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图形的学问》是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部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各种图形,探索图形的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规律,并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他们对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观察和分析更加复杂的图形,找出其中的规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图形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找出图形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图形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图形的规律。
2.难点: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图形规律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观察分析法: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分析图形的性质和规律。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4.练习法:通过适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图形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准备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3.准备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有趣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图形,分析其性质和规律,并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表扬。
4.巩固(5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图形规律的掌握程度。
5.拓展(5分钟)出示一些更有挑战性的图形,引导学生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在数学的海洋中,有一种特殊的学问,它研究的是图形的数量与特性。
这门学问就是数图形的学问。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中的《数图形的学问》一课,一起领悟数图形的魅力。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数图形来理解和分析问题。
他们将面对各种不同的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通过数图形的方法,找出它们的数量和特性。
数图形的学问并非简单的计数,而是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例如,学生们需要理解如何将一个复杂的图形分解为简单的图形,并通过数简单的图形来找出复杂图形的数量。
这种思考方式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数学问题,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数图形的课程中,学生们将学习如何运用坐标系来描述和表示图形。
他们将学习如何使用测量工具来测量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他们可以用来计算土地的面积和周长,计算物体的重量和价格等。
数图形的学问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它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也需要丰富的空间想象力。
通过学习数图形的学问,学生们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数图形的学问》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这门课程不仅教授了数图形的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在数学的海洋中,有一种特殊的学问,它研究的是图形的数量与特性。
这门学问就是数图形的学问。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中的《数图形的学问》一课,一起领悟数图形的魅力。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数图形来理解和分析问题。
他们将面对各种不同的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通过数图形的方法,找出它们的数量和特性。
数图形的学问并非简单的计数,而是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数图形的学问》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通过让学生探究和发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章内容包括图形的分类、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等。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图形的性质和变换规律,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能力和空间观念,他们对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变换规律,学生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图形的性质和变换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图形的性质和变换规律。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变换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图形的性质和变换规律。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图形卡片、课件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图形物品,如三角形、正方形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形,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性质和变换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是图形的性质和变换规律。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图形的性质和变换规律。
教案:《数图形的学问》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和理解图形的分类和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分类和特征2. 数图形的方法3. 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的分类和特征,数图形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图形卡片3.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张大白纸、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让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如何对它们进行分类?2. 图形的分类和特征(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图形的分类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类图形的特征。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3. 数图形的方法(10分钟)1. 教师介绍数图形的方法,如点数法、线数法、面积法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4. 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道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图形的分类和特征,以及数图形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
2. 收集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类和数图形的练习。
七、板书设计1. 图形的分类和特征2. 数图形的方法3. 解决实际问题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图形的分类和特征,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表达和思考空间。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图形的学问北师大版教案:数图形的学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数图形的学问》。
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掌握图形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不同图形的特点和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不同图形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图形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征。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形状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图形的特征和规律。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关于图形规律的例题,如“找出不同形状的图形”、“找出缺失的图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并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本,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图形规律的练习题,如“找出不同形状的图形”、“找出缺失的图形”等,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不同图形的特征和规律。
板书设计: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特点和规律。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找出不同形状的图形。
2. 找出缺失的图形。
答案:1. 不同形状的图形分别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2. 缺失的图形为:缺失的图形形状为圆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学生对本节课图形的特征和规律掌握情况良好。
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仍有待提高。
拓展延伸:1.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其他图形,并分析其特征和规律。
2. 让学生尝试解决更多关于图形的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数图形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数图形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体会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材以“鼹鼠钻洞”和“菜地旅行”两个有趣的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数图形的方法。
其中,“鼹鼠钻洞”情境让学生通过数线段的方式,初步体会有序思考的方法;“菜地旅行”情境则进一步拓展到数角和数三角形的问题,让学生在不同的图形中巩固有序思考的策略。
这一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还为后续学习组合数学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发展推理能力。
(3)能正确数出线段、角、三角形等简单图形的个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掌握数图形的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画图、列表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数图形的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在数图形的过程中,发现数图形的规律,并能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习单。
五、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有序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数图形的学问》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章节,主要向学生介绍图形的基本知识和性质。
本章节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图形的分类和特征2.图形的周长和面积3.图形的变换4.利用图形解决实际问题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性质,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分类和特征,能够正确识别各种图形。
2.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图形的分类和特征2.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3.利用图形解决实际问题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形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图形的特征。
2.采用讲解法,讲解图形的分类、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图形的实物和图片,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准备图形分类和周长、面积计算的练习题。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图形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类,让学生初步感知图形的特征。
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图形的分类和特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讲解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图形分类和周长、面积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图形的分类和周长、面积计算的掌握情况。
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说课稿6一. 教材分析《数图形的学问》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图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应用。
在四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本章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五年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能力,对基本的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图形的变换和性质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图形的变换规律和性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图形的变换规律,掌握基本图形的性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变换规律和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复杂图形的变换和性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形卡片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图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2.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和分析给定的图形,通过操作和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变换规律和性质。
3.讲解: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明确图形的变换规律和性质,并给出相关的数学定义和定理。
4.应用: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生长,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发展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找到数线段的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唤醒旧知,激活储备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服装的搭配,现在请大家告诉我,如果我用三角形和正方形搭房子,共有几种搭法?注意要有序搭配。
生:6种。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搭配中的学问。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于这样的搭配学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图形的学问。
(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
师:这是小鼹鼠的洞穴,洞口之间是相连的,小鼹鼠说,“我想从一个洞口进去,向前走,从另一个洞口出来,”(把四个洞口看成A、B、C、D四个点)
(用激光笔举例子)说:如果从A进入有几种方法出来,那B呢?C呢?
如果每两个洞口相距5米,那5米走法有几种?10米呢?15米呢?20米呢?生:回答走法
师:把AD看成一条线段,把B、C看成线段上的2个端点,就变成了“线段图”)师:现在我们借助线段图来数一数,它到底有几种走法?
自己独立画数,再组内交流一下
(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
师:谁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成果呢?
(学生动手操作后,上台展示,(让学生到黑板上边画边说)讲清楚自己的方法,并写出算式。
)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利用课件,帮助学生梳理一共有多少种方法,)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正确数线段的方法,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第一种,按线段的长短;第二种,按出发点的位置。
(课件展示)
也就是说我们在数图形时,一定要有顺序地去数,才不会数重复或者遗漏。
三、深入探究,发现规律
出示汽车站站牌。
师:小鼹鼠其实真实的身份是一名公交车售票员,它负责的是从红薯站开往到土豆站单程的售票,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先理解题意。
)
生: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
师:现在由你们来画出示意图,帮小鼹鼠解决这道难题。
但数图形时,一定要有顺序地去数
学生动手操作,记录在学习卡上,再上台进行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师再播放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师:这时候,公交司机看到鼹鼠这么勤劳,就想让他再多负责一个站——南瓜站,那六个汽车站,又该需要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
学生动手操作,再上台展示。
师:很多同学很快就数出来,有15种不同的车票。
这时好学的小鼹鼠又产生了新的疑问,如果有七个车站,单程又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车票呢?你可以画示意图,也可以用你自己观察到的方法列出算式。
(学生思考)给出算式6+5+4+3+2+1=21
师:请你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尝试用你发现的规律,说出八个车站需要几种车票吗?
(引导学生发现算式规律,尝试写出算式: 7+6+5+4+3+2+1=28)
并让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即多增加的那个6和7表示什么意思?
师:观察刚才我们写的这些式子,你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回顾反思,交流心得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收获呢?
五、延伸扩展,提高生长
师先介绍中国在世乒赛上所取得的成就,再提问学生:如果有24名运动员参加乒乓球比赛,每两人比赛一场,那需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呢?
让学生自行思考,再说出各自的想法。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存在着很多数图形的学问,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还会碰到类似于比赛场次的规律。
希望同学们能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勇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它。
教学反思: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搭配中的学问,掌握了搭配的方法,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初步的有序思考,这些知识储备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成为本节课数学学习生长的“土壤”。
而本节课的教学着力点在于提升学生的经验水平,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利用画图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发展推理能力。
同时也为今后“图形中的规律”等类似的数学知识的学习生长“播下种子”。
1、本节课我先通过唤醒学生已学的搭配中的学问,让学生体验有序搭配才能做到不重不漏,为生长延伸至探究数图形的学问埋下伏笔。
2、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使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引导,探索出如何有序地数图形的方法。
3、注重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上台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懂得表述有序数图形的方法,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从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我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语言不够生动,对学生的回答未能及时给予评价,课堂评价语言较为单一,需要不断丰富,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与学生的互动还需加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真正融入学生的思考与情感当中,才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活跃。
.探索规律提问:从表格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1)基本线段=点数-1
(2)第一个加数刚好比点数少1,然后每个加数少1,依次加下去,直到1为止。
(点数-1)+……+2+1
(3)线段总条数就是1道基本线段所有自然数的和。
3.试做
(1)线段上共有100个点,请问共有多少条线段?(指明学生板演)
(2)师板书:
第一种做法:99+98+97+……+2+1=4950(条)
第二种做法:(99+1)×99÷2=4950(条)
4.师问:我们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单?
(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单)
5.我们用“点数×基本线段数÷2”的方法更简便。
四、自主学习
1.试做求票价题(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个人解答)
2.途中有几条线段,你怎么想出来的?
五、归纳小结
板书设计:
数图形的学问
化难为易有序思考发现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