依旧有许多拉纤的人们,大声地吆喝着,拖住了浮在江上的木船,往下游走去。
这些屈原和王嫱[注]的同乡们,正为着生存而艰苦地搏斗。
】的历⑦我忽然想起了杜甫的诗句:“不尽长江滚滚来”,浩荡奔腾的长江啊,你见证了华夏子孙跋涉和求生.........程,我多么期待你能唱出一支完全是喜悦之情的歌啊!我多么想侧着耳朵,倾听你唱出一曲气势磅礴的欢乐颂。
【注】王嫱(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字昭君,出生于长江三峡中的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和屈原是同乡。
汉元帝时肩负和亲重任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同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起到安定边疆、增进民族团结的进步作用。
12、在第①段中说:“这蕴含着丰富情感的声响,怎么能不使我思考我们民族的命运?”阅读第②段内容,你能从长江的声响中读出哪些情感?(3分)答:3、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请结合第③段划线词语进行赏析。
(3分)答:4、从文中甲、乙、丙三处,你领悟到“华夏子孙跋涉和求生”各具有哪些特点?(2分)答:5、请简要说说文章结尾段主要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
(2分)答:建议:明确抒情散文的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建构“读懂”与“能做对题”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真正养成阅读抒情散文的能力。
有无数激流和漩涡江面狭窄群峰参差、隽秀玲珑晶莹幽静秀美奇石嶙峋古木森然滩险水急险峻(概括题,分析略。
共3分。
每空0.5分,每空只答出一点即可)2. 讴歌我们民族征程的刚毅不拔。
(1分)控诉专制君主对人民的折磨屠戮和西方侵略者的横行霸道。
(1分)为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和强大的搏战力量而呐喊。
(1分)分析:【解法一】因为本段有三个“长江的响声”,而分值恰好是3分【解法二】有三个关键词:“像”“也像”“正像”,而分值恰好是3分答案有三个要点。
其他如上【解法一】【解法三】有三个并列的关键词:“呼喊”“哭诉”“呐喊”,分别是对中国古代坚强的讴歌(呼喊),对古代遭遇的同情和痛惜(哭诉),及对未来的希望(呐喊),且分值为3分答案有三个要点。
其他如上【解法一】3.答案示例:“铁青”“凸凹不平”“光秃秃”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修饰“岩壁”“石块”“顶部”,形象地表现了青草、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表现了作者对这些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顽强”“挺身而出”这一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松树以人的情感,再加上“向上、向上”这一反复的手法都表现了青草、松树顽强的生命力和昂扬奋发的斗志,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共3分。
能够从词语或修辞角度进行合理地赏析2分,语言表达1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语言的基本赏析能力。
从词或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关键记住“角度+内容+情感”的口诀来组织答案。
4. 甲、面对困难时毫不畏惧,充满信心地战胜困难。
乙、依靠智慧和力量从容地应对困难。
丙、面对困难不退缩,前赴后继,艰苦搏斗(共2分。
划线要点少答一点扣0.5分)【甲】从“轮船也像是从巨大的城门口,陷入了低洼的底层,头顶上的那两座峭壁,却像是坚固的堡垒和连绵的城墙,永远要将我们包围在里面了。
”得出:面对重重的困难。
又“轮船鸣响了汽笛,像是决心要...冲开悬崖的重压,越过无数的激流和漩涡。
”得出:勇敢、自信地战胜困难。
故答案:面对重重困难,勇敢、自信,有决心去战胜困难。
【乙】从“在粼粼的波纹上面,露出了一堆堆大大小小的礁石,江水旋转着,冲撞着,倒流着。
”得出:面对巨大的困难。
又从“我们的船儿从容地绕过礁石,在泡沫和浪花中向前方驶去,这就是滩险水急的西陵峡了。
”得出:从容应对。
故答案:面对巨大的困难,从容应对。
【乙】根据“正为着生存而艰苦地搏斗”,可轻松答题。
5.作者对华夏子孙跋涉和求生历程的慨叹和朴质坚强精神的赞美。
希望中华民族不要再经历痛苦。
期盼祖国繁荣昌盛,充满欢乐。
(共2分,答出两点即给满分)分析:因为段落中有两个关键词“多么”,两者为并列关系,且分值为2分,很可能是一点1分。
两个要点为:①作者对华夏子孙跋涉求生中表现的坚强表示赞美。
②希望中国繁荣昌盛,国力强大(气势磅礴),希望中国充满欢乐(欢乐颂)。
注:答案中的第二条,实际是根据“期待唱出一支完全是喜悦之情的歌”而来,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中国之歌不是一曲完全喜悦之歌。
情感的把握,是阅读题中最容易错的题目之一,因为情感总是虚无缥缈的,似乎毫无踪迹可寻,更无规律可找。
该阅读题为学生如何突破此类题目,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借此表明:即使是情感这最虚无缥缈的东西,在阅读中,也是有法可依,有理可讲,也需要采点,也需要按层次答题,而不能随意发挥地感悟。
(二)2010阅读《山的图腾》,完成第14题—第16题。
(共12分)山的图腾①一到西宁,便感觉到青海山川的不同凡响。
这里的奇峰峻岭和条条深邃的沟壑,使我的心灵受到阳刚的洗礼,引起我精神上的强烈震撼。
②那天我们乘车沿山谷间的栈道盘旋而去寻觅黄河的源头时,只见山路侧旁皆为红色的高山峻岭。
车子行驶于其中,如同盘旋在燃烧的火焰之中,让我内心升腾起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动。
友人邓友梅在途中看见山上耸立着的一块充满曲线美的红石时,诙谐地喊道:“看呐!那是诗人舒婷在山巅上向大地吟唱她的新诗呢。
”这个比喻可谓天衣无缝,因为那天舒婷刚好穿着一件红色的外衣,亭亭玉立之姿,颇像峰顶上那块婀娜多姿的红石。
舒婷没有反驳,她看着窗外的大山,自语道:“人在旅途中,已是美的享受。
”她的喃喃之语道破了高原上红色大山诱人的奇丽与娇美。
③我也沉醉于大山的遐想之中:我曾游历过美国西部的“红石山国家公园”,那儿的地质地貌与这儿红色山峦极其近似,但是从气魄上来衡量,“红石山”显得太小家子气了,那就如同一匹孤驼与一条绵延无尽的棕红色的驼队之分。
这是远古天崩地裂时,天地造物之神,让大海沉沦地下,让红色高山凸起于东方大地上的杰作。
它诱惑一切游人的想象,因为这里不仅有友人戏言的“舒婷读诗”,还有纯天然的“亭”、“台”、“楼”、“阁”;如果将它和时代的距离拉得更近一些,这层层叠叠耸立于云间的山峰,有的像原子弹爆炸后升腾起的蘑菇云,有的像是一条条虹鳟鱼遨游于太空……其形之怪,其貌之绝,真是让我目不转睛,直到我双眼酸涩时,才愿意眨一眨眼皮。
④我询问司机大山的姓名。
他说:“这峡谷叫‘拉水峡’”。
⑤第二座令我为之动情的山峦,当属日月山了。
它古时的名字叫赤岭,但是密密的青稞与碧树绿草覆盖了整座山,凸显出它生命的永恒青春。
间或,可遥见有一束束彩绸,飘逸在山间,导游告知我,那儿是藏族兄弟举行天葬的祭台。
⑥导游的一句话,便把我们带进了原始古老的氛围中:噢!这是到了古代汉、蕃的分界地了。
因而,当汽车向日月山的山脊上攀时,一个古老的故事盘升于我的心头。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就是穿越这个山口进入西藏的。
翻越这座大山时,她因惜别故土,曾拿出父王赐她的日月宝镜,观看镜中“八水绕长安”的美景,泪水凄然而下。
此情此景,被奉命来接她的使臣发现,这使臣为驱散她的离情悲楚,偷偷把宝镜换成了石镜。
聪颖过人的文成公主见到石镜后,便将宝镜摔碎了,以示诀别故土、踏进西藏的决心。
她没想到,此举成了日月山之名称的来由——后人为纪念文成公主那颗亮若太阳和月亮般的心,将“赤岭”改为“日月山”。
“日月山”这圣洁的名字,一直延续至今。
⑦下车后,我无论如何也未曾想到,山顶的风有那么大,我差点被吹了个跟头。
在这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到了海拔3520米的青藏高原,它不仅让我倍感寒冷,而且心跳加剧、呼吸急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