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1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考点】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涉及教材章节】《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二节■这是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信息。
能够随意举出身边的信息,了解信息的定义,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
(P2)信息的三种定义:香农----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维纳----信息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类资源,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存在形式之一。
钟义信----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例题1.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是( B )A.知识、经济、能源B.信息、能量、物质C.工业、农业、轻工业D.物质、材料、通信●例题2.现代社会中,人们把( d )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精神、物质、知识 B.财富、能量、知识C.物质、能量、知识 D.物质、能量、信息●例题3:下列不能称为信息的是( B )A.报上刊登的广告B.高一的《信息技术》教科书C.电视中播放的刘翔打破世界纪录的新闻D.半期考的各科成绩●例题4.关于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__C_____。
A.信息需要通过媒体才能传播 B.信息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C.信息是特指计算机中保存的程序 D.消息、情报、数据和信号都称之谓信息●例题5.下面不属于信息表现形式的是___C____。
(A)声音(B)文字(C)磁带(D)图像●例题6.下面有关对信息的理解,哪句是错误的( C )A.在一定程度上,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取决于人们感知信息、利用信息的广度和深度B.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是我们行动决策的重要依据C.电视机、电话机、声波、光波是信息D.人类可以借助信息资源对自然界中有限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进行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例题7.下列关于信息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C )A.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信息技术B.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信息技术就相应产生了C.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D.有了计算机后就有了信息技术●例题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A.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有消极的一面,应该限制发展B.网络上有许多不良信息,青少年应该积极抵制上网C.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其既不要过度地崇拜,也不要因噎废食、盲目排斥D.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所有输入手段将全部由语音技术来代替■信息的一般特征(P3):①载体依附性价值性②可加工和可处理性③可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保存和传播。
<<信息处理与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复习资料考试要求:1.初步了解信息与数据,信息处理等概念,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知道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计算机发展简史和计算机的特点,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主要部件及功能。
硬件: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
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3.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知道计算机只能识别二进制编码。
在计算机中所有数据都要采用二进制编码,掌握表示计算机存储器容量的各种单位换算。
4.初步了解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的基本知识。
5.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第一章信息处理与计算机1.信息是指通过物质载体所发生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一切可传递和可交换的内容。
2.数据是指一切可以输入计算机并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存储和处理的符号及其组合。
它可以是数据、字符、图形、图像和声音。
3.信息处理主要是包括原始数据的采集、存储、加工、传输和应用。
4.信息处理中,计算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
5.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6.计算机的主机包括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储器。
中央处理器(CPU)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
7.键盘和鼠标是输入设备。
显示器和打印机是属于输出设备。
8、计算机软件分为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两类。
文字处理软件WPS属于应用软件。
Windows软件属系统软件。
10、计算机存储器容量的大小以字节(B)为单位。
一个字节可存放一个英文字母。
两个字节可存放一个汉字。
计算机存储器容量的各种单位换算关系如下:1KB(千字节) = 1024 (字节)B1MB(兆字节) =1024 KB1GB(千兆字节) =1024 MB32MB =32X1024 KB =32X1024 X 1024 B1GB = 1024 MB = 1024 X 1024 KB =1024 X 1024 X 1024 B11、1.44MB 的软盘可存储754974个汉字。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全册教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研究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3. 掌握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4. 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分类。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定义和分类;2.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3. 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4.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分类。
教学方法1.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计算机的应用领域;2. 展示计算机硬件的实物,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构造;3. 利用多媒体教具辅助讲解计算机工作原理;4. 分组进行操作系统的研究和比较。
教学技术1. 多媒体教具;2. 实物展示。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讨论的活跃程度;2. 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组成和操作系统的理解程度;3. 学生通过小组研究掌握的知识;第二章:计算机网络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研究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3.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和常见协议;4. 理解互联网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3. 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4. 常见的网络协议;5. 互联网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方法1. 利用多媒体教具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2. 展示实例解释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3. 利用网络模拟软件进行实际操作;4. 分组进行互联网结构的分析和研究。
教学技术1. 多媒体教具;2. 网络模拟软件。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工作原理和常见协议的掌握程度;3. 学生通过互联网结构分析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信息安全与管理教学目标1. 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研究信息安全的意义和风险;3. 掌握信息安全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方法。
教学内容1. 信息安全的定义和分类;2. 信息安全的意义和风险;3. 信息安全的保护措施;4. 信息安全的管理方法。
信息技术必修一第一章(数字化表示)1. 下列有关数据的描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A.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内涵得以丰富B. 数据就是数字(正确答案)C. 借助数字设备,我们可以方便地获取身边事物的相关数据D. 数据本身没有意义,只有经过数据处理解释后才有意义2. 录制一段时长10秒钟、采样频率为44.1kHz、量化位数为8位、单声道的WAV 格式音频,其存储容量约为()? [单选题]A. 4.36MBB. 862KBC. 431KB(正确答案)D. 4GB3.若要用二进制表示十二生肖,则至少需要二进制数的位数是()? [单选题]A. 3B. 4(正确答案)C. 5D. 64.采用无损压缩的数字音频格式是()? [单选题]A. MP3B. APE(正确答案)C. AVID. BMP5. 计算机中,常用的彩色位图图像色彩深度为8,则该图像能表示的颜色数量是()? [单选题]A. 2B. 16C. 256(正确答案)D. 86. 在计算机领域中,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该体系结构的核心内容是()? [单选题]A. 采用开关电路B. 采用半导体器件C. 采用存储程序原理(正确答案)D. 采用键盘输入7. 某同学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其配置为Intel酷睿双核处理器I7-7500U3.5GHz/8GB DDR3/512GB SATAⅡ,表示内存容量大小的选项是()? [单选题]A. I7-7500UB. 3.5GHzC. 8GB(正确答案)D. 512GB8. 计算机能够存储和处理位图图像。
关于位图图像,说法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A. 位图图像是由像素构成的B. 位图图像文件占用存储空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图像尺寸和色彩深度C. 位图图像可以用画图工具处理D. 位图图像经过无限放大或缩小操作,都不会出现图像失真(正确答案)9. 由于计算机只“认识”0和 1,不“认识”人类的文字和符号,所以我们要通过字符编码的方法,将字符转换为计算机可以接受的二进制数据。
信息技术必修1的教学大纲-教科版(2019)一、课程背景和目标- 课程名称:信息技术必修1- 适用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材版本:教科版(2019)- 课程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 熟练运用常用办公软件进行办公自动化- 培养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二、课程内容和安排1.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的介绍2. 办公自动化- 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格式设置- 电子表格软件的数据处理和公式运算- 演示文稿软件的制作和展示技巧3. 网络与互联网- 网络基础知识和常用网络设备- 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 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趋势4. 数据库与信息管理-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 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和维护5. 程序设计基础- 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编程语言的选择和使用- 简单程序的设计和实现三、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和实例演示相结合- 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 课堂作业和实验设计- 评估方式:- 平时表现和课堂参与- 作业和实验报告- 期末考试四、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 教材:《信息技术必修1教科版(2019)》- 辅助教材:计算机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行业报告等以上为《信息技术必修1的教学大纲-教科版(2019)》的内容和安排。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掌握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信息技术水平考试一级考试内容
信息技术水平考试一级(ITP Level 1)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计算机常识和操作基础:包括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等。
2. 网络基础知识:包括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拓扑结构、网络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等。
3. 信息安全知识:包括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和攻击、常见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等。
4. 数据库基础知识: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SQL语言基础等。
5. 编程基础知识:包括编程的基本概念、常见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程序设计基本原理等。
6. 办公软件应用:包括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文档处理、数据分析等。
考试形式一般为选择题和操作题相结合,选择题主要考察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操作题主要考察考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考试成绩通常以百分制表示,及格分数线一般为60分以上。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
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
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
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