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课程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5
植物生理学教案——植物生长物质第一章:植物生长物质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长物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掌握植物生长物质的主要生理功能。
3. 理解植物生长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生长物质的定义与分类a. 植物激素b. 植物生长调节剂2. 植物生长物质的主要生理功能a. 促进植物生长b. 调节植物发育c. 调控植物代谢3. 植物生长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a. 提高作物产量b. 改善作物品质c. 抗逆栽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植物生长物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生长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
2. 讲解植物生长物质的分类和生理功能。
3. 分析植物生长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 讨论植物生长物质的研究前景。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植物生长物质的定义、分类和生理功能。
2. 收集有关植物生长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
3. 思考植物生长物质研究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植物激素一、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激素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掌握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
3. 理解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植物激素的定义与分类a. 生长素b. 赤霉素c. 细胞分裂素d. 脱落酸e. 乙烯2. 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a. 调节植物生长b. 促进植物发育c. 调控植物代谢3. 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a. 促进作物生长b. 提高作物产量c. 改善作物品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植物激素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植物激素的概念。
2. 讲解植物激素的分类和生理功能。
3. 分析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 讨论植物激素研究的前景。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植物激素的定义、分类和生理功能。
2. 收集有关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
植物生理学教案绪论一、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 掌握植物生理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3. 理解植物生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应用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 教学难点: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三、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2. 投影仪或白板3. 教学PPT或幻灯片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有趣现象,如植物的向光性、根的向地性等,引发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介绍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即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接着阐述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营养吸收与运输、生长发育、逆境生理等。
3. 介绍植物生理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讲解植物生理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如通过调节植物生长环境、改良栽培技术、选用优良品种等手段,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4. 阐述植物生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介绍植物生理学与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联系,强调植物生理学在多学科交叉中的地位和作用。
5. 总结与展望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植物生理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探索植物生理学领域的未知世界。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植物生理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六、教学延伸与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例如参观植物园或农田,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理现象。
2.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例如测定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植物生理学教案——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途径和机制;2. 掌握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方式和过程;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现象。
教学重点:1.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途径;2.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机制。
教学难点:1.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过程;2. 生活现象与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联系。
第一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概述1.1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定义1.2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重要性1.3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研究意义第二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途径2.1 木质部运输途径2.2 韧皮部运输途径2.3 细胞间隙运输途径第三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机制3.1 被动运输机制3.2 主动运输机制3.3 协助扩散运输机制第四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过程4.1 合成与储存过程4.2 加载与卸载过程4.3 运输与分配过程第五章:生活现象与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联系5.1 植物生长与有机物运输5.2 果实成熟与有机物运输5.3 植物抗逆与有机物运输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直观展示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过程;2.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重要性;3. 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对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基本概念的理解;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知识;3. 课程论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实例分析6.1 实例一:筛管与韧皮部的有机物运输6.2 实例二:木质部中的水分与无机盐运输6.3 实例三:顶端优势与有机物运输第七章:环境因素对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影响7.1 温度对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影响7.2 光照对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影响7.3 水分对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影响第八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与农业生产8.1 有机物运输与作物产量8.2 有机物运输与作物品质8.3 有机物运输与农业施肥第九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科研方法9.1 实验设计:如何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9.2 观察方法:显微镜观察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9.3 测定技术:有机物运输的定量分析第十章: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前沿领域10.1 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分子机制10.2 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基因调控10.3 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生物技术应用教学方法:1. 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实际情况;2. 通过讨论和实验,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影响;3. 联系农业生产,了解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4. 利用科研方法,培养学生对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研究的兴趣;5. 关注前沿领域,引导学生了解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最新发展。
《植物生理学》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掌握植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3)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4)认识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切片,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2)利用实验方法,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分析其生理机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的兴趣,增强其关爱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过程。
2. 教学难点:(1)植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3)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理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植物生理学》;2. 实验器材:显微镜、植物细胞切片、实验药品等;3. 课件:植物细胞结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生长发育过程等图片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教学内容:(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植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3)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4)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过程。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组讨论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植物细胞切片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教材,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植物细胞结构、功能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以及对观察结果的描述和分析。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植物生理学》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掌握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及应用;(3)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和调控机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切片,认识植物细胞的结构;(2)利用实验方法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观察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分析其调控机制。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及应用;(3)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和调控机制。
2. 教学难点:(1)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3)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植物细胞结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2)实验法:进行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3)观察法:观察植物生长发育过程;(4)讨论法:分组讨论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植物细胞结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2)实验器材: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3)观察植物生长发育的实物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王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 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1)讲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2)分析植物细胞各结构的功能及对应关系。
3.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1)讲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及应用,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蓝藻的光合作用等;(2)讲解呼吸作用的原理及应用,如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等;(3)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
4. 植物生长发育:(1)讲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如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2)分析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如激素调节、基因调控等。
植物生理学教案18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植物的水分生理,包括植物细胞的水分关系、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植物的蒸腾作用等。
2、帮助学生掌握植物的矿质营养,涵盖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输、植物对氮、磷、钾等主要矿质元素的同化等。
3、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包含光合色素、光合作用的机制、光呼吸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细胞的水势组成及其变化规律。
根系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的途径和机制。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2、难点气孔运动的机制及其对蒸腾作用的调节。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的协同关系。
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过程。
2、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植物生理过程。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植物在不同水分和营养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图片,引发学生对植物如何获取和利用水分、矿质元素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等问题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植物的水分生理植物细胞的水分关系讲解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介绍植物细胞的水势组成,包括渗透势、压力势和衬质势等。
通过实例解释细胞水势的变化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影响。
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阐述根系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根毛区在吸收水分中的作用。
讲解根系吸收水分的两种方式:主动吸水和被动吸水,分析其机制和动力来源。
介绍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和动力,重点讲解蒸腾拉力和根压的作用。
植物的蒸腾作用解释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分析影响蒸腾作用的内外因素,如气孔的开闭、环境温度、湿度等。
讲述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以及蒸腾作用与植物水分平衡的关系。
3、植物的矿质营养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列举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解释确定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方法和标准。
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输讲解矿质元素吸收的部位和方式,如离子通道、载体和质子泵等的作用。
《植物生理学》
(《Plant Physiology》)
教案
授课教师:徐虹
授课专业:生物科学
授课学期:第5学期
课程类型:学科类方向性课程
所属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第四章光合作用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光合作用机理——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
二.教学时数
计划教学 1学时。
二、教学大纲基本要求
1.了解光合作用光合电子传递链的组成。
2.掌握光合作用的非环式和环式电子传递途径及它们与光合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3.理解光合作用水裂解放氧机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综合讲述为主,兼用启发式讨论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要求Windows XP和Windows 2000运行环境,安装Flash解读软件.
六、学生活动设计
1.让学生自己看图说话,加深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理解。
2.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
3.主要安排
七、教学过程
附:本章的简略教案
第四章光合作用一.教学时数
计划教学时数 6学时。
二、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和课时安排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为主、兼用比较分析小结式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要求Windows XP和Windows 2000运行环境,安装Flash解读软件.
六、学生活动设计
1.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和在科研中的运用,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和素养。
2.让学生自己看图说话,加深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略)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