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嗽散加味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40例
- 格式:pdf
- 大小:150.79 KB
- 文档页数:2
国医大师用止嗽散治疗小儿咳嗽医案
嘿,咱今儿来说说国医大师用止嗽散治疗小儿咳嗽这事儿啊!
你说这小孩子咳嗽起来,那可真让家长揪心啊!就像那小火车“呜呜”地响个不停。
国医大师呢,就有这么个神奇的止嗽散,就像是专门来对
付这小火车噪音的法宝。
咱想想啊,那孩子咳咳咳的,小脸憋得通红,多难受呀!这时候止嗽散就闪亮登场啦。
它就像是一群小精灵,跑到孩子的身体里,把那些让
孩子咳嗽的小捣蛋鬼给抓住啦。
国医大师那可是经验丰富得很呐!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多少止嗽散,就像咱做饭知道放多少盐一样精准。
这可不是随便乱来的,那得拿捏得
死死的。
你说这止嗽散咋就这么厉害呢?它里面肯定有好多神奇的药材,就像一个强大的战队,各自发挥着作用。
说不定啊,有像大力士一样能把咳
嗽赶跑的,有像温柔的护士一样能安抚孩子喉咙的。
而且啊,国医大师用这止嗽散可不光是开药就完事儿了。
他们还会仔细观察孩子的情况,就像侦探一样,看看咳嗽有没有变好呀,有没有其
他反应呀。
这多负责呀!
咱再想想,要是没有国医大师和这止嗽散,那孩子得遭多少罪呀,家长得急成啥样啊!这止嗽散可不就是孩子的救星,家长的定心丸嘛。
你看,中医就是这么神奇,这么博大精深!国医大师就像是掌握着中医宝库钥匙的人,能拿出最合适的宝贝来解决问题。
咱可不能小瞧了咱
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好东西呀。
所以说呀,国医大师用止嗽散治疗小儿咳嗽,那真的是太厉害啦!这就是中医的魅力所在呀,能让孩子们少受点罪,能让家长们少操点心。
咱得好好感谢国医大师们,是他们让中医的光芒继续闪耀,照亮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路啊!。
止嗽散加味治疗咳嗽医案案例1.王某,女,55岁。
2003年11月5日初诊:感受风寒,咳嗽1周。
干咳无痰,夜间尤甚,呈阵发性,咽痒。
开始未在意,服止咳糖浆几天无效,迁延1周,声音已哑。
舌淡略胖润,脉滑软。
予止嗽散合三拗汤加味:紫菀25 g,百部25 g,陈皮10 g,桔梗10 g,枳壳10 g,麻黄10 g,杏仁10 g,枇杷叶10 g,牛蒡子15 g,桃仁10 g,当归15 g,甘草10 g。
3剂。
1服后,当夜咳嗽即止,疗效之速,出人意料。
咳嗽分有痰无痰,有痰用小青龙汤,无痰可考虑用止嗽散,但宜加麻黄宣肺止咳。
2010年10月该患咳嗽又发3天,亦是干咳无痰,音哑,先用止嗽散5天,竟无效验,且夜咳加重。
无奈,改用小青龙汤5剂,咳虽稍减终无显效,不愿再服药了,“干吃药也不好”。
考其咳嗽而见便黏软,咳则遗尿,显属肾阳不足,手头有四逆汤颗粒成药,劝其再试试。
服2次,人夜竟未咳一声,由此而愈。
此郑钦安“治之但扶真元”之功也。
按:已故名医何绍奇先生说过,“风寒咳嗽,在阳虚体质者,直须扶其阳…扶其阳则咳嗽自止,不可见咳治咳。
我曾治过此类病人,前医无非世俗之杏仁、冬花…治成坏病。
改从体质论治,根本不管咳嗽,温阳散寒,咳嗽自愈。
此亦病为标,人为本。
”确为见地之言。
2.迟某,女,56岁。
2008年6月16日初诊:咳嗽10天,无痰,胸似痛。
舌淡胖润,脉弦滑寸弱。
止嗽散加味主之:紫菀25 g,百部25 g,陈皮10 g,桔梗10 g,白前10 g,荆芥10 g,甘草10 g,款冬花25 g,半夏20 g,枇杷叶20 g,杏仁10 g,枳壳10 g。
7剂。
服药而愈。
止嗽散加减,可治疗各类型咳嗽!止嗽散出自清代程钟龄先生所著《医学心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一个方剂。
本文作者将本方运用于5种常见咳嗽的治疗。
对于辨得了证,想不起用啥方的朋友来讲,不妨看看作者的用法,掌握了以后运用于临床,说不定也可以做到“一招鲜,吃遍天”!“止嗽散”在临床上的运用“止嗽散”是清代程钟龄先生所著《医学心悟》一书中治疗咳嗽证的一个方剂,其药物的组成是:紫菀三钱,百部三钱,桔梗三钱,白前三钱,橘红二钱,甘草二钱,荆芥钱半,水煎服,也可以研为散剂,每服三钱,开水送下,饭后服。
1药物性能的分析紫菀与百部性温润相同,而味苦亦相同,但紫菀有辛味,百部有甘味之不同,都入肺经,皆可理肺止咳,既有辛甘开发为阳,又有甘苦肃降为阴的作用。
其性微温而不热,润而不寒,对于新久咳嗽都能使用。
白前与桔梗性平相同,都有辛味,但白前有甘味,桔梗有苦味之不同,都入肺经。
桔梗能升提肺气排脓而利膈;白前能下气开壅而止嗽,同有辛甘上升,甘苦下降的作用,不论属寒属热均能应用。
总之这四味药具有上升下降,有出有入的双重功能。
故能调整气机出入升降的失常。
另外,佐以橘红祛痰化湿,荆芥散风解表,通窍利咽。
甘草缓急止嗽,并能调胃,若与桔梗配合名“甘桔汤”,再配以荆芥为“荆芥汤”,同有利咽喉而止痛的功用。
以上七味药的组成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苦不过寒,辛不过热,既有辛甘为开,又可甘苦而降,故适用于肺之宣化肃降,更能加强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2在临床上的运用当病人初诊时主诉为咳嗽,首先问其发病日期,因为日期的多少对于病情的演变关系很大,继问其既往证是否有咳喘宿恙,围绕其主诉重点询问其自觉症状,同时对于天气之阴晴,气候的寒暖,与咳嗽也有关系。
止嗽散是治疗由于外感风寒而引起咳嗽所适应的一个方剂。
01.风寒咳嗽主证:咳嗽,痰色白而稀,兼有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头痛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弦。
证候分析:咳嗽是肺经受邪气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症状。
由于风寒犯肺,肺气不温,故痰白而稀。
加味止嗽散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疗效分析标签:小儿慢性咳嗽;加味止嗽散;中医疗法慢性咳嗽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症状,通常指咳嗽持续或反复4周以上,经常规治疗效果不佳。
慢性咳嗽病因复杂,感染后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和咳嗽变异型哮喘是引起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占慢性咳嗽病因的34%~40%[1-2]。
现代医学对慢性咳嗽的治疗多以抗生素、抗组胺药、激素、祛痰药、止咳平喘药等对症处理为主[3]。
有些药物对儿童有比成人更多的不良反应[4],对小儿的生长发育非常不利,尤其是长期抗生素、激素的应用可产生肝肾损害及广泛耐药性。
笔者采用加味止嗽散治疗小儿慢性咳嗽,并与西医常规治疗组作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10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慢性咳嗽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2组。
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大10岁,最小2岁,平均(5.3±1.5)岁;病程1~6个月,平均(2.5±1.0)月。
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最大9岁,最小2岁2个月,年龄平均(5.6±1.2)岁;病程1~7个月,平均(2.3±0.8)月。
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小儿咳嗽的诊断标准。
辨证要点:发作性咳嗽,鼻塞流涕,或鼻痒多喷嚏,平时多汗,遇风寒则咳嗽加剧,舌质偏淡或如常,苔薄腻,脉细滑。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14岁;③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时间大于4周,胸片正常;④未服用其他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⑤告知知情同意书,患儿家长同意者。
1.4 排除标准①服用其他影响免疫功能药物者;②伴有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呼吸道疾病者;③X线胸片异常者;④年龄小于1岁或大于14岁。
1.5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中药方剂加味止嗽散。
止嗽散加减治疗感染后咳嗽40例疗效观察王蓓蓓;罗光伟【摘要】目的观察止嗽散加减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我院门诊收集的80例感染后咳嗽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复方甲氧那明胶囊进行治疗,观察组在中医辨证分析下口服加减后的止嗽散,两组在连续治疗14d后进行疗效统计.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嗽散加减治疗感染后咳嗽临床疗效好,临床上可用于本病的治疗.【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7(031)001【总页数】3页(P31-33)【关键词】止嗽散;感染后咳嗽;临床疗效【作者】王蓓蓓;罗光伟【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1;武汉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2.21感染后咳嗽也称为感冒后咳,是指呼吸道感染的急性症状消失后,咳嗽仍迁延不愈,除呼吸道病毒外,其他病原体如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均可能引起,咳嗽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粘液痰,通常持续3~8周,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是亚急性咳嗽主要病因[1]。
我院对40例患者采取止嗽散加减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就诊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门诊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
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19~67岁,平均(44.09±13.09)岁;病程21~54d,平均(34.08±9.70)d。
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18~66岁,平均(44.5±13.11)岁;病程22~55d,平均(34.05±10.07)d。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版》[1]中感染后咳嗽的诊断标准。
止嗽散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70例疗效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止嗽散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5年8月到2016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喉源性咳嗽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试验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给予试验组患者止嗽散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
并且试验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
结论止嗽散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的疗效显著,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关键词:止嗽散;加减;喉源性咳嗽;临床疗效喉源性咳嗽是咳嗽中常见的类型,其与慢性咽炎、舌扁桃体炎、咽喉部肿物病变等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根据临床上对喉源性咳嗽的研究,其与咽喉部的炎症反应存在密切关联,病变发生的主要原因为上呼吸道感染[1]。
同时,物理刺激引起的咽喉部症状或鼻部病变引发的咽喉部炎症等也可导致患者发生喉源性咳嗽。
本研究对止嗽散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的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5年8月到2016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喉源性咳嗽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试验组40例。
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在16~69岁,平均年龄(42.653.49)岁,患者的病程在15d~6个月,平均病程(2.350.59)个月。
试验组男19例,女21例,患者年龄在17~71岁,平均年龄(42.893.54)岁,患者的病程在1~6个月,平均病程(2.430.52)个月。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基本资料相比P>0.05,与对比研究的要求相符。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其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其止咳治疗,并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等。
给予试验组患者止嗽散加减治疗,其中止嗽散的方药组成为:甘草6g,百部10g,白前、陈皮各12g,沙参、荆芥、蝉衣、紫菀、桔梗和杏仁各15g,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用药物加减的方式治疗,其中偏风寒的患者可加麻黄,偏风热的患者可加桑叶和菊花。
【王权:止嗽散治疗小儿咳嗽】止嗽散治疗小儿咳嗽王老述,小儿咳嗽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其脏腑娇嫩,肌肤柔薄,极易受风感寒。
又肺为娇脏,居于高位,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有宣发外透之性,外邪侵袭,首当其冲,其气郁闭不得宣发,上逆而咳,故小儿咳嗽多为外感咳嗽。
由于这些生理特性,也使得其病理特性“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小儿药证直诀》)。
王老根据上述特点,临证用方贵在药少力专,直达病所,尤其治疗小儿咳嗽必用古方止嗽散,往往得心应手,疗效极佳。
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方中紫菀味甘性微温,主入肺经,能润肺下气,化痰止咳;白前主入肺经,长于泻肺降气止咳,为肺家咳嗽之要药;百部味甘苦性微温,甘润苦降,温而不燥,善于润肺止咳,三药伍用,白前突出一个“降”字,紫菀、百部侧重一个“润”字,一润一降,降润结合,相互促进,止咳祛痰,治咳嗽不论新久,皆可用之。
桔梗辛开苦泄,能开宣肺气,化痰利咽,为治咽部疾病之要药;陈皮理气健脾,和胃化痰,为治痰之要药;荆芥祛风解表散寒;甘草调和诸药。
上药伍用,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又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王老于临证中用此方时必加一味桑白皮,其云:“小儿咳嗽,外感日久多有郁热之嫌,应用桑白皮—药,此药作用于肺,走肺中气分,能清肺热,泻肺火,化痰止咳,下气平喘,对外感肺热之咳嗽尤有奇效”。
病案举例:王某某,男,3岁。
2007年5月6日来诊,其母诉小孩咳嗽5天,自服利君沙、消咳宁,仍咳嗽不止,故求王老诊治。
来时咳嗽频作,痰不易咯出,咽部微红,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王老辨证为外感风寒,郁生内热,治宜祛风散寒、清热止咳。
处方:白前4g,紫菀5g,百部4g,荆芥3g,陈皮4g,桔梗2g,甘草2g,桑白皮3g,2剂,水煎温服。
二诊:药后咳嗽明显减轻,偶有数声,效不更方,再进2剂,药尽,余症悉瘥。
止嗽散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止嗽散加减疗法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喉源性咳嗽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照随机原则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西药疗法,观察组45例给予止嗽散加减疗法,对比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6.7%,对照组复发率为31.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止嗽散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可有效降低复发率,减少耐药性,有推广价值。
标签:止嗽散加减;喉源性咳嗽;疗效喉源性咳嗽多由急慢性咽炎引发,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喉咙痒、咽部有异物感以及偶尔有少量痰液在咽喉部粘附的不适感,若病情严重在咳嗽后还会存在明显胸痛感。
喉源性咳嗽比较特殊,一般而言喉咙痒才会咳嗽,不痒则不会咳,同时也会由于咽部遭受烟气、特殊味道等刺激而咳嗽[1]。
当前,临床在不断探索治疗喉源性咳嗽的有效方法,西药多注重止咳,效果不明显。
本文为探讨止嗽散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效果,选取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喉源性咳嗽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照随机原则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西药疗法,观察组45例给予止嗽散加减疗法。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为21至64岁,平均(43.6±3.5)岁;病程为7d至7个月,平均(121.5±19.4)d。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为22至64岁,平均(44.2±3.7)岁;病程为8d至6个月,平均(118.4±17.9)d。
味止嗽散治疗喉源性咳嗽40例
张雷英;梅妃婉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1(046)002
【摘要】@@ 近年来因急、慢性咽炎引起的咳嗽患者日益增多,究其病机,仍属风邪犯肺,气失清肃.笔者自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临床运用加味止嗽散治疗本病40例,收到较满意效果.
【总页数】1页(P125)
【作者】张雷英;梅妃婉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县新康医院,浙江,新昌,312500;浙江省新昌县新康医院,浙江,新昌,3125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六味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73例 [J], 宋盛青;齐玉焕;邓智武;程宏辉
2.止嗽散加味治疗喉源性咳嗽43例临床观察 [J], 方军;沈翠干;张小芹
3.三拗汤合止嗽散治疗风寒闭肺型喉源性咳嗽30例 [J], 赵玉柱
4.止嗽散加味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40例 [J], 陈凤媚;辜学敏;邓雪梅
5.止嗽散加味治疗喉源性咳嗽39例--附西药治疗39例对照 [J], 陈雪梅;刘小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止嗽散加味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40例
陈凤媚 辜学敏 邓雪梅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州医学院附属广东省妇儿医院)
(广州510010)
摘 要:目的:观察以传统名方加味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的疗效。
方法:8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用中药止嗽散加味:(桔梗、白前、紫菀、荆
芥、百部、木蝴蝶、僵蚕等);对照组用头孢拉定口服,二组均以7d为1疗程。
结
果:治疗组治愈率82.5%,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率30%,总有效率6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止嗽散加味具有疏肝健脾,祛
风利喉,宣肺止咳的功效。
主题词:咳嗽 中医药疗法 儿童 止嗽散 治疗应用
喉源性咳嗽这病名由干祖望教授所著《喉科学》提出,临床观察该病有病程长,反复发作,治疗困难的特点。
咽喉是肺系的要冲,是人体与自然界气体交换的通道,也是外邪最易侵犯之处,外邪从口鼻而入,首先侵犯咽喉,而咳嗽发作。
赵献可《医贯》曰:“盖肺为清虚之府一物不容,毫毛必咳,”形象的阐述了肺为娇脏这一理论。
而小儿有“脾常不足,肺常虚”的特点。
小儿喉源性咳嗽主要由于小儿肺气不足,卫外失固,加之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旺易乘土侮金,笔者以疏肝健脾宣肺为治则,采用止嗽散加味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40例疗效满意,兹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全部80例病人均为本科门诊病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最大14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8.2岁;病程最长5个月,最短15d。
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最大13.5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8岁;病程最长6个月,最短12d。
所有病例在接受本治疗前均用过抗生素及其它西药治疗。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有呼吸道感染史,经治疗其他症状消失,咽喉疼痛不适和咳嗽未愈。
其特点是喉痒则咳,甚则咳嗽连续不断,直到努力咳出少许黏痰,咳嗽才能稍止,受风或冷热刺激则咳嗽加剧。
实验室检查,肺部X线透视,或肺部查体均无异常发现。
咽部检查:咽部粘膜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治疗方法 1治疗组:以止嗽散为基础方:桔梗、白前、紫菀、荆芥、百部、青皮、蝉蜕、扁豆花、僵蚕各6g,木蝴蝶5g,陈皮3g,茯苓10g,山药12g。
(此方为3~6岁量,年龄大的儿童用量可适当增加)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治疗期间忌服辛温燥热之品,1疗程为7d。
2对照组:用头孢拉定干混悬剂或头孢拉定胶囊,按每天35m g kg,分3次服。
1疗程为7d。
疗效标准 治愈:咳嗽及咽部粘膜充血完全消失:有效:咳嗽明显减轻,咽部粘膜充血消失: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数例数治愈有效无效
治愈率
(%)
总有效
率(%)
治疗组40335282.5395.0△
对照组4012141430.065.0
与对照组比较3ς2=22.4,P<0.01;△ς2=11.25, P<0.01。
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组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讨 论 喉源性咳嗽是著名中医耳鼻喉专家干祖望教授提出的1,属中医学“咽痒、风热喉痹、慢喉痹”的范围。
其病变在咽喉部,有别于支气管炎和肺部感染的咳嗽,常见症状为喉痒咳嗽,痒则咳,咽部受异味刺激可诱发,痰少,咳而不爽,甚至干咳无痰。
有学者提出喉源性咳嗽是因炎症刺激咽喉部某些感受器,导致迷走神经兴奋,并将神经冲动传入延髓,触发了延髓一系列的协调反射效应,从而引起咳嗽2。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迁,大气污染加重,本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从临床观察小儿喉源性咳嗽主要由于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
肺气失宣;加之小儿生理本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木乘脾土,脾受克制,致肺脾两虚;脾虚土不生金,致肺气更虚,故风邪易犯,肺气失宣而发咳嗽;喉为肺经所过,故咽喉疼痛。
治疗上当以利咽祛风宣肺为主,兼以疏肝健脾。
处方中止嗽散为风邪犯肺之代表方,方中紫苑、百部味苦入肺经,止咳化痰;桔梗、白前一升一降,复肺气之宣降;荆芥疏风解表利咽,陈皮理气化痰;甘草和中利咽止咳。
正如程钟龄所言:“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逐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3 本方中加僵蚕增强祛风止痒的作用;茯苓、扁豆花、山药健脾祛湿以培土生金;蝉衣、木蝴蝶祛风解表,又利咽开音,二者又有抗过敏作用;青皮,疏肝理气。
诸药合用,则肝气调和,脾土健运,风邪可祛,咽喉通利,肺气得宣,咳嗽自解。
参考文献
1 干祖望.中医喉科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7:127
2 王春堂.喉源性咳嗽病因病机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3)∶204
3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88
(收稿2004210220;修回2005201207)
归芪口服液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30例孙艳萍 毛开新 周雄飞 湖北省咸宁学院医学院儿科教研室(437100)
摘 要:目的:探讨益气、健脾、补血类中药配伍治疗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 T I)的疗效。
方法:将60例RR T I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
抗感染、祛痰止咳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归芪口服液,观察患儿临床症状体
征,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的变化。
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
照组(P<0.01),恢复期血清IgG、IgA、Ig M和补体C3均较急性期升高,与对
照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归芪口服液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提高儿童RR T I的临床疗效。
主题词:呼吸道感染 中医药疗法 儿童 补血剂 治疗应用 补气剂 治疗应用 @归 芪口服液
反复呼吸道感染(RR T I)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
我科于2002年1月~2004年6月,使用归芪口服液辅助治疗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临床资科 全部病例均为2002年1月~2004年6月我科门诊收治的RR T I患儿,其诊断符合1987年成都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病程为o.5~4年,除外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和肺结核等疾病。
纳入病例治疗前均未使用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免疫增强剂或免疫抑制剂。
人选病例按纳入顺序编号,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3岁14例,4~6岁11例,7~9岁5例。
对照组30例。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构成、治疗前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检测方法 免疫球蛋白、补体C3的测定:应用日本TO SH I BA-4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试剂盒由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给予抗感染,祛痰,止咳,平喘等常规对症治疗。
治疗组加服归芪口服液。
<3岁,每次1支,每日2次;≥3岁,每次1支,每日3次。
20d为1个疗程。
随访观察1年。
疗效标准 显效:停药后1年内发生呼吸道感染≤2次 年。
有效:呼吸道感染次数减少,或未减少但每次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体征较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