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工时定义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33
标准工时的定义
标准工时是指采用系统方法,以工作节拍为基准,精确地测定各种劳动活动的规定的耗时。
它被用于检测工作的耗时,以及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而且用于定额工资的计算。
另一方面,标准工时也是技术管理的工具。
标准工时的定义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1) 工作节拍:指定每个任务应该完成多少个步骤,并指定完成每个步骤所需花费的时间;2)标准:指衡量活动所消耗的人力,用什么标准;3)指标:指由标准工时得出的每个工序的耗时指标;4)定额:指由标准工时得出的每个工序的定额,以及总的定额。
标准工时的使用可以帮助企业达到减少生产成本、提高效率、提高工作素质、提高质量等目标。
它不仅能准确地测量出每个生产工序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而且还能评估员工的工作效率。
它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把控生产周期,确保生产过程中能顺利完成每个工序,有效地提升企业整体效率。
此外,标准工时还是一种定额管理的重要工具,它可以用来测量每件产品的投入成本,并有效地估算生产过程所需的成本。
将此信息作为计算工资的基础,可以让企业更加合理地支付工人的工资。
从上可以看出,标准工时的定义是指通过对活动的实际耗时的测量,精确的计算出每个工序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
标准工时使企业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能合理地支付员工的工资。
简述标准工时的定义与构成。
标准工时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对于特定的工作任务所需的预计工时数。
它是根据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过程和资源需求等因素来确定的,是对完成工作所需的合理时间的一种计划和预测。
标准工时的构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工时:基本工时是指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工时数,即完成工作所需的纯粹劳动时间,不包括非工作时间和中断时间。
2. 额外工时:额外工时是指在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时,超过基本工时限度所需的工时数,包括加班、加点等。
3. 间接工时:间接工时是指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所需的间接时间,包括交流、协调和合作等事务性工作所需的时间。
4. 中断时间:中断时间是指在完成一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如会议、电话、紧急任务等)导致的工作中断的时间。
5. 休息时间:休息时间是指完成一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休息和恢复的时间,包括午休、茶歇等。
6. 浪费时间:浪费时间是指人力资源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时间,如等待、调整、破损、损失等。
7. 标准工时总数:标准工时总数是指在完成一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所有工时构成的总和,包括基本工时、额外工时、间接工时、中断时间、休息时间和浪费时间等。
通过对标准工时的合理估计和控制,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生产计
划和资源分配,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浪费,实现工作目标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什么是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是指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完成一定数量的工作所需
要的时间。
它是用来衡量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标准
工时的设定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员工的工作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标准工时的设定需要考虑到工作的性质和特点。
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不同,因此标准工时的设定也应该因岗位
而异。
比如,一些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和体力的工作,可能需要较
短的标准工时,而一些较为轻松的工作则可以设定较长的标准工时。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工作的环境和条件,比如是否需要长时间站立
或者需要在高温环境下工作,这些都会对标准工时的设定产生影响。
其次,标准工时的设定需要考虑到员工的身体状况和工作负荷。
标准工时过长会导致员工疲劳过度,影响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甚
至会增加工伤事故的风险。
因此,企业在设定标准工时时需要充分
考虑员工的身体状况,合理分配工作任务,避免超负荷工作,保障
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另外,标准工时的设定也需要考虑到生产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过长的标准工时会导致员工的精力分散,降低工作效率,从而
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因此,企业在设定标准工时时需要在保障员工权益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总之,标准工时的设定需要综合考虑工作性质、员工身体状况和企业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
合理的标准工时设定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因此,企业在设定标准工时时需要慎重考虑,科学合理地制定标准工时,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
什么是标准工时标准工时是指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完成一定数量的工作所需的时间。
它是对工作效率和生产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企业管理和劳动力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标准工时的设定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员工的工作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标准工时的设定需要考虑到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
不同的工作岗位和不同的行业都有着不同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要求,因此标准工时的设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例如,对于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作岗位,标准工时可能会相对较短,以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而对于知识型劳动的工作岗位,标准工时可能会相对较长,以适应工作的灵活性和复杂性。
其次,标准工时的设定还需要考虑到工作环境和劳动力成本的因素。
在一些行业中,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和劳动力成本的压力,标准工时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和调整。
例如,在一些高温、高压、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为了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标准工时可能会相应地减少;而在一些劳动力成本较高的行业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标准工时可能会相应地延长。
最后,标准工时的设定还需要考虑到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福利的要求。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于标准工时的设定都有着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社会福利政策。
企业在设定标准工时时,需要充分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社会福利政策,以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总之,标准工时的设定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劳动力成本、法律法规和社会福利等多方面的因素。
只有合理地设定标准工时,才能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标准工时的概念和意义,为企业管理和员工生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標準工時(標準時間)的定義、建立方式
及各工序標準產能評估
一、標準時間定議
標準時間是在正常的操作條件下,以標準的作業方法及合理的勞動強度和速度完成符合質量要求的工作所需的作業時間。
具體有以下五項主要因素:
(1)正常的操作條件:工具條件及環境條件都符合作業內容要求並且不易引起疲勞,比如女工搬運重量不超過4.5公斤。
(2)熟練程度:大多數中等偏上水平作業者的熟練度,作業員要了解流程,懂得機器和工具的操作與使用。
(3)作業方法:作業標準規定的方法。
(4)勞動強度與速度:適合大多數普通作業者的強度與速度。
(5)質量標準:以產品的質量標準為準,基本原則是操作者通過自檢及互檢完成。
因此可以說標準工時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標準,它具有相當高的客觀性與公平性。
二、標注時間的意義與用途
標準時間的應用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1)制定生產計劃;
(2)人工工時計劃及人員計劃;
(3)評價:不同作業者的工作表現、不同的供貨商的效率成本、不同作業方法的優劣;
(4)用於制造產品的人工成本控制與管理,包括記件工資的基準;
(5)對客戶的估價與報償;
(6)設備及工裝的需求計劃;
(7)革新與改善的成績評價。
三、標準時間的構成
標準時間= 正常作業時間+寬放時間
=正常作業時間x(1+寬放率)
=觀測時間x評比系數x(1+寬放率)四、各工序標準產能評估
各工序按標準時間測定數值進行計算所得的產量為標準產能。
什么是标准工时标准工时是指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完成一定数量的工作所需的时间。
它是衡量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管理中常用的管理工具之一。
标准工时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员工的工作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标准工时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工作的性质和特点。
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制定标准工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比如,在生产制造行业,标准工时可能会考虑到生产线的运转速度、设备的效率等因素;而在服务行业,标准工时可能会考虑到客户需求的变化、工作强度等因素。
只有充分考虑到工作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标准工时。
其次,标准工时的执行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
制定了标准工时之后,企业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督和考核机制,确保标准工时得以有效执行。
这包括对员工工作时间的记录和统计,对工作效率的考核和评估,以及对违反标准工时规定的处罚和奖励机制。
只有建立起这样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推动标准工时的执行。
此外,标准工时的实施还需要考虑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
过高的标准工时可能会导致员工压力过大,降低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而过低的标准工时则可能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因此,在制定标准工时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求,确保标准工时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够保障员工的权益。
总的来说,标准工时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工具,它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生产组织、改善劳动条件都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要想使标准工时发挥最大的作用,就需要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员工的需求,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确保标准工时能够科学合理地制定和有效执行。
只有这样,标准工时才能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有力工具。
劳动法标准工时
劳动法规定了每周工作时间的上限,以及加班工资的计算标准。
标准工时是指在不影响员工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前提下,规定员
工每天、每周的工作时间。
标准工时的设定,对于保障员工权益、
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标准工时的设定有利于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根据劳动法,标准工时为每周不超过40小时。
这一规定的出台,旨在避免员
工因长时间工作而导致身体健康受损,确保员工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和生活空间。
同时,标准工时也规定了加班工资的支付标准,进一
步保障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其次,标准工时的设定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长时间的连续工
作容易导致员工疲劳,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而通过规定标准
工时,可以有效避免员工疲劳引起的工作失误和事故发生,提高工
作效率和生产质量。
另外,标准工时的设定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过长的工
作时间不仅容易导致员工流失,还会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
而通过
严格执行标准工时,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降低员工流失率,
减少用工成本,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标准工时的设定对于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提高生
产效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
应严格执行劳动法规定的标准工时,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确
保员工的休息和生活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员工也应增强法律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共同营造良好
的劳动关系,实现共赢局面。
ST 标准工时含义:标准工时是在标准工作环境下,进行一道加工所需的人工时间。
标准工时的制定方法有多种,通常使用的方法有标准工时=标准作业时间+辅助时间标准作业时间由工艺过程决定,主要为直接增加产品价值的人工/机器时间消耗。
对标准工时的降低只能通过工艺改善和辅助时间降低。
1.直接观测法,即使用秒表(也叫码表)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通常选择一般熟练员工在正常环境下作业,进行时间测量;秒表测量也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使用多次测量,也可以选择连续测量; 2.模特法,即将人体的各种动作分解为21种基本的动作,制定标准工时的时候,将员工作业的动作分解成模特法中对应的动作,并根据对应动作相对应的时间来制定标准工时,模特法中最基本的动作单元时间为0.129秒,可以根据熟练度等条件不同而加以调整; 3.简明工作因素法(BWF:Brief Work Factor ),BWF也是将各种动作分解成基本动素,基本单位为BU,每个BU的时间为0.06秒,每个动素为5个BU,通过将员工动作分解为BWF中的基本动素,以制定标准工时。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之外,还有MTM(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法)、WF(工作因素法)等其他的标准工时制定方法。
这是指理论上的方法,实际上制定标准工时的方法可以灵活运用,比如有新机种需要制定标准工时是,可以参考以往的相似机种来制定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主要用于(1)作为部门和人员的考核标准;(2)安排生产加工任务;(3)与实际值比较不断调整修正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的局限性在于,没有任何两个人、两台设置和工作环境是一样的,因此标准工时只是一个参考值,在反复从事相同工作的流程性企业或岗位有意义,对以项目为主导的企业和单位不适用。
标准工时制定过程中的宽放率的运用标准工时与宽放率的关系式如下所示:标准工时= 正常工时X (1+宽放率)正常工时是人工操作单元工时(经过速度评比)+机器自动作业公式(不可作速度评比)的总和。
宽放率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生理宽放2.疲劳宽放3.管理宽放4.特殊宽放工厂使用的宽放率一般在10%~20%,对一些特殊的工种,如体力消耗较大的工种,宽放率可适当放宽一些。
什么是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是指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完成一定数量的工作所需的时间。
它是一种对工作时间的合理安排和科学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标准工时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企业和员工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标准工时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和生产流程。
通过对工作内容和工作量的科学分析,制定合理的标准工时,可以有效地确定生产计划和生产进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标准工时也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生产流程,避免因工作时间不合理而导致的生产中断和资源浪费。
其次,标准工时可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制定合理的标准工时,可以避免过度加班和超负荷工作,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中的事故和错误率,提高工作质量,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此外,标准工时的执行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生产效率,减少
能源和资源的浪费,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同时,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也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减少
员工的流失率,稳定企业的人才队伍,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
的基础。
总之,标准工时是一种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和员工都具
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劳动
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
做出积极贡献。
因此,企业和员工都应该重视标准工时的制定和执行,共同推动标准工时制度的健康发展。
标准时间的设定一﹑标准工时概要1﹑什么是标准工时(Standard Time)标准工时是在正常的操作条件下,以标准的作业方法及合理的劳动强度和速度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工作所需的作业时间。
它具有以下五项主要因素:(1)正常的操作条件:工具条件及环境条件都符合作业内容要求并且不易引起疲劳,如女子搬运重量不超过4.5公斤.(2)熟练程度:大多数中等偏上水平作业者的熟练度,作业员要了解流程,懂得机器和工具的操作与使用。
(3)作业方法:作业标准规定的方法。
(4)劳动强度与速度:适合大多数普通作业者的强度与速度.(5)质量标准:以产品的质量标准为准,基本原则是操作者通过自检及互检完成.由上述的定义可知标准时间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它具有相当高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IE的全部方法与手段都是为了保证所制定的标准时间公平合理,因为它是衡量效率的基准,同时也是进行科学的效率管理的基础,并最终被应用到销售﹑设计﹑采购﹑成本管理等相关领域。
2﹑标准时间的意义与用途制定合理的标准时间是科学管理的最基本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无标准时间就无管理的第一步。
通过标准时间的应用使参与工作的全部人都可以客观准确地计划﹑实施并评价工作结果。
标准时间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作业管理基准。
标准时间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生产计划;(2)人工工时计划及人员计划;(3)评价:不同作业者的工作表现,不同的供货商的效率成本,不同的作业方法的优劣;(4)用于制造产品的人工成本控制与管理,包括记件工资的标准;(5)对客户的估价与报价;(6)设备及工装的需求计划;(7)革新与改善的成绩评价。
特别要强调的是标准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作业方法及产品工艺的改进,标准时间也是在不断更新与提高的.3﹑标准时间的构成大多数的标准时间是由“标准主体作业时间"和“标准准备时间”构成。
此两项又分别由净作业时间和宽放时间构成。
如下图(1)标准主体作业时间与标准准备时间是完成工作所必须进行的作业包括有效的机械作业以及事前准备和中间准备所消耗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