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是中国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研究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教材分为七个单元,内容涵盖了古代文学经典、现代文学作品和写作技巧等方面。
二、教材特点1. 多元文本:本教材不仅包含了古代文学经典如《红楼梦》、《论语》等,还涵盖了当代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文章。
通过多元文本的选取,旨在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知识延伸:每个单元都设置了相关的延伸知识,如文言文赏析、写作技巧等。
通过延伸知识的引入,帮助学生巩固研究内容,培养综合语文能力。
3. 强调实践应用:教材注重实践应用,通过写作训练、朗诵、演讲等形式,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三、教材内容分析1. 单元一:古代文学经典赏析该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论语》等的赏析和研究。
通过研究古代文学经典,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提高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2. 单元二: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该单元选取了多篇现代文学作品,如《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现代文学的特点和主题。
通过研究现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拓宽视野,提高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理解能力。
3. 单元三:写作技巧训练该单元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教授写作技巧和范文指导,引导学生撰写不同类型的作文。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4. 单元四:诗词鉴赏与写作该单元引导学生研究和鉴赏古代诗词,并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通过研究古代诗词和创作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5. 单元五:现代阅读经典与写作该单元选取了多篇现代经典作品,如《小兵张嘎》、《小燕子和小蛇》等,通过阅读和写作训练,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文学的表达方式和主题思想。
6. 单元六:多媒体语言文化艺术该单元引入了多媒体语言文化艺术的内容,通过观看电影、音乐和艺术作品等,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送友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送友人》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第二首古诗。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此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鉴赏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李白的这首送别诗意蕴深刻。
鉴于此,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从而引导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生情。
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反复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2.在“读、诵、品”的过程中,识诗之形,悟诗之境。
3.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提升语文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领悟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五、教法学法教法:情境体验、反复朗读感悟、学法指导、信息技术辅助学法:圈点批注、合作探究六、教学过程(一)多样诵读,入情入境1.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名家辈出,佳作如林,中国诗歌如同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
今天老师随意撷取两朵给大家欣赏。
请看(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熟悉吗?喜欢吗?我们为什么不来读一读呢?(生齐读)真不错!大家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点了吗?(都是李白所写,都是送别诗)2.简介送别诗:古时候道路崎岖难行,交通不便,亲友别后再会难期,就连李商隐都发出了“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慨叹。
所以古人更重别离,分别之际,备酒践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这类题材的诗作就是送别诗。
代表人物有王维、王昌龄、李白。
李白这位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喜好游历、广交朋友。
在他数以千计的名篇佳作中,更不乏送别诗。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李白,走进他的《送友人》。
(师板书:题目、作者)师边板书边说:我们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要认认真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的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从《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这四篇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从中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并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社戏》是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作品,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灯笼》一文,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
小小的灯笼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而且寄寓了作者赤诚的情感。
“写作”要求“学习仿写”。
仿照学习过的课文或其他课外优秀的文章进行写作,学习它们所运用的体裁、题材、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应对”。
通过假设情景、综合实践等方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如何随机应变、巧妙应对自己所面临的境况,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措施1.反复诵读,加强学生的自我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反复诵读来品味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初步体会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2.联系生活实际,由课本延伸到生活。
本单元通过不同的文体形式,展示了我国丰富的民俗风情,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如图片或视频,展示文章中所提及的民俗风情,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马说》教学设计详案【教材分析】《马说》是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学情分析】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2.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3.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根据背景资料等,理解作者的情感。
【设计理念】从刘备和的卢马的故事导入,引发学生们对千里马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整堂课的设计过程中,“读”贯穿课堂始终,采用“走进文本,读出‘意味’”、“探究内容,读出‘情味’”、“知人论世,读出‘寓意’”、“各抒己见,谈出‘新意’”四个大环节来逐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以及教师的参与,在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情感,合作探究中愉快学习,实现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最终让学生明白当今社会的优越性,并寻找到自我被赏识的途径,最终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短文中“食、见、策、尽”等实词和“其、也”等虚词的用法。
2. 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北冥有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北冥有鱼》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庄子>二则》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作者向我们描述了神奇莫测的巨大鲲鹏的形象,以及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均“有所待”的道理。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可庄子生活在离我们遥远的战国时代,况且庄子的思想深邃玄妙,寓意深远,理解起来难度非常大。
所以,对于本文的学习,不必求之过深,感受到文中的魅力即可。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积累常用文言句式词语,理解鲲鹏的形象特征。
2.通过诵读,理解文章夸张、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领悟“鹏”的文化意义,树立志存高远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鲲鹏的形象特征,树立志存高远的意识。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夸张、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法:1.朗读法:在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从而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大意。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谈话法:以轻松的谈话方式步步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主旨。
学法:1.自读法: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疏通文章大意。
2.阅读品味法:通过反复朗读与细致品味等活动,深入文本,感受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挖掘文章的美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你小时候最先接触到的文学形式是什么?是童话,神话,还是寓言?说到寓言,我们熟知的是西方寓言家伊索,其实中国古代古代先贤庄子也是一位伟大的寓言家!他特别善于用说故事的方法讲道理。
例如:PPT展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齐物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大宗师》井蛙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教材分析作者:张泽都一、教材体系结构本册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不同单元穿插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栏目。
其中现代文单元四个、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按照课程目标来考虑。
二、教材编排及单元分析下面我们将按照单元来加以说明:第一单元,是以民俗为主题的单元。
《社戏》记录了鲁迅在童年时归省平桥村的一段回忆;《回延安》给我们展示了陕北的浓郁风情;《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给我们描绘了安塞腰鼓的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灯笼》则为我们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童年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主要由事理说明文构成。
学习本单元,主要是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第三单元,是以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等为内容的古诗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口味精美的语文,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第四单元是:活动•探究。
本单元,我们将跟随演讲者,走入演讲的现场,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
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撰写演讲稿。
第五单元,以旅游为主题,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浏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第六单元,文言文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
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三、具体内容分析八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内容包括:六个单元的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共24课。
首先,课内阅读与名著导读,本册教材的课内阅读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种,它一方面强调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一方面也体现由教师引导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便于学生自主构建阅读方案,形成阅读能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同步说课稿《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教材分析《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入了四首古诗词,分别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雷震的《村晚》。
这四首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典诗词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典诗词,对诗词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和欣赏诗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对诗词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对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四首诗词,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诗词中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背诵四首诗词,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手法。
2.难点: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欣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诗词朗诵音频,网络资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诗词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李清照的《如梦令》,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时代背景,诗词背景。
3.诗词解析:分析《如梦令》的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4.对比分析:将《如梦令》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交流和思考。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教学之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游记单元,共收入四篇游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单元末又安排了“学写游记”的写作训练。
可见游记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写作则更是本单元的重中之重。
新课标指出“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因此,在教学中在这次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准备采用综合训练、整体发展的方案,强调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完成教学任务注重全面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在指导作文的过程中,按观察、思考、借鉴、总结、实践的程序安排训练。
首先,指导学生运用在前面几节课上学到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去观察生活、观察事物,提前布置好任务;第二运用从习作例文、读写例话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去写自己的生活,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达到寻找写作方法、丰富学生语言的目的。
游记是一种以记叙参观访问、旅途见闻为主要内容的文体,它常常用如诗如画的笔触,引领我们见识奇丽风物,神游名山秀川,让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本单元的作文训练就是要我们写一篇游记,怎样才能写好这类文章呢?这节课就是带领学生寻找游记写作的方法。
八下第六单元备课材料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学习并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了解相关的语言知识。
2. 语言技能: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同时,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4. 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策略,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提高学习效果。
5. 文化意识: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选编了《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四篇课文,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课文不仅具有很高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三、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四、单元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问答、讨论、探究等,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
2.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完整)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目标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3.研究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二、编写意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内容和主题上说,有的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如《北冥有鱼》《大道之行也》等;有的是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反思,如《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等。
《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道遥游》,是全文开头的一小部分。
作者通过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这样一个超现实的形象,阐发了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富有浪漫色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庄子・秋水》,主要由XXX和XXX的辩论组成,既机智敏锐,又轻松闲适;既令人叹服于XXX二人的辩才,又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重点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虽然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实际上对学生的研究也有启发意义。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闻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说》以良马喻人才,认为人オ只有遇到伯乐才能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被埋没。
文章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引人深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茅屋被风雨袭击的遭遇,生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卖炭翁》通过卖炭老人惨道宫使强取豪夺的故事,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角度来说,研究这个单元:首先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
诵读是文言文研究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环节,而诵读的目的正是在于培养语感。
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好的。
其次,要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要学会整理,附上例句,列出表来,此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形,就会一目了然。
《北冥有鱼》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段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本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搜集庄子有关资料,识记庄子简介。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1、品读文本,赏析大鹏的形象。
2、欣赏《庄子》中雄奇瑰丽的想象,了解庄子的志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悟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和睿智哲思。
2、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味。
三、教学重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夸张、想象奇特的特点。
教学难点:领悟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和睿智哲思。
四、教学流程:1、出示“鱼”的古字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依字化形,这是个象形字。
再出示“鲲”,学生读,这是形声字,根据右边的“昆”读出。
(中国字读半边,不怕错上天)2、出示“鸟”的古字,左边再加个“朋”,读什么?3、“鲲”是什么样的鱼?“鹏”又是什么样的鸟?“鹏”即“凤”的古字。
《说文》曰:“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朋为朋党字。
”可见“鹏”左边的“朋”来自它群鸟之王的地位。
一说到“鹏”我们不由想起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清照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毛泽东的“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的《逍遥游》,认识一下“鹏”。
【设计意图】用古字导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紧扣文章的主要形象。
1、学生朗读:(1)学生读去掉标点符号的文章。
先读“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指读,评价,注意停顿、语速,再指读,再齐读。
(2)再读“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而飞”什么意思?这个该怎么读?重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本单元学习重点的文言词汇的含义和用法2、能理解文章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提高翻译句子的能力3、能感悟文章的主题,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4、能熟练背诵本单元学习的古诗文名句5、通过复习提升理解分析简易文言文的能力学习重点1、各类文言词汇知识的积累2、句子的翻译3、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共鸣4、能阅读课外浅显的文言文学法小组合作共同达标学习法展示法预习案学生课前自主复习本单元的文言常识,准备在课上展示(1)(2)(3)3、找出本单元的重点实词解释(重点举例)卷石底以出水尤清冽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横无际涯朝晖夕阴迁客骚人去国怀乡薄暮冥冥把酒临风锦鳞游泳春和景明长烟一空宠辱偕忘野芳发而幽香杂然而前陈者顺林阴翳是进亦忧退亦忧临溪而渔风力虽尚劲呷浪之鳞秋天漠漠向昏黑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落红不是无情物4、找出本单元的一词多义现象的句子(重点举例)以乐可从观以极或则归而乐5、找出本单元的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重点举例)犬牙差互斗折蛇行凄神寒骨先天下之忧而忧百废具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妆而蹇者6、会翻译本单元的重点句子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我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微斯人吾谁与归而城居者未知知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10、从本单元的诗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抄写在下面如:探究案1、通过复习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体会1、自主复习,小组合作,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体会诗文作者的感情(1)《小石潭记》中表现了柳宗元怎样的心境?(2)《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和抱负?(3)被贬至滁州的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太守?(4)袁宏道仅仅是独恋满井的早春之景吗?(5)哪些诗句表现了陶渊明的怡然自得?(6)有人说李白怀才不遇而抑郁消沉,你同意吗?(7)杜甫的胸怀宽广博大,何以见得?(8)岑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现了什么?(9)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什么?2、复习理解本单元的写作方法(1)《小石潭记》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2)《岳阳楼记》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3)知道骈句吗?《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句式有何特点?(4)《满井游记》的比喻巧妙,妙在何处?(5)岑参善于奇思妙喻,体现在哪里?达标案一、各小组展示本组的复习重点,带领大家共同达标分词汇组、句子组、内容感情写法等组二、阅读《卖油翁》,回答后边的问题: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第六单元单元知识解说主备人:刘世忠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教学本单元时,要求学生积累单元的文言实词,把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词和句式,把握它们的用法。
2、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3、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以增强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4、通过多种途经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能知人论世解读经典,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抱负和顽强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主题延伸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是经典作品中的永恒的主题。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
其中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了解古人的品格和志趣,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首先各篇应该逐字逐句地读懂,增强对古代汉语的感知能力,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断,以增强语感;其次,要一定数量的言常用实词和虚词词汇,并对实词中的几种特殊情况(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进行梳理归类,对几种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乃、焉、于、则等)能梳理其用法和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再次,梳理和掌握一定的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固定结构等)特点,能更好地疏通和理解句意。
学习本单元,重点是强调朗读与背诵,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还要了解先秦诸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或故事来发表议论、讲道理以及采用对话或问答的方式等艺术特点。
三、授课技巧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庄子>二则》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积累文言词汇,分析文章层次,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体会《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行文风格,把握文章主旨。
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感受《庄子》散文中想象雄奇瑰丽的特色。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庄子》二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庄子二则》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
其教学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北冥有鱼》是《逍遥游》是表现庄子思想的重要篇章,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其中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本文出自《庄子秋水》,讲的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
描写了庄子与惠子围绕“鱼之乐”的一次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风格。
【教学目标】1.搜集庄子的有关资料,识记庄子简介,了解《庄子》。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清晰、流利地背诵课文。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思悟发现(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记下不懂的地方。
(2)庄子的作品,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
《北冥有鱼》要借鲲鹏说明什么道理?(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讲述故事,新课导入《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段优美而神奇的叙述,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感到无限的自由舒畅,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醒后惊惶地发现自己是庄周,却又不知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见自己变成了庄周?这就是他物与自我的交合变化。
这个看似荒谬的故事显示了庄子不同凡俗的思维方式,以及其不同于儒释两家的超越精神与生命境界。
今天,我们就通过两篇小短文,来深入认识庄子。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一)作者介绍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其中有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儒家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韩愈“不平则鸣”的呐喊,有杜甫、白居易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
注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句式,欣赏文中精彩的语句。
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和思维方式,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庄子〉二则》中的《北冥有鱼》描述了神奇莫测的鲲鹏的形象,以及鲲鹏迁徙到南海要“以六月息”,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的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反映了两人敏捷的思维。
《〈礼记〉二则》中的《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说》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
《唐诗二首》中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卖炭翁》通过写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
“写作”的内容是“学写故事”,旨在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围绕中心写出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
“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以和为贵”,旨在让学生通过活动探寻“和为贵”的真谛,培养“和”的理念,“名著导读”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讲解了摘抄和做笔记的读书方法。
“课外古诗词诵读”提供了四首古诗词,旨在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文言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课文。
2.能够理清叙事类文章的情节,把握中心,掌握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的道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二首》中的一首,这单元的文章或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或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
杜甫的这首不朽诗篇,最能体现杜甫推己及人、心系天下的博大胸襟,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所以学好这篇文章对其他文章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
为此确定基本教学三维目标:1.朗读,感知诗歌基本内容。
2.理清诗歌结构,拟写小标题,品析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理清诗歌结构,拟写小标题,品析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怀。
三、说教法学法1、诵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
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
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
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
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因此,将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学生的素质。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合作,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3.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二、编写意图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内容和主题上说,有的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如《北冥有鱼》《大道之行也》等;有的是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反思,如《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等。
《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道遥游》,是全文开头的一小部分。
作者通过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这样一个超现实的形象,阐发了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富有浪漫色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庄子・秋水》,主要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既机智敏锐,又轻松闲适;既令人叹服于庄惠二人的辩才,又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重点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虽然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启发意义。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闻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说》以良马喻人才,认为人オ只有遇到伯乐才能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被埋没。
文章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引人深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茅屋被风雨袭击的遭遇,生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卖炭翁》通过卖炭老人惨道宫使强取豪夺的故事,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
首先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
诵读是文言文学习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环节,而诵读的目的正是在于培养语感。
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好的。
其次,要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要学会整
理,附上例句,列出表来,此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形,就会一目了然。
这种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此外,本单元课文中也有不少名句值得欣赏、积累,可以抄录下来,时常温习,以备不时之需。
最后,还要注意欣赏并初步学习古人论事说理和描写的技巧。
文言文的学习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必要时还应探究写法上的某些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提高欣赏水平,写作时也可以有所借鉴。
三、教学指导
教学本单元,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继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的培养。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的要求,之前反复谈及,此处不赘述。
需要强调的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积累也是自主学习的一部分,教师可以从旁指导、督促,但决不能包办代替。
第二,要继续重视诵读的训练。
教材中,每一课的课后都有熟读、背诵的要求(仅《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不要求背通)。
要求背诵的篇目虽多,但课文普遍短小,背通难度并不大。
背通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课文在课堂上就要达到基本成诵,课后也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诵读。
在课堂上达到基本成诵,关键是将文意理解和诵读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尽量摆脱对译文的依赖,对语法知识也要灵活处理。
依赖译文,死抠语法,大搞“对号入座”,是过去文言文教学的顽疾。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关键词的理解上不出现明显错误,能用流畅的现代汉语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至于虚词和语法,更要灵活讲解,不能个个死抠,更不要拿语法概念来考学生,因为这对提升文言阅读能力没有任何帮助。
第四,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
如讲《北冥有鱼》,可以引用岳飞字鹏举等例子,来说明庄子创造的“大鹏”这一形象对后世的影响;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可以补充庄子与惠子的其他故事,如“惠子相梁”等:《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与现实关系密切、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有一定的情节性,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
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主地去探究,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但是也要注意,这些方式的运用要适度,前提是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否则会影响学习效果。
第五,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在课内内容熟练掌握的前提下,适当的课外阅读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文言语感,同时也能进一步锻炼和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庄子〉二则》“积累拓展”五,《〈礼记〉二则》“积累拓展”五和课后的补白,《马说》“思考探究”四,《唐诗二首》课后的补白,都提供了一些拓展阅读的材料。
这方面不必做强制要求,可以视学生的情况而定,甚至可以做个性化的安排,但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路径和指导,让有余力、有意愿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有书可读。
课时安排:《〈庄子〉二则》建议2-3课时,《〈礼记〉二则》建议2课时,《马说》建议2课时,《唐诗二首》建议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