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补钾在护理中
- 格式:ppt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9
静脉补钾的原则外科护理学静脉补钾是外科护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在手术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静脉补钾主要是为了纠正患者体内的电解质紊乱,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本文将会介绍静脉补钾的原则,并探讨在外科护理学中的应用。
首先,静脉补钾的原则是基于细胞外和细胞内的电解质浓度差异。
细胞外的电解质浓度一般较低,而细胞内的电解质浓度较高。
补钾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这种浓度差异,以保证细胞内外的平衡。
因此,根据患者体内的电解质水平,合理补充适当的钾离子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在外科护理学中,静脉补钾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以及手术类型等都会对补钾的需求产生影响。
例如,老年患者因为肾功能减退,通常需要较少的补钾;而年轻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的补钾以满足身体对电解质的需求。
此外,外科护理学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来调整补钾的速率和剂量。
患者的电解质紊乱程度、补钾前的血清电解质水平、尿液的输出情况以及心电图等都需要进行密切监测。
当患者的血钾水平过高或过低时,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静脉补钾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原则。
首先,静脉补钾应该缓慢进行,以防止钾离子过载引起的心律失常。
通常情况下,静脉补钾的速度应控制在0.5mmol/kg/h以下。
其次,补钾液的pH值也需要注意,如果补钾液的pH值过低,可能导致静脉炎症或溶血等不良反应。
因此,补钾液的pH值应确保在4.0-6.5之间。
在外科护理学中,还需要重点关注静脉补钾后的观察和护理。
患者在静脉补钾后可能出现不适反应,如胸闷、心悸、恶心等。
此时,护士需要立即停止补钾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此外,补钾的过程中,患者的尿液产量和酸碱平衡也需要进行监测。
如尿液产量过少或过多,或出现酸碱平衡紊乱的情况,都需要及时处理。
总之,静脉补钾是外科护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补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补钾的速率和剂量,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只有严格按照静脉补钾的原则进行护理,才能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和康复。
静脉补钾的注意事项及护理摘要】目的分析静脉补钾的注意事项及探讨合适的护理。
方法通过分析静脉补钾的危险因素,讨论合适的护理方式。
结果静脉补钾采取合理的方式护理,效果良好。
结论采取合理的护理方式,可以使静脉补钾的危险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静脉补钾注意护理血清钾的正常值为3.5-5.5mmol/l。
当血清钾低于3.0mmol/l时就称低血钾症。
造成低血钾症的原因多种多样,如:禁食、厌食、致钾的摄入不足,呕吐、腹泻、致胃肠道失钾;肾脏内分泌疾病致肾脏失钾;以及多种因素致转移性或稀释性低血钾;这些都可以导致低血钾[1]。
一旦发生低血钾,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和给予含钾饮食外还应该补充钾制剂,如:氯化钾,一般轻者口服,较重者必须静脉补钾。
由于静脉补钾有治疗与风险共存的特点,因此必须十分认真与细心。
【Abstract】 Objective: Notice of intravenous potassium and explore appropriate nursing. Methods: the risk factor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ntravenous potassium, appropriate nursing discussion. Results: intravenous potassium to take reasonable care, good results. Conclusion: take care of reasonable, danger can make intravenous potassium is effectively controlled.【Key Words】 intravenous potassium attention nursingThe normal values of serum potassium is 3.5-5.5mmol\/l. When the serum potassium is lower than 3.0mmol\/l called hypokalemia. Many kinds of causes of disease of low blood potassium varied, such as: intake of fasting, anorexia, vomiting, caused by potassium deficiency, diarrhea, gastrointestinal potassium loss; renal endocrine disease caused by renal potassium loss; and a variety of factors caused by metastatic or attenuant sex low blood potassium; these can cause low blood potassium [1]. Once the occurrence of low blood potassium, in addition to treatment of the primary disease and treated with potassium diet should also supplement potassium formulations, such as: potassium chloride, general or oral, heavy must intravenous potassium. Due to intravenous potassiu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eatment and risk coexist, so it must be very serious and careful.静脉补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 见尿补钾,一般尿量超过400ml/d方可补钾。
小儿静脉补钾的原则小儿静脉补钾的原则引言:在临床实践中,小儿静脉补钾是很常见的临床操作。
正确补钾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电解质紊乱等相关疾病。
然而,由于小儿患者年龄较小、体质较娇弱,因此需要在补钾过程中特别注意一些原则。
本文将讨论小儿静脉补钾的原则,以帮助医生正确实施此项护理措施。
一、了解患者情况在补钾之前,医护人员首先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
这包括血钾水平、电解质失衡类型、基础疾病(如肾脏疾病、心脏病、溶血性贫血等)、患者的年龄、体重以及其它相关的病情等。
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确定补钾的剂量和速度。
二、静脉通路的选择对于小儿患者来说,要选择准确的静脉通路非常重要。
考虑到小儿患者的年龄和体表面积相对较小,最好选择较为粗大的静脉通路,以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
一般情况下,选择手背、腕部或肘窝处的外周静脉是较为合适的。
对于年龄较小或体重较轻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复合导管等。
三、补钾剂的选择在选择补钾剂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常见的补钾剂有氯化钾、乳酸钾、碳酸氢钾、醋酸钾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电解质失衡,可根据需要选择对应的补钾剂。
同时,需密切观察患者对补钾剂的耐受性和副作用,如心律失常、静脉刺激等。
四、剂量和速度控制在补钾的过程中,剂量和速度的控制非常重要。
过快或过高剂量的补钾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如心室颤动等。
一般情况下,小儿患者的补钾速度不宜超过0.5 mmol/kg/h。
剂量的控制则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血钾水平以及肾功能等因素来确定。
在补钾的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钾水平,以及观察是否出现心电图异常等现象。
五、联合其他药物使用有些情况下,小儿患者需要同时使用其他药物来调节电解质平衡。
例如,当患者伴有酸中毒时,可联合使用碳酸氢钠来补充钠离子;当存在严重的高血钾情况时,可联合使用胶体代血浆以帮助降低血钾水平等。
在联合使用其他药物时,需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剂量的控制。
结论:小儿静脉补钾在临床实践中是非常常见而重要的操作。
静脉补钾的原则和注意事项静脉补钾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缺钾状态的方法,但如果补钾不当,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以下是关于静脉补钾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静脉补钾的原则1. 量力而行静脉补钾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都会影响补钾的剂量。
如果补钾过多,会导致心脏和肌肉疲劳,甚至引发休克等危急情况。
2. 缓慢注射补钾时,应缓慢注射,以防止发生心脏和肌肉过度兴奋引起的异常心律和肌肉抽搐。
通常情况下,补钾需要在2-4小时内完成。
3. 监测血钾水平补钾前应仔细检查血钾水平,在补钾期间不断监测血钾量的变化。
如有必要,应调整补钾剂量。
血钾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心脏和其他重要器官造成损害。
4. 考虑基础疾病静脉补钾时,应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综合考虑使用哪种补钾盐和补钾方案。
二、静脉补钾的注意事项1. 防止药物不相容性不同种类的补钾盐在加入液体中可能会发生不相容反应,引起药物的析出和凝固。
因此,在静脉补钾过程中,应仔细选择不同药物之间的搭配方案,并遵循药物混合的规定。
2. 防止快速补钾快速补钾可能导致过量补钾,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损伤等。
应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补钾速度和剂量,静脉注射时应使用泵控制速度。
3. 防止感染静脉补钾是一种病理性操作,易造成细菌感染。
护士要求在静脉补钾前先做好手卫生,消毒施打部位,避免引入细菌。
4. 仔细检查患者在进行静脉补钾时,护士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病史,听从医生的指示和要求,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停止补钾并进行必要的治疗。
总之,静脉补钾是治疗缺钾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补钾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基础疾病,遵循合理补钾原则和注意事项,既保证补钾的效果,又减少补钾带来的风险,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静脉补钾原则及注意事项
1、补钾原则:主要是血钾的重新平衡。
补充性补钾应根据钾浓度的变化而调整钾的补充量,通常以20mEq/L的冲泡液每小时给予2-3次,总量每次不超过1L。
2、补充钾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使用低氯血型冲泡液,以减少过多的氯离子;②充足补液,为了让每一次补充钾的剂量多少尽可能准确;③高钾的补液时,要有正确的液量控制,补充时要逐渐加量,避免过多的钾残留在血液中;④起始加入的补液剂量不宜过大,对于心肌损伤患者,起始剂量不超过50mEq/h;⑤调节血压时要多留意患者的血钾浓度,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补液量;⑥补充钾时要定时检测血钾浓度,以保持钾浓度在稳定性范围内,维持心跳放缓;⑦测定血清钾值,其结果决定补液时量的大小及次数,而其结果也会受补液液的作用,补液的量有影响。
静脉补钾的注意事项静脉补钾是一种常用的补充失血或失水需要的治疗方法,常被用于治疗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消化道障碍等疾病。
然而,正确的静脉补钾操作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以确保补钾安全有效。
以下是静脉补钾的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静脉补钾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清钾浓度来决定补钾剂的种类、剂量和补钾速度。
患者和护理人员应该清楚地理解医生的嘱咐,并且不擅自调整剂量或速度。
其次,选择合适的补钾剂。
常用的补钾剂有氯化钾、乳酸钾、醋酸钾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补钾剂。
氯化钾是最常见的补钾剂,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快或过度补钾可能导致高钾血症,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因此,在静脉补钾中需要控制好补钾剂的剂量和速度。
第三,保持静脉通畅。
在补钾过程中,应确保静脉通道畅通,以确保补钾剂能够均匀地流入患者的血液中。
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如有需要,可以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静脉通路。
第四,注意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症状。
补钾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不断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尤其是心电图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
高钾血症的症状主要有心律失常、肌无力、呼吸困难等,必要时应及时停止补钾并报告医生。
第五,定期监测血清电解质水平。
静脉补钾后,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血清钾、钠等电解质水平。
这样可以及时评估补钾效果,并作出必要的调整。
最后,处理好补钾剂的储存和处置。
补钾剂通常储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同时,在使用完补钾剂后,必须按照医疗废物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置,以防止对环境和健康造成污染。
总结起来,静脉补钾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遵循医生的指导,选择合适的补钾剂,保持静脉通畅,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定期监测血清电解质水平,并正确处理补钾剂的储存和处置。
这些注意事项能够确保静脉补钾的安全有效,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静脉补钾的原则和注意事项静脉补钾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纠正体内钾离子的缺乏或失衡。
补钾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对于医务人员而言非常重要,因为不当的操作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在进行静脉补钾之前,医务人员应该仔细了解补钾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首先,了解钾离子的生理作用是进行静脉补钾的前提。
钾离子是人体内细胞内外液中的重要电解质,它在维持酸碱平衡、机体代谢和神经肌肉功能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当患者出现低血钾或高血钾时,需要及时进行补充或调整,以维持体内正常的生理功能。
在进行静脉补钾时,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钾离子水平和临床症状。
通过血液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血钾浓度,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补钾。
一般来说,血液钾浓度低于3.5 mmol/L时,需要进行补钾治疗。
但是,在选择补钾方案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心律失常、肌无力等,以及患者是否存在酸碱紊乱等相关因素。
补钾的速率也是非常重要的,过快或过慢的补钾速率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一般来说,静脉补钾的速率应在0.5-1 mmol/kg/h范围内,不超过10 mmol/h。
过快的补钾速率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或高钾血症,过慢的补钾速率则不能及时纠正患者的低血钾症状。
在选择静脉补钾的制剂时,需要注意不同制剂的特点和适应症。
常用的钾盐制剂包括氯化钾、乳酸钾和醋酸钾等。
氯化钾是最常用的制剂,但是需要注意其腐蚀性,不能超过10 mmol/h的剂量。
乳酸钾的pH值较高,适用于需要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的患者。
醋酸钾的pH值较低,适用于需要迅速纠正低钾的患者。
在选择制剂和剂量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选择。
此外,静脉补钾还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情况和并发症。
例如,对于存在肾功能损伤的患者,需要根据肾排钾的情况来调整补钾的剂量和速率。
对于术后或严重烧伤患者,由于细胞内钾离子的释放增加,需要密切监测血钾水平,以避免高钾血症。
对于儿童、老年人和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要根据其生理特点和临床情况进行个别化的补钾方案。
静脉补钾的四不宜的原则静脉补钾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操作,用于治疗和预防低血钾症,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四个不宜的原则,以避免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
本文将分别介绍静脉补钾的四个不宜的原则,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第一个不宜原则是不能超速输入。
静脉补钾需要以适当的速度输入,以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的副作用。
过快输入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而过慢输入可能无法有效纠正低血钾症。
适当的输入速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血钾水平来决定,一般建议每小时不超过20毫摩尔。
在输入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生命体征,以及定期检测血钾水平,及时调整输入速度。
第二个不宜原则是不能过量输入。
静脉补钾的目的是纠正低血钾症,而不是迅速增加血钾水平。
过量输入钾可引起高血钾症,表现为心电图改变、肌无力、神经系统症状等。
特别是对于慢性肾功能受损的患者来说,过量输入钾可能导致严重的肾功能衰竭和心脏停搏。
因此,在补钾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血钾水平和肾功能来确定合适的剂量,避免过量补钾。
第三个不宜原则是不能单独补钾。
在临床实践中,低血钾症常常伴随其他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低镁血症等。
单独补钾可能导致其他电解质的不平衡和代谢紊乱。
例如,在低镁血症的情况下,补钾可能引起乏力、抽搐甚至心脏骤停。
因此,在补钾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其他电解质的水平,必要时同时补充其他电解质,以维持整体电解质平衡。
第四个不宜原则是不能长期连续补钾。
静脉补钾通常被用于急性病情或危重病患者,但长期连续补钾可能造成血管刺激和损伤,增加感染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一旦低血钾症得到纠正,应尽快将补钾过程停止并通过口服补钾的方式继续维持血钾水平。
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严重肾功能不全或不能口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长期静脉补钾,但应在严密监测下进行,并及时评估风险和副作用。
综上所述,静脉补钾是常见的医疗操作,但在实践中需要遵守四个不宜原则,即不能超速输入、不能过量输入、不能单独补钾和不能长期连续补钾。
静脉补钾的原则四不宜静脉补钾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纠正钾离子缺乏,稳定电解质平衡。
然而,静脉补钾也有一些四不宜的原则需要遵守,以避免不良反应和不必要的风险。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补钾四不宜的原则,并探讨其背后的科学依据和临床意义。
首先,静脉补钾的原则四不宜包括不宜快速补钾、不宜大量补钾、不宜高剂量补钾和不宜连续补钾。
这些原则的制定是基于对补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的考虑,以及对患者的安全和疗效的综合权衡。
不宜快速补钾是指不应该追求补钾速度过快,而应采取逐渐补钾的方式。
快速补钾可能引发高钾血症的风险,这是一种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脏停搏甚至死亡。
逐渐补钾的原则可以使血中钾离子的浓度逐渐增加,给心脏和其他器官更充足的时间适应和代谢。
不宜大量补钾是指不应该在短时间内补给过量的钾离子。
过量的钾离子在体内堆积,可以干扰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和细胞功能,尤其是心脏和神经细胞。
过量补钾可能导致高钾血症,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其他不良反应。
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合理控制静脉补钾的剂量和频率。
不宜高剂量补钾是指不应该一次给予过高的静脉补钾剂量。
高剂量补钾也可能导致高钾血症,对心脏功能造成重大威胁。
此外,钾离子的排泄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一次给予过高剂量的钾离子,体内的排泄机制可能无法及时清除,使得钾离子滞留在血液中,进一步加重高钾血症。
不宜连续补钾是指不应该长时间连续给予静脉补钾。
连续补钾可以导致钾离子在体内的过度积聚,暴露患者在持续高钾血症的风险中。
除非临床需要,连续补钾应该尽量避免。
以上四个原则的制定都是基于患者的安全和疗效考虑,并经过临床实践的验证。
追求更快速和高剂量的补钾,并不能提高静脉补钾的疗效,反而可能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
医务人员在进行静脉补钾治疗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疾病状态、钾离子水平和个体差异,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补钾方案。
总之,静脉补钾的原则四不宜是一套基于临床实践和科学依据的指导原则。
中心静脉补钾原则及注意事项
中心静脉补钾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补钾方法,但需要注意以下原则和注意事项。
1. 监测血钾水平:在进行中心静脉补钾之前应当测定患者的血钾水平,并根据医嘱确定补钾的剂量和速度。
2. 确保静脉通畅:中心静脉补钾需要通过导管输送药物,因此必须确保导管通畅,防止药物滞留。
3. 确保药物无菌:中心静脉补钾需要使用注射器、输液袋等多种器具,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防止发生感染。
4. 控制补钾速度:补钾速度过快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因此应当控制补钾的速度,在医嘱指导下逐渐增加。
5. 监测患者反应:中心静脉补钾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当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总之,中心静脉补钾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补钾方法,但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操作,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经静脉微量泵高浓度补钾的护理安全管理【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经静脉高浓度泵钾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保证病人的安全。
方法:对消化外科30例经静脉高浓度泵钾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高浓度泵钾过程中的护理监测内容、规范操作方法及护理安全管理经验。
结果:30例患者经静脉高浓度泵钾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低钾血症均得到纠正。
结论:严格规范的护理安全管理能有效避免高浓度补钾导致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病人的安全。
【关键词】微量泵;高浓度补钾;护理安全管理【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6-低钾血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之一,严重的低钾血症(血钾<2.5mmol/L以下)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1]。
静脉补钾是治疗低钾血症的有效途径之一,常规静脉补钾原则要求浓度不超过40mmol/L(相当于氯化钾3g),速度不超过20mmol/h[2]。
近年来,随着微量泵的广泛应用,经中心静脉微量泵入高浓度补钾,以及经外周静脉高浓度泵钾均有大量案例报道,但高浓度静脉补钾有一定的风险,因此我们对高浓度静脉补钾的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2014年1月~2015年5月消化外科住院期间发生低钾血症的病人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2~89岁,平均年龄65岁;血钾≤3.0mmoL/L,未应用利尿剂的情况下每小时尿量>17 ml,且血清肌酐≤160 ummol/L,CCr>30ml/min。
高浓度补钾方法:①静脉通路:16例患者为经颈内或锁骨下静脉途径中心静脉置管、3例患者为PICC管、11例患者为外周静脉;②浓度与速度:10%Kcl20ml+0.9%Nacl10ml+门冬氨酸钾镁20ml每小时10ml微量泵静脉泵入。
2.护理安全管理2.1 泵入前准备严格核对溶液的量、浓度,准确计算每小时泵入液体的量及钾离子的浓度,检查注射泵保证性能良好,高浓度含钾静脉注射单选用醒目的红色自粘性标签便于和其它注射泵的液体区分,选择单泵专用,禁止与其它泵入药物公用双泵,防止混淆造成严重差错事故。
静脉补钾的原则及注意事项一、静脉补钾的原则1、根据患者的钾离子水平确定补钾方案。
在进行静脉补钾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患者的血清钾水平,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补钾治疗。
一般来说,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时,就需要考虑补钾治疗。
根据不同的患者情况和临床表现,确定补钾的剂量和速度。
2、选择适当的钾盐进行补钾治疗。
在进行静脉补钾时,一般可以选择氯化钾、乳酸钾、醋酸钾等不同类型的钾盐。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钾盐种类和浓度,以确保补钾效果最佳。
同时,还需要注意不同类型的钾盐对患者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的影响。
3、控制补钾的速度和剂量。
在进行静脉补钾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合理确定补钾的速度和剂量。
一般来说,补钾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导致过度补钾或心肌毒性。
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重等因素,调整补钾的剂量,确保患者能够达到正常钾离子水平。
4、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血钾水平。
在进行静脉补钾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血钾水平变化。
特别是在补钾的初期,需要每隔一定时间进行心电图监测和血钾检测,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或高钾血症等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补钾治疗方案。
在进行静脉补钾治疗中,遇到患者的病情出现变化或不良反应时,需要及时调整补钾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增加或减少补钾的剂量和速度,以保证治疗效果最佳。
6、注意预防补钾的并发症。
在进行静脉补钾治疗时,需要注意预防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补钾速度过快导致高钾血症和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以及补钾过量导致的高钾血症等情况。
在进行临床操作时,需要认真监测患者的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静脉补钾的注意事项1、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状态。
在进行静脉补钾治疗之前,需要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状态,特别是心肌功能和电解质的平衡情况。
如果患者存在心律失常、心脏功能不全等情况,需要谨慎进行补钾治疗,避免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静脉补钾局部疼痛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寻找缓解静脉补钾局部疼痛的方法。
方法100例住院患者,第1、2、3天分别给予10%氯化钾15 ml加入10%葡萄糖500 ml(A组)、10%氯化钾15 ml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500 ml(B组)、10%氯化钾15 ml加入生理盐水500 ml(C组),观察局部疼痛情况。
对A组中出现疼痛立即加入10%氯化钠10 ml,观察对疼痛的影响。
结果A组中疼痛发生率为80%,B、C组分别为11%及10%,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B、C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疼痛患者加入10%氯化钠后92.59%疼痛消失,与加入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补钾用糖盐水或生理盐水做溶剂可减少疼痛。
【关键词】氯化钾;疼痛;静脉滴注;氯化钠静脉滴注氯化钾溶液导致局部疼痛在临床上是常见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我们对此进行研究、探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06年2~6月住院患者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17~72岁,排除用药禁忌证及感觉障碍患者。
1.2 方法A组第1天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500 ml加入10氯化钾15 ml;B组第2天输注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加10%氯化钾15 ml;C组第3天输注生理盐水500 ml加入10%氯化钾15 ml。
3组在输液全程中密切观察局部疼痛情况,对A组中出现疼痛的患者,立即在液体中加入10%氯化钠10 ml,观察对局部疼痛的影响。
所有患者输入速度均为3 ml/min,滴注部位为手背静脉。
1.3 疼痛评定采用词语评定量表法[1],即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语言描述,将疼痛分为3度。
0度:无疼痛反应;Ι度:轻度疼痛可以忍受;ΙΙ度:重度疼痛难以忍受。
1.4 统计分析每位患者行自身对照,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各组疼痛的发生情况见表1,A组中疼痛患者加入10%氯化钠前后的疼痛比较见表2。
好护理知识点补钾原则补钾原则:一、尽量口服补钾。
1. 口服补钾相对安全,是最优先考虑的补钾方式。
因为胃肠道对钾离子的吸收较为缓慢且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可以避免血钾浓度突然过高。
2. 常用的口服补钾制剂有氯化钾缓释片、枸橼酸钾溶液等。
二、见尿补钾。
1. 一般要求尿量每小时在30 - 40ml以上或每日尿量大于500ml时才开始补钾。
2. 这是因为如果肾功能受损,无尿或少尿时补钾,钾离子无法经尿液排出,会导致血钾急剧升高,引起高钾血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三、控制补钾浓度。
1. 静脉补钾时,溶液中的钾浓度不宜过高。
一般钾浓度不超过0.3%(即每1000ml溶液中氯化钾含量不超过3g)。
2. 例如,若使用5%葡萄糖溶液500ml作为溶剂,加入的氯化钾量最多为1.5g。
四、控制补钾速度。
1. 静脉补钾速度不宜过快,成人静脉滴注速度每分钟不宜超过60滴,严禁直接静脉注射钾溶液。
2. 补钾速度过快可导致血钾短时间内升高,引起心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
五、总量限制。
1. 依据患者缺钾的程度来确定补钾总量。
一般轻度缺钾(血钾3.0 -3.5mmol/L)可补充钾100mmol(约8g氯化钾);中度缺钾(血钾2.5 - 3.0mmol/L)补充钾300mmol(约24g氯化钾);重度缺钾(血钾<2.5mmol/L)补充钾500mmol (约40g氯化钾)。
2. 但要注意,在24小时内补钾总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200mmol(约15g氯化钾)。
六、密切监测血钾浓度。
1. 在补钾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钾水平,根据血钾浓度的变化及时调整补钾方案。
2. 开始补钾后每2 - 4小时复查血钾一次,待血钾接近正常后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