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傣族医药学选论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11
民族传统医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中国有56个民族,总人口124261.22万人。
其中,汉族113738.61万人,占91.53%;55个少数民族共10449.0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
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知识的积累,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医药。
中国的传统医学分三个组成部分,首先是中医学。
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
其次是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称为民族医学。
还有一部分既无医学理论体系,又无民族文化背景的民间草医草药,一般称民间医学。
根据近几十年来的发掘整理,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资料约30余种,例如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壮医学、苗医学、傣医学、瑶医学、彝医学、土家族医学、侗医学、朝鲜医学、回回医学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民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得到法律的保护和政策的扶持。
这就要求在发掘、整理、总结、提高民族医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保护各民族人民健康的作用。
目前,民族医药的文献资料逐步得到全面整理,没有文字的民族医药经验也用汉文记录下来并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梳理。
全国现有民族医院157所,共计床位6492张,门诊部359个,藏医、蒙医、维吾尔医都有高等医药院校。
在中国,民族药生产已成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亮点。
藏、蒙古、维、傣、苗、彝6个民族分别有自己的民族药生产。
现有民族药成药的生产企业130多家,允许生产的药品国家标准865个,其中非处方(OTC)200个。
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共18个。
每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药创造和医药知识的积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医药。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传统医学是传统中医学、印度医学及阿拉伯医学等传统医学系统以及多种形式的民间疗法的统称。
”①中国的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学、民族医学和民间医学三个部分。
第一节傣药的起源傣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人口大约120万。
有自己的文字,文字起源长达2500 多年(傣族文学简史记载),后又引用印度的古巴利文字合为老傣文,主要分布于云南的南部和西部。
南部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州的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和思茅地区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江城县西部以及临沧地区耿马县。
西部主要居住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盈江、畹町等县市。
傣族大多居住在海拔500~1300m的平坝,这些地区地质古老,多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具有雨量充沛、高温、湿润、静风之特点,年平均温度21℃左右,土地肥沃,森林茂密,草木葱茏,四季不明,只有冷季、热季、雨季之分。
这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别适合动、植物生长,雨林里动植物生长迅速,四季常青,百花盛开,物种繁多,仅西双版纳就生长着种类繁多的热带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5000多种,占云南全省的三分之一,其中可以药用的有2500多种,脊椎动物530 多种,其皮、肉、内脏、骨、蹄甲、大便、毛发均可药用。
在这样的特殊气候环境下,病菌生长繁殖迅猛,百病丛生,尤以疟疾为盛,傣族人民为了生存、发展和繁衍后代,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与各种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诊疗经验和治病方药,这些医药遗产是傣族人民在与有神论、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逐渐总结积累起来,发展成为以傣医四塔(风、火、水、土)、五蕴(色、识、受、想、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
同时,在与外界的交往活动中,特别是印度佛教的传人,对傣族医药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传教,印度医学自然被傣族人民所接受。
傣民族在继承自己传统医药的基础上吸取了印度医药学、中原中医药学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民族传统医学来充实发展自己的医药学,从而形成现在的傣族传统医药学。
傣族医药文化的起源与贝叶文化关系密切。
据传说,傣族先民将文字刻写在戈兰树叶的叶片上,不仅字迹是清楚的,且不易退变,这种戈兰树叶就是贝叶。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西汉刘向的《说苑》里说“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中国民间也历来有“千年苗民,万年苗药”的说法。
一些苗药更因其独特的疗效,而成为历代地方官朝圣的贡品。
可以说,无论在药材还是在疗法上,博大精深的苗医均可与传统的中医相媲美。
¤天然“药厂”苗药主要分布于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乌蒙山脉、武陵山脉等地区。
其中,我国四大道地药材产区(道地药材指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在材质、使用与疗效上均十分独特的药材)之一的贵州是苗药的发源地。
俗话说“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贵州的药材不仅品种多、药效奇,而且生长在无污染的原生态环境中,这也是苗药神奇疗效的重要保障。
据统计,目前常见的苗药便有1500多种,常用的则有近200种。
苗药命名很有特点,往往包含了药物的特殊功效、外貌、气味等信息,并且有口诀将药材与疗效串联起来。
例如:“爬不得坡,离不开矮陀陀(又名小地黄连、千年矮)”,“上不得坎,离不开倒触伞(又名洋金银藤、黄牛泡)”,“打得一身垮,离不开四块瓦(又名四叶细辛、万根丹)”等。
¤苗医的独门绝技苗医对于疾病也通常以形象生动的词语命名:上肢抽搐如同鹞鹰闪翅的叫“鹞子经”,膝关节红肿、形如猫头的叫“猫头症”……苗医中流传着“病有一百单八症”之说,涉及内、外、神经、骨伤科及各种流行传染病,每一种病症都有特定的名字,因此知其名便如见其病,有时只需了解病名,便可以对症下药了。
苗医在用药上单方很多,一般都是专病专方,对于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有特效。
因为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药厂”,苗医多用鲜药,这也是其诊疗的独到之处。
生如夏花诞生于雪域高原的藏医,天生就有得天独厚的资本。
由于在肝胆、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妇科等疾病方面疗效显著,藏医已成为全世界医学关注的焦点。
而堪称珍宝的藏地药材,便是成就藏医传奇的关键。
¤最高大的“聚宝盆”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是藏药的摇篮与主产地,现代藏药应用的地域,除了西藏外,还包括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和自治县。
傣族和其他民族医药学一、傣医学的形成与基本理论傣族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傣医药学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医药学和贝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傣医药在本民族医药实践基础上,一是吸收了部分汉族中医药学理论,二是通过南传上座部佛教吸收和发展了古印度医学理论而形成。
傣族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凝聚着傣族人民的聪明智慧。
千百年来,傣族医药为傣族人民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
傣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以'四塔'、'五蕴'为理论核心的傣医药学,并在诊断、治疗及制药等方面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傣医学将本民族医学与汉族中医学、印度医学三者相融合提出'四塔'、'五蕴'学说,用来解释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以及指导临床用药。
'四塔'、'五蕴'二词原为佛学概念术语,傣医学吸收佛学中的有关理念使之成为傣医学理论核心。
'四塔'是傣语'塔都档细'的简称,四塔是指风(佤约塔)、土(巴塔维塔)、水(阿波塔)、火(爹卓塔)。
'塔'的意思是有界别、种类。
佛学认为,风、土、水、火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四种基本物质。
傣医学认为这四种物质也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元素。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这四种物质在体内保持相对平衡,当这四种物质在体内失去平衡就会出现疾病。
傣医学认为,体内水分过多人就浮肿,体内火盛人就会发热,四肢震颤是由体内的风引起,人感觉寒冷是体内土过多。
傣医学引入佛学中五蕴概念说明人体精神现象与机体生理的关系。
傣语称'五蕴'为'夯塔档哈','蕴'有蕴藏之意。
'五蕴'即色蕴(鲁巴夯塔)、识蕴(维雅纳夯塔)、受蕴(维达纳夯塔)、想蕴(先雅纳夯塔)、行蕴(山哈纳夯塔),是蕴藏于体内的五种因素。
色蕴指人体外在表象,即人体形状、容颜及精神状况。
识蕴指人对外界事物的识别能力。
傣族医学理论体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带,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而有一部分地区则气候炎热,气温高,湿度大,所以许多热带传染病和流行病的发病率较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里,勤劳勇敢的傣族人民与其他边疆少数民族人民一道,在长期与各种疾病的斗争中,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并用自己的文字记载下来,即“挡哈雅”一医学手稿,而流传至今,为后人挖掘、整理、研究和发展傣族传统医药留下了丰富的、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被称为“植物王国”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为傣族传统医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这些物质基础加上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成为了傣族人民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傣族人民千百年来在与各种疾病的长期斗争实践中,通过不断摸索,对各种疾病的复杂证状进行了反复的探索和研究,掌握了一些疾病的防治规律,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渐丰富了对各种疾病的认识。
并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医药理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医药体系,对边疆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傣族传统医药基础理论的内容、作用,以及临床应用如下述。
一、人体、自然与风、火、水、土的关系人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佤,不可分割的联系,傣族传统医药学理论认为:风(傣语为佤约、今为“拢”)、火(傣语为爹卓、今为“怀”)、水(傣语为阿波、今为“南”)、土(傣语为巴他维、今为“拎”)是构成自然界物质的四种基本元素,人体生命的构成也离不开这四种基本物质,或者说是四种基本元素。
人体健康无病,就必须保持风、火、水、土四种物质元素的平衡关系,这里面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是人体内风、火、水、土四种物质的相互平衡关系;二是人体内的风、火、水、土四种物质与自然界的风、火、水、土四种物质的相对平衡和协调关系。
如果这两种平衡关系中任何一种物质失调,或与其他物质元素失去平衡关系,人体就会生病。
所以,自然界里的风、火、水、土保持了相对的平衡关系,那么气候就正常,万物也顺利生长,如该下雨时就下雨,该热的时候就热,该冷的时候就冷,这样就划分出了水源充足的雨季,气候温暖的或炎热的夏季,气候寒冷的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