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力的合成-试讲.docx
- 格式:docx
- 大小:87.12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物理教师面试:13篇试讲练习题本1. 标题:运动中力的分解与合成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运动中力的分解与合成原理。
通过实例演示和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以及如何将力分解成平行和垂直方向的分力,并进而学会将分力合成成合力。
本节课主要介绍运动中力的分解与合成原理。
通过实例演示和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以及如何将力分解成平行和垂直方向的分力,并进而学会将分力合成成合力。
2. 标题:力的大小与方向的测量内容概述:本节课旨在教授学生如何测量力的大小与方向。
通过设定实验以及利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示例,学生将了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以及特定装置来测量不同方向上的力,并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测量原理。
本节课旨在教授学生如何测量力的大小与方向。
通过设定实验以及利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示例,学生将了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以及特定装置来测量不同方向上的力,并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测量原理。
3. 标题: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与表示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与表示方法。
通过以小车沿直线运动为例,教授学生如何绘制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以及加速度-时间图,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图象的含义和相互关系。
本节课主要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与表示方法。
通过以小车沿直线运动为例,教授学生如何绘制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以及加速度-时间图,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图象的含义和相互关系。
4. 标题: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与特点内容概述:本节课旨在教授学生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与特点。
通过设立实验和实际物体的下落示例,学生将了解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以及如何利用自由落体运动公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本节课旨在教授学生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与特点。
通过设立实验和实际物体的下落示例,学生将了解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以及如何利用自由落体运动公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5. 标题:动能与功的计算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动能与功的计算方法。
高中物理教资面试试讲逐字稿§4.1 牛顿第一定律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爱因斯坦曾说,有一个基本问题,几千年来都因为它太复杂而含糊不清,这就是运动的问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但有没有同学想过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或那样的运动呢?诶,我听到有的同学说收到了力的作用,说的非常好。
这一章我们要学的牛顿运动定律就确立了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板书:§4.1 牛顿第一定律)在水平桌面上有一个质量为 m 的物块,我们给它一个向前的推力,小车会向前运动,撤去力以后,小车停止运动。
长期以来,人们根据经验,直觉的认为物体的运动是与推,拉等行为相互联系的。
若不再推拉,原来的运动便停止下来。
根据这类经验,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板书: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学们结合现有的知识思考一下,他的观点对不对呢?王浩同学举手了,请王浩同学来回答。
哦,王浩同学说,他的观点是不对的,因为物体除了受到推力外,还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回答的非常好,请坐。
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
但当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因为非常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而被普遍接受,竟然持续了近 2000 年。
而像同学们一样,意识到摩擦力的人要追溯到300 多年前,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注意到,当一个球沿斜面向下运动时,速度增大,而向上运动时速度减小。
那么,当球沿水平面运动时,速度会怎么变化呢?诶,伽利略也认为应该不增不减。
但实际情况却是,即使沿水平面运动,球也越来越慢,蕞后停下来。
伽利略认为,这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因为它还同样观察到表面越光滑,球便会运动的越远。
于是他推断,若没有摩擦阻力,小球将会永远运动下去。
那么为了体会伽利略的这种思想,我们来设身处地的做一下著名的伽利略斜面实验。
假如这是一个伽利略斜面演示器,轨道的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我们可以调节角度。
我们先将可以调节角度的斜面调至一个倾角,在同一高度的两个位置标一下,下面我们从一端所标注的位置释放小球,我们发现,小球并没有到达等高的位置,这是因为——诶,大家说的非常好,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2021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初中物理试讲—《力》问好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物理组的二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力》,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在上课之前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游戏,相信大家应该都玩儿过,就是掰手腕儿的游戏,同学们可以跟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掰手腕比赛。
看看同桌,你们谁能够赢得胜利呢?同时,在掰手腕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的用力哦。
好,开始吧。
同学们玩的真是不亦乐乎呢,我看同学们都已经进行了一局比赛,那同学们知道不知道我们掰手腕的过程中是靠什么来赢得游戏的胜利呢?对,我听到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是靠力气,力气大的话,就能赢得这个掰手腕儿的胜利。
那到底什么是力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力。
新授首先,给同学们 5 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课本,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如下两个问题的答案 1、力的定义是什么?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好,同学们开始吧。
老师看大家都抬起头了,想必同学们都整理的差不多了,哪位同学先来说一下呢?大家举手都非常积极,最后一排穿格子衬衫的同学请你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力的定义是什么?嗯,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正确,请坐,她说力的定义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那么现在请第二位同学来回答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好,左边靠窗的这位女同学来回答一下。
嗯,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流利,她回答的结果是: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相信同学们经过刚刚的看书,已经对力有一个很直观的了解了,接下来老师给大家 5 分钟的时间,进行分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前面的物体和后面的物体有什么区别?第二个问题作用的种类都有哪些?那么接下来呢,我们前后桌四人为一个小组,共分为八个小组,我们开始讨论吧。
(讨论的过程中,我也会走下讲台,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过程中,同时进行答疑解惑,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我发现同学们讨论的声音逐渐弱了下来,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了心仪的答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物理学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 引导启发法:-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实验探究法:-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理现象,发现物理规律。
3. 小组讨论法:-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如:推拉门、击打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观察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例子?2. 讲授新课:- 通过PPT展示牛顿第三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讲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 引导学生思考: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否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 实验探究:- 实验一:弹簧测力计实验,观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 实验二:滑块与斜面实验,观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互关系。
-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4.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规律。
-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5. 巩固练习:- 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6. 小结作业:-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牛顿第三定律的重要性。
-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三定律2.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3. 实验探究4. 小组讨论5. 巩固练习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资格证面试万能试讲模板(物理化学生物)物理一、出题方向物理学科的题目大多来源于人教版教材,各个学段都可能出现考题,其中实验和活动出现的概率相对较高。
二、试讲课题初中1.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力学)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光的折射4.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学)5.欧姆定律(电学)高中1.牛顿第一定律2.机械能守恒定律3.平抛运动4.自由落体运动5.力的合成与分解三、试讲模板1.引入问题(0.5分钟)同学们大家看一下这个影片片段,或者说同学们看一下我演示的这个现象,然后思考一下该现象跟物理有什么关系?播放“XXX" 的影片片段,自己演示现象,复习知识,生活常见现象,创设情景,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堂课的课题。
2.科学猜想(1分钟)同学们咱们大胆猜测一下你们看到的这个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 或者说可能是什么引起的?)提问并且设置学生答案。
同学们,科学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但它不是无根据的幻想,是有客观根据的。
猜想是否正确,要靠实验来检验。
被实验肯定的猜想,就是实验规律;被实验否定的猜想,应该放弃,重新提出新的猜想,再用实验来检验。
那么接下来咱们就开始一个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了。
(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给以适当提示,最终根据学生的猜想,总结出各组的猜想。
)3.设计实验(1分钟)同学们我们现在得开始设计实验了,设计实验之前得先知道我们的实验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且设计实验,注意在实验中需要记录什么?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开始设计实验:(1)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研究?(2 )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需观察、记录什么?(3 )列出实验原理、所用的器材和具体步骤。
经过讨论,确定利用什么装置进行探究。
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
4.分组实验,探索研究(3分钟)在此环节中,学生以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引导学生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
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物理面试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请谈谈你对“探究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第二题题目:简述牛顿第三定律,并提供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该定律的应用。
如果学生对你的解释表示疑惑,你会如何进一步解释以帮助他们理解?第三题题目:假设你正在教授“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物理概念,班上有几位学生对于能量转换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如摩擦力做功)感到困惑。
在面试中,请描述你会如何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
第四题题目:请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有效提高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学生参与度。
第五题题目: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请结合具体例子说明。
第六题题目:假设你是一位即将担任高中物理教师的考生,请谈谈你对“新课程改革”中物理学科教学目标的看法,并结合实际教学谈谈你将如何实施这些教学目标。
第七题题目:请结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谈谈你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第八题题目:请解释什么是简谐振动,并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视为简谐振动的例子。
此外,请说明简谐振动的特征,并解释为什么这些特征对于理解物理学中的振动和波动至关重要。
第九题题目:请谈谈你对“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的理解,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举例说明你是如何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能力的。
第十题题目:在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时,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请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并说明这个例子是如何体现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的。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请根据以下教学背景和要求,设计一堂关于“力的相互作用”的高中物理教学课。
教学背景:《力的相互作用》是高中物理教材中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内容。
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逐字稿万能模板1、题目:《机械能守恒定律》2、内容:3、基本要求(1)要有适当的板书(2)要有提问互动(3)要有过程性评价(4)请在10分钟内完成上述任务。
教学设计逐字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面试高中物理的01号考生,今天我的试讲题目是《机械能守恒定律》.(写板书)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身份过渡语)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
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已经知道,运动的物体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而且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那么同学会想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机械能?如何用公式来表示?好,请中间这位同学你来回答一下。
好,非常好。
他说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那么动能如何用公式来表示呢?非常好,是1/2mv²是不是。
那势能呢?还可以继续回答吗?好请坐,请同桌,来帮他补充一下.是mgh 是不是,好.那 mgh是什么势能呢?非常好,是重力势能。
那除了重力势能,还有什么势能呢?弹性势能是不是?那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是什么呢?是1/2kx2是不是?好,同学们,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我们的重力势能 mgh中的h是个相对的量。
也就是说,你可以任意选取一个平面做参考面,当参考面选取以后,我们这个h就确定了。
最终我们才能确定重力势能 mgh 的大小,是不是.好,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体现了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呢?那位同学来给我们举个例子呢?好,最后一排那位同学你来给大家举个例子。
好,非常好,请坐。
他给大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小孩而他在跳蹦蹦床。
大家想一想这个例子是不是小孩在跳蹦蹦床的过程中,就发生了重力势能向动能的转化呢?那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能量的转化呢?好,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
他说除了发生重力势能向动能的转化,还发生了弹性势能向动能的转化.好,这一节课呢,我将带领大家通过一个简单的重力势能向动能的转化来研究我们的机械能守恒定律。
好,大家跟上我的思路。
1月5日上午吉林省白山市面试考题1.题日:大气压强 2 . 内容:大气压的测量如图中32,在预相内程生量的本,用式加遇。
南清之后把开口地在。
盛新浇上路水。
在大气压得 用下,钱着截压和了大气压究意有事大!口图9 - 1%,大气压呼 以化凌柱托老来。
秘取大气压所雷北起法杠的最先 帝室。
我们试能精在地理出为气压价叠值。
演 示 ( 像 儒 )大气区的预量年重41-3、甚在丹m,一通与注开爱国带至音清未业,用中智明曹口 常点。
世后国极在木性用中,比开平雪,管内本整而下西开一官西臂所比干 再下当。
迅叶整内科小理西高度送的下6)mm.E 皆子细科。
更重离厘差边 开演生管党画率试讲题目气 5本福1 - 三 落 到 值实配中瓦用目内卡能向的上方是真空,管件本制商问上方足大气,因儿 足火气压支补要内这段本祖生不会善下。
大气五静数的法等于这段本以在严 生的压需,这十实喻届早是由章九利科营军长里析利制的。
稳测晋的术错样 成度为n0mm,通营把运样大小到大气压国提什春大气压严,07m=1性析略计世中,标在大气压可口敢为1m10'n3基本要求:(1)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2)要有适当板书;(3)教学过程中要使用电教媒体。
1.请简述钢笙吸墨水的原理。
答辩题目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2通料通作重置量事题目来源111气所上面至有窗了见中重重指会再下降,管内外水银柱液面的高度还是760mm,如下图所示:玻聘管中装满水银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复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提出疑问,作用力与反作用有什么关系?引入新课。
环节二:规律的建立(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1.作用点老师利用三个演示实验,提出问题,让学生得出结论。
实验1:手指压手掌,手掌对手指的力的作用在手指上,手指对手掌呢? 实验2:A 、B 互相排斥,A 对B 的力作用在?B 对A 的力作用在?实验3:空气对螺旋桨的推力作用在?螺旋桨对空气的推力呢?高中物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1月5日上午辽宁省葫芦岛面试考题1题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 . 内容:大量事寓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传用力品是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作同在网一条面域上。
高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试讲稿(教案)38套1. 引言大家好,我是今天来面试高中物理教师职位的候选人。
在接下来的时段里,我将为大家呈现我精心准备的物理教案。
这些教案旨在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坚实的物理基础。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展示其中的一套教案。
2. 教案概述本教案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主题为“力的平衡”。
通过本教案,我们将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力以及力的平衡,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3. 教案内容3.1 目标- 理解什么是力以及力的特性- 能够解释力的平衡以及平衡条件- 能够应用力的平衡原理解决简单力学问题3.2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 通过引述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力的兴趣,并让他们意识到力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步骤二:力的概念- 介绍力的概念,包括力的定义、标量和矢量性质,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解释。
步骤三:力的平衡- 解释力的平衡的概念,包括力的合成、合力和力的平衡条件。
通过对力的平衡的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步骤四:力的平衡实践- 设计一系列实验或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平衡条件解决力学问题。
通过实践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力的平衡概念的理解。
步骤五:总结和反思- 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进一步研究力学方面的知识。
4. 预期研究效果通过这套教案的教学,我们期望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和力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我们希望学生对物理学产生兴趣,并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出良好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5. 结语通过这套教案,我们将培养学生对力和力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将会在物理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谢谢!。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4课《力的合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4课《力的合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分力、合力、力的合成、共点力。
2、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4、会用力的图示法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逻辑思维和实验相结合研究问题的方法,由此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等物理知识和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但是他们刚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任何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供借鉴,他们习惯于标量的代数运算,即使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也不涉及到矢量运算,而是通过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变成了简单的加减问题,没有触及矢量运算。
同时有些学生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往往不习惯。
意识到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困难,通过小组探究方式教学,让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切身体验,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一则,能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力的合成对学生来说全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体验真实而深刻,其效果远非那种目标和路线都明摆着的形式化的探究活动可比。
二则,学生对矢量运算是完全陌生的,放慢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规律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则。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力的合成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几个力等效于他们的合力的物理意义
2.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几个共点力的合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演示,学生直观感受到合力与各个分力的等效性。
2.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并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能启迪思考,开拓思维,锻炼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实验过程,学生能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养成实践出真知的求知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性,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合力
难点:
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问答、讨论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1.由曹冲称象故事引入——等效替代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曹冲称象的故事,并请学生简单的讲给大家听。
提出问题:为什么可以用多个石头来替代大象呢?
学生回答:因为它们一样重。
点评,一样重是利用水面位置相同证明出来的,不是用石头替换大象的原因
学生回答:因为多个石头和大象在船上的效果是一样的,都是利用自身重力把船向下压。
点评:说的很对,此时,多个石头的重量和与大象的重量对船的作用效果相同,也就是说,多个重力效果等于一个较大的重力,这就是力的等效性。
2.将等效性引入多个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合力
教师引导:在力学里面,我们也常常用到等效这个概念。
比如:大人一只手就可以提起一桶水,而孩子需要两只手,那大人提供的一个力和孩子提供的两个力就是等效的。
大人提
供的这个力就可以看成孩子提供的两个力的合力。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力的合成。
环节二:规律探究
1.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大人向上提水桶,孩子两只手也是向上提水桶,孩子的两个力如何求合力呢?
学生回答:在初中我们学过,在一条直线上的力求合力,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教师追问:如果是两个人一起提水桶,方向并不竖直向上,而是偏向外侧,成V形。
大家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这两个不同向的力的合力还是大人那个力吗?第二,这两个力的合力是他们直接相加吗?
学生们莫衷一是,得不到确切的结论。
老师引导:带着问题,我们做实验来解决。
2.设计并进行实验
(1)准备实验
老师引导:大家看一下课本62页的实验,根据实验提示,利用我们的实验器材,按照四人组进行实验,总结出F、F1、F2之间的关系。
教师给出提示:
①用力的图示准确的描绘出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思考怎样描述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可以尝试连接力的箭头位置,会有所发现。
③发现规律后,重复几次实验,验证你的规律。
(2)进行实验
第一步,如图甲所示,用两个成一定角度的弹簧测力计拉动橡皮条。
拉到某一位置后,记下该位置,读出两个力大小,并绘出两个力的方向。
第二步,如图乙所示,只使用一根弹簧测力计,依然将橡皮条拉到此位置,记下力的大小以及方向。
第三步,如图丙所示,将这三个力按照刚才的大小方向特点画在纸上。
(3)交流、分享、归纳实验结果
每个小组整理了实验结果,总结了F、F1、F2的关系,小组之间交换实验图示,进行分享和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组结果进行陈述,并尝试对力的合成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学生总结:我发现,两个互成角度的力求合力,可以利用画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教师追问:具体步骤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两个力作为两条临边画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就是这两个力的合力。
教师点评并总结:通过将橡皮条拉伸相同的距离和方向,我们可以说F1、F2与F具有等效性,它们便是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同时,通过大家的探究可以得出,这两个力与合力还满
足平行四边形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求合力的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
环节三:规律深化
提出问题:如果两个力F 1、F 2互相垂直,他们的合力F 大小具有什么特点呢?请作图并给出计算式。
学生回答: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这三个力满足勾股定理的关系,所以大小为2221F F F +=。
环节四:应用提升
航空母舰的舰载机降落时,会使用阻拦索给舰载机提供阻力,使其迅速减速。
在一次任务中,阻拦索挂住飞机后,两条阻拦索夹角由120度逐渐变为90度,每条阻拦索提供200000牛顿的拉力,求出阻拦索提供阻力的变化范围。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给出答案:200000N-3200000N 。
环节五:小结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对今天的课程进行归纳总结,并留下作业。
作业: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两个力的合成方法,如果是两个以上的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该如何求合力呢?还可以用这个方法吗?
五、板书设计
一、力的等效性
力的合成 二、实验探究 三、应用 1.曹冲称象
1.两个力拉动橡皮条 场景:
2.合力、分力
2.一个力拉动橡皮条 分析过程
3.共线的力求合力 3.画出力的图示
4.总结合力分力的关系
平行四边形法则: 总结: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