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价不同治疗方案对复治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

评价不同治疗方案对复治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

评价不同治疗方案对复治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
评价不同治疗方案对复治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

评价不同治疗方案对复治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19-05-15T11:21:37.35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3期作者:热比古力·亚克甫

[导读] 目的探究复治肺结核患者临床治疗中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

新疆自治区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新疆吐鲁番 838000

【摘要】目的探究复治肺结核患者临床治疗中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3月收治的42例复治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实施抗结核化疗,研究组在其基础上增加左氧氟沙星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病灶吸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复治肺结核患者治疗中左氧氟沙星的辅助应用与单纯抗结核化疗治疗相比应用效果更佳,能够提升病灶的吸收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抗结核化疗;左氧氟沙星;复治肺结核

肺结核是呼吸系统中发生较高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结核杆菌感染所致,治疗难度比较大,用药后较容易出现耐药性,复发率较高,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式为抗结核化学治疗,虽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根治效果较差[2]。如何选择相适合的治疗方式提升治疗效果是当前相关临床治疗研究中的重点。将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3月收治的42例复治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复治肺结核患者临床治疗中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3月收治的42例复治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对照组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2.1±13.2)岁;结核分型:慢性纤维空洞型8例,浸润型13例;病程1-9年,平均病程(3.2±1.2)年;研究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52.4±13.7)岁;结核分型:慢性纤维空洞型7例,浸润型14例;病程1-9年,平均病程(3.5±1.4)年;患者均符合复治肺结核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研究参与知情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临床研究要求。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抗结核化疗,所用药物为口服异烟肼(生产厂家: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国药准字H14023743),每次用药0.3g,每天用药1次;口服利福平(生产厂家: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国药准字H32021677),每次0.45g,每天用药1次;口服乙胺丁醇(生产厂家: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国药准字H33021602),每次0.75g,每天用药1次;研究组在其基础上增加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生产厂家: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批号:国药准字H20040091)治疗,成人一次0.6g,一日1次。

1.3观察指标

详细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病灶吸收情况,完全吸收:病灶吸收超过50%,空洞闭合以及直径缩小超过50%;基本吸收:病灶吸收少于50%,空洞闭合以及直径缩小少于50%;病灶无变化:空洞闭合以及直径缩小均无明显变化,病灶吸收少于50%;恶化:病灶有明显增大表现,或者出现全新的病灶。改善率=完全吸收率+基本吸收率[3];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恶心呕吐、失眠、头痛头晕以及皮肤瘙痒的发生情况,分组计算发生率后进行组间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两组数据由SPSS20.0软件分析、整理,检验定数资料用x2,描述用百分比(%);当P<0.05,说明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病灶吸收效果

研究组21例患者治疗后病灶明显吸收的11例,基本吸收的7例,病灶无变化的2例,病灶恶化发展的1例,病灶改善总例数为18例,总改善率为85.71%;对照组21例患者治疗后病灶明显吸收的7例,基本吸收的5例,病灶无变化的6例,病灶恶化发展的3例,病灶改善总例数为12例,总改善率为57.14%;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病灶治疗改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经计算x2=4.200,p=0.040;差异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5)。

2.2对比两组复治肺结核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研究组21例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下:恶心呕吐1例,失眠0例,头痛头晕0例,皮肤瘙痒0例,总发生例数为1例,总发生率为4.76%;对照组21例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下:恶心呕吐2例,失眠2例,头痛头晕1例,皮肤瘙痒2例,总发生例数为7例,总发生率为33.33%;研究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计算x2=5.558,p=0.018;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肺结核是呼吸系统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患者患病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纳差、低烧以及乏力消瘦等,如治疗效果不佳会增加患者多器官系统的压力,造成多器官损伤[4]。传统化疗方式在治疗中的应用能够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但是根治效果稍差,且对患者自身健康组织的刺激比较大。左氧氟沙星属于新型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该药物的抗菌活性较D型异构体相比明显较高,能够有效消灭不同浓度的结核分枝杆菌,在呼吸、泌尿以及消化等系统抗感染的治疗中显示出了非常显著的优势,且对患者的刺激更小,患者的耐药性更高,是抗结核治疗中较为理想的一种药物。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而治疗后病灶吸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左氧氟沙星在复治肺结核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加快病灶的吸收速度,提高病灶清除率,促进患者自身健康组织的再生和发展;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恶心呕吐、失眠、头痛头晕以及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左氧氟沙星药物的辅助应用能够缓解传统化疗药物应用对患者自身健康组织造成的刺激,舒缓药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用药安全性。

综上可知,复治肺结核患者治疗中左氧氟沙星的辅助应用与单纯抗结核化疗治疗相比应用效果更佳,能够提升病灶的吸收效果,值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