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433.36 KB
- 文档页数:6
mcao拟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建立一、引言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一种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VD的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对于深入研究VD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改进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模型,以模拟VD的病理过程,为VD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工具。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在250300g之间,饲养于清洁级动物房,自由摄食和饮水。
动物实验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
2. MCAO模型的制备(1)手术准备:大鼠术前禁食12小时,不禁水。
术前10分钟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50mg/kg)麻醉。
麻醉后,将大鼠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剪去颈部毛发,消毒皮肤。
(3)模型评估:术后24小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NSS)和脑梗死体积测量。
NSS评分包括运动、感觉和平衡功能,总分018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脑梗死体积通过TTC染色法测量,梗死体积百分比(%)=(梗死体积/半球体积)×100%。
3.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1. MCAO模型的制备成功率本实验共制备MCAO大鼠模型40只,成功率为95%(38/40)。
失败原因包括术中出血、术后死亡等。
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术后24小时,MCAO组大鼠的NSS评分为(14.5±1.8)分,显著高于假手术组(1.8±0.5)分(P<0.01)。
3. 脑梗死体积术后24小时,MCAO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为(38.5±5.2)%,显著高于假手术组(0.0±0.0)%(P<0.01)。
血管性痴呆(VD)动物模型制作及方法一、双侧颈总动脉阻断模型(Model of occlusion of bilaterial carotis communis artery)(1)复制方法雄性大鼠,体重为250~300g。
以水合氯醛(按350~400mg/kg体重的剂量)经腹腔注射麻醉后仰卧位,剃除颈部毛发,手术区域皮肤消毒。
颈部正中切口,钝性分离双侧颈总动脉,用1号线将其行结扎。
缝合切口后再行局部消毒,小心放回笼内(每笼一只待其完全清醒)。
局部伤口缝合前,可用庆大霉素3~5滴滴入局部伤口内防止感染。
术后正常饲养12周,自第13周起可开始分组给药治疗。
行为学检验可采用穿梭箱法和Morris水迷宫分析系统,进行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试验。
(2)模型特点术后的1~3周,陆续有动物死亡发生,其死亡率在20%~40%,因此需根据实验情况增加手术动物的总数。
(3)比较医学该模型由于阻断了双侧颈总动脉,造成了脑部急性供血不足,随后可通过基底动脉和基底动脉环血流调节以及逐渐形成的侧支循环所改善,但海马区达不到正常脑供血水平,形成慢性大脑缺血,模拟了人类由于血管粥样硬化使头颈动脉逐渐狭窄所致的慢性大脑供血不。
水迷宫实验显示,动物的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能力均降低,痴呆率达80%左右。
该模型可用于研究痴呆脑组织的形态及病理生理变化机制,也可用于判定某些治疗手段和药物的效果。
二、双侧颈总动脉、椎动脉阻断模型(Model of occlusion of bilaterial carotis communis artery with vertebral artery)(1)复制方法雄性大鼠,体重为300~350g。
以水合氯醛(按350~400mg/kg体重的剂量)经腹腔注射麻醉后俯卧位固定于立体定位仪上,剃除颈部毛发,手术区域皮肤消毒。
行背侧颈部正中切口,逐层钝性分离暴露双侧第1颈椎横突小孔,用直径0.5mm的电凝针烧灼双侧翼小孔内的椎动脉,造成闭塞。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血管性痴呆是一种因脑血管病变导致的神经功能不全的疾病,其特征为认知和情感功能受损。
目前,针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然而,这些方法的疗效并不理想,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开发新型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学术和临床意义。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通过将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进行再生和修复,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目前,针对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表明,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于血管再生和神经再生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并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于大鼠认知和情感功能的影响;2. 探究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于大鼠血管再生和神经再生的影响;3. 推测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的可能作用机制。
三、研究方法1. 动物模型制备采用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进行研究,具体方法为将大鼠从颈动脉注射高脂饮食和碳酸钙片等,连续6周后,通过行为学和病理学方法确认建立了血管性痴呆模型。
2. 实验组设计将建立好的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5只。
对照组只接受正常饮食和水,而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
3.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在大鼠颅骨下窝植入骨髓基质细胞,具体移植方案根据先前研究的经验进行优化确定。
4. 方法评估通过行为学实验、病理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方法评估治疗效果,包括血管和神经再生情况以及认知和情感功能的变化。
同时,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探究移植细胞的可能作用机制。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探索针对血管性痴呆治疗的新型手段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电针对老年痴呆模型大鼠脑组织MAO、CAT和
LPO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一、背景和研究意义
老年痴呆是一种智力衰退和认知功能下降的疾病,常见于老年人群体。
其主要症状包括记忆减退、定向力下降、判断和推理能力衰退等。
目前该病的治疗较为困难,因此寻求其病理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
电针作为一种中医疗法,近年来被广泛用于老年痴呆的治疗。
然而,其对老年痴呆的药理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电针对老年痴呆模型大鼠脑组织MAO、CAT和LPO 的影响,明确电针对老年痴呆的药理机制及治疗作用。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将健康大鼠和老年痴呆模型大鼠进行电针干预,采用酶学方法检测其脑组织MAO、CAT和LPO的水平变化,并通过多种实验手段,如Morris水迷宫实验、脑电生理学分析以及行为学评估分析,评估电针对老年痴呆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
四、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期结果是电针能够显著降低老年痴呆模型大鼠脑组织MAO 和LPO的水平,提高CAT的活性,同时能够显着改善老年痴呆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认知能力和神经元活动状态,表明电针可作为老年痴呆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五、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
目前,实验已完成老年痴呆模型大鼠的制备和电针干预。
正在开展脑组织酶学指标检测及行为学评估实验。
存在的问题是电针干预参数的设置和反复性操作,需要进一步优化。
六、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为电针治疗老年痴呆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后续临床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