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全球史观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10
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误区诊治和重难点解析(一)复习本专题时,经常出现的误区:片面的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个概念。
不少人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的就是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其实,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仅指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而且还包括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也就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
之所以产生这种理解上的误差,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理解的肤浅片面,客观上是由于课本中较多地强调广大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和投资场所,给学生造成了感觉上的错觉。
要全面而准确的理解、系统地归纳课文内容,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认识,还要注意与现实相联系。
(二)重难点解析:1、从世界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虽然经常发生,但它并不一定会发展成不可调和的冲突,冲突的发生也往往不单纯是由于文明的差异,而主要是由于背后物质利益的推动。
相反,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和主流。
文明并不是独立自主、自我封闭的东西,它需要通过与其他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从外界不断获得营养,取得新的活力,才能茁壮成长。
一旦把自己封闭起来,失去前进的动力,就会僵化而趋于衰落。
因此,对文明本身的发展来说,相互间的对话和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2、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
经济全球化为我们提供的机遇方面表现为: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晋材楚用”。
有利于实现产业发展的合理化。
可以降低我们学习管理经验的成本。
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表现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的动荡将成为常态。
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导致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
强势经济易于导致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
“入世”,是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的第一步,应从五个方面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a)、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
b)、要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全球化对应之策。
历史教学中的全球史观引入与实践在当今的历史教学中,引入全球史观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趋势和必要的选择。
全球史观为我们理解和研究历史提供了更广阔、更全面的视角,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全球史观强调从全球的、整体的角度来审视历史的发展进程,突破了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单位、以政治和军事为重点的历史叙述模式。
它关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及人类社会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与互动。
这种史观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地区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将全球史观引入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学生打破地域和民族的局限,形成更广阔的历史视野。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侧重于本国历史或某个特定地区的历史,容易使学生产生狭隘的历史观。
而全球史观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历史发展是相互交织的,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共同性。
其次,全球史观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理解能力。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学习全球史观,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增强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此外,全球史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全球史观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全球史观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更新教学内容。
在选择教材和教学素材时,教师应尽量涵盖世界各地的历史,不仅仅局限于本国或某个地区的历史。
可以引入一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丝绸之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事件对全球历史发展的影响。
同时,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关于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碰撞的内容,如古代中国与印度、希腊、罗马等文明的交流,以及近代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冲击等。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专题十一历史史观范式【高考热点】:全球史观【“全球史观”的内涵】: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基本观点是:全球史观是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即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整体上考察、研究世界史。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
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
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全球史观”的主要线索】: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论全球史观近年来,全球史观在史学界逐渐兴起,并渐渐影响到中国,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史学指导思想。
所以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思想,使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一思想以便运用到实际研究中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
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覆盖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的广大地区。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便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他本人也因为采用“全球史观”阐述历史,成为一个颇具影响的人物。
同时,“全球史观”的持有者还认为,宏观的历史不等于地区史和国别史的简单组合,而是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
另外,我国著名史学家吴于廑教授通过深入研究,构建起“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体系。
他强调说:“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他的观点在我国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出人们对全面了解人类历史的共同要求。
(以上内容摘自《全球史观”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北京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车华玲)并且,在他参与编著的《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书中,也透露出了他的全球史观的思想。
北京大学历史系的高毅曾撰写过一篇《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乐观与踌躇》,发表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第七版。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盛行于当今西方史学界的“全球史”之风,刮了已经有几十年了。
自从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首次把世界唤作“地球村”起,一些富于文化敏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西方史学家就感到了一种必要,那就是必须突破19世纪以来国别史和西方中心论传统,从文明比较的角度重写世界史,以便提供某种参照,对地球村中某种健康的共同文化的培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浅谈高中教学中的全球史观作者:黄冬冬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年第09期[摘要]全球史观盛行当今西方史学界已有几十年了。
随着高考的改革,全球史观日渐重要。
在各种考试中都渗透了全球史观。
本文对高中涉及的全球史观的内容进行分析,试探索全球史观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全球史观;整体;影响一、全球史观的定义全球史观,指因此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一定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历史,从整体上去把握历史事件的影响。
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就如一位栖身月球上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巴黎、北京或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这和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史观不同,强调从整体上去了解人类文明进程,也符合当今经济全化的趋势。
二、全球史观的重要性全球史观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历史至观重要;而且,也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去认识世界各地的联系。
从世界范围看,全球经济渐渐一体化,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这也要求我们从整体一上去认识世界,而不能孤立的去看待历史。
三、全球史观的出现每个时代都需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
新航路开辟以来的历史一直是以西方享有政治、经济、文化霸权的时代。
但是二战后世界政区发生很大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世界历史协会的出现,开始了全球史观的时代。
人们开始用全球史观去代替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
进入21世纪,人类遇到更多的问题,也需要新的史学方法去应对。
四、全球史观对高中课程观的影响高中课本中涉及到世界史的大部分内容都需要放到全球的框架下去学习,而且这里面也有很多东西对当今的中国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理大发现1500年左右的地理大发现,是欧洲人想要获得直接通往亚洲的一次探险,但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探险。
在全球史观下,这是人类开始由分散走向联系的转折点。
使人类历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新航路的开辟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及区别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区别在于观察历史的角度和范畴不同,纵向或横向,局部或整体,但都只是一个方面: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现代史观即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
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全球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赵亚夫曾经说过:“历史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思想教育,是有关社会认识和历史认识观念的教育。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向学生传授根本历史的同时,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史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学生世界意识、国际意识等的培养。
而全球史观是树立这些意识的重要根底。
一、全球史观的含义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
人类文明的开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开展;资本主义的作用那么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屡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
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开展。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根本完成。
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如何在中有效地使用全球史观1.引导学生用全球史观把握历史开展的主线过去史学界长期盛行的阶级斗争和政治兴替作为历史开展主线,这存在着许多弊端。
现在“全球史观”极有创意地提出了历史上存在两条开展主线的设想。
一条主线是:世界从分散走向聚合的一体化进程,这是历史开展的主线,代表历史前进的主流。
重点讲授资本主义产生、开展及向全球扩张的历史。
但人类在取得巨大历史进步的同时也饱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西方的奴役,资本的剥削,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以及富国、强国压迫欺凌弱小国家和民族等。
为了纠正世界秩序和运行规那么中出现的这些不合理、不平等的因素,世界史上层出不穷地涌现出对抗奴役、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从而形成了与一体化进程相逆的另一条开展主线——世界秩序和运行规那么的合理化进程。
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全球史观及其影响一、引言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而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全球史观逐渐成为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史观是一种较新的历史学派,其在学术界和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学历史课程中全球史观的出现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二、全球史观的定义与发展1. 全球史观的定义全球史观是一种将世界各地区历史发展纳入一个整体框架的观点。
它强调全球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透视了各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全球史观跳出国家和地区的视野,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探寻历史事件的根源和背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
2. 全球史观的发展全球史观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后半叶,而其受到全球化及信息革命的影响,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与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史观开始在学术界发展起来,并逐渐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
三、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全球史观的融入1. 全球史观的入选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传统的国别史观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全球史观开始引入,以促进学生对全球历史进程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2. 全球史观的渗透全球史观的渗透体现在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
教材中呈现的事例和案例更多关注全球视角,通过跨文化的比较演示了全球历史的发展。
教学方法上,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与方式,加强学生对全球史观的了解。
评价体系方面,全球史观已成为课堂教学与考试评价的重要内容。
四、全球史观对中学生的影响1. 拓宽视野全球史观帮助中学生超越国界限制,以更开放的眼界看待历史,理解和认识世界各地的历史发展。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
2. 培养批判思维通过学习全球史观,学生们能够辨别和分析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和影响因素,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这有助于他们思考历史自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以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一、专题解读:“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
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 和“区域化”。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考点揭示:⑴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⑵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开展殖民扩张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⑶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
先是欧、美、亚的一些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后亚、非、拉被侵略、被奴役的国家很多也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其中包含的重要内容。
⑸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是整体史观下“世界文明”构建的一个非常好的佐证。
三、知识整合形成过程:㈠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兴起1.14~16世纪:早期的资产阶级为了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征服世界的活动,他们开辟了新航路,人类从以前的彼此隔绝到逐渐走向融和,由分散的世界渐渐成为一个初见全貌的整体世界;2.17~18世纪: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猛烈地冲击着过时的封建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物质条件,但由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发展水平所限,为追求资本,资本主义开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具规模,荷兰、英国和法国相继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并为争夺殖民霸权爆发了一些殖民战争主义怀不具备改造社会和世界的能力。
专项训练九全球史观一、理论阐释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提出这种史观的是欧美学者,其中以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及其名著《全球通史》最具代表性。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又称为整体史观,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而是关注整个人类,更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即人类自孤立、分散发展为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二、典型考题(2014·山东卷·39)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史论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
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4分)(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6分)(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
(4分)(4)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8分)【参考答案】(1)国际条件: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衰落,英国在海外殖民争夺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国内条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经济迅速发展。
(2)影响: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3)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需要更广阔的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成为英国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
(4)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无视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其观点具有片面性。
近代欧洲制度的创新、经济发展和思想进步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奴隶贸易等史实表明,欧洲的“中心”地位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剥削和血腥掠夺基础之上的。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试题分析】奴隶贸易是近代世界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该题的问题设置与答案的设计来看,该题分别以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近现代化史观为不同视角,对奴隶贸易的原因、作用和影响进行多角度的认识,克服了单一角度认识的局限性。
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新的生产力,它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带有强烈的扩张性。
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往往充斥着掠夺与暴力,即是马克思所说的至理名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奴隶贸易就是一种罪恶,西欧奴隶贩子从贩奴活动中的获得的金钱在国内转化为资本,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奴隶贸易对非洲大陆来说是一场灾难,丧失了大量精壮劳动力,导致了生产力长期落后。
按照文明史观的观点,人类文明之间的交往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奴隶贸易虽然是罪恶的,践踏了人类道德的底线,但是它属于文明交往的一种方式。
典型的三角贸易不仅促成人种的大规模迁徙,而且带动了物种的交流,甘蔗、小麦在美洲大量种植,玉米、马铃薯在欧亚非各大洲广泛种植,促进文明的进步。
从材料提供的史实看,西欧诸国在贩奴活动中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无疑更是加剧了文明交流的程度。
按照近现代化史观的观点,1562~1833年正属于英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
随着物质文明不断推进,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过渡,人们的精神文明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拜金主义和一夜暴富的不健康心理日嚣尘上。
为了获取金钱,不择手段,敢于践踏人间的法律和人类的道德底线。
奴隶贸易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推动了英国工业化进程。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商品输出成为获取财富的主要方式,奴隶贸易逐渐被摒弃,以至被废止。
奴隶贸易的兴盛与衰落的史实能够充分说明,生产力水平往往决定文明的交往方式,工业社会里人们的精神文明与农业社会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按照全球化史观的观点,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
奴隶贸易是欧非美三大洲之间经济社会联系加强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三角贸易,三大洲之间实现了原料、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世界贸易获得发展,世界市场不断发育成熟,人类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更加紧密。
通过奴隶贸易,东西方的思想文化进行碰撞与交流,西欧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渐扩展到了非洲、美洲,非洲、美洲日益被卷入近代化的浪潮之中。
根据上述认识,我们可以发现,该题的第二小题的问题与答案中体现了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与文明史观;第三小题则充分体现了近现代化史观;第四小题综合体现了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近现代化史观。
如果不能多角度看问题,必然会导致要点漏答而失分。
三、沙场点兵1.右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
它表明(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2.表1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国家类型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时间1980年38% 43% 42% 30%1996年40% 52% 52% 42% 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3.2014年,世界贸易组织公布了美国、欧盟、日本诉中国稀土、钨、钼相关产品出口管理措施案上诉机构报告。
WT0上诉机构裁定中国稀土出口政策违规。
同时在世贸规则部分条款的法律解释上支持了中方的上诉请求。
这说明A.公平的世界贸易秩序业已建立B.美国等大国操纵着世贸组织C.世贸组织具有仲裁国际贸易争端的职能D.中国加入世贸不利于产品出口4.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经济全球化”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其中前后对应正确的是A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建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B 成立欧共体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C 成立亚太经合组织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D 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标志着北美地区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5.下面是鸦片战争后中英贸易表(单位:英镑)。
年份1843 1844 1845从英国进口1456180 2303619 2394827生丝出口量17870000 101250000 132200000 对表格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A.对外贸易中中国占主导地位B.列强资本输出冲击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农村商品经济发达6.“亚太经合组织既包括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包括大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特有的“APEC方式”: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自主自愿的原则;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在集体制定的共同目标指引下,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做出自己的努力。
”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A.成员之间差异明显,互补性强B.合作方式灵活多样,自主自愿C.经济论坛性组织,具有强制性D.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互结合7.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作者在这里强调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9.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
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10.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以为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此处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11.关于中外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
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材料二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目录A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共和国的建立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第二章(略)——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目录B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第二节文艺复兴第三节宗教改革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第二节(略)——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