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
- 格式:doc
- 大小:226.50 KB
- 文档页数:35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学时:81学时学分:4.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介绍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探讨和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必修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2学时)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难点:五行制化和胜复第三章藏象(20学时)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重点:气的分类,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难点:气的分类。
第五章经络(6学时)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目的要求]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形成与发展各历史阶段的重要典籍,杰出医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成就。
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概况。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思维过程与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辩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与时数] 课堂授课,3学时。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占2学时,其他1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阴阳的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三)阴阳的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
(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
(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形式。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与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
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第一篇:《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供中职药剂专业使用)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药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法、中药学基础、方剂学基础等五个部分。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对中医的理、法、方、药、病具有联贯性、统系性、完整性的初步认识。
掌握常用的中药和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医学理论和诊断方法,为以后学习和从事药剂专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常用中药与方剂名称、主要功效及汤剂煎服法等技能知识。
(2)理解中医药学基本诊断、治疗方法;中药与方剂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配伍规律及使用注意。
(3)了解中药来源、采制时间、炮制意义及处方应对等内容。
(二)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一定的运用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基本诊疗技能,规范、熟练、合理指导运用中药、方剂的能力指导其临床用药。
(2)具有从事药剂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中医药学的学习,能正确认识中医药学重在理、法、方、药,培养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
(2)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树立热爱生命、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能力、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参考了解一、绪论(一)中医药学发展概况(二)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整体(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理解√√ 掌握√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思考与分析2.辨证论治(1)“症”“证”“病”(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3)辨证论治二、中医基础理论(一)阴阳五行学说1.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藏象学说1.脏腑(1)五脏(2)六腑(3)奇恒之腑(4)脏腑之间的关系2.精、气、血、津液(1)精(2)气(3)血√√√√√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挂图展示模型观察实体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4)津液3.藏象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1)说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3)指导临床诊断、用药(三)经络学说1.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1)经络的概念(2)经络系统组成 2.十二经脉(1)命名与分类(2)走向、交接与分布(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3.奇经八脉(1)督脉(2)任脉(3)冲脉(4)带脉4.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四)病因病机学说1.病因(1)外感病因(2)内伤病因(3)病理产物性病因2.病机学说(1)邪正斗争(2)阴阳失调三、中医诊法(一)四诊√ √√√√√ √1.望诊(1)全身望诊(2)局部望诊(3)望舌(4)望排出物(5)望小儿指纹2.闻诊(1)听声音(2)闻气味3.问诊(1)问寒热(2)问汗(3)问疼痛(4)问饮食(5)问睡眠(6)问二便(7)问小儿及妇女4.切诊(1)脉诊(2)按诊(二)辨证1.八纲辨证(1)表里辨证(2)寒热辨证(3)虚实辨证(4)阴阳辨证(5)八纲辨证的相互关系及运用2.气血津液辨证(1)气病辨证(2)血病辨证(3)津液病辨证√√√√√√√√ √√ √√√ √√挂图、图谱展示模型观察实体教学√ 案例分析讨论√ √√√ √ √√ √3.脏腑辨证(1)心与小肠病辨证(2)肺与大肠病辨证(3)脾与胃病辨证(4)肝与胆病辨证(5)肾与膀胱病辨证(6)脏腑兼病辨证(三)预防与治则1.预防(1)未病先防(2)既病防变2.治则(1)治病求本(2)扶正祛邪(3)调整阴阳(4)三因制宜四、中药学基础(一)中药的基本知识1.中药的采制(1)品种与产地(2)采集与储藏(3)炮制与制剂2.中药的性能(1)四气(2)五味(3)升降浮沉(4)归经(5)毒性3.中药的应用(1)配伍与禁忌(2)剂量与用法√√ √√√ √ √ √ √√ √√ √√√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挂图、图谱展示实物观察标本、模型观察案例分析讨论(二)常用中药1.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2)辛凉解表药2.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2)清热燥湿药(3)清热凉血药(4)清热解毒药(5)清虚热药3.泻下药(1)常用泻下药(2)其他泻下药4.祛湿药(1)祛风湿药(2)芳香化湿药(3)利水渗湿药5.温里药(1)常用温里药(2)其他温里药6.理气药(1)常用理气药(2)其他理气药7.理血药(1)活血祛瘀药(2)止血药8.补益药(1)补气药(2)补血药(3)补阴药(4)补阳药√√√√ √ √√√√√√√ √√ √ √ √√√ √ √ √9.化痰止咳平喘药(1)常用化痰止咳平喘药(2)其他化痰止咳平喘药10.消食药(1)常用消食药(2)其他消食药11.驱虫药(1)常用驱虫药(2)其他驱虫药12.安神药(1)重镇安神药(2)养心安神药13.开窍药(1)常用开窍药(2)其他开窍药14.平肝熄风药(1)常用平肝熄风药(2)其他平肝熄风药15.固涩药(1)常用固涩药(2)其他固涩药16.外用药(1)常用外用药(2)其他外用药五、方剂学基础(一)方剂基础知识1.方剂与治法(1)常用治法(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组成原则√√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讨论(2)组成变化3.剂型与用法(1)剂型(2)用法(二)常用中成药1.内科常用中成药(1)解表剂(2)泻下剂(3)清热剂(4)祛痰剂(5)祛湿剂(6)和解剂(7)祛暑剂(8)消导剂(9)温里剂(10)理气剂(11)祛风剂(12)祛湿剂(13)理血剂(14)补益剂(15)开窍剂(16)安神剂(17)固涩剂(18)驱虫剂2.外科常用中成药(1)外科用药(2)皮肤科用药(3)骨伤科用药3.妇科常用中成药4.儿科常用中成药5.五官科常用中成药√√ √√ √ √ √√ √ √ √ √ √√√√ √ √ √ √ √√ √ √ √ √ √(二)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序号、单元题目(对应理论教学单元序号)二、中医基础理论(二)藏象:五脏六腑二、中医基本理论(三)经络:十二经脉三、中医诊法:教学内容1、挂图、实体认识中医的五脏六腑2、从案例分析说明脏腑功能1、模型展示:十二经脉分布循行规律2、实体教学:十二经脉在实体中的分布1、舌诊:模型与图谱教学要求学会√√√熟练掌握√√√√ √ √ √ √ √ √ √(一)四诊:舌诊、脉诊2、实体教学:寸口诊脉法四、中药:花类药物1.常用常用花类药物的药性 2.花类药物的常用剂量与煎服方法四、中药:矿物药物1.常用矿物药物的药性2.矿物药物的常用剂量、泡制与煎服方法五、方剂:配方1.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2.实际配方及掌握煎服方法五、方剂:中成药1、熟悉常用中成药2、能根据常见病指导用药四、教学大纲说明(一)适用对象与参考学时本教学大纲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使用,总学时为76个,其中理论教学64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供五年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中医临床涉外专业、中医妇产专业、针灸推拿专业、骨伤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医事法律专业本科使用。
课程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期中讲授,教学中既要充分考虑到中医药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学生从高中阶段刚刚步入中医药殿堂在知识衔接方面的“断层”;又要全面(或系统)地展示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充分体现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目的和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级别。
“掌握”的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讲解,使学生达到彻底明了,并能用文字或语言顺畅的表述;“熟悉”的内容,要求教师予以提纲挈领的讲解,使之条理分明,使学生对此内容完全领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及其梗概;“了解”的内容,要求教师讲解概念及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粗浅的印象。
目的: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在后期的专业课学习中,接触到以上内容时无陌生感,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学时分配教学总时数为78学时,其中理论75学时,实践教学(实验3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课程学时分配表1.教材(1)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主编:王键(供中西医结合专业用)(2)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孙广仁2.主要参考书(1)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李德新主编.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四、课程考核形成性评价占30%,(包括考勤20%;论文50%;实验30%),期末成绩占70%。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一、绪论中医基本知识是中医学习的起点,是建立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基本知识,可以为将来深入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基本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保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全面掌握中医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基本理论1.1 中医基本概念1.2 阴阳五行学说1.3 术语解释1.4 中医疾病观念1.5 中医体质辨识2. 中医诊断方法2.1 望诊2.2 闻诊2.3 问诊2.4 切诊3. 中医基本药物知识3.1 中药分类3.2 中药基本功效3.3 中药常用药物介绍3.4 药物相互作用4. 中医经络学4.1 经络的概念4.2 经络的分类4.3 经络的运行规律4.4 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5. 中医保健养生知识5.1 中医保健原则5.2 中医养生方法5.3 季节养生注意事项5.4 中医膳食调理三、教学要求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 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和发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
3. 加强中医基本知识与现代医学知识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传授基础知识,解释难点问题。
2. 实验操作:进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
3. 临床实践:参与临床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交流:开展学术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价1. 考试评价:定期组织考试,考核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提问、互动等方面。
3. 作业评价: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指标,评定学生成绩。
六、教学环境要求1. 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操作场所。
2. 配备专业的教学设备,如中医诊断仪器、药物研磨设备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前言《中医基础理论》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供五年制中医本科及中西临床本科学习使用。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科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各章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绪论目的:1.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目的1.掌握气、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掌握五行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5.掌握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6.了解精气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时:16学时(精气学说:1学时,阴阳学说:8学时,五行学说:6学时,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气的基本概念、精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概述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节五行学说概述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各自的特性;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调节;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一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
了解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求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授各章内容,对重点、难点深入探讨,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安排一定时间辅导答疑。
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动手能力,拟开设《中基》实验课,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课程结束时进行考/yaoshi/试,中间可以适当进行小测验。
本课程:81学时、4.5学分。
5※<教学内容>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二)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里理论的概念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二) 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和运用(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重点)五、《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掌握阴阳五行的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熟悉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二)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难点、重点)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一)阴阳的概念(难点、重点)(二)阴阳学说形成的源流(三)阴阳属性的归类原则及特点(四)阴阳学说的概念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一) 阴阳的对立制约(二) 阴阳的依存互根(三) 阴阳的消长平衡(四) 阴阳的交感互藏(五)阴阳的相互转化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生理功能(三)说明人体病理变化(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防治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及五行学说的概念(一) 五行的概念(二) 五行学说形成的源流(三) 五行的特性(重点)(四)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一)五行相生(二)五行相克(三)相生与相克的关系(四)相生相克的异常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阐释人体生理功能(二)阐述五脏病理(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治疗第二章藏象(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2、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特性及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4、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5、掌握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6、掌握脏腑之间的关系7、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8、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梗概(二) 教学内容概说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涵义(重点)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三、脏腑的分类及主要区别(重点)四、五脏精气阴阳理论第一节五脏(重点)一、心(一)心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血脉2、主神志(1)精神意识思维活动(2)生命活动的总体现*心为火脏,喜动主明(二)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喜2.在液为汗3、合脉,其华在面4、开窍于舌5、心主夏附:心包二、肺(一)肺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2)主一身之气2、主宣发肃降3、通调水道5、朝百脉,助心行血、化血*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二)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忧2、在液主涕3、外合皮,其华在毛4、开窍于鼻5、肺主秋三、脾(一)脾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运化(1)运化食物(2)运化水湿2、主升清3、主统血*脾喜燥恶湿(二)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思2、在液为涎3、主肌肉、四肢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5、脾主长夏,旺于四时四、肝(一)肝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疏泄2、主藏血*肝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二)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怒2、在液为泪3、主筋,其华在爪4、开窍于目(附:五轮)5、肝主春五、肾(一)肾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藏精、封藏之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关系2、主水3、主纳气*肾主封藏,为水火之宅(二)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恐2、在液为唾3、主骨、生髓,其华在发4、开窍于耳及二阴5、肾主冬附:命门(难点)第二节六腑(重点)一、六腑的生理特性二、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一)胆:贮藏胆汁助消化,主决断(二)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降(三)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四)大肠:传导糟粕(五)膀胱:贮尿、排尿(六)三焦:(难点)1.六腑之三焦(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与气化(2)运行水液2.部位之三焦第三节奇恒之腑一、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二、女子胞:主月经和孕育胎儿,与脏腑和奇经的关系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重点)一、五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脾与肺;肝与肺;肾与肺;肝与脾;脾与肾;肝与肾。
教学大纲示例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总学时90 开课对象五年制中医、针灸专业前言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程讲授为主,可结合实验教学,以加深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体会。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简况。
【教学内容】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1、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学时分配课程说明及教学大纲填写基本要求1、请各院系参照示例及本院系所开课程填写课程说明和教学大纲,同一门课程,不同的课程编码需填写不同的课程说明。
2、同一个课程名,不同学时,不同的开课对象须填写不同的教学大纲。
3、课程库中曾开过而现在校生未开设的课程可以不填写课程说明及教学大纲,目前尚未开设的课程也可不填。
4、教学大纲前言部分主要对本课程作一简要介绍,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地位和作用。
介绍课程的教学方法等。
5、教学大纲目的要求填写中要明确了解、熟悉、掌握的不同层次。
中医学基础课程实验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适用专业: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课程代码: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分:3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医用化学》等后续课程:《中医诊断》《方剂学》《中医内科》二、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临床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本课程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的的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疾病的防治及康复原则等,是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本专业所必须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并牢固树立热爱中医、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专业思想。
(二)课程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⑴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基本内容;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体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基本病机;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⑵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和生理联系;奇恒之府及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神与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精气血精液的相互关系;十二正经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气血流注;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疾病的病程演变;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⑶了解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的形成;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中医学的养生和康复原则。
2.能力培养目标⑴能正确运用中医精气、阴阳、五行、藏象、体质等学说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⑵应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
⑶初步具备对常见典型病证进行辩证论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具备对后续中医课程的学习能力。
3.素质教育目标⑴巩固专业思想,树立热爱中医事业、献身中医事业的远大理想。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供中医、中西医、针推、中医骨伤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前言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今后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按72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与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熟悉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木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3、了解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要点】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1、中医学的基木概念及其学科属性(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掌握阴阳的基木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木内容;3、掌握五行的基木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木内容;4、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木内容以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目的要求】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2、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概念的形成;3、掌握占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4、了解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要点】精、气的基木概念,哲学上的精气概念与中医学中精气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I学时【教学内容】1、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木概念(1)精的基木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2)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木原精气构成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及其形式;气化的概念与形式;(3)精气是天地力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力物得以相互感应;(4)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叙述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精气学说在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对中医学整体观念形成的影响。
第二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木概念;2、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3、了解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4、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5、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要点】1、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的含义,事物阴阳属性;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平衡;【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1、阴阳的概念(1)阴阳的基木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2)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木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制约和排斥;(2)阴阳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3)阴阳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4)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5)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6)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日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
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五行学说【目的要求】1、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2、掌握五行的特性;3、掌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4、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5、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是在病理和防治原则方面的应用。
【教学要点】1、五行的基木概念包括五行的含义、五行的特性、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2、五行学说的基木内容包括玉•.行的相生、相克与制化,一五行的相乘、相侮与母了相及;【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1、五行的概念(1)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一五行概念的源流;(2)五性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稽;金曰从革;水曰润下;(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
2、玉:行学说的主要内容(1)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了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2)一五行制化和胜复各日的概念、规律和意义;(3)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4) .五行的母了相及母病及了;了病及母。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筒要叙述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削释人体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2、了解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
【教学时数】自学【教学内容】1、注重宏观观察;2、注重整体研究;3、擅长哲学思维;4、强调功能联系。
第二章藏象【目的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木概念,脏、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2、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3、掌握六腑的主要功能和生理特性;4、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5、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7、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教学要点】藏象的概念,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数】17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对内脏的分类方法;2、掌握五脏精气阴阳的含义及其逻辑关系;3、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教学要点】藏象基本的概念,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以及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1、藏象的基本概念;2、藏象学说的形成;3、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与自然环境相通应;4、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5、一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第二节五脏【目的要求】1、掌握心、肝、牌、肺、肾各日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2、了解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3、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教学要点】心、肝、脾、肺、肾的主要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一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1、心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2)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3)心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附:心包。
2、肺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2)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主宣发与肃降;(3)肺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3、脾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2)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3)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4、肝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2)生理特性肝为刚脏;主升发;(3)肝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5、肾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2)生理特性主蛰藏。
(3)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附:命门第三节六腑【目的要求】1、掌握六腑在受纳和传化水谷的过程中食物及其残浒必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门户“七冲门";2、掌握六腑的主要功能和生理特性。
【教学要点】“七冲门”,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各自的生理功能以及胃与三焦的生理特点。
3学时【教学内容】概说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
1、胆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胆的两重性;2、胃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生理特性:主通降,喜燥恶湿;胃气的概念;3、小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4、大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5、膀胱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尿排尿;“津液藏焉”;6、三焦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肠道渗入膀胱的通道);部位三焦(总体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泯,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温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
第四节奇恒之腑【目的要求】1、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2、了解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以及女了•胞与脏腑经咏的关系。
【教学要点】脑与女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与脏腑的关系。
【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本节只介绍脑及女了胞,其他如脉、骨、髓、胆已经在五脏六腑中讨论。
1、脑形态部位为施海,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与脏腑精气的关系;2、女子胞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发生月经,孕育胎儿,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
附:精室。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目的要求】1、掌握脏与脏、脏与腑之间的关系;2、了解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点】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2、腑与腑之间的关系;3、脏与腑之间的关系;4、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目的要求】1、熟悉精气血津液神的基本概念;2、掌握精的生成、功能;3、掌握气的生成、运行、功能;4、熟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5、掌握血的生成、运行和功能;6、掌握津液的代谢和功能;7、掌握神的生成、内容和作用;8、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点】精、气、血、津液、神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输布和主要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