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1
《战争论》提出的最精彩的思想有《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的经典之作,对于战争的本质、战争的规律、战争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分析,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本文将就《战争论》提出的最精彩的思想进行阐述。
一、战争的本质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国家政治的延续,是政治手段的一种。
他指出,“战争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行为”,“战争的目的在于迫使对方屈服于自己的意志,以便由自己支配或控制对方的行动”。
这种政治行为是通过武力手段来实现的。
克劳塞维茨认为,政治与战争紧密相连,政治是战争的先导,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战争是为了实现国家政治利益的需要而进行的,因此,只有当国家的利益受到侵害,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时,才能采取武力行动。
这也是战争最根本的本质。
二、战争的规律克劳塞维茨提出了著名的“战争三要素”:政治、军事、人民。
政治是战争的指挥部,它决定战争的目的和方向;军事是战争的武器库,它为战争提供武器和技术支持;人民是战争的基石,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人民的支持和参与。
这三要素是战争决胜的关键因素。
克劳塞维茨还提出了战争变化的规律,即战争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但战争的形式和手段会不断变化。
他认为,战争的形式会随着时间、地点、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战争的本质却始终不变。
三、战争策略克劳塞维茨提出了“全力以赴”的战争策略,即在战争中必须尽可能地发挥一切力量,采取最大决策,以求最终胜利。
他认为,战争是一种极端的手段,只有全力以赴才能胜利,中途停顿或妥协只会导致失败。
克劳塞维茨还提出了“集中兵力”的战争策略,即在战争中要把兵力集中到一个决定性的地方,对敌人进行攻击,取得决定性胜利。
这种战略在历史上多次被证明是有效的。
同时,他还提出了“间谍战”、“反间谍战”等战略,这些战略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战争与和平克劳塞维茨认为,在任何一个时期,和平与战争都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两种不同状态。
和平时期是战争时期的准备阶段,战争则是和平的终止。
克劳塞维茨和他的《战争论》克劳塞维茨生于1780年,十二岁参加普鲁士军队,当士官生。
1803年毕业于柏林军官学校后,即担任普鲁士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
1806年参加了普法战争,当普军在奥尔施塔特会战溃败时被俘。
1807年10月释放回国。
1808—1809年任普鲁士军事改革委员会主席办公室主任。
1810年10月起任柏林军官学校战略学和战术学教官,同时为王太子讲授军事课。
1812年,因反对普鲁士臣服于拿破仑一世而转到俄军供职。
拿破仑进攻俄国时,他参加过奥斯特罗夫诺、斯摩棱斯克和博罗迪诺三大会战。
1814年4月回到普鲁士军队。
后参加了林尼和滑铁卢会战。
1818—1830年,克劳塞维茨在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的十二年间,致力于《战争论》一书的著作。
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期间所发生过的一百多个战例,撰写了许多评论战史的文章,整理了亲身经历的战争经验。
1830年春由于调任炮兵部门工作,《战争论》的修订工作被搁置起来,1831年11月即因病去世。
他的《战争论》手稿由其妻子玛丽于1832—1833年陆续整理出版。
克劳塞维茨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工业革命、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相继发生的时期。
工业革命改变了战争的工具与潜力,民主革命改变了军队的编组与精神,民族解放斗争改变了战争的性质与形态。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新的社会关系,对于军事学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正如列宁在《战争与革命》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他们改造了全部战略体系,废除了战争方面的一切陈旧规章,创立了新的作战方法,废除了旧军队,建立了新的、革命的、人民的军队。
”而当时的普鲁士还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的国家,普鲁士军队还保留着落后的建军原则和军事学术原则与一支为数不多的雇佣军。
在新型的法国军队的打击下,普军落后的军事原则遭到彻底的破产。
这就促使普鲁士爱国的军人们用批判的眼光去重新考虑他们的战略战术观点。
克劳塞维茨虽然是普鲁士王国的军官,信仰的是落后的君主政治,对当时的法国革命持反对态度,但是他看到了法国革命对军事学术发展的巨大影响。
《战争论》读后感范文《战争论》,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
《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
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
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非军事界的人可能没有系统地读过《战争论》,但相信大多数人对"军事是政治关系的延续"这一名言都耳熟能详,这一名言即出自《战争论》。
《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观察、研究、分析的结晶。
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将军,被称为研究战争而真正摸索到其主题之根本的第一人。
也是采取一种对军事史的任何阶段都能适用之理论的第一人。
他很早就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后进柏林陆军大学就读。
做过拿破仑军队的战俘,一年后又投入各种战斗。
1818年升任少将并担任母校校长。
1830年离开军校接任炮兵训练总监。
这部军事哲学书,是他把自己历史研究的成果和战争经验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观念。
在他突然去世后,被其遗孀在一个密封的包裹里发现。
克拉塞维茨曾一再强调,他的原则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导。
——“教育未来战争领袖的心灵,又或在其自我教育中提供指导,却不陪伴他走上战场”。
合理的理论并不能代替富有创造性的实践。
这是克劳塞维茨的一贯坚持!经过了一战、二战的炮火,尽管有作者所处时机避免不了的局限,这部书依然被世界上大多数军事院校列为经典,为世界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熟读。
克劳塞维茨被认为真正触到了战争的本质,他本来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
战争论读后感《战争论》是法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力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更是一部深刻剖析战争本质的哲学著作。
读完这本书,我对战争的理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这位军事大师的思想深感敬佩。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一书中对战争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与一般人的想象不同,他认为战争不仅仅是政治的延续,更是政治的继续手段。
他认为战争绝对不是一种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对立国家之间斗争的一个结果。
战争的目的是通过武力摧毁对方,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
这种理解超越了一般人对战争的狭隘认识,使我对战争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战争论》一书还深入剖析了战争的特点和规律。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具有不可预知性和动态性。
战争的结果往往是由许多复杂因素决定的,决策者必须具备准确的判断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他还提出了“战略三要素”:军事力量、决策能力和意志力。
军事力量是战争的基础,决策能力是战争的关键,而意志力则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这些观点使我对战争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认识到了战争背后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我认为,作为一部经典的军事著作,《战争论》不仅仅适用于军事工作者,更适用于广大读者群体。
克劳塞维茨的思想无疑是具有普世意义的。
无论是在军事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都需要我们具备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克劳塞维茨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则,如“知己知彼”、“目标一致”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适用。
读完这本书,我也更加意识到了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它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最后,我深受《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对军事家的要求的启迪。
他认为,军事家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有正确的判断力和坚定的意志。
只有如此,军事家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这对我个人也是一种很好的提醒和启示。
无论在军事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只有我们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读完《战争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简述《战争论》的主要内容。
《战争论》是德国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于1832年
出版的一本军事学著作。
该书是对战争的本质、原因和规律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战争理论的观点。
《战争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战争的本质: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手段,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和政治目标而进行的斗争。
他强调战争的基本特征是对抗性和暴力性。
2. 战争的目的: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最终目的是迫使对手屈服,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他强调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认为军事手段必须服从政治目标。
3. 战争的规律:克劳塞维茨提出了一系列战争规律,包括战争的不确定性、战争的持续性、战争的相互影响等。
他认为战争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完全预测和控制。
4. 战争的战略与战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战略和战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战略是决定战争全局的方针和策略,而战术则是在具体战场上的实施方法。
5. 统一指挥与人民战争:克劳塞维茨提出了统一指挥的重要性,认为战争的成功离不开整体的指挥和协调。
他还强调人民战争的重要性,认为战争应该得到国家和人民的全力支持。
《战争论》的主要观点对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对后来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战略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现代战争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
《战争论(全三册)》[德]克劳塞维茨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战争论(全三册)》[德]克劳塞维茨著读后感《战争论》是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代表作,被誉为“军事理论的圣经”。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这部巨著,深感其观点独特,文字犀利,旁征博引,触类旁通。
在这部作品中,克劳塞维茨以深邃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对战争本质、战争规律、战争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克劳塞维茨对战争本质的论述让我耳目一新。
他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观念中战争与政治的分离,使我明白了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
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不是单纯的技术较量,而是意志和决心的较量。
”这一观点强调了战争中的精神因素,使我认识到,在战争中,士气、意志和决心的重要性不亚于物质力量。
其次,克劳塞维茨对战争规律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
他提出了“战争迷雾”的概念,指出战争中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和预测困难等问题,使我明白了战争中的风险和挑战。
克劳塞维茨还提出了“战略棋盘”理论,将战争比作一场棋局,强调了战略谋划和兵力部署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在战争中,战略眼光和谋略的运用至关重要。
再次,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策略的阐述让我深感其智慧。
他主张在战争中采取“进攻为主,防御为辅”的策略,认为进攻可以夺取胜利,防御可以保持优势。
克劳塞维茨还提出了“重心打击”理论,主张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以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这些策略思想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使我明白了在战争中如何运用战略和战术。
第二篇范文《战争论(全三册)》[德]克劳塞维茨著读后感——从现代战略视角重新解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军事理论的里程碑,其对战争的深刻洞察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当我们从现代战略视角重新审视这部著作时,会发现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并非全然适用于当今世界的复杂性。
在此,我将尝试从现代战略的角度对《战争论》进行解读,并探讨其意义与目的。
《战争论》提出的最精彩的思想有《战争论》是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代表作品,是世界军事理论文献中的经典之作。
这本著作不仅有着创新的思想和理论,同时也对于现代战争的策略和理念提供了深刻的指导。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战争论》提出的最精彩的思想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战争的定义《战争论》认为,战争是国家间的暴力冲突。
它是一种政治手段,通过军事力量以达到政治目的。
这个定义突出了战争与政治的紧密关系,强调了战争的目的性和政治性。
二、战争的特点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 政治性战争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政治争端。
政治因素是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战争的起因和结束都与政治密切相关。
2. 暴力性战争是通过武力来达成目标的,它是极端的暴力手段。
这种暴力性削弱了战争的合法性,同时也代表了战争的残酷性。
3. 不确定性战争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因为它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有时候也受到指挥官的决策的影响。
这使得战争的结果难以预测,给战争的指挥带来了难题。
三、战争的目的《战争论》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达成政治目标。
即使武力不能直接达到政治目的,它也可以通过威慑来达成间接目的,尤其是在和平时期。
因此,在使用武力之前,必须制定出明确的政治目标。
四、战争的策略克劳塞维茨提出的战争策略是“以最少的力量,达到最优的效果”。
这意味着指挥者必须合理地利用战争资源,使它们最大化地发挥作用。
同时,对于敌方的资源和财富,也需要利用起来最大化地削弱敌方的实力,使得自己在战争中获胜的可能性更大。
五、战争的指挥在指挥和战争策略的问题上,克劳塞维茨强调,指挥者不仅需要掌握战争技巧,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种心理素质既包括冷静、清醒的思维,也包括果断、坚定的决策意志。
指挥官应该尽可能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发挥主动性,灵活应变,让自己的决策变得更加合理、科学。
六、战争的胜负《战争论》中提到,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各方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对比,以及各方的战争策略、指挥技能、士气等因素。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概说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概说【引言】为了能够更好地认识战争,掌握战争的规律,克劳塞维茨在生命的晚期,创作了一部长篇著作——《战争论》。
这部著作对于战争相关人员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后代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性质分类】在《战争论》一书中,克劳塞维茨首先对战争作出了性质分类。
他认为,战争有三种性质,分别是政治性、暴力性以及不确定性。
其中,政治性是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目的的手段;暴力性是指战争用暴力手段实现政治目的;不确定性是指战争的结果无法预测,是不确定的。
【目的范畴】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战斗中击败敌人,达到政治目的。
他认为,战争是一个政治目的的手段,是通过战争实现政治目的。
【战争的规律】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了战争的规律,即战争的本质特征、战争的条件和战争的实施方法。
他认为,战争是一个极端的状态,是政治与暴力的集中表现,因此,从战争的本质特征看,战争是一种斗争。
而战争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政治、军事和民心,并且这三个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战争的实施方法上,克劳塞维茨强调了战略指导军事战斗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战役是战争的细胞”,认为要想取得全局胜利,必须在每个战役中取得胜利。
【教育意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通过这部著作,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人类斗争的本质、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与前途,学习人类智慧、建设和平社会的方法。
同时,也可以影响到我们对于人生的看法,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结语】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诠释了战争的真谛,阐述了斗争的规律,教育了无数人,影响了世界。
在今天,我们仍旧可以从其中感受到一种哲学、一种思想,仍然可以从其中汲取力量,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和平、进步、发展的道路。
《战争论》是德国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著作,是军事理论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战争不仅仅是一种军事行动,更是一种政治、经济、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
克劳塞维茨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的深刻观点,如“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是一种极度的危险游戏”,这些都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认为,战争的目的不仅仅是消灭敌人,更是要达到政治上的目的。
因此,在战争中,不仅要考虑军事上的胜利,还要考虑如何实现政治目标。
克劳塞维茨还强调了将军的素质和作用。
他认为,将军不仅要有军事才能,更要有政治头脑和心理素质。
将军的决策和领导能力在战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让我意识到,一个优秀的将军不仅要懂得军事战术,还要具备政治远见和心理洞察力。
此外,克劳塞维茨对战争中的道德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战争虽然是一种残酷的活动,但将军和士兵都应该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
这让我意识到,战争虽然充满了暴力和残忍,但我们仍然需要保持对人性的尊重和道德的坚守。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展开全文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第一章什么是战争一引言我们想首先研究战争的各个要素,其次研究它的各个部分或环节,最后就其内在联系研究整体,也就是先研究简单的再研究复杂的。
但是研究这个问题时,比研究其他问题更有必要先对整体的性质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因为在这个问题上,研究部分时更必须经常考虑到整体。
二定义在这里,我们不打算一开始就给战争下一个冗长的政论式的定义,只打算谈谈战争的要素——搏斗。
战争无非是扩大了的搏斗。
如果我们想要把构成战争的无数个搏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考虑,那么最好想象一下两个人搏斗的情况。
每一方都力图用体力迫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他的直接目的是打垮对方,使对方不能再作任何抵抗。
因此,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暴力用技术和科学的成果装备自己来对付暴力。
暴力所受到的国际法惯例的限制是微不足道的,这些限制与暴力同时存在,但在实质上并不削弱暴力的力量。
暴力,即物质暴力(因为除了国家和法的概念以外就没有精神暴力了)是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敌人是目的。
为了确有把握地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使敌人无力抵抗,因此从概念上讲,使敌人无力抵抗是战争行为真正的目标。
这个目标代替了上述目的并把它作为不属于战争本身的东西而在某种程度上排斥掉了。
三暴力最大限度的使用有些仁慈的人可能很容易认为,一定会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大的伤亡就能解除敌人的武装或者打垮敌人,并且认为这是军事艺术发展的真正方向。
这种看法不管多么美妙,却是一种必须消除的错误思想,因为在象战争这样危险的事情中,从仁慈产生的这种错误思想正是最为有害的。
物质暴力的充分使用决不排斥智慧同时发挥作用,所以,不顾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对方不同样做的时候,就必然会取得优势。
这样一来,他就使对方也不得不这样做,于是双方就会趋向极端,这种趋向除了受内在的牵制力量的限制以外,不受其他任何限制。
问题必须这样来看。
由于厌恶这个残暴的要素而忽视它的性质,这是没有益处的,甚至是错误的。
克劳塞维茨如何看战争动机战争,这个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现象,其背后的动机一直是众多学者和思想家探讨的重要议题。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这位军事理论的巨匠,在其著作《战争论》中对战争动机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剖析。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动机并非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
首先,政治目的是引发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家之间的政治矛盾、领土争端、势力范围的争夺等,都可能导致战争的爆发。
当政治手段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战争就成为了一种极端的选择。
例如,历史上的许多帝国为了扩张领土、增强影响力,不惜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经济利益也是战争动机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资源的争夺,如土地、矿产、财富等,往往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在古代,为了获取肥沃的农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国家之间频繁交战。
而在现代社会,对石油等重要能源的争夺,也曾引发了多次地区性的冲突。
民族情感和宗教信仰有时也会驱动战争。
当一个民族感受到自身的尊严受到侵犯,或者宗教信仰受到威胁时,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抗争意识,从而引发战争。
这种动机往往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能够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
克劳塞维茨还强调了军事战略和战术的考虑对战争动机的影响。
一些国家可能会出于战略布局的需要,主动发起战争,以获取有利的地缘政治地位或打破现有的军事平衡。
然而,克劳塞维茨并非仅仅关注战争动机的外在表现,他更深入地探讨了战争动机背后的人性因素。
他认为,人的欲望、野心、荣誉心等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战争动机的形成。
统治者为了满足个人的权力欲望,将领为了追求军事荣誉,都可能推动战争的发生。
同时,克劳塞维茨也指出,战争动机的复杂性使得战争的走向难以预测。
即使在战争开始时有着明确的动机,但在战争的进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可能导致战争的目标和动机发生转变。
一场原本为了争夺领土而发动的战争,可能因为双方的仇恨加深而演变成一场你死我活的全面对抗。
此外,克劳塞维茨对于战争动机的分析也涉及到了战争的规模和性质。
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克劳塞维茨与《战争论》克劳塞维茨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普鲁士军队少将。
1792年,参加了普鲁士军队。
1795年晋升为军官,并自修了战略学、战术学和军事历史学。
著有《战争论》一书。
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人物简介克劳塞维茨1803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奥古斯特亲王副官。
1806年10月随亲王参加奥尔施泰特会战时,被法军俘虏,翌年底获释。
1809年初调普军总参谋部工作,任总参谋长兼军事改革委员会主席G.J.D.von沙恩霍斯特的办公室主任,协助沙恩霍斯特从事军事改革。
1810年秋任军校教官,并为王太子讲授军事课。
1812年春,主张联合俄国抗击法国,因不满普鲁士国王同拿破仑一世结盟而辞职,转到俄军,在骑兵军和步兵军司令部中任职。
1814年回归普军。
翌年任G.L.布吕歇尔军团第三军参谋长,参加利尼会战。
1818年5月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9月晋升为少将。
任校长职12年,潜心研究战史和从事军事理论著述。
1830年任炮兵第二监察部监察。
1831年5月任驻波兰边境普军参谋长。
同年11月卒于布雷斯劳。
克劳塞维茨去世后,他的妻子于1832~1837年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10卷,1~3卷为《战争论》,其余为战史著作。
法国大革命、历次拿破仑战争和19世纪初欧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于克劳塞维茨世界观、军事观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克劳塞维茨虽然对法国大革命持反对态度,但他同时也清楚地看出了这次革命在军事上引起的根本性变化,并对封建主义军事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可是,克劳塞维茨的观点仍是资产阶级的中庸思想:在进步的观点中夹杂着反动思想、普鲁士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
克劳塞维茨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
战争论的作者是
《战争论》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创作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首次出版于1832年。
《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是军事思想史上自觉运用辩证法总结战争经验的战争理论经典,为近代西方军事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被誉为“战略学的《圣经》”。
克劳塞维茨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战争论》作品影响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自觉运用辩证法系统总结战争经验的战争理论经典,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其中,克劳塞维茨论述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观点,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启发很大。
它突破了单纯军事的观点,把战争置于广阔的政治背景下考察,这是《战争论》的突出贡献。
该书自问世以来先后再版20多次,并被译为多种语言,作为某些学校的军事教材引发,是军事人物学习研究的理论书籍。
列宁1915年读了《战争论》,并做了长达1万多字的摘录和批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广泛地运用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分析战争,指导无产阶级革命。
20世纪初《战争论》传入中国。
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及和平时期,《战争论》被军事人物作为重要的军事理论书籍进行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