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20I型改性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38.25 KB
- 文档页数:5
AC-20型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一、配合比设计依据1、JTJ 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2、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3、JTG F40-2004《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4、《国家高速公路网连霍高速(G30)西安至宝鸡改扩建工程路面施工技术指南》(2010年4月)AC-20型沥青混合料集料级配范围表一6、混合料的技术指标二、沥青拌和楼热料仓试验1、5#热料仓②毛体积相对密度:2.804表观相对密度:2.8362、4#热料仓②毛体积相对密度:2.796表观相对密度:2.8353、3#热料仓4、2#热料仓②毛体积相对密度:2.772表观相对密度:2.8204、1#热料仓②表观相对密度:2.768毛体积相对密度:2.6785、矿粉自产。
矿粉干燥、洁净、无团粒结块,其技术指标经检测符合规范要求。
结果如下表:6、沥青中面层AC-20采用90#A级沥青,其技术指标经检测均符合规范要求,试验结果如下:90#A级沥青技术指标7.高模量剂参量为混合料的0.6%三、AC-20型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矿料级配设计生产配合比矿料级配合成:沥青拌和楼根据选定的目标配合比矿料级配进行流量测试,待各种集料供求达到平衡后,试验室分别取沥青拌和楼二次筛分后各热料仓集料进行筛分,根据各热料仓筛分结果,依据目标配合比级配合成生产配合比矿料级配经设计调整后,确定AC-20型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中各热料仓矿料的用量比例为:5#热料仓:4#热料仓:3#热料仓:2#热料仓:1#热料仓:矿粉:=15::29:19:5:28:4,合成级配符合规范要求,沥青混合料矿料合成级配计算表如图1:四、沥青混和料性能验证汇总表沥青混和料性能验证汇总表同时,根据最佳油石比4.5%以及生产配合比选定的各热料仓矿料的用量比例制作试件进行试验(抗剥落剂掺量为沥青用量的4‰),分别检验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抗水损害性能等各项技术指标,结果均符合规范要求。
AC-20沥青混凝土沥青路面生产配合比设计一、概述根据设计文件要求,结合规范及目标配合比,对我项目使用的AC-20沥青混凝土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
二、设计依据: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3、《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4、《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5、设计图纸要求三、生产配合比设计1、原材产地1)、集料铜川恒益建材有限公司2)、矿粉、0-3mm机制砂铜川达从道建材有限公司3)90#A道路石油沥青新疆克拉玛依炼油厂2、生产配合比设计过程拌和站按目标配合比设计确定各档集料的比例,经冷料仓给料、干燥筒混合加热、二次筛分、各热料仓取样筛分、合成级配、确定各热料仓的材料比例,根据目标配合比确定的最佳油石比取4.45%的油石比基础上分别制备马歇尔试件、进行马歇尔物理及力学性能指标检验、确定出生产配合比最佳沥青用量及各仓集料的最佳配合比。
根据各热料仓矿料的筛分结果确定合成级配曲线,经过试配AC-20型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各热料仓矿料比例为1#仓:2#仓:3#仓:4#仓:矿粉=28%:5%:25%:38%:4%,其合成级配能够满足设计级配要求。
3、AC-20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
筛分及合成级配1004、最佳油石比确定经过马歇尔最佳油石比试验(试验结果见相应试验记录)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中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以及按设计的矿料级配组成,依据目标配合比确定的最佳油石比取4.45%为基础做马歇尔试件,分别测定其马歇尔指标,其试验结果见下表:5、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选定图沥青最佳用量计算OACmin=4.25,OACmax=5.15a1=4.35, a2=4.35, a3= 4.3, a4= 4.7OAC1=4.4,OAC2=4.7最佳沥青用量OAC=4.4,最佳油石比4.6.6、结论上述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AC-20型级配生产配合比为1#仓:2#仓:3#仓:4#仓:矿粉=28%:5%:25%:38%:4%,油石比为4.6 %。
AC-20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设计一、设计依据1、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交通部《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H20—2007);3、交通部《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4、交通部《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5、交通部《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6、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7、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二、AC-20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应符合下面的规定三、材料要求1.沥青下面层采用优质AH-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其技术要求见下表。
AH-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2、粗集料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石灰岩。
沥青下面层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3.细集料沥青面层细集料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杂质.沥青面层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沥青面层细集料规格4.矿粉矿粉采用石灰岩碱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等杂质应除净。
矿粉要求干燥、洁净,禁止使用回收粉尘。
沥青面层矿粉质量技术要求四、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的标准AC-20热拌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如下)五、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设计1、确定各矿料的组成比例从施工现场分别取各类矿料进行筛分,用计算机或图解计算各矿料的用量,使合成的矿质混合料级配符合要求,使矿质混合料级配曲线接近一条顺滑的曲线,其中特别使0.075mm、2.36mm、4.75mm的筛孔通过量控制接近标准级配的中值。
2、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AC-20目标配比中各矿料的含量,进行冷料仓调配,使之符合进料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调试。
各冷料仓进料比例如下:仓号集料名称进料比例(%)4 10-25mm碎石 243 5-10mm碎石 282 3-5mm碎石 141 0-3mm石屑 31外加矿粉:3%3、确定沥青的最佳油石比用计算的矿料组成采用的油石比范围,按0.5%间隔变化,取五个不同的油石比,用试验室小型拌合机拌制沥青混合料,制备五组马歇尔试件。
收稿日期:2004204206.作者简介:程英伟(19732),女,讲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430063).AC -20I 型级配沥青混合料的集料级配程英伟1 汤 捷2(1.武汉理工大学 交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2.武汉王家墩商务区建设投资公司,湖北 武汉 430015)摘 要: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结合几种A C 220I 型级配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实测数据,讨论了Superpave 级配图中混合料级配曲线与高温稳定性的关系.结合Superpave 的限制区和控制点理论提出A C 220改进型级配,并给出其合理的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的推荐值.关键词:A C 220I 型级配; 沥青混合料; 高温稳定性; Superpave 级配图; A C 220改进型级配中图分类号:TU 5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037(2004)0320058203 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典型的流变性材料,其强度和劲度模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夏季高温时,在重交通的重复作用下,轮迹带会逐渐形成车辙,车辙是高等级沥青路面的主要破坏形式之一.目前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分析,大都借助于试验的方法,如马歇尔稳定度试验及车辙试验等[1].A C 2I 型级配沥青混合料因为其密实度高、水稳性好,被广泛用于道路的中、下面层.如A C 220I 型级配沥青混合料(以下简称A C 220I 型)就常用于中面层,但现在常用的A C 220I 型高温稳定性不足.矿料的级配组成是影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据国外研究的经典说法,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能力有60%依赖于矿料级配的嵌挤作用,沥青混合料的粘结性能只有40%的贡献[2].作者试图结合美国现行Sup erp ave 设计体系的研究成果,根据试验实测数据,寻找提高A C 220I 型高温稳定性的途径.1 几种AC -20I 型级配组成美国现行Sup erp ave 设计体系的精华之一就是集料组成,它引入限制区和控制点的概念,打破了中值级配的传统思想,提出级配选择的概念.Sup erp ave 体系要求级配要满足一个宽的范围标准,初选三种级配结构,进行特性评价后确定设计级配[2].作者在A C 220I 型规范级配范围内,选择了级配2、级配3和级配4三种符合Sup erp ave 设计体系限制区和控制点要求的级配(表1),表中同时列出了A C 220I 型规范中值级配(级配1)和规范级配范围[3].表1 4种AC -20I 型级配组成各筛孔的通过率 (%)筛孔 mm级 配1234范围26.50010010010010010019.00097.596.597.59595~10016.00082.580837575~9013.2007167726262~809.5006257625252~724.7504845484238~582.3603732372928~461.1802722302020~340.6002116.5211515~270.3001513151110~200.1501091166~140.07565644~8 Sup erp ave 219的限制区和控制点如表2[2],4条级配曲线在Sup erp ave 级配图(0.45次方级配图)上展示如图1.在图1中,原点至最大集料尺寸的连线为最大密实线;4个级配都在控制点内,但级配1进入了禁区;级配2是A C 220I 型范围内符合Sup erp ave 219要求的中间级配;级配3是A C 220I 型范围内符合Sup erp ave 219要求的偏细级配,它避开限制区偏上通过;级配4是A C 220I 型范围内符合Sup erp ave 219要求的偏粗级配,它避开限制区偏下通过.在我国常用的半对数坐标图中,几条级配曲线都处于A C 220I 型级配中值线与下限值线之间.第21卷第3期2004年9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学 报(城市科学版)J.of HU ST.(U rban Science Editi on )V o l .21N o.3Sep.2004表2 Superpave -19级配控制点及限制区界限筛孔mm控制点通过率(%)最小最大筛孔 mm限制区通过率(%)最小最大25100-2.3634.634.619901001.1822.328.312.500-900.6016.720.72.36023490.3013.713.70.07528---图1 Superpave 级配图2 各级配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采用以上4种级配,通过马歇尔试验绘制曲线得到最佳沥青用量在4.5%左右,统一采用沥青用量为4.5%进行高温稳定性常用各项指标的测定.集料采用石灰岩,沥青为A H 270沥青.按照文献[4],用其中T 070222000规程所述方法成形标准马歇尔试件(Υ101.6mm ×63.5mm 的圆柱体),用T 070622000规程所述方法进行视密度的测定,用T 070922000规程所述方法进行标准马歇尔试验.表3的技术标准为高等级公路A C 220I 型沥青混合料的主要技术标准[5],试验结果满足规范要求.一般认为马歇尔模数越大,车辙深度越小.从马歇尔模数上看,级配2抗车辙能力最好.表3 马歇尔试验结果及马歇尔技术标准指标级配1级配2级配3级配4技术标准沥青用量(%)4.54.54.54.5-视密度 g ·c m -32.3832.3902.3892.386-空隙率(%)4.3064.1304.0214.2903~6矿料间隙率 (%)14.6515.5815.2315.95>13饱和度 (%)70.673.573.673.170~85稳定度 kN14.515.514.913.7>7.5流值 mm 3.543.503.673.562~4马歇尔模数 kN ·mm -14.084.434.063.85- 由于马歇尔模数与车辙深度的相关性不是很好,因此再用相关性较好的车辙试验数据来验证.材料及用量同上,按文献[4]中T 070321993规程所述用轮碾成型机碾压成300mm ×300mm ×50mm 的板块状试件,用其中T 071921993规程所述方法,进行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车辙试验温度60°C ,试验轮压0.7M Pa .规范中规定,高速公路上的中面层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宜大于或等于800次 mm [3],从表4可见,各级配都满足要求,其中级配2及级配4动稳定度较高,表明抗车辙能力较好.表4 车辙试验结果级配代号级配1级配2级配3级配4动稳定度 次·mm-18971305106015043 结果分析从以上试验结果可见,即使同在A C 220I 型规范级配范围内,各级配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也有较大不同,试验结果与Sup erp ave 设计体系的相关理论吻合较好.a .级配1及级配3属于较典型的密实悬浮结构,其中4.75mm 筛孔的通过率较高.按照粒子干涉理论,由于前级密排粗集料受到次级集料的干涉,前级集料被次级集料挤开,不能直接靠拢形成骨架,粗集料悬浮于细集料和沥青胶浆之间,这样结构的混合料具有较高的密实度和较高的粘聚力,但内摩擦角较低,因而高温稳定性较差[2].从试验结果上看也是如此,级配1及级配3的马歇尔模数较小,动稳定度也较小.b .从Sup erp ave 设计体系的理论及图1上看,级配1与最大密实线比较接近,且进入了限制区,属于“驼峰级配”.在大多数情况下,驼峰级配中细砂含量较高,这种级配可能导致混合料软化,使得施工时难以压实且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不足,混合料常具有过小的VM A ,这样的级配对沥青很敏感且极容易塑性化[2].在图1上,级配3紧贴限制区上边缘而且避开了禁区,所以级配3的高温稳定性优于级配1.c .级配2及级配4中,4.75mm 筛孔的累计筛余较大,而4.75mm 以上碎石的含量对集料内摩擦角和混合料的抗永久变形能力有显著的影响.碎石含量越多,内摩擦角及抗永久变形能力越高[6].因此,适当地提高混合料中粗集料的用量(不一定是最粗的部分),对改善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有利[2].沥青混合料中的粗集料相互靠拢,就可使级配由密实悬浮的结构趋向于密实嵌挤的结构方向,从而可明显提高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减·95·第3期程英伟等:A C 220I 型级配沥青混合料的集料级配少或减轻车辙的产生.试验结果也证明,级配2及级配4的动稳定度较高;马歇尔稳定度试验中,级配4所得马歇尔模数偏小,这可能是由于级配4较粗、马歇尔试验中的压实功相对较小,未能充分压实而导致骨架性不够的原因造成的.总之,较粗的级配有较好的抗车辙能力,但不容易控制.因为增加粗集料数量后,施工中可能出现和易性较差且压实较困难等情况,造成空隙率过大,此时反而容易出现车辙,并且级配过粗也会影响高温稳定性[2].d .为增加混合料中的粗集料含量,在0.45次方级配图上,应将级配曲线下部向下偏离最大密实线的方向移动,上部向上偏离最大密实线的方向移动,这样可得到级配2和级配4.对于重交通路面,除了关于限制区和控制点的建议外,在SHR P 报告A 2410中,鼓励混合料设计者将级配通过限制区下方而不是限制区上方,这样能形成更粗的级配和最大强度的集料结构[7].Sup erp ave 设计体系的研究认为,在0.45次方级配图上呈S 型的级配曲线,其骨架性和密实性都好[8].满足了这些条件的级配2和级配4,实测动稳定度较高,证明SHA P 的建议是合理的.还应注意,Sup erp ave 混合料对路面施工时的压实要求比较高[8],因此有必要改进现行的压实工艺以提高压实功,并通过试验路开展实用性研究,寻求合适的压路机组合方式、辗压方式及辗压温度.4 建 议目前,我国大多数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尚无Sup erp ave 法的试验仪器设备和施工经验,可以按Sup erp ave 法的思路选择集料级配,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的马歇尔法的技术指标控制质量.这样既可以结合Sup erp ave 法的先进理念获得具有较理想的抗车辙能力的沥青混合料,又结合我国实际,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a .提出A C 220改进型级配沥青混合料(以下简称A C 220改进型)的级配范围.A C 220I 型级配范围的中值线正处于禁区中部,易发生车辙;A C 220II 型粗料多,容易渗水.以上的试验及分析表明,可以考虑一种级配范围,其集料组成可兼得I 及II 型的优点而避开其缺点.结合试验数据,Sup erp ave 法的限制区和控制点和文献[7],提出A C 220改进型的建议级配范围如表5.该建议在筛孔≤4.75mm 的部分较接近A C 220II 型的中值,且级配范围的上限避开了限制区,不易发生车辙;在筛孔>4.75mm 的部分较接近A C 220I 型的中值,具有较好的密水性.表5 AC -20改进型各筛孔的建议通过率筛孔 mm26.519.016.013.29.54.75通过率 (%)10090~10074~8671~8360~7342~52筛孔 mm 2.361.180.60.30.150.075通过率 (%)26~3414~229~175~113~122~7 注:表中数字下有横线者为严格控制值,其它部分允许有出入.b .对A C 220改进型的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的修正.高等级公路,I 型及II 型沥青混凝土,击实次数双面各75次时的热拌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标准见表6[5].为了便于施工控制时按马歇尔法选择最佳油石比,在此提出A C 220改进型的马歇尔试验各指标的推荐值(表6),有必要对表6作如下说明.表6 马歇尔试验标准及AC -20改进型各指标推荐值类型稳定度 kN 流值 mm 空隙率(%)矿料间隙率 (%)饱和度 (%)残留稳定度(%) 型>7.52~43~6>1370~85>75 型>5.02~44~10>1360~75>70AC 220改进型>7.52~43~513~1565~80>75混合料的体积设计法十分重视对矿料间隙率VM A 的要求,即严格控制沥青体积百分率VA 和试件空隙率VV ,以防沥青不足或过量;Sup erp ave 混合料设计方法最新进展介绍,建议最大VM A 不应超过最小VM A 2%[2],即对于A C 220改进型,建议VM A 为13%~15%.另外因试件成型方法不同,用Sup erp ave 法设计出的级配曲线若用马歇尔指标去衡量,就会显得空隙率太大、饱和度(V FA )不足,在Sup erp ave 法体积性质设计准则中,沥青饱和度标准为65%~80%[2],正好与按规范I 型及II 型沥青混凝土饱和度的中间范围要求相一致,把此作为A C 220改进型饱和度的推荐值应当是合理的.由于试件空隙率VV =(1-V FA )×VM A ,将V FA =65%~80%,VM A =13%~15%代入可得VV =2.6%~5.25%,故取合理的空隙率范围为3%~5%.按照作者提出的A C 220改进型的级配范围及其马歇尔试验各指标的推荐值,可以获得既抗车辙又较密实的中面层混合料级配,其可操作性强且使用效果好.(下转第65页)·0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学 报(城市科学版) 2004年(1):527.[6] 林 宁,梁 波,田村幸雄.高层建筑层风力特性实验研究[J ].振动工程学报,2003,16(4):4092414.[7] Kareem A .M easu rem en ts of p ressu re and fo rcefields on bu ilding models in si m u lated atmo spheric flow s [J ].J .of W ind Engineering and Indu strial A erodynam ics ,1990,36:5892599.I nvestiga tion on the Character istic of W i nd Force TowardTa ll Bu ild i ng w ith Rectangular I n tersectionCH EN J ian 2lan 1 J IN K ang 2n ing 1 YA N G Z i 2song 2 L iang B o1(1.Schoo l of C ivil Eng .&M echan ics ,HU ST ,W uhan 430074,Ch ina ;2.Co llege of C ivil Eng .&A rch itectu re ,Zhejiang U n iv .,H angzhou 310027,Ch ina )Abstract :T he w ind 2tunnel exp eri m en ts w ith p ressu re m easu rem en ts on n ine rectangu lar cro ss 2secti on m odels and base fo rce m easu rem en t by H FBB fo r a square cro ss 2secti on m odel are p resen ted .T h rough analyzing the test data ,the exp erien tial fo rm u la of the Strouhal num bers of rectangu lar tall bu ilding is ob tained .T he cro ss 2co rrelati on in ti m e dom ain ,coherence and p hase in frequency dom ain are also analyzed .Coherence functi on s of along 2w ind and acro ss 2w ind are studied .T he overall base m om en ts are ob tained by syn thesis of local w ind fo rces.Com p arison s are m ade w ith the resu lts ob tained from sen sitive fo rce balances in tw o w ind tunnels and the com p arison s fo r eigh t square and rectangu lar m odels are conducted w ith the co rresponding H FBB m easu rem en t resu lts in U ND database .F inally ,the coherence am ong the base fo rce com ponen ts is discu ssed .Key words :local w ind fo rce ;pow er sp ectra ;coheren t ;p hase ;base w ind fo rce m om en t(上接第60页)参考文献[1] 邓学钧.路基路面工程[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2] 张登良.沥青路面工程手册[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3] JTJ 01429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 ].[4] JTJ 0522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S ].[5] GB 50092296,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S ].[6] 沙庆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及预防[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7] 许志鸿.Superpave 级配范围[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3,(3):126.[8] 高 英.沥青混合料级配类型选择分析[J ].公路,2002,(1):84287.Study of the Stab il ity of AC -20I A spha ltM ixtureCH EN G Y ing 2w ei 1 TA N G J ie2(1.Schoo l of T ran spo rtati on ,W U T ,W uhan 430063,Ch ina ;2.W uhan W angjiadun C .B .D .Con structi on Investm en t Co .L td .,W uhan 430015,Ch ina )Abstract :Study of the stab ility of A C 220I asp halt m ix tu re is very i m po rtan t .T h rough analyzing the test data abou t the stab ility of several A C 220I asp halt m ix tu re ,the relati on betw een grading cu rves in grading draw ing of Sup erp ave and stab ility is discu ssed .B y u sing sup erp ave theo ry abou t restricted zone and con tro l po in t ,the i m p roved A C 220grading and its reasonab le p ropo sal li m it of techn ical p aram eter of M arshall test are raised .Key words :A C 220I grading ;asp halt m ix tu re ;stab ility ;grading draw ing of Sup erp ave ;i m p roved A C 220grading·56·第3期陈建兰等:矩形截面高层建筑风力特性研究。
沥青混凝土(AC-20I)中面层施工方案一、施工路段的位置施工路段位于K0+000-K9+727。
二、主要技术指标1.沥青混凝土中面层AC-20I的生产配合比为:1#仓(19-30)mm:2#仓(11-19)mm:3#仓(6-11)mm:4#仓(3-6)mm:5#仓(0-3)mm:矿粉=5:32:19:10:29:52.沥青用量为4.51%。
三、机械设备及人员组织1、机械配备:德国产ABG-525自动找平铺机台,BW-202AD振动压路机3台,PL-16轮压路机1台,20t自卸车15辆(5辆调配),水车1辆。
2、人员组织: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负责人:测量放线:测工4名试验检测:测工3名施工队长:技工2人四、施工工艺及组织A:施工工艺图B :施工工艺(一) 施工准备1. 下面层交验,符合规范要求2. 施工放样工作完成。
(二) 拌和:沥青混合料的拌和采用意大利产M-260间歇式拌和机拌制,沥青加热温度为150-170℃;矿料温度比沥青温度高10-20℃,矿料干拌时间为10S;为使混合料和均匀,所有矿料颗粒全部裹覆沥青结合料,确定混合料拌和时间45s。
(三)运输:沥青混合料的运输采用10辆20t自卸车运输,为防止温度降低,运料车全部用篷布覆盖;为防止沥青与车厢板粘结,现场安排专人清扫车厢,并在车厢内侧板和底板均匀涂一层油水(柴油与水1:3混合液)。
在拌和站向运输车上放料时,每放一斗混合料挪动一下汽车位置,以减少集料的离析现象。
在卸料过程中,运料车挂空挡,靠摊机推动前进。
运输施工现场温度保持在150℃以上。
(四)摊铺:沥青混合料的摊铺采用德国产ABG525自动找平摊铺机全幅摊铺,铺机采用雪橇式浮动平衡梁控制铺厚度,摊铺机的拼装宽度为11.50米,每侧剩余12.5cm用人工整平。
1.沥青混合料摊铺时温度不低于140℃。
2.松铺系数的确定:通过沥青混凝土中面层试验路的铺筑,得较理想的松铺系数为1.24。
AC-20沥青中面层目标配合比设计十天高速公路H-M02标AC-20沥青中面层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一、设计使用规范、规程及标准1、《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2、《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4、《高速公路路面施工技术指南》。
5、国家高速公路十堰至天水联络线陕西境内安康至汉中公路路面工程施工招标文件。
二、原材料情况1、沥青:采用壳牌A级90号道路石油沥青改性为SBS(I-C)改性沥青,各项指标均符合技术指南及规范要求如下表;2、矿质材料:①粗集料:采用西乡清泉石料厂生产的石灰岩碎石,粘附性5级,规格为19~26.5mm、9.5~19mm、4.75~9.5mm、2.36~4.75mm。
②细集料:采用西乡清泉石料厂生产的机制砂,规格0~2.36mm③填料:采用沥青拌合站石灰岩磨细矿粉。
三、矿质混合料级配组成根据组成材料筛分试验结果,经试配最后确定一组级配,各种材料比例为19~26.5mm、9.5~19mm、4.75~9.5mm、2.36~4.75mm:0~2 .36mm机制砂:矿粉=6:33:23:9:26:3,详见矿料级配设计计算表。
四、马歇尔试验1、计算矿料的合成毛体积密度γsb及合成表观相对密度γsaγsb=100/(6/2.708+33/2.708+23/2.701+9/2.688+26/2.672+3/2.713)=2.695γsa=100/(6/2.729+33/2.735+23/2.729+9/2.725+26/2.718+3/2.713)= 2.727 2、预估适宜的油石比Pa根据以往经验预估适宜的油石比P a= 4.0P b= P a/(100+ P a)×100=4.0/(100+4.0) ×100=3.853、以预估的油石比为中值,按0.5%间隔,取5个不同的油石比分别成型试件,采用表干法测定毛体积相对密度。
AC-20沥青混凝土中面层目标配合比说明1、依据规范和要求《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2、原材料检测及试验2.1 粗集料:采用双田徐细良采石场石灰岩自行生产,规格有10-20mm、5-15mm、3-5mm三档石料。
2.2粗集料试验项目及结果:试验项目包括水洗法筛分、密度、压碎值、针片状含量、含泥量、磨耗值、对沥青的粘附性。
试验结果见附表。
2.3细集料:石屑采用双田徐细良采石场自行生产的0-3mm石屑。
2.4细集料试验项目及结果:试验项目包括水洗法筛分、砂当量、密度。
试验结果见附表。
2.5矿粉:采用塔前山下边村矿粉厂生产的矿粉。
2.6矿粉试验项目及结果:试验项目包括水洗法筛分、密度、亲水系数、含水量。
试验结果见附表。
2.7水泥:采用丰城矿务局水泥厂生产的赣丰牌P.O32.5水泥。
2.8水泥试验项目及结果:试验项目包括水洗法筛分、密度。
试验结果见附表。
2.9沥青:采用江西路安特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SBS改性沥青。
2.10沥青试验项目及结果:试验项目包括针入度、5℃延度、软化点、密度。
试验结果见附表。
3、沥青稳定碎石矿料级配的确定根据代表性集料筛分结果,求解各种规格集料的掺配比例,掺配曲线依据规范要求, 4.75mm、0.075mm筛孔孔径通过率为规范要求的中值,其他各筛孔通过百分率均接近中值,曲线成S型且没有明显的驼峰。
矿料合成结果见表1,各档矿料的组成比例见表2表2 各档矿料的组成比例4、预估沥青稳定碎石最佳油石比计算矿料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γsb=2.693。
根据P a=P a1*γsb1/γsb(P a为预估的最佳油石比,P a1为已建类似工程沥青混合料的标准油石比为4.4%,γsb1为已建类似工程集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2.693),得出预估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P a为4.4%。
沥青AC-20目标配合比设计书1 概述本次AC-20沥青混合料室内配合比设计参考施工图设计文件并依据我国《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以下简称“规范”)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以下简称“规程”)的要求进行了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
2 材料依据设计要求,进行了集料性质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1)、矿粉性质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2)、沥青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3)。
3 设计级配选择3.1 初选级配依据设计方法,在选择集料结构时,以4.75mm通过率为关键性筛孔,选用粗、中、细三个级配,选择三个级配的初试沥青用量,制作马歇尔试件,根据试验结果计算出这三个级配的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VV)、矿料间隙率(VMA)、沥青饱和度(VFA)、稳定度、流值等体积指标和力学指标。
AC-20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见表3-1,各种集料的筛分试验结果、三种试验级配的矿料比例及三种试验级配各筛孔尺寸矿料通过率明细见表3-2。
3.2 试验级配的评价根据初始沥青用量___%进行室内拌和三种级配。
采用马歇尔成型试件方法,成型试件温度___℃。
初始沥青用量三种试验级配马歇尔试验结果汇总于表3-3。
表3-3 三种试验级配马歇尔试验结果汇总表依据表3-3的评价指标分析,可以得出级配______满足规范设计要求,级配______不满足规范设计要求,结合实际应用经验,本次配合比设计选择级配_____为设计级配。
3.3 确定设计级配的最佳沥青用量设计级配确定后,采用沥青用量3.4%、3.7%、4.0%、4.3%、4.6%,成型试件温度___℃,分别制作马歇尔试件,试验结果见表3-4。
由表可知OAC1=____%,OAC2=____%,所以OAC=____%,最佳沥青用量取用____%。
3.4设计结果表3-5 最佳沥青用量沥青混合料体积性质通过表3-5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得出:级配____为设计级配,配合比比例为0-5料:5-10料:10-20料:矿粉=___:___:___:___,最佳沥青用量取用_______%。
黔西南州南下交通工程检测试验检测报告编号:LQHHL-2014-004兴仁县西池棚户区改造工程安置核心区道路及平场公路工程试验报告样品名称:AC-20沥青底层配合比检验类别:委托试验委托单位: 荣慧建筑试验单位: 黔西南州南下交通工程检测批准日期:2014年8月20日一、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组成设计1、技术标准AC-20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技术标准,参照亚雪公路《施工图设计》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JTG F40-2004的有关规定执行,具体如下:2、AC-20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标准马歇尔稳定度试验试验方法采用《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的相应规定。
试验设备:马歇尔电动击实仪、数显马歇尔稳定度测试仪、恒温水浴及其相应设备。
试验结果见下表:3、确定最佳油石比①、相应于密度最大值的油石比为a1,则a1=4.4%;②、相应于稳定度最大值的油石比为a2,则a2=4.3%;③、相应于规定空隙率围中值的油石比为a3,则a3=4.2%;以上三者的平均值做为最佳油石比的初始值OAC1,则OAC1=1/3(a1+a2+a3)=4.3%。
各项指标均符合1项技术标准的油石比最小值OAC min=4.1%,最大值OAC max=5.15%,其中值为OAC2,则OAC2=1/2(OAC min+OAC max)=4.63%,取OAC1、OAC2的中值OAC=1/2〔OAC1+OAC2〕=4.465%。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JTG F40-2004第87页B.6.4条的规定及经验确定最佳油石比为4.4%。
采用最佳油石比,进行标准马歇尔稳定度试验,结果如下:按最佳油石比制作马歇尔试件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在60℃水中浸水48h后测定试件的稳定度MS1=5.7KN,计算试件的浸水残留稳定度为MS0=MS1/MS=5.7KN/6.89KN=83%>80%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JTG F40-2004中关于残留稳定度技术指标的规定。
ac20沥青混凝土配合比AC20沥青混凝土配合比引言:AC20沥青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路面材料,其配合比的合理性对于保证路面的强度和耐久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AC20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则以及配合比中各组分的作用。
一、AC20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AC20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沥青含量、骨料粒径和配比的合理性等。
下面是AC20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几个原则:1. 沥青含量:AC20沥青混凝土的沥青含量一般控制在4%~5%之间。
过高的沥青含量会导致沥青膜流失,过低的沥青含量则会降低路面的柔性和抗裂性。
因此,在配合比设计中要注意控制沥青含量的合理范围。
2. 骨料粒径:AC20沥青混凝土采用的骨料主要包括粗骨料和细骨料。
骨料的粒径分布对于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粗骨料的粒径应控制在5mm~20mm之间,细骨料的粒径应控制在0.075mm~5mm之间。
3. 配比合理性:AC20沥青混凝土的配比要考虑沥青和骨料之间的黏结性。
一般来说,沥青和骨料的黏结性越好,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就越高。
因此,在配比设计中要注意控制沥青和骨料的比例,使其达到最佳黏结状态。
二、AC20沥青混凝土配合比中各组分的作用AC20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中包含沥青、粗骨料、细骨料和填料等多个组分,各组分的作用如下:1. 沥青:沥青是AC20沥青混凝土的胶凝材料,起到黏结骨料的作用。
同时,沥青还能够提供混凝土的柔性和抗裂性,使路面具有较好的耐久性。
2. 粗骨料:粗骨料主要负责承受交通荷载,提供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
粗骨料的选择要考虑其硬度和强度等因素,以保证路面的抗压性能。
3. 细骨料:细骨料主要填充在粗骨料之间,起到填充和增强的作用。
细骨料的选择要考虑其颗粒形状和表面性质等因素,以保证沥青和骨料之间的黏结性。
4. 填料:填料的作用是填充沥青和骨料之间的空隙,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稳定性。
填料的选择要考虑其颗粒形状和大小等因素,以保证填充效果的良好。
***高速公路改建工程AC-20沥青混凝土生产配合比设计***高速公路改建工程工地试验室AC-20C沥青砼生产配合比设计一、设计依据1-1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1-2、《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
1-3、《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1-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1-5、“海文高速公路改建工程”施工图设计。
二、设计过程2.1原材料本次试验所用集料产地为蓬莱顺达料场,矿粉产地为澄迈财林矿粉厂,水泥为天涯牌PC.32.5水泥,沥青为SBS(I-D)改性沥青。
依据要求进行了各种集料的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1)、沥青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2)。
沥青性能指标表2-22-2、各热料仓集料筛分结果筛分结果见表2-32.3沥青混合料级配要求AC-20C沥青混合料级配要求见表2-4。
AC-20沥青混合料级配要求2.4 矿料级配合成a)根据江苏交科院技术服务组提供的目标配合比调节各冷仓供料比例,进料速度使各热料仓的材料供需大致均衡。
b)对二次筛分后进入各热料仓的热料取样进行筛分(筛分结果见表2-5)。
结合各热料仓的实际进料比例通过反复试算、试拌、实测,确定各料热料仓的材料比例,供拌和楼控制室使用,最终得出生产配合比的各集料比例:1号仓热料(16-22mm):2号仓热料(11-16mm):3号仓热料(6-11mm):4号仓热料(3-6mm):成5号仓热料(0-3mm):矿粉:水泥=22:21:18.5:10:25:2:1.5,其合成级配如图2-1各热料仓集料筛分结果图2-1 AC-20沥青矿料级成级配图2.5马歇尔试验取目标配合比设计最佳沥青用量±0.3%三个沥青用量进行马歇尔试验。
试验结果见表2-6。
马歇尔试验结果表2-6注:*要求空隙率4、5、6所对应的VMA最小值分别为12、13、14,当空隙率不是整数时,由内插确定要求的VMA最小值。
SBS改性沥青混合料AC-20配合比设计步骤SBS改性沥青混合料AC-20配合比设计步骤1、经试验确定SBS改性沥青和集料的各种特性:改性沥青:三大指标、密度(老化、弹性恢复、黏附性需附在配合比内)集料:石灰岩碎石粗集料1#(19~26.5)mm、2#(9.5~19)mm、3#(4.75~9.5)mm、4#(2.36~4.75)mm;机制砂细集料5#(0~2.36)mm:吸水率、表观相对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筛分矿粉:筛分、密度、亲水性、液塑限2、选择一组合成级配进行配合比设计3、以0.5%间隔变化油石比,3.5%、4.0%、4.5%、5.0%、5.5%制备试件。
5组马歇尔试件结果汇总:对应油石比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空隙率VV、沥青饱和度VFA间隙率VMA、稳定度MS、流值FL、粉胶比、沥青膜厚度(最大理论相对密度采用计算法;粉胶比0.6~1.6 ;沥青膜厚度6~9um)4、绘制油石比与毛体积相对密度、空隙率VV、沥青饱和度VFA、间隙率VMA、稳定度MS、流值FL的关系图。
5、确定最佳油石比:初始值1(OAC1)、初始值2(OAC2)=(OACmin+OACmax)/2最佳油石比OAC=(OAC1+OAC2)/26、检验最佳油石比下的粉胶比和沥青膜厚度粉胶比FB=P0.075/Pbe Pbe:混合料中有效沥青含量沥青膜厚度DA=(Pbe*10)/(ρb*SA*Ps) SA:矿料混合后的比表面积ρb:沥青25度的密度在最佳油石比下的马歇尔试验结果:毛体积相对密度、空隙率VV、沥青饱和度VFA间隙率VMA、稳定度MS、流值FL、粉胶比、沥青膜厚度7、性能检验试验水稳定性:残留稳定度和冻融劈裂抗拉强度马歇尔稳定度MS、浸水马歇尔稳定度MS1、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MS0未经冻融循环Rt1、冻融循环Rt2 、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高温稳定性检验:车辙试验8、结论油石比:4.3% 掺配比例毛体积相对密度粉胶比沥青膜厚度。
亚雪公路G015线至滑雪场段C16标段AC-20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报告编制单位亚雪公路C16标段项目经理部负责人年月日编制年月日审核年月日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二OO七年六月总说明一、工程概况亚雪公路G015线至滑雪场段,连接着绥满高速公路和亚布力滑雪场,是一条重要的旅游线路。
亚雪公路起于K4+500即亚布力管理所门前,经景阳村、尚礼村、红房子村、青山村至青云滑雪场场部终点K24+965,路线全长20.465km,原有公路为单幅两车道二级公路,原有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亚雪公路G015线至滑雪场段改扩建工程C16标段,承担全线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任务,设计上加宽部分路面为两层沥青混凝土,上面层为厚6cm密级配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上面层为厚5cm改性沥青密级配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旧路部分半幅铺筑AC-20密级配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将双向路拱找成单向路拱后,用AC-16改性沥青混凝土罩面,全线平均厚度为7.8cm。
全线密级配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设计用量为12873立方米,改性沥青密级配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设计用量为18000立方米。
AC-20密级配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各种单质材料的选定、配合比的组成设计严执行亚雪公路《施工图设计》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技术标准,采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及配合比设计,具体结果如下:二、单质材料的技术指标1、沥青根据亚雪公路《施工图设计》的要求,下面层AC-20密级配中粒式沥青混凝土采用110号A级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经过我们的对比检测最终确定使用辽宁盘锦北方沥青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AH-110沥青,其技术指标如下:重交通量道路石油沥青技术指标对照表从上表可以看出,辽宁盘锦北方沥青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AH-110石油沥青其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图纸及规范的要求。
2、粗集料粗集料应选用锤式破碎机生产的机轧碎石,以保证骨料的质量。
附件国道主干线广州绕城公路东段(珠江黄埔大桥)高速公路中面层AC-20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广州珠江黄埔大桥路面工程技术咨询项目部二〇〇七年八月国道主干线广州绕城公路东段(珠江黄埔大桥)高速公路中面层AC-20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试验人员:黄涛王钊刘煜曾俊标关志深报告编写:黄涛王钊袁万杰报告审核:孙长新广州珠江黄埔大桥路面工程技术咨询项目部二〇〇七年八月目录说明 (1)一、原材料试验 (3)1.沥青试验 (3)2.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试验 (3)3.集料试验 (3)4.矿粉试验 (5)二、AC-20型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设计 (6)1、中面层方案Ⅰ——“AC-20设禁区、控制点” (6)2、中面层方案Ⅱ (11)3、中面层方案Ⅲ (16)三、AC-20型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试验结果汇总表 (23)四、AC-20型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推荐方案 (24)说明一、设计依据1.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2.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3. 《公路工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4.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5. 广东省交通厅粤交基函[2003]299号《关于加强我省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路面质量管理的通知》(2003.3)6. 广东省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粤交监督[2002]106号《关于要求进一步加强沥青混凝土路面原材料及配合比质量管理的通知》(2002.5)7. 国道主干线广州绕城公路东段(珠江黄埔大桥)两阶段施工图设计及修编二、设计内容1. 按《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对原材料的各项物理力学指标进行试验并判断材料的性能;2. 按集料的筛分结果,并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对AC-20型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范围的要求,对其进行矿料组成设计,提出三个设计方案;3. 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的规定,分别对AC-20型沥青混凝土三个设计方案进行马歇尔试验,并确定出最佳用油量;4. 依据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分别对AC-20型沥青混凝土三个设计方案进行60℃和70℃的车辙试验;5. 依据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分别对AC-20型沥青混凝土三个设计方案进行水稳定性试验;6. 依据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分别对AC-20型沥青混凝土三个设计方案进行渗水试验。
AC20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报告一、引言AC20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常用于路面铺设的材料,具有较好的抗裂性和抗变形性能。
为了确保AC20沥青混合料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具备稳定的性能和寿命,需要进行合理的配合比设计。
本报告将从沥青粘结剂、骨料、稳定剂和添加剂等方面综合考虑,提出一种合理的AC20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二、沥青粘结剂的选择三、骨料的选择和配合比骨料在混合料中起到提供强度和稳定性的作用。
为了获得较好的耐久性和稳定性,需要选择合适的骨料类型和粒径配合比。
在本次设计中,选择玉石骨料、砂石骨料和碎石骨料作为AC20沥青混合料的三种骨料类型。
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骨料的粒径配合比。
四、稳定剂的选择和配比稳定剂是为了提高AC20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调节混合料强度和变形性能。
在本次设计中,选择抗剪稳定剂作为稳定剂,并进行适当的配比。
五、添加剂的选择和配比添加剂可以改善混合料的性能和工艺性能,提高AC20沥青混合料的耐水性、抗老化性和抗应力软化性。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添加剂的选择和配比。
六、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根据前述的沥青粘结剂、骨料、稳定剂和添加剂选择结果,进行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根据使用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沥青黏度或回弹值、最佳骨料配合比、最佳稳定剂配比和最佳添加剂配比。
综合考虑混合料的强度、变形性能和耐久性,确定最终的配合比。
根据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结果,撰写本次设计的配合比设计报告。
报告包括设计目的和要求、设计原理和方法、选择的沥青粘结剂、骨料、稳定剂和添加剂等,以及具体的配合比设计结果。
报告还可以包括对配合比设计结果的分析和评价,以及进一步的优化建议。
八、结论AC20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是确保混合料在使用过程中具备稳定性和耐久性的基础。
通过综合考虑沥青粘结剂、骨料、稳定剂和添加剂等因素,可以得出合理的配合比设计结果。
本次设计的配合比设计报告提供了设计的目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具体的配合比设计结果,对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速公路AC20Ⅰ(SUPER19)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一、配合比设计依据及说明 1、试验方法⑴《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058-2000);⑵《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⑶《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 ⑷《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
2、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本次目标配合比设计依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及《驻信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细则》,并参照美国Superpave 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采用双面75次,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技术指标见表1。
3、沥青混合料体积参数的计算按试验规程测定粗、细集料的表干密度、毛体积密度和表观密度,矿粉的表观密度,沥青的密度。
按试验规程测定马歇尔试件的毛体积密度和表干密度,采用表干法。
⑴理论最大相对密度γt 计算bb n n bt r P r P r P r P P r +++++=2211100式中:P b ——油石比,%γb ——沥青的相对密度,g/cm 3γ1……γn 矿料对水的相对密度,g/cm 3;一般采用粗细集料的毛体积密度与表观密度的平均值及矿粉的表观密度。
P1……Pn 各种矿料占矿料总质量的百分率,%⑵矿料全体的相对密度γmnn m r P r P r P r +++=2211100⑶矿料间隙率(VMA )(%)()1001001001⨯⎪⎩⎪⎨⎧⎭⎬⎫⨯+⨯-=m b sp r P r VMA式中:γsp ——试件密度,g/cm 3;一般采用试件的毛体积密度。
⑷试件的空隙率V a (%)1001⨯⎪⎪⎭⎫ ⎝⎛-=t spa rr V ⑸沥青体积率V b (%)a b V VMA V -=⑹沥青饱和度VFA (%)VMAV VFA b=4、试验说明由于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受施工工艺、原材料规格及组成的影响很大,因此,本次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成果只能作为参考,各施工单位必须针对现场实际的原材料情况,重新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