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电生理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6.38 MB
- 文档页数:82
眼科资料:视觉电生理一、视网膜机制为获得视觉信息,眼屈光系统把外界物体的像清晰地成在视网膜上以后,光感受器把光信号变成电信号,该信号通过视网膜上的神经回路逐级传递和处理,再由视神经传送至视觉中枢,最后分析形成视知觉。
视网膜十层从外到内:色素上皮层、光感受器层、外界膜、外核层、外丛状层、内核层、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界膜PRE的功能:①吞噬作用:将光感受器外段脱落的膜盘水解溶解后排出至Bruch膜或形成脂褐质留在体内。
②输送作用:将脉络膜血液中的液体、电解质、VitA等物质输送到视网膜,营养光感受器。
③丰富的色素颗粒:抵挡透过巩膜的光线,保证光感受器对影像的分辨力。
④合成黏多糖:保证视网膜神经上皮和RPE间的黏合状态。
成人每眼视锥约600w个,视杆约12000w个,黄斑中心凹视锥密度最高,10°迅速减少。
视杆在距中心凹20°密度最高,向两侧偏离逐渐下降。
神经元膜电位内负外正,约--‐70mV。
视网膜细胞结构显著特点:各类细胞分层清楚,排列有序。
倒转的视网膜是因为其由神经外胚层发育而来,外胚层内陷,内侧分化为神经节细胞等,外侧面分化为光感受器等。
神经信号的传播,产生的基础是各种离子受细胞膜两侧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的驱动所作的跨膜运动。
可分为两种:⑴分级电位:时程较慢,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大,以调幅的方式编码信息。
产生与感觉感受器和神经元的树突。
其随传播距离而逐渐衰减,因此主要在短距离内传播信号。
在视网膜中是传输信号的主要形式。
⑵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值后产生,并沿轴突传到。
特征:全或无,刺激强度增加只增加频率,幅度不变,以调频的方式传递信息。
传导过程中不衰减,适合长距离传播信号。
光电转化:暗视下11--‐顺视黄醛自发与视蛋白紧密结合成视紫红质。
光照时,11--‐顺视黄醛异构化成全反型,视紫红质发生一系列构型变化,经历多种中间产物,最终到时视黄醛与视蛋白分离,视紫红质漂白失去颜色。
引言概述:临床视觉电生理学是一门研究视觉系统的电生理特征和功能的学科,通过分析和记录视觉系统电生理信号,可以帮助诊断和评估一系列与视觉相关的疾病。
本文是《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二)》的续篇,将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一领域的相关内容。
通过解析临床视觉电生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以及其在眼科疾病诊断、神经眼科学和视觉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视觉电生理学的思路和手段。
正文内容:一、睡眠中的视觉电生理学1.1眼动电位1.2视觉诱发电位二、视觉电生理学在神经眼科学中的应用2.1视网膜功能的评估2.1.1光电的损伤2.1.2视网膜远离需氧基质2.1.3视网膜神经元变性2.2视觉通道的病理改变2.2.1色觉缺陷的电生理特征2.2.2视觉运动通道的障碍2.3视觉大脑皮层异常三、视觉电生理学在眼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3.1过敏性结膜炎的诊断3.2青光眼的评估3.2.1视觉诱发电位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3.2.2视觉诱发电位在青光眼治疗响应预测中的应用3.3角膜病变的诊断和监测3.3.1角膜屈光性改变的电生理评估3.3.2角膜感染的电生理特征四、视觉电生理学在视觉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4.1外伤性脑部损伤中的视觉系统重塑4.2视觉注意和认知控制的电生理基础4.3视觉信息处理的电生理机制五、视觉电生理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前景5.1多模态脑电图测量技术的应用展望5.2更高分辨率的电生理信号记录和分析技术5.3基于深度学习的电生理数据分析方法结论:本文全面介绍了临床视觉电生理学,包括睡眠中的视觉电生理学、视觉电生理学在神经眼科学中的应用、视觉电生理学在眼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视觉电生理学在视觉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视觉电生理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前景。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内容,读者对于临床视觉电生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视觉电生理学将继续引领眼科疾病的诊断和研究,并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视觉系统功能和异常的信息。
眼电生理科普第一篇:眼电生理科普一什么是视觉电生理检查?视觉就是能看到东西的一种感觉,包括外界物质的颜色和形态,是眼睛的生理功能,视觉电生理检查是眼科临床测试视觉功能的常规手段,具有客观性,对视觉系统疾患的定位有重要意义。
如将视觉电生理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对整个视觉系统疾患进行分层定位诊断,从功能上对视觉系统进行断层扫描。
它不仅适合于一般的患者,在不能进行主觉检查的情况下也能客观地评价视觉功能,如婴幼儿、智力低下者和癔病患者;另对看不到眼底者,它可克服混浊的障碍,测定到视功能,如白内障、玻璃体混浊。
因而,视觉电生理检查在眼科临床已越来越广泛地被使用。
二那些项目是眼电生理检查?视诱发电位(VEP)视网膜电图(ERG)三什么是VEP检查?眼睛对光或图形刺激后在大脑皮层产生的电活动,使用脑电图技术在头皮记录的电生理信号,能够提供关于视觉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功能是否完好的重要诊断信息。
四那些患者需作VEP检查?1.视路病变: 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视乳头水肿,视神经萎缩,先天性视神经病变,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中毒性视神经病变,视路占位性病变等。
2.视网膜及黄斑病变:特发性黄斑裂孔,老年黄斑变性等。
3.弱视及斜视4.青光眼5.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角膜混浊等6.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工伤及司法鉴定。
五什么是ERG检查?视网膜受到光刺激后而产生的综合性电反应,用于临床诊断和视网膜功能评定,是检测视网膜功能的一个重要客观指标。
六那些患者需作ERG检查?1.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类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等。
2.黄斑部疾患;如视锥细胞营养不良,黄斑变性,黄斑裂孔等。
3.视网膜血管性病变;视网膜动脉或静脉阻塞,糖尿病膜视网病变等。
4.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角膜混浊等。
5.视网膜脱离,外伤性视网膜病变,工伤及司法鉴定等。
七检查用时VEP检查半小时以上。
ERG检查在患者散瞳暗适应半小时后,检查半小时左右。
视觉电生理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第一节视网膜电图检查一、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适应证】1.确定视网膜遗传和变性疾患诊断。
2.判定屈光间质浑浊时视网膜功能。
3.观察和判断视网膜药物中毒性反应。
4.确定视网膜铁质沉着症的损害程度。
5.确定视网膜血管性、炎症性和外伤性等疾患造成的功能损害。
【禁忌证】1.结膜和角膜患有急性炎症。
2.眼球穿孔伤。
3.不能散瞳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I.基本技术:闪光ERG(FERG)必须用全视野球刺激。
记录电极使用角膜接触电极,参考电极可装配在接触镜一开睑器内,接地电极必须放在无关点上接地,如额部或耳部。
记录选用的标准刺激光(standard flash, SF)强度为在全视野凹面上产生1.5-3.Ocd/(s2m•)的亮度。
标准化要求将SF按0.25 log梯度减弱3 log单位范围。
明适应的背景照明要求在全视野内产生至少17-34cd/(s2m•) (5-1Ofl)的照明度。
放大器和前置放大器的通频带范围为0.3-300Hz。
前置放大器输人阻抗至少为1mΩ。
放大器导线必须与受检者保持一定距离。
2.检查前准备:滴用托吡卡胺或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滴眼液充分散大瞳孔至直径8mm,然后在暗室中适应至少20min。
在暗红光下放置ERG电极。
角膜接触镜电极放置前应滴用表面麻醉药。
嘱患者向前注视指示灯,保持眼位。
3.一个完整的闪光ERG检查应包括两个状态。
(1)暗适应状态:记录视杆细胞反应、最大反应和Ops。
①视杆细胞反应:低于白色SF2.5log单位的弱刺激反应。
②最大反应:由SF刺激产生,为视网膜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综合反应。
③OPs:由SF刺激获得,但高通(high-pass)放在7-100 Hz,低通(low-pass)选择300 Hz,刺激间隔15s,取第2个以上的反应或叠加反应。
(2)明适应状态:记录单闪光视锥细胞反应和30 Hz闪烁反应。
①单闪烁视锥细胞反应:背景光为17-34cd/(s2m•)(5-10fl),可以抑制视杆细胞,经10min明适应后,用白色SF刺激即获得视锥细胞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