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蒸发岩微量元素组成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137.14 KB
- 文档页数:6
塔里木盆地西部岩盐的地球化学特征及钾盐远景区预测研究The research o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otass forecast of halite inWestern Tarim Basin作者姓名:马万栋导师姓名:马海州导师职称:研究员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钾肥的需求量数百万吨,而产量又很有限,绝大部分钾肥多年来一直靠进口,为解决我国钾肥多年来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因此,大力开展钾盐普查找矿工作是摆在我国许多地质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钾盐矿床的形成条件较为苛刻,需要丰富的物质来源、封闭的地质构造条件及持续干旱的气候条件等。
世界已发现的大型钾盐矿床主要赋存于寒武系、泥盆系、三叠系和第三系地层以及第四系古盐湖或现代盐湖中。
从已有的资料来看欧亚大陆是第三纪大型钾盐矿床的主要分布地区,具有广阔的找钾前景,而新疆塔里木盆地第三纪地层盐类矿物广泛发育,具备形成钾盐矿床的条件。
在塔里木盆地的地质发展史上,尤其是在白垩纪和第三纪,曾经经历了多次古特提斯海的海进和海退,带来了大量的成盐物质,再加上后期塔里木盆地持续干旱的气候条件和适宜的岩相古地理条件,使得塔里木盆地沉积了一套厚层的石盐岩、膏泥岩、碳酸盐岩以及泥质岩等。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取样,采集岩盐及卤水样品共300多件,用于实验分析的共142件,其中卤水43件,岩盐99件。
对于这些卤水及岩盐的实验分析项目包括:K+、Na+、Ca2+、Mg2+、Cl-、SO42-、CO32-、HCO3-、Br-、B3+等项目。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部岩盐和卤水的地球化学分析,讨论了寻找钾盐的直接指标K+含量和各种地球化学特征系数值的变化,探讨了塔里木盆地的成盐模式、卤水及岩盐的浓缩阶段和成钾可能性,得出了塔里木盆地的钾盐远景区。
从塔里木盆地西部卤水和岩盐的地球化学参数综合分析得出:钾盐矿床的远景区分别是喀什凹陷和阳霞凹陷;依据溴和硼的含量以及各种特征系数值与正常卤水浓缩的特征系数值比较,可知塔里木盆地是溴和硼等微量元素含量较少的地区,不能完全依靠这些特征系数来判断塔里木盆地的卤水浓缩程度和钾盐资源状况,同时也说明了塔里木盆地是一个成盐环境相对比较复杂的地区,它不是单纯的海相或陆相成盐理论,而是海相和陆相相互作用的结果。
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油气地球化学综合研究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是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基地之一。
其中,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地处该盆地的西北部分,地质构造复杂,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为了全面掌握该区域的油气资源特征与分布规律,开展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油气地球化学综合研究。
该研究首先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岩心分析,对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岩性特征以及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
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地质构造以隆起和断裂带为主,岩性以砂岩和页岩为主,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和湖泊相。
通过对岩心样品的岩石学、矿物学和有机质含量等分析,揭示了该区域的沉积特征和油气来源。
接着,研究人员对该区域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通过对地表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的调查和分析,发现该区域广泛分布着油气显示,且具有较高的含量和多样的组成。
同时,通过对油气源岩的热解实验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确定了该区域油气的主要来源为下奥陶统和志留统的有机质丰富页岩。
最后,研究人员还利用地球化学技术对该区域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
通过地球化学参数分析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揭示了该区域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和成藏机制。
结果表明,该区
域的油气主要富集于断层带和构造高部位,成藏主要受构造和断裂运动的控制。
综上所述,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油气地球化学综合研究为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区域的油气资源特征和分布规律,还对该区域油气成藏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第38卷第10期石油学报Vol.38 No.10 2017 年10 月ACTA PETROLEI SINICA Oct. 2017文章编号:0253-2697(2017)10-1158-10 DOI:10.7623/syxb2〇m〇006柴达木盆地西部咸化湖相优质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意义张斌1何媛媛1陈琰2孟庆洋1袁莉2(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2.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摘要:传统上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咸化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低,油气主要来源于“可溶有机质”。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首次发 现一定规模有机质丰度较高的优质咸化湖相烃源岩,其TOC值一般约在1%,最高可达4%以上;生烃潜量一般大于6mg/g,最高可达40m g/g;氢指数一般在500m g/g(TOC)以上,最高可达900m g/g(TOC)以上。
有机质类型以I型和I型为主,少量I型,为倾油型有机质。
而有机质丰度过低的样品(TOCCO.5%),其类型也较差,所含的可溶有机质也较低,生烃潜力小,为无效烃源岩。
优质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中富含植烷、C甾烷、伽马蜡烷和C35藿烷等指示咸水环境的化合物,同时具有高甾烷低藿烷、高C27甾烷低C甾烷等特征,指示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水生藻类。
这些藻类中富含脂类化合物,被称为“油藻”,在较低的成熟演化阶段可直 接转化为烃类。
咸化环境有利于藻类直接转化而成液态烃的保存,从而形成“未熟一低熟油”。
柴达木盆地西部咸化湖相烃源岩中 所含的“可溶有机质”明显高于淡水湖相烃源岩,这正是该地区在中浅层发现的一批“未熟一低熟油田”的重要物质来源。
通过模拟实验证实,有机质在成熟演化阶段也具有较高的生油潜力,符合经典的油气生成模式。
因此,对于深层来说,成熟的烃源岩形成的 油气是主要的勘探对象。
在该地区古近系深层优质烃源岩形成的油气具有2类成藏模式:①源外成藏最通过油源断层将油气运 移至浅部构造圈闭聚集成藏;②源内成藏,即在深部烃源岩附近的岩性圈闭中近源聚集。
中国地质GEOLOGY IN CHINA第39卷第2期2012年4月Vol.39,No.2Apr.,2012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柴西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被阿尔金山、昆仑山所夹持的中、新生代大型咸化山间湖盆(据青海油田研究院),地理面积为3.4×104km 2(图1)。
柴西地区渐新世生储盖发育,是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富集区,已发现尕斯库勒、花土沟、跃进二号和昆北等10余个油气田[1-3]。
区内新生界地层出露齐全,分布广,厚度大,为干旱气候条件下闭塞、高钙、多盐的内陆盐湖沉积,以碎屑岩为主,发育碳酸盐岩和膏盐岩。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自下而上揭示了8套地层,即更新统七个泉组(Q 1+2),上新统狮子沟组(N 32)、上油砂山组(N 22)、下油砂山组(N 12),中新统上干柴沟组(N 1),渐新统下干柴沟组(E 3),古始新统路乐河组(E 1+2)及底部的基岩(Pz)(表1)。
本文研究的层位以渐新统的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物源分析为主,考虑到物源的继承性发育,本文未对上段物源分析论述。
沉积物源分析在盆地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分析沉积物物源位置和性质、沉积物搬运路径、沉积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古环境恢复的重要依据。
沉积物源的研究方法较多,如从重矿物组合、轻矿物组合、砂岩百分含量变化、古水流方向标志、地球化学、古构造与古地形等[4-11]方面进行物源研究。
前人对柴西地区的沉积物源特征进行了较多研究,主要从重矿物组合判断沉积物源方向及沉积边界[6]、利用地震属性和地震相分析沉积物源(2006年,东方物探敦煌分院);这些研究多是针对局部地区的沉积物源分析。
本文从重矿物组合、轻矿物组合、稀土元素分配和古水流恢复等系统分析了柴西地区渐新世的沉积物源特征,进一步明确了该区的物源方向及特征,为沉积体系、油气勘探指出了边界和范围。
1沉积物源确定本文从重矿物组合特征、轻矿物特征(碎屑成分及碎屑组分消光)、稀土元素、古水流恢复等资料着手,结合砂岩厚度、砂地比等单因素图件的平面变化规律,综合分析、确定柴西地区渐新世沉积物源方向。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田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李建森;李廷伟;彭喜明;韩元红;李中平;马海州【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4(000)001【摘要】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田水具有高矿化度特征,钾、硼、锂等离子达到工业开采品位,氢同位素值分布在-75.61‰~13.35‰,氧同位素值分布在-7.68‰~10.58‰。
综合分析油田水化学成分、水化学参数组合以及氢氧同位素特征推断: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田水起源于大气降水,为典型陆相成因,为大气降水沿深大断裂下渗并经历了“深循环”作用形成,同时有深源岩浆流体的参与。
油田水高矿化度特征与盐类矿物溶解和蒸发浓缩有关,钾、硼、锂等元素受深源流体控制,Ca2+和HCO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矿物溶解,油田水高Ca2+、低Mg2+的特征与演化过程中白云石交代方解石以及方解石溶解有关,充分的水-岩反应与深源流体的加入导致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深成CaCl 2型油田水的形成。
同时,初步推断南翼山地区第三系可能具有找钾意义。
【总页数】6页(P50-55)【作者】李建森;李廷伟;彭喜明;韩元红;李中平;马海州【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青海西宁810008;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青海西宁810008;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3【相关文献】1.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原油成熟度特征 [J], 李洪波;张敏;张春明;彭德华;李杰2.关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系沉积相的探讨 [J], 黄雨宁3.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第三系油源研究 [J], 何国源;谭彦虎;关平;李元奎;张文涛;杜彬彬4.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J], 李洪波;张敏;张春明;彭德华5.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欢—双地区下第三系油田水体系及地球化学场 [J], 朱岳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碳酸盐岩层的古生物特征柴达木盆地西部是青藏高原北部断裂带上的一片地区,也是青藏高原西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第三系碳酸盐岩层的古生物特征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这一问题。
一、生物群落组成特征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碳酸盐岩层具有独特的生物群落组成特征。
首先是红藻区系。
在该地区地质时期之前,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红藻及相关生物的生存状况并不好。
而在该地区的第三纪地质时期,红藻大量繁殖。
其次是有孔虫区系。
该地区第三纪时期出现了棘刺有孔虫、垫齿虫和卷缘虫等多种生物。
这些有孔虫居住在当时盆地周围的浅海水域中,其化石在该地区碳酸盐岩层中留下了重要记录。
此外,还有鲨鱼和无鳍鱼类等海洋生物,证明了该地区当时是一个发达的海洋区域。
二、古地理环境特征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碳酸盐岩层的生物群落特征还表现在其古地理环境特征上。
从生物化石来看,该地区第三纪时期是一个海洋化时期,所以很多化石都是海洋生物的遗骸。
同时,从地层上来看,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碳酸盐岩层是沉积在古海底,因此其化石群是海相化石。
三、古气候环境特征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碳酸盐岩层的古生物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环境。
通过化石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推断当时的气候环境和生物习性。
例如,从红藻群落的分布情况来看,可以推断当时古海洋的水温较高。
而有孔虫的分布则有助于推断出当时古海洋的水深和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碳酸盐岩层的古生物特征主要表现在其独特的生物群落组成特征、古地理环境特征和古气候环境特征上。
这一成果对于人们深入了解当时地质、气候、生态等方面的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该地区的自然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柴达木盆地西部富锶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锶目前广泛应用于光电管、合金制造、医药、军工等各个领域。
随着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锶的应用领域也在逐步扩大。
我国的锶矿资源相当丰富,其储量位居世界首位,主要分布在青海、云南、陕西、湖北、四川、重庆、江苏七个省(市),其中以青海柴达木盆地最为丰富,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48.4%。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大风山、尖顶山地区发现了大型天青石矿床以来,相继发现了碱山、油泉子、南翼山、茫崖、黄风山、存迹等10多处小型矿床和矿化点。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初步开展了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的研究工作,从以往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的认识目前仍存在两大不足:一是研究工作大多仅限于对大风山矿区的研究,对其它矿床、矿化点的研究比较薄弱,缺乏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成矿系统的整体认识;二是对锶矿的地质科研工作开展得较少,很多方面的基础研究基本上是空白,对锶矿的成因及其物质来源的认识尚不统一。
因此,开展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的深入研究,将会为该地区锶矿的勘探、开发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在系统收集、整理研究区地质勘查资料、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前人研究工作的薄弱部分,主要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区富锶地层的沉积环境、锶的物质来源及锶矿的成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的成矿规律,为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研究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冷湖背斜、碱山、大风山、油墩子、清明山、尖顶山、小凉山、南翼山和狮子沟9条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元素地球化学、碳、氧、锶同位素特征等方法,结合多个代用指标综合分析,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锶矿的成矿古环境、物质来源及成因类型进行了探讨。
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组、狮子沟组和油砂山组三套地层的主量元素组成特征基本一致,均表现为SiO<sub>2</sub>、CaO、Al<sub>2</sub>O<sub>3</sub>含量较高,Na<sub>2</sub>O、MgO、K<sub>2</sub>O含量较低的特征。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演化模式柴达木盆地位于新疆中西部,是一片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区,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枢纽。
盆地北缘的第三系沉积体系有助于支撑当地经济发展,是对柴达木盆地深部勘探工作的重要参考。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经历了多次演化过程,它的演化受到了构造演化的影响,从构造层面上说,盆地的构造形态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古老区域:高原、断裂带、坳陷与断距堆积带,这些构造演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三系沉积体系的结构上。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的演化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断裂侵入期、坳陷成山期、断距堆积期。
断裂侵入期主要发生在构造活动期间,第三系沉积体系出现大量断裂,形成古老的断层带。
在坳陷成山期,古老断层带开始出现下沉,形成坳陷和山脉,沉积体系由断层带变成坳陷和山脉。
最后是断距堆积期,沉积体系中出现大量的断距堆积,从而形成第三系沉积体系的最终状态。
从地质意义上讲,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的演化可以用构造演化变化作为解释[1]。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有趣的地质区域,具有复杂的构造和沉积特征[2]。
它的沉积体系有助于支撑当地经济发展,是柴达木盆地深部勘探工作的重要参考体系。
在当前的石油勘探开发实践中,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的演化模式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据统计,该区域的构造演化变化有助于深部勘探的开发,可为勘探和生产工作提供参考。
在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该演化模式,准确预测油气产出量,指导油
气勘探工作,为地质勘探及开发提供参考。
总之,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演化模式对盆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该演化模式,可以有助于精准探测油气藏,从而支撑当地的经济发展。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李洪波;张敏;张春明;彭德华【期刊名称】《天然气地球科学》【年(卷),期】2008(19)4【摘要】在系统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大量岩心和岩屑样品的基础上,确定了该区有效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下限值为0.4%,并依此厘定了红狮凹陷、扎哈泉凹陷和狮子沟地区E23和E13上部应为柴西南区第三系有效烃源岩。
同时还选取了24块上述有效烃源岩进行了抽提物的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分析,针对其典型的咸水湖相沉积环境进行了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结果表明:柴西南区第三系烃源岩总体呈现正构烷烃的偶奇优势,Pr/Ph<0.6,较高伽玛蜡烷和升藿烷的翘尾巴特征,但不同地区与凹陷的上述特征略有差异;Pr/Ph、C35藿烷/C34藿烷与伽玛蜡烷/C30藿烷等一系列沉积环境参数指标的差异揭示出扎哈泉凹陷第三系烃源岩自成一体,特征迥异,应该处于微咸水—弱还原沉积环境,而红狮凹陷、跃进地区和狮子沟地区第三系烃源岩处于高盐度—强还原沉积环境,只是狮子沟地区相对较弱一些。
认为柴西南区2类差异较大的第三系烃源岩分布区域特征可能预示柴西南区的原油也存在2类,因而在该区可能存在2大独立的油气系统。
【总页数】5页(P519-523)【关键词】柴达木盆地;第三系;烃源岩;地球化学【作者】李洪波;张敏;张春明;彭德华【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13【相关文献】1.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烃源岩评价 [J], 李洪波;张敏;张春明;彭德华2.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红113井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J], 胡译文;张敏3.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 [J], 雷天柱;靳明;张瑞;邱军利;夏燕青4.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盐湖相烃源岩特征与成烃演化 [J], 彭德华;苏爱国;朱扬明;郭静;张冰清5.柴达木盆地西部咸化湖相优质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意义 [J], 张斌;何媛媛;陈琰;孟庆洋;袁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66城市地理柴达木盆地西缘第三系储层发育及地质特征分析研究韩富萍(福建金东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三明365101)摘要: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的一个重要的中新生界含油气盆地。
本文以储层沉积学、岩相古地理学、石油地质学等多学科为理论指导,对柴达木盆地西缘的储层发育特征,即从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沉积构造发育特征、岩石组合和储层物性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岩性主要为碎屑岩,含有少量的碳酸盐岩和煤。
碎屑岩包括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分布于第三系的各个层位;柴西缘第三系碎屑岩储层时期不同,其特点不同,主要烃源岩与储集岩集中在下干柴沟组下段与下油砂山组。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第三系;碎屑岩;储层特征1.区域地质概况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被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这三大山系包围,盆地内部东南低,西北高,处于东经90ʎ 98ʎ20',北纬35ʎ55' 39ʎ10'之间,面积12.1ˑ104km 2,盆地海拔2600m 3000m 左右,外形近似菱形的山间盆地,是最大的高原盆地。
2.储层特征2.1储层岩石学特征柴达木盆地第三系岩性主要为碎屑岩,各个层位由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构成,碳酸盐岩和煤含量较少。
碳酸盐岩包括泥质灰岩、藻灰岩和颗粒灰岩(表1),主要分布于下干柴沟组和上干柴沟组。
表1柴达木盆地第三系岩石类型统计表2.2沉积构造特征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根据成因及形态分类由准同生变形构造,物理成因的层理、层面,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化学成因构造等沉积构造几大类构成。
沉积构造特征是沉积时水动力条件的直接反映,又较少受沉积后各种作用的影响,具有良好的指相性。
综合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发现柴达木盆地下第三系沉积构造非常的丰富。
2.3储层分布特征本区储层岩性主要是砂、砾岩,还有少部分是碳酸盐岩。
碎屑岩储层主要沉积于洪积扇、辫状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环境。
纵向上,碎屑岩储层在各个层位都发育;平面上,碎屑岩储层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部位,但不同层位碎屑岩储层分布范围不同。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系湖相藻灰岩油气藏及勘探潜力陈子炓;寿建峰;王少依;蒙绍兴【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勘探》【年(卷),期】2004(009)005【摘要】柴达木盆地第三系藻灰岩储层分布较广,是柴达木盆地第三系碳酸盐岩储层中最重要的油气储层.目前柴达木盆地第三系藻灰岩储层主要见于西部地区的跃西、跃东、七个泉、狮子沟、花土沟、尖顶山、南翼山和大风山等地区,层位上从下干柴沟组上段(E32)至上油砂山组(N22)均有分布.E32和N1的藻灰岩主要分布于英雄岭凹陷以西(西南)地区,N21和N22的藻灰岩主要分布于英雄岭凹陷以东(东北)地区,这与柴达木盆地的湖水进退、沉积中心的迁移及盆地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系湖相藻灰岩储层的成因类型主要包括两类:滨湖亚相的藻坪灰岩和浅湖亚相的藻丘灰岩.滨湖亚相的藻坪灰岩和浅湖亚相的藻丘灰岩具有完全不同的沉积特征、岩石类型和储层特征.滨湖亚相藻坪灰岩储层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和溶缝为主,溶孔和溶缝的形成与大气淡水的淋滤作用有关.浅湖亚相藻丘灰岩储层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和溶缝为主,同时也发育原生枝管状钙藻(绿藻门的松藻科)的藻管孔,溶孔和溶缝的形成与晚期沿断裂带大气淡水的溶解作用及有机酸的溶解作用有关.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系是青海油田近期的重点勘探目标区,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近几年发现的藻灰岩是其中一个值得重视的勘探目标,已知地区的藻灰岩储集性质较优,并获工业油气流,是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的勘探目的层,有望进一步扩大其勘探范围,成为该地区的一个重要勘探领域.【总页数】8页(P59-66)【作者】陈子炓;寿建峰;王少依;蒙绍兴【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杭州地质研究所,浙江省,杭州市,31002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杭州地质研究所,浙江省,杭州市,31002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杭州地质研究所,浙江省,杭州市,31002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杭州地质研究所,浙江省,杭州市,3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3【相关文献】1.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系湖相藻(蓝细菌)灰岩储层成因类型 [J], 赵贤正;陈子炓;陈洪德;寿建峰;施泽进2.柴达木盆地第三系咸水湖相生油岩古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J], 叶爱娟;朱扬明3.柴达木盆地大风山西部地区下油砂山组藻灰岩储层分类评价 [J], 任翔4.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水湖相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J], 朱扬明;苏爱国;梁狄刚;程克明;彭德华5.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盐湖相烃源岩特征与成烃演化 [J], 彭德华;苏爱国;朱扬明;郭静;张冰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