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5
李叔同《弘一法师》李叔同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
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
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
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
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
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
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
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
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李叔同及其对联秦斯《名家对联集》李叔同及其对联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幼名文涛,后易名成蹊,又名广平,号漱筒,又作瘦桐,丧母后改后哀,字哀公,又字息霜、婴等。
李叔同少年时极聪敏,过目不忘,喜爱文艺,勤奋好学,从赵幼梅学过诗词,从唐敬严学习篆刻和金石之学,弱冠之年已取得相当的成就,被人们称为才子。
李叔同曾就读于南洋大学,毕业后赴日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系统地学习琴、画和戏剧,归国后组织戏剧运动,为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
1918年,李叔同39岁时突然出家,剃度于杭州虎跑定慧寺,法名演音,号弘一,世称弘一法师。
李叔同多才多艺,善演话剧、喜弹钢琴、清于油画、擅长书法、长于文章诗词,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楹联著述有《华严集联三百》、《弘一大师书华严集联》等。
其对联代表作有:一、自勉类自题联二副:游衍书溃;唾弃名利。
与世为依怙;如日处虚空。
题未厌居联:寒岩枯木原无想;野馆梅花别有春。
二、名胜类题永春普济寺联:闭门思过;依教观心。
题泉州承天寺联: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题晋江南天寺联二副:心到虔时佛有眼;运至亨通石能言。
注:南天寺,俗名石佛寺。
石江澄静浮清气;佛海妙湛总法流。
题晋江五里桥澄亭院联: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
题石狮福林寺联二副:福德因缘一一殊胜;林园花木欣欣向荣。
注:福林寺位于石狮南十里檀林村。
胜福无边,岂唯人天福;檀林安林,是谓功德林。
题惠安净峰寺客堂联: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石,厥惟益友明师。
注:客堂位于惠安净峰(又名钱山)上。
题晋江龙泉书院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
题福建晋江万山峰苏村草庵嵌字联:草蘵不除,时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
题惠安净峰寺李仙祠联:是真仙灵,为佛门作大护法;殊胜境界,集众僧建新道场。
注:李仙祠传为李铁拐羽化登仙之地。
三、题赠类赠李鸿梁联:拔剑砍地;投石冲天。
集华严句赠夏丐尊联: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
弘一大师李叔同的生平集艺术家、革命者、与苦行僧之成,其超妙的英才、焕发的风仪、卓绝的悲愿、护教的虔诚,恰恰和二十世纪西方良心的代表——赤道非洲史怀哲医生,形成一种极堪玩味的巧合。
春风桃李,名满艺林,他的前半生,已然充满了天纵奇才的漫天霞彩;他的后半生,更是迥然超乎世人的想像之外,映现出一种庄严而圣洁的光辉,照耀着那个时代,也照耀着万千人们的心灵。
李叔同系出名门,五岁丧父,家境富裕;才华仪容,均有得天独厚之处,对于词章、金石、书画、戏曲等艺术,皆能灵思入神,妙语非凡,弱冠时即已名动京邑,为当时的艺苑名流交相推重。
事实上,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后来于他自己眼中,固如白云过隙,殊不足道;在我们后人看来,却委实有其鲜明突出的地位。
即以词章而论,迄今仍风靡大众,属于格调高绝的一些艺术歌曲,如“送别”、“忆儿时”,歌词即是出自他的手笔: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飘泊。
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其情韵之缠绵,吐属之自然,文采之优美,是任何曾唱过或听过这些名歌的人,都能深深体会的。
既负出尘的姿仪,复挟不羁之才情,翩翩少年,倜傥风流。
李叔同的早年,也曾留下许多人人艳羡的韵事,如愈家女、苹香的感情生活等等……走马章台,折柳平康,厮磨金粉,儇依红颜,诸般旧日才子优为之事,无不目击身经。
可是,温柔乡是羁糜不了真正的有心人的,而李叔同抱负宏深,志岂在此呢?生母王太夫人于其二十几岁病逝,李叔同,哀痛万状,改名李哀,终于他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国立美术专校深造,远离了那个少年荒唐的十丈红尘之地,行前一阕金镂曲,已淋漓地表露了他忧国的心绪与深沉的体悟,伏下了后来毅然出家普救众生的意愿: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
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对于辛亥革命的成功,他感到异常的欢欣和鼓舞: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
释演音弘一大师简介释演音弘一大师简介释演音(公元1880年-公元1942年)为民国初年著名的法师,俗家名称为李叔同,原籍为浙江平湖人(亦有原籍山西的说法),家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又名岸、广侯,字叔同,号漱筒,别号有息霜、晚晴老人等近两百个,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弘一」,是以目前的佛教界及信众习惯称他为「弘一大师」。
其生于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生于天津,卒于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享年六十三,为其父李世珍第三个儿子。
弘一在出家之前是拥有家室,分别是在他十八岁奉母命迎娶的俞氏女和日本娶的侧室诚子,而这两位女性都有为他诞下儿女。
出家前的弘一才华横溢,在国画、音乐和话剧上都有非常高的造诣。
虽然幼年丧父,但在家人的栽培之下,已经有相当好的国学和书法基础。
除了传统的儒家经典教育之外,他还曾在上海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先生学习。
在丧母守孝半年之后,弘一同就东渡日本,开始了六年的留学生涯。
弘一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九月二十九日考入东京上野美术学校西洋画科,随黑田清辉学西画。
除了课业之外,弘一活跃于当地的音乐界、艺文界和戏剧界。
在公元1911年3月毕业之后,弘一即归国,并开始了他教书的生涯。
据目前的资料看来,弘一在学校是个颇受学生爱戴的老师,能够让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转移到在当时大家不太重视的图画和音乐。
弘一出家的主要因缘是他在三十七岁的时候到杭州西湖的大慈山定慧寺(亦称虎跑寺)进行断食禅修。
自此之后,他就开始茹素、供养佛像和阅读佛教经典。
在李叔同三十九岁,也就是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七月十三日,在定慧寺跟从了悟法师出家,并于该年九月入灵隐寺受比丘戒。
出家以后,弘一把精力集中在经典的研究中,而其中对于律典的研究最深。
除了搜集和整理《四分律》相关的本子之外,也撰写了许多戒律相关的文章。
为了弘扬戒律,他创办了南山律学院和闽南佛教修正院。
在他的努力之下,南山律宗得以复兴,而他自己也被佛教界奉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
李叔同李叔同简介李叔同(1880~1942) 中国现代画家、书法家、音乐家、戏剧家。
名文涛,别号广候、漱同。
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法师。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
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
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
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 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墨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
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
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
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
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
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
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情怀。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
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
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
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后多作书法。
由于战乱,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大多散失。
从留存的《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画》等可窥见一斑。
《自画像》估计是出国前所绘,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实能力。
李叔同的故事李叔同(1842年-1921年),字季高,号松涛,浙江绍兴人,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
李叔同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他的风采,也启迪了后人的心灵。
李叔同的故事,最早要追溯到他年轻时代。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幼酷爱读书,对于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
然而,由于家境贫困,他并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勤奋钻研,终于在儒家经典和古代文学上有了相当的造诣。
这段艰难的求学经历,成为了他后来教育事业的动力和使命。
年少时的李叔同,就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有着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传统的科举制度对于培养人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因此,他倡导改革教育,提倡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主张推行新式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李叔同投身教育事业,创办了许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有志青年。
在教育事业中,李叔同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他待学生如子,倾心教书育人,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他常常鼓励学生勤奋好学,劝诫他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李叔同的故事中,还有一段关于他的文学创作。
他是一位文学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文作品。
他的诗歌清新明快,富有音乐感,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散文则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民的关怀,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李叔同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感人的故事。
他是一位为教育事业倾注心血的教育家,也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生之歌。
他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前行。
弘一法师生平简介弘一法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学名文涛,又名成蹊、广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音等,别署甚多。
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
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
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
学名文涛,字叔同。
法号弘一,世称弘一大师。
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其父李筱楼,曾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营盐业与钱庄,为津门巨富。
文涛5岁失父。
1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18岁与茶商女俞氏成婚。
戊戌变法失败时,有人说他是“康梁同党”,他遂携眷奉母南下,避居沪上城南草堂,加入城南文社。
22岁入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
课余参加京剧演出,还为沪学会补习科作《祖国歌》,并编有《国学唱歌集》。
光绪三十二年,为求救国之道,东渡日本留学。
到日本后,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
在日期间李叔同在由留日学生出版的《醒狮》杂志上发表文章,加入“随鸥吟社”并与本田种竹、森槐南、日下部鸣鹤等交流。
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联合留东同学组织“春柳剧社”。
在校期间还参加“白马会”第12回展(1909年春)、第三回展(1910年春)。
在东京,他创办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发表所创作的歌曲多首。
1906年10月4日的日本的“国民新闻”报曾刊登关于李叔同的访问记以及肖像照片。
在写生课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急先锋。
宣统三年(1911年),文涛学成归国,先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图案教员,后转到上海城东女学,讲授国文和音乐。
李叔同诗词选(弘一法师)【近、现代】李叔同-------------------------------------------------------------------------------弘一法师(1880-1942)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省平湖县,清光绪六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在天津。
父亲李世珍是名进士,与直隶总督李鸿章同年会试,是挚友。
李世珍官任吏部主事,又是天津最大盐商,兼营银号,家财万贯。
李叔同为其三姨太所生,五岁那年父亲去世。
他是在长兄文熙和母亲教导、关怀下成长的。
李叔同七岁就有日诵五百,过目不忘的本领。
九岁学篆刻,就在这一年,他看到一个戏班演出,激起他对京剧的兴趣。
‚二十文章惊海内‛,当其长成青年,便已在诗词歌赋、金石书画方面有了广博的知识和造诣。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
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其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剃度为僧后,法号弘一。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
〃李叔同诗词选〃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
李叔同独立创办我国第一个音乐刊物李叔同(1880—1942)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息霜,又字叔同,名号有晚晴老人、二一老人等200余个。
出家后法名演音,字弘一。
出生于天津。
母亲祖籍为浙江平湖。
祖辈在沽经营盐业和银行业。
李叔同出生时,父亲六十八岁,母亲王氏仅二十余岁。
他自幼聪慧好学,五岁亡父,母子相依为命,从母亲习诵名诗格言;六七岁时,在仲兄文熙督教下攻读《文选》,琅琅成诵;十岁读《孟子》和《古文观止》;十一岁读“四书”;十四岁临摹篆帖,习小楷;十六七岁时,喜读唐五代诗词,尤爱王维诗作。
家境优裕,却无纨绔子弟习气,从天津艺林名士游,饱读经史子集,对诗词、文章、书法、篆刻均有造诣。
1906年正月,李叔同独立创办《音乐小杂志》,开创了我国近代音乐刊物出版的先河。
正月三日作序,十五日在日本印刷,二十日在上海发行。
《音乐小杂志》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图文并茂,令人耳目一新。
木炭画《乐圣比独芬像》为作者亲绘,也是中国最早发表的贝多芬像。
“序”文洋洋洒洒,光彩四溢,高度赞美了音乐的社会作用:“迄于今兹,发达益烈。
云滃水涌,一泻千里,欧美风靡,亚东景从。
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欤?”表达了创办刊物的宗旨。
这是我国20世纪初期在“西学东渐”时代潮流中一篇用文言文写作的音乐文献佳作。
《昨非录》则是反思性的短文。
另有木版画两帧,词章五阕。
乐歌有《我的国》《隋堤柳》《春郊赛跑》三首,均为五线谱刊印。
该刊原拟“期年二册,春秋刊印”,未料一期而终。
《音乐小杂志》反映了20世纪初叶我国创始音乐期刊的浅易简约、琳琅满目风貌。
关于李叔同的个人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关于李叔同的个人简介李叔同多才艺,编歌演剧、作画治印无所不擅,又通数国文字。
著名音乐家李叔同生平简介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著名音乐家李叔同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李叔同生平简介李叔同简介主要是李叔同一生的简要介绍。
他生活的时间是1880年到1942年。
祖上是浙江人,后来到天津,父亲乐善好施和爱好禅道对童年的李叔同产生很深的影响,父亲在他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为他留下很大的家产。
1898年,李叔同听从母亲的命令和俞氏结婚,女方是做茶叶生意的商人家庭。
同年六月,发生有名的百日维新事件,他认为康有为关于变法的言论是正确的,遭到当时朝廷中人的迫害,他无奈之下,带着家人到上海。
1901年,李叔同在上海有名的南洋公学读书,老师是蔡元培。
学校也是新旧思想激烈竞争的地方,学校领导不给学生阅读书籍和报纸的自由,学生和学校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蔡元培是支持学生的代表人物,多方争取后都没有效果,蔡元培带着部分学生和老师离开南洋公学,其中包括李叔同。
1905年,李叔同到日本留学,他学习的是美术系油画专业,同时抓住机会学习音乐,还和一帮中国学生一起创造话剧社“春柳剧社”。
1910年,李叔同回到中国,在天津当图案教员,第二年当音乐教员,第三年任报纸的文艺编辑。
1918年,李叔同结束他的教书生涯,在杭州落发为僧,开始到东南沿海的各个城市去讲经。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他还把佛法与抗击日军结合起来,表现出他的爱国情怀。
从李叔同简介可以看出李叔同擅长的方面很多,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任何一样在该领域里面都是翘楚,战争的缘故,留下来的作品很少。
李叔同作品李叔同是个多领域都很有成就的名家,他的作品涉及美术、音乐、文学、书法和话剧等等,他的作品由于战乱,多有流失,保存下来的不多。
李叔同绘画方面的作品,比如《自画像》,1911年创作的,高是60.6厘米,宽是45.5厘米,画中的李叔同是半身像,眉毛浓密,眼睛很有神,鼻子很大很挺,嘴巴上方留着胡须,留着中分头。
不必张扬是花自然香是爱自然长出处李叔同摘要:一、前言二、李叔同及其作品简介三、诗句“不必张扬是花自然香是爱自然长”的解读1.花的自然香2.爱的自然长四、诗句的意义和启示五、总结正文:一、前言“不必张扬是花自然香,是爱自然长。
”这句诗出自李叔同,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词句,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在这里,我们将从这句诗出发,解读其背后的内涵,并探讨其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二、李叔同及其作品简介李叔同(1880-1942),字希兰,号漱筒,浙江平湖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
他一生涉猎广泛,作品丰富多样,有诗集《李叔同诗抄》、《晚晴山房诗钞》等。
他的诗以意蕴深厚,词句优美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三、诗句“不必张扬是花自然香是爱自然长”的解读1.花的自然香这句诗中的“不必张扬是花自然香”,意指真正的美是不需要刻意炫耀的,就像花香一样,自然而然地弥漫开来,让人感受到它的美好。
这是一种自然、淳朴的美,无需矫揉造作,却能深入人心。
2.爱的自然长“是爱自然长”则表达了爱情的理念,爱情应该像植物生长一样,自然而然地发展,无需刻意追求速度,更不需要炒作。
真正的爱情,会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成长,越发坚定。
四、诗句的意义和启示这句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当追求自然、真实的美,摒弃浮华和虚伪。
同时,在爱情和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以自然、真诚的态度去面对,让感情在时间的积淀中自然生长,这样的感情才能更加稳固和珍贵。
五、总结通过解读李叔同的这句诗,我们明白了真正的美是自然、淳朴的,无需刻意炫耀;爱情应该在自然中生长,无需炒作。
一.1906年考入日本东京最高美术学府学习西洋绘画,主持创办中国第一个话剧社团“春柳社”。
二.1906年主编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即《音乐小杂志》介绍西洋音乐和自己创作的歌曲到国内发行。
三.1907年组织中国第一部话剧《茶花女》在日本东京为国内赈灾义演,主演茶花女传为佳话,开中国话剧先河。
四.1908年中国第一位将西方通俗音乐介绍到国内的音乐家,如填词《送别*长亭外》传唱百年至今。
五.1912年中国采用图文广告艺术第一人,时任上海《太平洋报》美术编辑,一改国内长期单调乏陈的文词版面。
六. 1913年第一位编著《西方美术史》教材,讲授西方油画艺术,著名画家徐悲鸿等为推进者。
七. 1913年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位采用男模裸体写生课教学的美术教育家,著名画家刘海粟紧为其后1914年采用女体写生课第一人。
八.1914年最早介绍《石膏模型用法》用于西画教学,著名画家丰子恺、潘天寿乃大师高足也。
九.1915年最早创作、倡导中国现代木版画艺术的教育家。
十.1915年最早撰《西洋乐器种类概说》,开创了钢琴音乐教学的先河,音乐家刘质平乃大师高足、在俗弟子,情同父子。
十一.1931年第一位自撰自书佛教对联集——《华严集联三百首》弘法利生,此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十二.第一位重兴泯灭了八百余年最难修的唐朝南山四分律宗。
他过午不食,苦行戒律,著述佛理,办佛学院弘法,尊奉为第十一代律宗祖师.。
十三.第一位对传统书法审美观进行革新的艺术大师,他的书法称古今绝无的“弘一体”。
他将中国书法艺术别开生面依西洋画“形象”美学理念表现,并用佛教静观法打破传统元气论以动态气势美学作为书法的本体论基础,开启了新的书法审美道路。
李叔同(原名文涛,别号息霜,法号演音、弘一)曾经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正如他的弟子——著名画家丰子恺所说,他是我国最早出国学文艺的留学生之一;是最早提倡话剧,最早研究油画,也是最早研究西方音乐的艺术教育家之一。
弘一大师李叔同简介李叔同,從風流高富帥到空門高僧張愛玲曾經說過,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謙卑。
弘一法師,在俗時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時是一個進出名場、瀟灑無羈的風流才子,後半生成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門高僧。
他被林語堂譽為那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天才之一,也因為其劇變的人生軌跡,而被世人視作是一個傳奇。
1918年的春天,一個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尋遍了杭州的廟宇,最終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廟裡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歲的他原來是西湖對岸,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教員,不久前辭去教職離開學校,在這裡落髮為僧。
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學時與妻子結識,此後經歷了多次的聚散離合,但這一次已經是最後的送別,丈夫決定離開這繁華世界,皈依佛門。
幾個人一同在岳廟前臨湖素食店,吃了一頓相對無言的素飯,丈夫把手錶交給妻子作為離別紀念,安慰她說,你有技術,回日本去不會失業。
岸邊的人望著漸漸遠去的小船失聲痛哭,船上的人連頭也沒有再回過一次。
這是1957年3月7日,登載在《文匯報》上的文章,《我也來談談李叔同先生》,文章出自叔同老友,近代教育家黃炎培先生之手,寫的是他親眼所見,朋友與妻子訣別的一幕。
五年前,李叔同創作了歌曲《送別》,歌詞意境之高,讓人歎服。
但沒想到,這些文字竟在五年後一曲成讖,成為如今已是弘一法師的李叔同,與妻友別離一幕最合適的註腳。
這位被譽為現代中國文化正待從他腳下走出,婉約清麗一途的藝術大師,悄然在杭州虎跑寺以盛年出家,他遁入空門的決定,在當年震動了整個中國知識界。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於天津市三岔河口附近一戶富有的鹽商之家。
李叔同系父親第五個姨太太王氏所生,幼名成蹊,學名文濤。
成家後,李叔同攜母親妻兒定居上海,憑藉著詩書的才華,弱冠之年的李叔同,很快成為上海灘上的名流。
他風流不羈,與藝伎坤伶過從甚密,時稱「天涯五友」。
在多年以後,回顧那段風流的歲月,李叔同寫下了這樣兩句詞,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這兩句詞寫於1905年,李叔同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就發生在這一年。
著名音乐家李叔同生平简介
李叔同的话剧作品《茶花女》是中国人自己编演的第一部话剧,他创
的春柳社是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他把话剧带到中国,给当时的中国文学领
域带来很大的影响,是我国话剧事业的先驱。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
一是现实不如意,之前就说他在学校任职,他当过图案教员、音乐教员,在杂志社当过编辑,他的工作涉及得很广,包括美术、文学、音乐等等,他的才能和学识都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是他工作不顺心,才想到出家,可能性不大。
二是对红尘之事烦恼。
他的家庭状况很好,父辈为他留下一大笔家产,他妻子的娘家也很富裕,他在生活上应该没有烦恼。
三是对佛教的向往。
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到中国,到李叔同时期已有一
千八百多年,发展得非常成熟,中国历史上爱好佛家文化的名人不在少数,比如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东坡,连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就是爱好佛教之人,年幼的时候受父亲影响,对佛教有好感。
后来接触到佛家教义,被深
深吸引,觉得追求红尘名利都没有意义。
这应该就是李叔同坚决出家的原因。
李叔同出家后,一心一意专研佛家教义,几乎走遍中国东南地区的绝
大部分城市去传播佛经。
他的作品也受佛家思想影响,意境高远,非普通
人能够达到。
所以说关于李叔同为什么出家,只能说是他看破了红尘,一心钻研佛
教去了。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
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
被丰子恺称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的李叔同,由于佛缘成熟而走上了世俗眼光中的“消极”(佛法是入世的、积极的、而非消极厌世的,所谓“佛法不离世间觉,出世寻佛法,如同觅兔角”)人生之路,1918年,剃度于杭州虎跑定慧寺,遁入空门,成为一个名“演音”、号“弘一”的僧人。
一名曾经所谓纯正且优秀的艺术家,穿上百衲衣后,从观念到行动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放下尘缘,超然物外,几乎搁置了所有的艺术专长,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艺术家的李叔同变成了佛教家的弘一法师。
诸艺俱疏,唯有书法一事未能让弘一割舍(以书法表佛法),伴他直至圆寂于泉州不二寺。
在弘一60余年的生命历程中。
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动。
由此可见,书法早期在他心目中占有的地位了。
弘一习书始于少年,初学篆书,从津门名士唐敬严学习书法篆刻,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再写隶书,后入楷、行、草诸体,尤对六朝碑版精心揣摩,
认真临写,形成他劲健厚重的书风。
有人将弘一书法风格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初由碑学脱胎而来,体势较矮,肉较多;后肉渐减,气渐收,融入楷意;再后来字变修长,呈瘦硬清挺之态。
其实,从大的审美风格来审视弘一的书法,分为出家前和出家后两个阶段,即劲健与平淡两种格调,似乎更为恰当。
为僧以前,弘一书法有绚烂之致,遁入空门做了和尚,书风突变,弃之峥嵘圭角,行之以藏锋稚拙,转入禅境的雅逸恬淡,枯寂孤清。
这种巨变,来源于观念上的变化,亦即是心的变化,在俗是李叔同,离俗则是弘一法师,书写的目的发生了质的改变。
放下尘缘的弘一,不再是艺术家(从未认为自己是艺术家),作为“写心”的书法艺术,在其观念中自然亦异于以往;握管写字,首先是一种“广结善缘,普传佛法”的普渡众生的需要,而作为艺术的书法已不复再现,书法不再是艺术的自觉产物,而是佛法中的艺术品,其艺术价值非作者自身的刻意表现,而是经后人的审美表述才得以实现的。
纵观弘一遗墨,清静似水,恬淡自如,实是心修的
结果。
“刊落锋颖,一味恬静”,清逸的线条抚平了张扬的个性,是心的净化,是期于一种无缘大慈的“无我”(舍掉小我得大我,舍掉大我得无我,无我才是永恒我。
)的永恒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极致。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
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
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慈悲的佛教家。
书法是心灵的迹化。
弘一书法由在俗时的绚烂到脱俗后的平淡,是修心的结果,是大师心灵境界的升华。
弘一在致许晦庐的一封信中曾说:“朽人剃染已来二十余年,于文艺不复措意。
世典亦云:‘士先器识而后
文艺’,况乎出家离俗之侣;朽人昔尝诫人云,‘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即此义也。
”修身重于修艺,修艺赖于修身,弘一在其一生中,将人生、艺术、禅修,有机自然地统一起来,他的书法在心灵升华的同时亦得到了升华,叶圣陶在谈弘一晚年书法时说:“弘一法师近几年的书法,有人说近于晋人。
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实在说不出。
我不懂书法,然而极喜欢他的字。
若问他的字为什么使我喜欢,我只能直觉地回答,因为它蕴藉有味。
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
……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这段话道出了弘一书法所臻至的审美境界。
这样的欣赏,已经超越了书法的一点一线,而是深入书法的本质──文化观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