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盛唐气象”看“雄浑”风格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盛唐气象综述--诗歌盛唐气象论[摘要]盛唐诗歌以其积极向上的风采、雄浑牵放的气质,被后世推崇为“盛唐气象”。
雄浑奔放的盛唐气象,是盛唐诗歌的主旋律,它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化,政治,经济极盛与古典诗歌高度繁荣成熟所结出的硕果。
这种气象,不仅从边塞诗歌作品雄浑豪迈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从山水诗歌作品清新优美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也从天真、浪漫的诗人作品中和现实、沉潜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
这种气象在诗歌的艺术形式,诗人的情怀、理想、精神风貌上也有所表现,它是该时期诗人群体创作共同形成的时代气象。
盛唐气象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它是不可逾越的。
盛唐气象,是盛唐时代的精神外现和性格形象,是盛唐诗歌普遍的基调。
[关健词]诗歌盛唐气象形成白田园诗边塞诗杜甫一、盛唐气象概说“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的是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后来的《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
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而“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因素,一是思想的因素,一是文学自身的因素。
首先,“盛唐气象”是盛唐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我们可以看到,开元、天宝的40多年间,是唐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富强繁荣的顶峰。
唐玄宗即位后,注意戒奢侈、抑权候、轻摇役、正刑罚,整顿吏治、奖励农桑、兴修水利,进行了一系列有成效的改革,使全国迅速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
在贞观以来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基础上,盛唐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力量强大,人民生活安定,前期政治也比较开明。
据历史记载,天宝元年的户口数较唐初增加了四倍。
天宝八年,全国各主要粮仓藏粮一千二百六十五万六千六百二十石,其中以含嘉仓最多。
杜甫在诗中写下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诗歌中能够称得起为雄浑的,是高适和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唐代的诗论家司空图,在他的《诗品》中,把雄浑放在首位。
他说:“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意思是说:向实处求则不可能得浑,而必须返而求之于虚,才可达到入浑的极境;积聚健壮有力之气,则可为雄。
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说:“大力无敌为雄,元气未分曰浑。
”可见,雄浑是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司空《诗品》这是对雄浑的生动描述。
它的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豁达,气象恢弘,气冲霄汉,气势浩瀚气魄雄伟。
它如奔腾咆哮、波涛汹涌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似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
西方古典美学家所说的“崇高美”,足以当之。
西湖美景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描绘了“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的壮丽情景。
盛唐之诗,继承了汉、魏以来雄浑的风格传统,并发扬光大之,成为盛唐诗风的一面旗帜。
盛唐经济繁荣,政治开明,仓充实,国力强盛,群情欢乐。
广大诗人,胸怀宏伟的抱负,都想献身朝廷、报效国家,充满着奋发有为、蓬勃向上的精神;即使历尽艰辛也能百折不回,矢志不渝,为祖国而献身,为人民而呼喊。
胸怀宏伟的意境图故其作品雄壮有力浑厚海涵、大气磅礴、格调高昂。
即使是描绘祖国河山,也具有一股雄浑之气。
明代的诗论家胡应麟说:“盛唐一味秀丽雄浑”(《诗》内编卷四),可谓得其三昧。
在雄与浑二者之中,有的偏重于雄,有的则偏重于浑。
胡应麟说:“李才高气逸而调雄,杜体大思精而格浑”(《诗》内编卷四)这是对李白、杜甫诗歌风格的概括。
盛唐气象理解盛唐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在前期,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投身社会和参预政治的热情,高度的自信和自尊,而在后期,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敏锐的洞察力,暴露社会矛盾的勇气,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危机即将到来的忧虑例如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揭露政治的腐败;如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夕揭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尖锐的问题。
尽管如此,诗人们还是对社会充满信心和责任感。
可以说盛唐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充满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的诗风是这时期诗坛的主流。
此时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弘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感情饱满,基调高亢,“文质取半,风骚两挟”,形式完美,体裁皆备,风格明朗技巧精纯,语言清丽,音律和谐。
诗歌中洋溢着一种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青春旋律——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他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看这些诗人的歌唱: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高适《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句里都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如殷璠所说的“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
这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与盛唐气象卢舍那大佛作为龙门石窟中的瑰宝,从多个方面展现了盛唐气象。
首先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大佛丰颐秀目,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双目含情,嘴角微翘,既庄严雄伟,又睿智慈祥。
其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彰显出典雅气质。
这种风格雄浑大气且细腻精致,足见盛唐时期文化艺术的高度成熟与发展。
其次,规模极为宏大。
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 米,头高4 米,耳长1.9 米,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造像。
奉先寺整体布局以大佛为中心,两侧有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左右对称侍立,气势磅礴,这充分反映出盛唐时期强盛的国力以及自信开放的精神。
再者,在融合创新方面表现突出。
大佛的造型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
比如,其头顶发髻厚大且作波状纹,具有“犍陀罗式”的外来样式特点,而所着衣服为通肩式大衣,也是外来样式。
这种融合创新体现了盛唐时期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吸收,以及在文化交流中形成的独特艺术风格。
从精神内涵来看,卢舍那大佛呈现出雍容典雅、圣洁慈祥之态。
其微微俯视的眼睛和含蓄的微笑,给人亲切之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和谐与包容,契合了盛唐时期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最后是其建造背景。
相传此大佛依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武则天时期国家繁荣昌盛。
即便这一说法尚无确凿历史证据,但建造这样一尊宏伟的大佛,也表明当时社会富足,对佛教极度推崇,同时体现了统治者对文化艺术的重视与支持。
综上所述,这些方面共同展现了盛唐在艺术、文化、精神等领域的繁荣昌盛、自信包容,彰显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与辉煌气象。
需注意的是,无论卢舍那大佛是否真以武则天为原型,它都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承载着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盛唐气象: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
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雄壮浑厚确是盛唐诗的风貌特征。
南朝以至初唐诗风,大抵绮靡柔弱,雕琢词句,缺乏雄浑之气,它被盛唐诗人扬弃了。
盛唐以后的中晚唐诗,有的偏于平易柔弱,如大历十才子、白居易、贾岛、姚合等,缺乏雄壮;有的偏于雄健,如韩愈,但因刻意追求奇险,缺乏浑成自然,所以雄浑确是盛唐诗区别于初唐与中晚唐诗的突出特征。
严羽最推崇盛唐诗,于盛唐诗中最推崇李白、杜甫两大家。
《沧浪诗话·诗评》称道李杜等盛唐诗人诗“如金鳷〔鳷(zhī)〕传说中的异鸟。
(大鸟)擘海,香象渡河”,是赞美其雄壮。
严羽又强调诗歌应写得浑然天成,不露文辞斧凿痕迹,即所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诗辩》),并认为盛唐诗在这方面表现突出。
严羽大力推崇提倡盛唐诗风,不但因为盛唐诗的确写得好,还有其时代背景。
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其作品以杜甫晚年一部分刻意锤炼字句的篇章和韩愈、孟郊诗为学习对象,写得瘦硬刚健而缺乏自然浑成之美。
南宋后期流行的永嘉四灵诗派,取法贾岛、姚合,气局狭小,缺乏雄壮阔大的气象。
严羽竭力主张作诗应取法盛唐,寓有针砭当代诗风、补偏救弊之意。
说盛唐诗雄壮浑厚,是就其总体风貌特征和主要倾向而言。
大致说来,盛唐诗绝大多数是浑厚的,但有一部分诗篇特别是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篇,风格冲淡闲逸,虽也自然浑成,但并不雄壮。
这类诗篇在盛唐诗中毕竟只占少数。
盛唐气象是一种宏观性的概括。
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
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
在有关中国文学史的论著中,常常会碰到“盛唐气象”一说。
然而,它是何人提出的?时间概念如何?所及范畴怎样?具有哪些审美特征?……却每每语焉不详或互相抵牾。
依笔者考察,在现当代学者中,最早提出“盛唐气象”这一概念的,是林庚先生。
他在《北京大学学报》1958年第2期上就以《盛唐气象》为题,来说明盛唐时期的诗歌审美特征。
他写道: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
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民主斗争的方式,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
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
……这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它孕育了鲜明的性格,解放了诗人的个性,他的那些诗篇永远是生气勃勃的,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它丰富到只能用一片气象来说明。
由此看来,所谓“盛唐气象”既是一种精神面貌,也是一种时代特征,甚至也包含了作为一个时代诗人群体的个性特质。
如果按此追溯起来,其实在林庚先生以前就人说到了“盛唐气象”,只是没有使用这一概念而已。
早如胡适就曾于1928在《白话文学史》中写道,盛唐“是一个解放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生观是一种放纵的,爱自由的,求自然的人生观”;“所以这个时代产生的文学也就多解放的,自然的文学”,“文学的风尚很明显地表现种种浪漫的倾向”。
苏雪林先生则在1933年于《唐诗概论》一书里发展了胡适之论,指出盛唐时期的“作品里反射的只是青春的光热,生命的歌颂,自然的美丽,祖国的庄严,什么人生的悲哀,社会的痛苦,永远不会到他们心上。
况且道教正在发展,做人最高的标准便是神仙。
所以那时诗人的人生观都像胡适所说的是‘放纵的,爱自由的,求自然的’。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这气象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
我们以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我们只能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
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
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可是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有所不同的。
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整个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所喜爱的正面的东西,这正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它是人民所喜爱的,它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
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
《楚辞》比起《国风》来说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反而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那么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枪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
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相;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
盛唐气象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
盛唐诗的特征是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浑然天成,不露文辞斧凿痕迹,寓有针砭当代诗风、补偏救弊之意。
文学史上的盛唐,指唐玄宗、肃宗两朝,约五十年。
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
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
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
他们追求“鲸鱼碧海”(杜甫《戏为六绝句》语)的壮阔诗境。
这就形成了盛唐诗的雄壮风貌。
二是对前代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盛唐诗人竭力扫除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视向汉魏古诗、乐府诗学习,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
从诗歌本身的继承关系说,盛唐诗的雄浑特征,得力于此。
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
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
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
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
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
林庚《盛唐气象》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这全盛并不是由于量多,而是由于质高。
当然盛唐比起初唐来,诗的数量是较多的,但是比起中晚唐来,它却是较少的。
《全唐诗》所收诗的比例,除五代及生平不明的作家(这些人一般的作品也都很少)外,初唐诗人约为 270 人,作品约 2757 首;盛唐诗人约为274 人,作品约 6341 首;中唐诗人约为 578 人;作品约 19020 首;晚唐诗人约为 441 人,作品约 14744 首。
按照这个数字,如果画成曲线,中唐显然在人数和作品数量上都是高峰,然而我们却说盛唐时代是唐诗的最高峰,这里正是就质量而言。
盛唐时代前后约半世纪,初唐时代则前后约一世纪。
从发展上看,盛唐时代的诗坛盛况对于初唐说乃是加速飞跃的;而中唐的80 年,虽然数量增多了,在某些方面,并且也取得了新的成就,但从发展上看却是在减速中,是在深入与浅出难以统一的过程中。
这样,到了晚唐便自然地更为无力了。
如果事物发展速度可以说明它本质的一面,那么盛唐时代的诗歌发展就正是处于最蓬勃健旺的时刻。
一盛唐气象是反映盛唐时代的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
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然而我们如果以为诗歌是像照相机似的,在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时,乃是完全亦步亦趋,则也是不尽然的。
因为文学之反映现实经常是通过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表现的,特别是古典的抒情诗歌,作者的世界观与作品的艺术形象经常是统一的。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在古典抒情诗中就没有主客观矛盾的现象。
例如唐初王绩的一首名诗《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是隋末的遗民,对于唐代新的统一局面是怀着遗民的寂寞之感的。
这首诗的主题,所谓“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也正是表达了这遗民之感的。
论盛唐气象的内涵谈及唐诗气象,最早的当是南北宋之交的叶梦得。
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说:“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长恨无复继者。
”宋代诗论家严羽指出,“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从沧浪诗话·诗评》)这“气象”二字用得绝妙,一语便道破了唐诗—尤其是把唐音奏,并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虽然叶梦得从杜甫七律诗的个体风格来谈,严羽从盛唐诗歌的总体风貌而论,但都用“雄浑”、“雄壮”、“浑厚”这样一些含义近似的字眼,可见,在诗论方面,叶梦得对严羽的启示,严羽对叶梦得的发展。
此后,“盛唐气象”就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评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由于严羽在使用“气象”一词时意义的游离,于是使后人对“盛唐气象”的理解产生了分歧。
“盛唐气象”,何谓“气象”?古人已有过许多的阐释·宋严沧浪云:“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
这里的“气象”就整个作品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氛围是否浑然一体而言。
姜夔指出:“气象欲其浑厚,其失也俗;体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白石道人诗说》)戴复古又云:“曾向吟边问古人,诗家气象贵雄浑。
雕嫂太过伤于巧,朴拙惟宜怕近村。
”这里的“气象”是指艺术形象所焕发出来的特有的神采光华和气势魄力。
明·胡应麟《诗蔽))}}盛唐气象浑成,神韵轩举”。
这又是指某时代的文学作品特有的精神风貌。
以上种种解释,基本上包含了“气象”的内含与外延。
当然,对于更深一层的理解并不仅仅限于此。
关于“盛唐气象”内涵的论争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50年代。
林庚撰写的《盛唐气象》一文,在《北京大学学报》1958年第2期上发表,明确提出“盛唐气象”概念。
林庚用充满激情的诗歌一般的语言,进一步全面而又辩证地阐述了自己对“盛唐气象”的理解。
他认为:“盛唐气象”“是诗歌上的一个概念”,“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典型的诗人”,盛唐气象的本质是“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整个盛唐气象歌唱了人民所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盛唐时期人民力量的高涨,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
盛唐气象指盛唐诗歌的风格特征。
盛唐诗歌的风格特征,一是浑厚,二是雄壮,它表现在盛唐大多数作家作品中间,而与初唐、中晚唐诗显示出区别来。
“悲壮”是盛唐气象的精神底蕴,“雄浑”是盛唐气象的表现形态。
盛唐气象的概念可上溯至宋代的严羽。
名称来源在唐诗研究史上,“盛唐气象”的概念来源于严羽《沧浪诗话·考证十九》:“‘迎旦东风骑蹇驴’,决非盛唐人气象,只似白乐天言语。
”但严羽只是以气象论诗,并谈到了盛唐诗的气象特点,这与后人以“盛唐气象”评价盛唐诗还不能同等看待,也就是说盛唐诗的气象与盛唐气象还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因此,盛唐气象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是历代学人共同研究与探索盛唐诗的结晶,不仅应当包含严羽诗论中的妙悟说、兴趣说,而且,它还是以殷璠“气来”、“情来”两个方面作为基本的理论构架和起点的。
历史原因“盛唐气象”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与古典诗歌高度繁荣成熟所结出的硕果。
首先,“盛唐气象”是盛唐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开元、天宝的40多年间,是唐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富强繁荣的顶峰。
唐玄宗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有成效的改革,使全国迅速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
在贞观以来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基础上,盛唐社会经济发展,国势强大,人民生活安定,前期政治也比较开明。
此外,玄宗改革科举制度,推行以诗赋取士,为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入政治舞台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但是,“盛唐之音”中所寄寓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有高亢、自信、雄壮、飘逸,也有低抑、苍凉、孤独与悲怆。
第二,“盛唐气象”又与唐代诗人的思想解放密切相关。
由于大唐帝国的开疆扩土、对外交流及国内的统一安定, 也由于唐代统治者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思想文化政策,所以盛唐时期出现了空前的古今中外思想的大交流大融合,呈现出儒、道、佛、侠、纵横、阴阳、隐逸各家并存、自由发展的局面。
第三,“盛唐气象”的产生,还有文学继承方面的原因。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的第六首中论及了文学继承中的两个极重要的问题,一是“别裁伪体”,一是“转益多师”。
盛唐之音与盛唐气象—群星璀璨、异彩纷呈的盛唐诗坛一、盛唐诗坛概说唐玄宗李隆基所统治的开元、天宝时期,是唐帝国的黄金时代,也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伴随着开元、天宝时期物质生产的发达,社会生活的富庶与安宁,各种艺术都得到了繁荣发展。
诗歌则更呈现出空前的光辉灿烂的局面。
盛唐诗歌,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艺术时代,堪与古希腊的雕塑、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比美,创造了世界诗歌史上再难企及的典范。
人们往往用“盛唐气象”来赞美这个时代诗歌所达到的文采风流、恢弘壮阔、叹为观止的成就。
这一时代,不但出现了旷世难遇的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国巨人,光照千古,而且还出现了如张说、张若虚、张九龄、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祖咏、元结、韦应物、刘长卿等一大批有成就的诗人,他们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立于中国文学史长河之中,或以孤篇横绝,名垂不朽。
盛唐诗坛,一时间群星辉耀,光彩夺人。
盛唐诗坛上,有两个诗歌创作流派特别引人注目,一是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一是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前者综合了陶渊明、庾信、王绩等人咏写田园,和谢灵运、谢脁等人摹形山水的传统,出以变化,以田园的情趣领略山水,又以山水的眼光观赏田园,较多表现了诗人隐逸恬退的思想和闲适自足的情怀,色彩清淡,意境深幽。
后者受到鲍照、薛道衡、骆宾王等人描写边塞战争题材的影响而予以扩大,把军旅生活的各个侧面、边地奇丽瑰奇的民情风光尽收笔底,并结合诗人建功立业的怀抱和慷慨不平的意气,气象开阔,情调悲壮。
前者常用五言古诗和五言律绝,后者多用七言歌行或七言绝句,形式、感情和风格均有差异,显示了盛唐诗人“兼济”与“独善”的矛盾统一,共同构成了气势磅礴的多声部的“盛唐之音”交响曲。
天宝十五载(756),发生了安史之乱,生民流离涂炭,唐帝国处于战乱、动荡之中,而诗歌创作却未因之而衰落。
当此民族危难之际,诗人们奔走呼号,继开天之盛,产生了不少新的优秀篇章。
浅析唐朝边塞诗审美风格的变迁作者:姚丽娟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04期摘要:唐初边塞诗只是对边塞进行了宏观的展示,突出的是大唐的君威。
盛唐时期,边塞诗形成一种较为客观的诗歌流派,无论从认识和审美,还是数量及质量来看,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呈现出盛唐气象。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衰落,唐王朝外战胜利次数减少,战乱特征明显,中晚唐边塞诗大多失去了盛唐高昂的基调,趋向于揭露与批判,表现日趋含蓄与深沉。
晚唐边塞诗中则更是大量描述战争中的苦难,其中描写流血与死亡触目惊心。
关键词:唐朝;边塞诗;诗人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4-0139-03唐代时期产生的边塞诗深沉而充满激情,随处都透露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具体表现为出征人克服了死亡恐惧的一种崇高感和战胜大自然的豪情壮美,在歌颂出征人的精神及人生价值的时候,呈现出强烈的心理感应效果,使读者在感受边塞人的情境中积极开拓精神境界,在心理震撼及情感共鸣后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有一种悲壮的美感。
而一部分边塞诗又呈现出了较为委婉的情感,其主要体现在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作品之中。
唐代边塞诗以其特有的战争气息及其美学风格而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边塞诗的特点唐代边塞诗人写的多是战争和边塞生活以及思乡思亲题材。
例如骆宾王,就是唐初较为著名的一个边塞诗人。
他创作的边塞诗有着广阔的题材,其内容包含了边塞的生活、风景、战士的拼杀、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思想等,其中他也因自身的原因而三次从军,走过了唐朝的多个边塞,因此他所创作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中涵盖了初唐时期边塞诗的较多领域,并且基调高昂,从某种程度上充分展现出了唐朝初期的内忧外患[1]。
骆宾王的边塞诗具有典型性,蕴含了唐朝各个时期边塞诗的许多特征。
二、唐代边塞诗的发展阶段(一)初唐时期的边塞诗初唐时期,边塞诗歌基本被分为了两个时期,以“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为分界线,前后两个时期所表现的诗歌风格完全不同。
最能反映盛唐气象的诗歌流派
盛唐气象是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和特征。
在盛唐气象最能反映盛唐精神的诗派中,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最具代表性。
边塞诗派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边地生活为特点,表现了雄浑豪放、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代表诗人有岑参、高适、李颀等。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西北边塞的壮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山水田园诗派则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特点,表现了清新自然、优美恬静的精神面貌。
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间秋天的美景,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其他诗派如宫词、闺怨、送别等也各具特色,但相对于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影响力略逊一筹。
总之,盛唐气象最能反映盛唐精神的诗派是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它们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最高水平和最广泛的影响力。
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阅读理解一、盛唐文化背景盛唐时期是指唐朝中期,大约在7世纪末至9世纪末这段时间。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艺术发展空前繁荣。
盛唐文化以开放、包容、创新为特点,尊重知识、崇尚才艺,强调人的精神自由和个性发展。
这种文化背景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素材。
二、盛唐诗歌特色盛唐诗歌以其雄浑豪放、意境深远、婉约含蓄等特点著称。
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对个人情感、生活琐事的描写,也有对国家、民族、历史等宏观话题的探讨。
盛唐诗歌还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诗歌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表现手法新颖,开创了诸多诗歌流派和风格。
三、建安风骨的含义建安风骨是汉末建安时期形成的诗歌风格,它以慷慨悲歌、气势磅礴、意境深远为特点。
建安诗人多以国家兴亡为题材,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这种诗歌风格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品德和才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建安诗歌风格建安诗歌以五言律诗和古体诗为主,风格自然质朴,富有抒情色彩。
诗歌语言简练有力,节奏感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
建安诗人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人生境遇的抒发,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貌。
五、比较分析盛唐诗歌与建安风骨在文化背景、主题内容、艺术表现等方面存在差异。
盛唐诗歌在文化上表现出开放、包容的特点,而建安风骨则以慷慨悲歌为特色;盛唐诗歌多涉及国家命运、民族问题等宏观话题,而建安风骨则更关注个人命运和人生价值;在艺术表现上,盛唐诗歌以婉约含蓄见长,而建安风骨则以雄浑豪放为特点。
两者各具特色,但在历史进程中共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六、影响与意义盛唐诗歌和建安风骨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文化现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盛唐诗歌所体现的开放、包容和创新精神成为后世文人追求自由和艺术成就的典范;而建安风骨所代表的慷慨悲歌和崇高精神则为后世文人提供了精神支柱和人生信仰。
两者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篇章,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盛唐气象”看“雄浑”风格【摘要】在对“雄浑”风格作研究时,“盛唐气象”的研究,它对丰富“雄浑”风格的研究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角度。
盛唐气象的研究,对“雄浑”风格的研究有一个新的意义。
【关键词】盛唐气象;雄浑;风格;艺术特征一、盛唐气象对“盛唐气象”的研究,首先是“盛唐气象”概念的提出,即盛唐气象的内涵及其有什么样的一种特征。
在这一个问题上,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研究时,学者们经常引用到严羽《沧浪诗话》中的几句话。
学者们从严羽的《沧浪诗话》中如“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迎旦东风漪赛驴’绝句,决柞盛唐人气象,只是白乐天言语”、“又谓盛唐诗,雄浑雅健”、“盛唐诸公之诗,如颜普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等句中找到了“盛唐气象”的来源,在这几句话中找到了论述的依据,然严羽并没有明确说出“盛唐气象”有什么样的内涵,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经过爬疏,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此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从林庚和韩文奇两位先生的观点中看出:“盛唐气象”是一种有着蓬勃的朝气和青春旋律的一种风尚,“盛唐气象”是一种与时代精神相连,而又更加的突出盛唐气象的特征:讴歌建功立业的英雄气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高昂明朗的思想感情,雄浑壮大的气势力量。
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并且表现出阳刚之气的一种风尚。
第二种具有代表性的是以傅绍良和同时撰文的李中华、陈鹏认的二文为代表的看法。
与上一种风格相反,李中华、陈鹏二先生从另外的角度对盛唐气象作出了认识。
李中华、陈鹏认为:“通过对开元、天宝党争局面的考察,便会发现‘盛唐之音’、‘盛唐气象’之下有着更为丰厚、复杂的内蕴。
开元、天宝年间,朝廷政治由清明转向昏暗,社会由兴盛的顶峰迅速滑向动乱的深渊。
与之相对应,‘盛唐诸公’的人生旅程中也充满了挫折与苦难。
因此,‘盛唐之音’中所寄寓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有高亢、自信、雄壮、飘逸,也有低抑、苍凉、孤独与悲怆”。
傅绍良先生将盛唐气象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概括,即悲壮而深沉的时代悲音。
这种概括可谓是使盛唐气象更加的全面,也从中发掘出诗人的性格和时代特征。
李中华、陈鹏在论文中也有类似的看法。
李中华、陈鹏从情感、情志方面进行了概括,即高亢、自信、雄壮、飘逸,也有低抑、苍凉、孤独与悲怆。
傅绍良和李中华等人的观点使盛唐气象的研究更加的全面,更加近了一步。
这种从反方面的角度来概括盛唐气象能更好的发现盛唐气象的另外一种风格特征,但这种风格特征是包蕴在盛唐气象中的一种审美风尚。
第三种看法是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对“雄浑”风格作了研究。
这种研究方式发展了盛唐气象的艺术特征,对盛唐气象的研究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在这方面,对此作出研究的学者较多。
其中罗立乾、赵克尧、袁行霈、张福庆、陈伯海等几位大学者的研究是深刻的。
罗立乾发挥了《沧浪诗话》中的内涵,在这基础上写出了盛唐诗歌气势雄浑而深厚的美学基本风貌。
赵克尧先生有在这一基础上进了一大步。
赵克尧先生将盛唐气象与中国诗歌理论中的境界相连,可谓是将盛唐气象融入到中国诗歌理论体系中的一种研究。
这种研究是值得肯定的。
袁行霈先生将盛唐气象从风格的解读进行了研究。
认为盛唐气象是一种文学中蕴含着博大、雄浑、深远、超逸。
这种思路可谓是将盛唐气象的研究纳入到中国诗歌理论的体系中进行研究和考察。
在这方面,张福庆先生的观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张福庆认为,“‘盛唐气象’是对盛唐诗歌的一种共性的概括,盛唐诗歌中那种反映时代精神的雄浑、豪放、刚健、悲壮的具有阳刚之美的美学风格,自然可以纳入‘盛唐气象’的概念范畴;”张福庆先生从怀疑严羽的角度进行了理解。
当然,我们可以看出,张福庆先生并没有否定严羽的观点,而是在严羽观点的基础上使盛唐气象的研究范围更加的广阔,从而扩大对“盛唐气象”“盛唐之音”的研究,从而将盛唐气象或是盛唐之音看成是一种风格。
这种扩大化的研究可谓是一种创举。
它将对“盛唐气象”或“盛唐之音”的研究开辟出一片风景。
对盛唐气象的研究也更加具有意义。
当然,随着对盛唐气象的研究,从风格风貌研究的学者也不断出现。
对唐代文学和诗论有较多研究的陈伯海先生就有这方面的研究。
二、“雄浑”风格的艺术特征关于“雄浑”风格,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许自强认为:“雄浑,是属于阳刚类的一种主要风格”张国庆先生认为:“《雄浑》是《诗品》的开篇第一品,它所表示的‘雄浑’,是一种至大至刚的艺术风格,一种至广至阔的艺术境界”张少康先生却有不同的看法。
张少康先生认为:“‘雄浑’之美的诗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它是一种整体的美,而不是局部的美;第二,它是一种自然之美,而绝无人工痕迹;第三,它是一种含蓄的美,超乎一切言象之外;第四,‘雄浑’是一种传神的美,而不是形似的美;第五,‘雄浑’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流动的动态的美,而不是静止的、僵死的、缺少生气的静态的美。
‘雄浑’之美具有空间性、立体感,而不是平面的”以上三种看法可以说代表了对“雄浑”风格的看法。
雄浑作为一种风格,在《二十四诗品》的风格类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一问题需要将《雄浑》品放到《二十四诗品》体系中考察,在《二十四诗品》中,这种关系就是对《二十四诗品》做整体考察,在这一部分中关于体系问题的研究,张国庆老师和赵福全有相关论述,其中论述的目的是将诗品分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其“雄浑”品所论述的就是其阳刚之美,有时又称为壮美。
在《二十四诗品》中,具有壮美特征的还有《豪放》、《劲健》、《悲慨》等品。
对于壮美或阳刚风格在《二十四诗品》的分法却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还是看其他学者的看法。
杨景生在《“雄浑”与西方“崇高”之比较》一文中说:“中国晚唐诗人兼诗歌理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以下简称《诗品》)中提出了中国古代诗学中著名的‘雄浑美’的审美范畴,其中‘雄浑’、‘豪放’、‘劲健’、‘悲慨’、‘流动’五品(原文见于《全唐诗》),可以看作司空图对‘雄浑美’审美特征的描述”,杨景生先生是将“流动”品也作为具有“雄浑”风格的阳刚美或是壮美来看待。
朱东润先生在《中国文学史批评大纲》中将阳刚美归为:“《雄浑》《悲慨》《豪放》《劲健》”。
曹顺庆先生认为:“司空图以《雄浑》统冒全篇,故雄浑之美,不限于《雄浑》一品,还包括了《劲健》、《豪放》、《悲慨》等品。
”对《二十四诗品》最有研究的张国庆先生在《诗歌美学》的论文中说:“除《雄浑》外,《诗品》中还有不少品目也论及了壮美(阳刚美)型的艺术风格,其中最突出的是《豪放》和《劲健》”从上面的引论看,具有“雄浑”风格的还有《豪放》《劲健》品是没有争议的。
现在看《流动》品有没有雄浑的特征呢?根据张国庆和赵福全对《二十四诗品》体现的研究,笔者还是将其排除在外。
《二十四诗品》体系的研究是一个较难的问题,到底《二十四诗品》有没有体系?有,体系如何?笔者在此就不涉及此问题了。
《悲慨》在张国庆先生那里单独例举了出来。
张先生在《诗歌美学》一文中说:“在《诗品》中,《悲慨》是很特殊的价值极高的一品。
在《悲慨》品中,作者及其笔下的人物(品目中的主人公)最直接地面对了非常广阔真实的社会人生,最直接地面对了激烈深刻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作者也毫不掩饰地一任胸中激情喷发而出,为之悲苦为之浩叹为之哀伤。
这样的直面广阔社会人生并为之尽倾真情激情,在《诗品》中的确非常罕见,甚至就是唯一的。
不仅如此,《悲慨》同时还极有理论深度和理论价值”正如张先生所说,“《悲慨》是很特殊的价值极高的一品”,有什么样的特殊价值呢?“在《悲慨》品中,作者及其笔下的人物(品目中的主人公)最直接地面对了非常广阔真实的社会人生,最直接地面对了激烈深刻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作者也毫不掩饰地一任胸中激情喷发而出,为之悲苦为之浩叹为之哀伤”这种胸中激情喷发,悲苦为之浩叹,再看看悲慨品:大风卷水,林木为摧。
适苦欲死,招憩不来。
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大道日丧,若为雄才。
壮士拂剑,浩然弥哀。
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大风卷水,大道日丧,浩然弥哀,不正是“雄浑”风格吗?只不过悲慨走向的是“喜”的另一面——大悲。
它同样也显示出阳刚的一面。
张先生说到:“《悲慨》之悲剧的产生根源和依据很可能就是晚唐那一幕社会大悲剧和司空图对它的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张先生的这种说法,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上的。
具有较高价值。
三、从“盛唐气象”看“雄浑”风格林庚先生提出的盛唐气象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杨柳提出的盛唐气象是盛唐诗歌所共同表现出来的那种基本风貌,这不正是一种具有“雄浑”风格的体现?在“雄浑”风格中“返虚人浑,积健为雄”(《雄浑》)、“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劲健》),是一种浩然正气,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韩文奇先生提出的盛唐气象是讴歌建功立业的英雄气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高昂明朗的思想感情,雄浑壮大的气势力量。
同样的,其“荒荒油云,寥寥长风”、(《雄浑》)、“巫峡干寻,走云连风”(《劲健》)、“观花匪禁,吞吐大荒”(《豪放》)“天风浪浪,海山苍”(《豪放》)、“持之匪强,来之无穷”(《雄浑》)、“百岁如流,富贵冷灰”(《悲慨》)、“大风卷水,林木为摧”(《悲慨》)等同样能渗透出“盛唐气象”之美。
傅绍良提出的盛世诗人正是从自我生存的小环境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转变中的种种不协和,从而唱出了悲壮而深沉的时代悲音,李中华、陈鹏先生提出的‘盛唐之音’中所寄寓的情感,其中有高亢、自信、雄壮、飘逸,也有低抑、苍凉、孤独与悲怆的提法,具有“雄浑”风格的《悲慨》品“大风卷水,林木为摧。
适苦欲死,招憩不来。
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大道日丧,若为雄才。
壮士拂剑,浩然弥哀。
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的一种体现。
浩然弥哀是一种悲壮、苍凉、孤独与悲怆,“大道日丧,若为雄才”是一种阳刚性的雄壮式的悲慨。
罗立乾提出的“盛唐诗歌构成了盛唐诗歌气势雄浑而深厚的美学风貌”、赵克尧提出的“康向上的风采、恢宏豪宕的气质、雄浑宽远的境界”、袁行霈提出是“大、雄浑、深远、超逸”、师长泰提出的“唐诗歌不仅反映了开、元盛世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也显示了雄壮浑厚的艺术风貌,具有健康、明朗的感情基调”、和张福庆先生提出的:“盛唐气象是对盛唐诗歌的一种共性的概括,盛唐诗歌中那种反映时代精神的雄浑、豪放、刚健、悲壮的具有阳刚之美的美学风格”正是一种“雄浑”风格的展现。
盛唐气象的这些养料,大大丰富了“雄浑”风格的内涵,同时也更加的奠定“雄浑”风格在唐代是一种不可少缺的风格类型。
综上所述,盛唐气象就是一种对唐代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一种建功扬名的入世情怀,这种情怀向唐代的各方面敞开,讴歌英雄气概,呈现雄浑壮大的气势。
这种盛唐气象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就是雄浑的艺术风貌,是雄浑、豪放、刚健、悲壮的雄浑风格美的类型。
对“雄浑”风格在唐代诗诗歌理论中的一种探究就显得有理论的依据。
中国的诗歌在唐代已经发展到了顶峰,这一座高峰中所彰显的是中国诗歌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