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观测——天气现象的观测
- 格式:ppt
- 大小:3.06 MB
- 文档页数:39
民⽤航空⽓象地⾯观测规范第5章天⽓现象第五章天⽓现象天⽓现象是指⼤⽓中或地⾯上所产⽣的除云以外的各种物理现象,它包括降⽔现象、视程障碍现象、雷电现象、地⾯凝结现象和其他现象等。
各种天⽓现象都是在⼀定的天⽓条件下产⽣的。
天⽓现象的出现,反映着⼤⽓的不同运动和物理变化过程,是天⽓变化的体现,也是天⽓预报的依据之⼀。
对航空飞⾏有重要意义的天⽓现象会严重威胁航空飞⾏安全。
因此,正确地观测天⽓现象,准确地判定它的强度,不但对保障飞⾏安全起到重要的作⽤,⽽且是分析、预报天⽓和了解⽓候情况的重要资料。
值班观测员应当按照《民⽤航空⽓象地⾯观测规范》的要求观测天⽓现象,⽽且还应当和其他要素结合起来仔细分析,以便能正确的确定某⼀现象。
第⼀节降⽔现象降⽔现象是指液态和/或固态的⽔汽凝结物或冻结物从云中或空中降落到地⾯的现象。
⼀、降⽔种别的判定和降⽔现象的主要特征值班观测员应当根据降⽔物的形态和下降的情况以及当时的云层、降⽔形成的条件等进⾏分析、判定降⽔的种别。
(⼀)⾬(RA)—是较⼤液体⽔滴(直径≥0.5毫⽶)所产⽣的降⽔。
表现为由⽔滴构成的、强度变化缓慢的滴状液态降⽔。
降落情形清晰可见,落在⽔⾯上可以激起圆形波纹和⽔花,落在⼲地上可留下湿斑。
⾬通常降⾃层积云、⾬层云、⾼层云和⾼积云。
(⼆)冻⾬(FZRA)—过冷⾬滴与地⾯或地物、飞机等相碰⽽即刻冻结的⾬。
冻⾬通常降⾃层积云、⾬层云、⾼层云和⾼积云。
(三)阵⾬(SHRA)—起、⽌突然,骤降骤⽌,强度变化⼤⽽快,⾬滴⽐⾮阵性降⾬中的⼤。
阵⾬主要降⾃对流云。
(四)⽑⽑⾬(DZ)—⼤量的微⼩⾬滴(直径⼩于0.5毫⽶)所产⽣的相当均匀的降⽔现象。
⽑⽑⾬表现为稠密、细⼩⽽均匀的液态降⽔,下降情况不易分辨,看上去似乎随空⽓微弱的运动飘浮在空中,徐徐下降,迎⾯有潮湿感。
落在⽔⾯上⽆波纹和⽔花,落在地⾯上⽆湿斑。
⽑⽑⾬常降⾃层云、碎层云或雾中。
(五)冻⽑⽑⾬(FZDZ)—过冷⾬滴与地⾯或地物、飞机等相碰撞⽽即刻冻结的⽑⽑⾬。
气象观测方法
气象观测方法是观测大气物理过程以及气象要素的相互作用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的研究方法。
其中,测定方法包括传统的目测和直接感应的观测方法以及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各种间接测定方法和遥感探测技术。
常规的气象观测,一般分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气象观测二种:①地面气象观测包括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湿度、温度、气压、风、降水、蒸发、日照等项目,采用仪器和目力,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测和测定。
②高空气象观测包括高空风向、风速、气压、温度和湿度等项目,一般用探空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对不同高度进行测定。
随着无线电电子学、遥感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气象观测工具也随之发展,因而有采用雷达、激光、火箭和卫星等进行更专门的气象观测。
现在“自动气象站”亦投入业务,它可自动检测数据、计算气象物理量和传输气象信息。
研究气象观测方法及其原理,进行记录整理,已成为大气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可为气象工作奠定基础。
气象观测不仅为天气预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直接提供资料情报,而且天气学、气候学和大气科学的现代化也日益迫切地要求改进、更新观测方法与技术。
地面气象观测实施方案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天气预报、气候监测和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
为了确保地面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观测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地面气象观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指导。
一、观测点的选择。
地面气象观测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一般来说,观测点应该远离城市、工业区和其他人为干扰源,选址应尽量避免地形起伏和植被密集的地方。
同时,观测点的选择还应考虑到气象要素的均衡分布,确保观测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二、观测设备的布设。
地面气象观测设备的布设应考虑到气象要素的观测需求,一般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降水量等。
观测设备的布设应合理分布,避免相互遮挡和干扰,保证各观测点数据的独立性和准确性。
同时,观测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也至关重要,应定期检查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三、观测方法和流程。
地面气象观测应按照统一的方法和流程进行,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观测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气象观测知识和操作技能,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观测。
同时,观测过程中应注意及时记录和报送数据,确保观测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是保证观测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应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对观测数据进行及时的质量评估和校核,及时发现和纠正异常数据。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和共享机制,确保观测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五、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观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面气象观测也逐渐向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应积极推进地面气象观测的信息化建设,引入先进的观测设备和技术,提高观测数据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观测数据的质量和效率。
六、人员培训和管理。
地面气象观测人员是保证观测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应加强对观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观测技能和专业水平,确保观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励观测人员积极参与观测工作,提高观测数据的质量和效率。
气候与环境:气温、气压与风向风速的观测与记录
气候和环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元素之一,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都具有至关重
要的影响。
而气温、气压、风向和风速则是表征气候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观测和记录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气温观测与记录
气温是描述空气热度的重要指标,通常是通过温度计来测量的。
气温的观测可
以通过地面气象站、卫星等设备来进行。
在地面气象站,气温通常是以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的。
为了更准确地记录气温变化,气象专家们会选择不同的时间段来观测,比如每小时记录一次、每日记录一次等。
气压观测与记录
气压是大气中气体对单位面积施加的力量,通常以千帕(kPa)或毫巴(hPa)
来表示。
气压的观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气团的运动和大气环流的情况,预测天气变化。
在地面气象站,气压通常是用水银气压计或无水银气压计来测量的,气象部门会根据实际需要制定观测频率和方法。
风向风速观测与记录
风是大气中空气运动的表现,风向是风的来向,风速是风的强度。
风向和风速
的观测对于航空、航海、农业等行业至关重要。
风向通常以罗盘方向表示,比如北风、东南风等,风速通常以米每秒或节来表示。
观测风向风速通常通过风向标、风速计等设备来完成。
综上所述,气温、气压、风向和风速的观测与记录对于我们了解和预测天气变
化至关重要。
通过精确地记录这些数据,我们能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减少灾害的发生,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
希望大家都能关注环境保护,共同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综合气象观测》作业参考答案第一章总论何为大气探测、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探测?答:大气探测是利用各种探测手段,对地球大气各个高度上的物理状态、化学性质和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进行观察和测定。
地面气象观测是利用气象仪器测定近地层的气象要素值,以及用目力对自由大气中的一些现象如云、光、电等进行观测。
高空探测是用气球、雷达、火箭、卫星等手段对自由大气进行探测。
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是什么?其关系如何?答: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是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观测资料的代表性是建立在准确性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准确性也就谈不上代表性;然而,只有准确性而没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也是难以使用的。
同时,观测资料的比较性,也必须以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准确性为前提,因为如果观测资料既无代表性,又无准确性,也就没有了时空比较的意义。
所以观测资料质量的好坏,均以观测资料的“三性”衡量。
简述气象观测的时制、日界?真太阳时、地平时、标准时之间的关系如何?答:时制: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单位,并以一定的起始瞬时计量时间的系统。
气象观测的时制有真太阳时、地方时、北京时等。
气象观测的日界: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采用地平时24时为日界,其余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真太阳时=地平时+时差;地平时=标准时+(本站经度-120)×4分钟/每经度。
第二章云的观测8. 云的观测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云的观测主要内容是: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
9. 我国现行规范对云状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答: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3族、10属、29类。
10. 简述云形成的基本过程?答: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汽由各种原因达到饱和而发生凝结或凝华的过程。
形成云的有两个必备条件:①要有水汽凝结核;②要有水汽过饱和。
二者缺一不可,大气一般不缺凝结核,因此,水汽过饱和是关键。
地面气象观测员是负责监测和记录天气现象和气象数据的专业人员。
他们的工作职责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气象观测任务:负责定时进行气象观测,包括气温、湿度、气压、风速和风向等气象要素的观测记录,确保准确性和及时性。
2. 气象设备维护:负责监控和维护气象观测设备,包括气象观测仪器、气象站、气象雷达等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并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3. 数据处理和记录:负责将观测到的气象数据进行处理和记录,包括使用气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编制气象观测报告和记录气象数据。
4. 天气预警发布: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预报,负责向上级部门或相关单位发布天气预警信息,提供及时的气象灾害预警和预报服务。
5. 协助气象研究:积极参与气象科研工作,协助气象研究员进行气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气象科研提供支持和数据支撑。
6. 信息报送:负责向相关部门或单位报送气象观测数据和报告,包括向气象局、气象预报中心、航空部门等提供相关气象信息。
7. 应急响应:在气象灾害发生时,协助气象部门进行应急响应工作,提供气象支持和服务,并协助相关部门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和应对工作。
8. 培训和指导:负责对新入职的气象观测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传授气象观测的方法、要点和操作技巧。
地面气象观测员需要具备扎实的气象知识和相关观测技能,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对气象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他们的工作对气象预报、气象灾害监测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一、概述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是气象部门进行实时气象观测和记录的重要任务,为正确预报天气和提供气象服务提供了基础数据。
为了加强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制定本技术规定。
二、地面气象观测设备地面气象观测设备包括气象站和气象传感器。
气象站主要包括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和降水量等观测要素的仪器设备,气象传感器包括温湿度传感器、风速风向传感器、降水传感器等。
三、地面气象观测操作规程地面气象观测操作规程分为日常观测和特殊观测两类。
1. 日常观测日常观测主要包括定时观测和报时观测。
定时观测是指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对气象要素进行观测,一般为每小时一次。
报时观测是指当天的观测数据获取完毕后,报告给气象台或气象局。
2. 特殊观测特殊观测指对特定气象现象进行观测,如暴雨时段的观测、重大天气事件的观测等。
特殊观测需要事先制定观测方案,并在观测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灵活性。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处理和传输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处理包括数据录入、数据校正和数据存储等环节。
数据录入应确保准确无误,校正环节对录入的数据进行检查和修正,确保数据质量。
数据存储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以便后续的数据查询和分析。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传输一般分为手工传输和自动传输两种方式。
手工传输主要指通过传真、电话等渠道将观测数据传输给气象台或气象局,自动传输主要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五、地面气象观测质量控制地面气象观测质量控制是保证观测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
质量控制的要求包括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校准、观测操作的规范执行、数据的实时校验和数据缺失的补充等。
六、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培训和考核地面气象观测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气象观测理论知识和实操经验,应接受定期的培训和考核。
培训内容包括气象观测规程、气象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气象观测数据处理和传输等。
七、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监督和评估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应进行定期的监督和评估。
监督包括对观测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观测人员的日常督导和培训指导等;评估包括观测数据的质量评估和业务效果的评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