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5
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课《根对水分的吸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根对水分的吸收”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植物的需求”的第2课。
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探讨水、阳光、空气、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继而了解植物具有获取和制造养分的结构,能够制造养分供自身生存所需。
同时,激发学生产生了解、认识自然界的兴趣和爱护自然的情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在第1课“植物需要水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植物深深扎入土壤里的根的形态,引导学生发现根能吸水的秘密。
同时,还能通过从根生长的现象中获取探究“根系的分布与水有关吗?”的主题,并展开实验活动获取证据,进行合理的解释。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根能吸水吗”是指导学生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搜集数据和证据,认识根能吸收水分;活动2“根系的分布与水有关吗”是引导学生分别对小溪、池塘边的树木进行观察,鼓励学生描述这些植物的根系的生长和分布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与水分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植物需要水分”后展开的后续学习。
学生对植物的需求有了探究的兴趣,想进一步了解植物是怎样吸收水分的。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教科书的重点是放在发展学生的实验、对比、观察和描述能力上的。
因此,本课的重点在于学生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开展种植活动,寻找实验的数据来了解植物的根是否能吸水;通过对根吸水的示意图的理解,体会根是如何吸水的,其主要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和推理能力”;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水边生长的植物,对这些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分布特点进行描述,从而能应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分析它们的这些特点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假设性的解释,能应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寻找根的形态与其环境的适应,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一生物《根对水分的吸收》教案初一生物《根对水分的吸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能够说明根毛细胞吸水的原因,了解合理灌溉的道理。
能力目标1、通过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课题研究,继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对生活实例、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根毛细胞适于吸收水分的结构特点,初步树立植物体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了解根吸水原理在实践上应用,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一、知识体系图解二、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都围绕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这一知识点,它是解释根吸水、失水的关键,是学习根的水分代谢的必备知识,同时也为今后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水分代谢奠定基础。
只有明白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才能合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和解释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灌溉问题。
因此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容易的观察到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而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就要涉及到一些比较生疏、抽象的概念,如:溶液、浓度等。
所以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经了解,对于这些概念,初一的学生在小学时有过一定的接触,只是不能准确的进行描述,所以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加强感性认识,以便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法建议认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是本节知识的中心问题,植物细胞吸水原理的教学,关键在于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效果显着。
为了更进一步的说明问题,在进行课本中的实验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验,如:直接把盐撒在切好的萝卜片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有水分出来,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对比实验。
或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分析细胞吸水和失水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再设计出有关的实验进行验证。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这些知识。
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B、理解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C、了解合理灌溉。
2、能力目标:A、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B、通过对合理灌溉的讲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参与实验操作,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烧苗,盐碱地为何不适合种庄稼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功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三、教学难点: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四、实验用具:有刻度的烧杯、刀片、盐水溶液、清水、萝卜条、马铃薯、培养皿二、教法设计1、直观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而且这些理化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知识是本节课的关键。
在这节课中充分运用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努力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归纳、总结和判断,提问时应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使学生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3、推理法本节课的知识主线为:萝卜条吸水(或失水)→细胞吸水(或失水)→根毛吸水(或失水)。
这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学法指导1、讨论分析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多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找到问题的答案。
因此在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后,让学生们讨论(或辩论),这样不但往往可以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任何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最后也要回到实践中去。
因此在上课时应注意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这样可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如果教师经常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有重要作用。
初中“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考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的吸水部位和吸水途径。
2.了解根毛的结构和作用。
3.了解影响植物吸水的因素。
4.掌握利用鲜花漆进行吸水实验的方法,观察结果并做出分析结论。
二、教学内容根对水分的吸收三、教学重难点1.植物的吸水途径及影响因素。
2.根毛的结构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板书法。
2.实验法。
3.讨论法。
五、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用图片或者视频介绍植物的吸水部位和吸水途径。
2.知识讲述(1)吸水的途径通过细胞膜进行等渗、渗透、活性转运和离子通道等多种途径完成吸水。
(2)根毛的结构和作用根毛是一种发达的细胞比较薄的延伸,根毛数量的多少取决于植株年龄和体积。
根毛可以增加根的表面积,从而更好地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
(3)影响植物吸水的因素植物吸水能力受到细胞渗透压、温度和湿度等影响,其中渗透压是影响吸水的主要因素,当渗透压差越大,植物吸水能力越强。
3.实验操作(1)实验材料:一些鲜花、水。
(2)实验方法:①取一些鲜花,将带有花蒂的位置稍微切一下,带有花蒂的部分不要切断。
②把鲜花分别放到装有水的瓶子中,并加入鲜花激素。
③观察鲜花中的水分能否被吸收,记录吸收时间,并观察变化。
(3)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鲜花表面减少水分的时间越短,说明花的吸水能力越强。
如果鲜花表面的水分减少缓慢并且很少被吸收,说明花的吸水能力较差或已失去生命力。
4.课堂小结通过实验可以看出,植物吸水能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温度、湿度、细胞渗透压等因素。
同时,根毛的作用是帮助植物更好地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
六、教学反思此节课通过板书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讲解得深入浅出,加上实验操作的互动,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设计更多的实验,加强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根对水分的吸收教学设计【引言】水分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根对水分的吸收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教学中如何生动地向学生传授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课堂设计问题。
本文将针对根对水分的吸收进行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植物的水分吸收机制。
【教学目标】1. 理解植物根对水分吸收的方式和过程;2. 掌握与水分吸收密切相关的结构(根毛、根尖等)的功能;3.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
【教学内容】一、根对水分的吸收方式1. 讲解渗透压概念和渗透压差驱动水分吸收的原理;2. 示范和讲解根毛吸水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渗透压差对水分吸收的影响;3. 展示根对水分吸收的模型和实地观察植物的根系。
二、根的结构和水分吸收的关系1. 概括介绍根毛的结构与功能;2. 建立观察根毛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3. 讲解根尖的结构与功能,解释根尖对水分吸收的重要性;4. 设计实验,验证根尖对水分吸收的重要性。
三、水分吸收的影响因素1. 讨论水分吸收速率与根的结构的关系;2. 教授土壤水分含量和根系统形态的对应关系;3. 进行水分含量对根生长的实验,让学生自行观察和总结结果。
四、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1. 将学生分组,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一个与根对水分吸收相关的实验;2. 学生完成实验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和分享实验结果;3. 整个班级共同总结实验设计和结果,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通过讲解渗透压、根毛结构等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根对水分的吸收;2. 示范实验法:通过示范根毛吸水的实验,直观地展示根的吸水过程;3. 观察法:通过观察植物根系的结构和根尖的形态,帮助学生理解根吸水的重要性;4. 实验设计法: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探究能力;5.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整个班级的讨论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意识。
第三节根对水分的吸收教学目的:1.理解根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2.了解如何对植物进行合理灌溉。
教学重点:1.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和道理。
2.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细胞和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教具准备:蚕豆成熟区横切面挂图,成熟区吸水过程的示意挂图。
实验材料用具:本节课文中植物细胞吸水实验的装置,《教师教学用书》中植物细胞吸水实验的装置(教师与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共同准备此实验),烧杯,角匙,玻璃棒,清水,食盐。
教学方法:讲述法与演示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根尖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2.根毛的作用是什么?引言:我们种庄稼、养花草都离不开浇水。
如果不给花草经常浇水,不给庄稼定期灌溉,它们就会萎蔫,甚至死亡。
这说明水支植物的生活非常重要。
植物需要的水分是通过根吸收来的,那么,根是怎样从外界吸收水分的呢?第一节根对水分的吸收讲述: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成熟区是根从外界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根毛是由成熟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的。
因此,要了解根毛是怎样吸收水分的,首先应当知道植物细胞是怎样吸收水分的。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组演示实验。
一、植物细胞是如何吸收水分的(一)实验证明:植物细胞可以吸收水分;也可以失去水分。
(二)细胞吸水原理:1、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
2、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
二、根毛吸收水分的道理(一)根毛适于吸收水分的结构特点:1.细胞壁薄,细胞质少(有利于水分通过)。
2.液泡大,细胞液与外界具有浓度差。
(二)根毛吸水的条件:1.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土壤溶液的浓度时,根毛吸收水分。
2.成熟区内层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成熟区外层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时,水分就层层渗入。
三、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根毛细胞液中的水分表皮以内层层细胞液中的水分细胞液中的水分导管里的水分茎、叶等器官导管里的水分。
四、合理灌溉(一)根据不同植物一生中对水分需要量的不同进行灌溉。
5.3(第1课时)根对水分的吸收教学案课题:根对水分的吸收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曾国庆使用时间:第13周(一)认知目标1.认识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2.通过交流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过程,阐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二)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尝试用探究法解决生物中的问题。
(三)情感目标养成注意观察、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植物的生活需要的水分,主要是从土壤里吸收的。
2.根尖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它生有大量的,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
根毛细胞的特点是:极薄,少,大。
3.当植物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根毛细胞就。
4.土壤颗粒之间含有水分里和无机盐,称为。
二、互动探究活动一: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观看视频: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甲试管的水了,乙试管的浓盐水了。
结论:植物细胞可以,也可以。
活动二: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清水10%食盐溶液15%食盐溶液5%食盐溶液⏹清水10%食盐溶液15%食盐溶液5%食盐溶液图一图二合作讨论:1.对比图一和图二的实验说明了什么?植物细胞可以失水也可以吸水,植物体吸水和失水与植物体周围溶液有关2.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当细胞液浓度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活动三:观察根尖的结构分区和根毛合作讨论:1.根吸水的主要器官什么?根吸水的主要部是什么?2.根与土壤接触面积是怎样扩大的?3.根毛适于吸收水分的结构特点有哪些?4.根毛细胞吸水的条件是什么?5.植物细胞吸水的途径是怎样的呢?三:分析思考:1.在植物栽培过程中为什么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2.移栽植物时为什么根部要带很多的土?四.当堂练习:1.细胞吸水和失水时,水移动的动力是()A.细胞内外液体的浓度差B.细胞膜的作用C.细胞壁的作用D.细胞质的吸收2.水分从土壤中进入植物根毛细胞的途径是()A.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液泡B.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C.细胞膜—细胞质—液泡—细胞壁D.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液泡3.根毛细胞的结构特点是( )A.细胞壁厚,细胞质少,液泡大B.细胞壁薄,细胞质少,液泡大C.细胞壁厚,细胞质多,液泡小D.细胞壁薄,细胞质多,液泡小4.施肥过多使作物出现烧苗现象,可采取的补救方法是()A.移栽植物B.疏松土壤C.减少光照D.大量浇水5.植物在盐碱地里生长不好的原因是()A.盐碱地里缺乏空气,影响了根的呼吸B.盐碱地里缺乏无机盐,影响了植物的营养C.盐碱地土壤溶液浓度大根毛细胞吸水困难D.盐碱地土壤溶液浓度大根毛细胞吸水太多6.着生在幼根上的白色“绒毛”就是根毛。
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教案教案: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根吸收水分的过程;2.掌握根毛结构和功能;3.理解渗透压对水分吸收的影响;4.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适应策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植物根吸收水分的过程;2.根毛结构和功能;3.渗透压对水分吸收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实验器材、图片和视频等;2.学生准备:参考书籍、纸笔。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知识,例如:“同学们,你们每天都会水植物,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植物根部能吸收水分呢?植物根是如何吸收水分的呢?”2.提出问题(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实际植物,提出问题:“植物根部是如何吸收水分的?水分是从哪里来的?”3.实验展示(2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展示,向学生阐述水分吸收的过程,并利用颜色示踪法展示水分在根部的运输路径。
教师在PPT中展示实验步骤和结果,并解释实验原理和过程。
4.知识点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PPT和板书,分别讲解植物根毛结构和功能和渗透压对水分吸收的影响。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和示意图进行解释,并逐步讲解相关概念和机制。
5.讨论和合作学习(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学习,讨论和回答问题:“为什么植物根部需要根毛?根毛的作用是什么?渗透压是如何影响水分吸收的?”6.总结和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刚刚学习的内容,并进行解答。
教师可以使用PPT和板书进行总结,并强调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适应策略。
7.拓展学习(15分钟):。
《第二节根对水分的吸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根毛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吸收水分功能的关系。
准确阐述根对水分吸收的原理,包括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举例说明根对水分吸收在植物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根毛结构的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通过探究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在小组讨论中,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使学生认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学生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和探究。
然而,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对于根对水分吸收这种微观的生理过程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在学习风格方面,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直观的教学方式,如图片、视频和实验等。
在兴趣爱好上,很多学生对身边的植物比较感兴趣,这有助于我们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根毛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根对水分吸收的原理,即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教学难点理解根毛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与根细胞吸水和失水之间的关系。
解释根对水分吸收在植物体内水分运输以及植物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给你们讲个我自己的事儿。
前几天啊,我在家里养了一盆小花,这花可好看了,我每天都精心照顾它。
可是有一天,我发现这花有点蔫儿了,叶子都耷拉下来了,就像个没精打采的小娃娃。
我当时就着急了,赶紧给它浇水。
嘿,没过多久,这花就像重新活过来了一样,叶子又变得绿油油的,精神抖擞。
你们说,这是为啥呢?对啦,是因为植物吸收了水分。
那植物的根是怎么吸收水分的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探究探究这个有趣的问题。
《根对水分的吸收》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生活在陆地上的绝大多数植物都依赖根部吸收地下水分来维持生长。
了解根对水分的吸收是植物学中非常基础且重要的知识。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根系结构以及吸收水分的机制,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二、设计目标1. 了解植物根系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植物根系吸收水分的过程和机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植物生长的认识和兴趣。
三、设计内容1. 学生需要准备的材料:豌豆种子、种子培养皿、水、放大镜、手电筒、透明胶带。
2. 实验步骤:a. 将豌豆种子用水浸泡一晚,然后将其放入种子培养皿中。
b. 每天观察豌豆种子的生长情况,特别注意根系的生长。
c. 使用放大镜观察豌豆根系的结构,尝试找出细根、茎、根毛等部分。
d. 在黑暗环境下,用手电筒照射豌豆根系,并观察根毛的吸水情况。
e. 利用透明胶带悬挂在豌豆根系上,观察根系的纵向生长。
四、实验要求1. 学生应按时进行实验,严格按照步骤来操作。
2. 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
3. 课堂上展示实验结果和总结。
4. 主动提出问题并和同学讨论。
五、评价方式1. 实验报告内容完整,描述准确、清晰。
2. 在课堂上能够清晰、流畅地展示实验结果和总结。
3. 与同学讨论时能够提出合理的问题,并积极交流。
4. 整体表现积极、认真,对植物生长过程有较深的理解。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植物根系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植物根吸水的机制,培养自己对植物生长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希望通过这次实验,学生们对植物生长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
愿每位同学都能从中获得成长和收获!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的过程和机制,掌握相关知识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思维能力。
《根对水分的吸收》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的重要性。
2. 掌握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输送方式。
3. 理解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过程。
导入问题:1. 植物是如何吸收水分的?2. 为什么植物需要大量的水分?3. 植物体内的水分是如何运输到各个部位的?导学内容:一、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1. 植物根的结构:根尖、根毛、细胞膜等。
2. 植物根吸收水分的过程:渗透作用、毛细管作用。
3. 植物根吸收水分的重要性:供给植物发展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输送方式1. 植物体内水分的输送方式:根压力、毛细管作用、蒸腾引力、活力水上升理论。
2. 植物体内水分的输送路径:从根部吸收到地上部,再通过蒸腾作用向上输送至叶片。
三、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过程1. 渗透作用:植物根毛细胞内部浓度高于土壤水分浓度,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2. 毛细管作用:植物根毛细胞内部水分通过根部细胞间的毛细管作用向上传输至植物体内。
导学活动:1. 观察植物根部结构,了解根毛的作用。
2. 进行实验,验证渗透作用和毛细管作用对植物根吸收水分的影响。
3. 分组讨论,总结植物根对水分吸收的重要性及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输送方式。
教室讨论:1. 为什么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是植物发展发育的重要环节?2. 植物体内的水分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输送的?3. 如何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过程?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的更多知识。
2.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植物,观察其根部结构和水分吸收情况。
3. 思考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写一篇小结。
拓展延伸:1. 探究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情况。
2. 钻研植物根吸收水分的机制及其在植物发展中的重要性。
3. 深入了解植物根毛的结构和功能,探讨其对水分吸收的影响。
通过本导学案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认识到水分在植物发展中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第2课根对水分的吸收(教学设计)完整设计一节小学科学课,主题为“根对水分的吸收”。
一、课程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展示实物,介绍不同植物的根系结构,并激发学生对于植物吸收水分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提问,询问学生植物是如何从土壤中获取水分的。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解释根对水分的吸收是植物生命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
植物通过根系细胞中的根毛吸收水分和养分。
2. 简要介绍根系结构,包括主根和侧根。
3. 讲解根毛的作用,它们负责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4. 引入植物实验,让学生亲身观察和探索植物如何吸收水分。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实验准备:a. 准备一些小植物;可以选择一些种子发芽良好的豆类或小麦类。
b. 准备塑料杯和无毒土壤。
c. 根据班级人数准备足够多的塑料袋。
d. 准备饱和盐水、纯净水和染色剂。
2. 实验步骤:a. 将土壤倒入塑料杯中,为每个小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b. 让学生细心地将小植物移植到塑料杯中,并为其命名,以便进行后续的观察。
c. 给予每个学生一块纸,让他们写下植物的名字,并记录每天最初的植物高度。
d. 使用塑料袋将植物覆盖起来,形成一个小型的温室环境。
确保每个塑料袋封闭完好,以防止水分蒸发。
e. 提供三个杯子,分别装满饱和盐水、纯净水和染色剂溶液。
f. 让学生将塑料袋上方留一个小洞,并使用吸管将不同水分溶液注入洞中。
同时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变化。
四、实验记录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观察并记录各植物的成长情况,特别关注植物的根系发展和高度的变化。
2.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哪种溶液对植物的生长最有利?b. 植物根系是如何吸收水分的?c. 为什么根毛对植物吸收水分非常重要?五、知识总结(10分钟)教师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强调根对水分的吸收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同时,指导学生完成知识小结,概述根对水分的吸收的过程和作用。
六、课堂练习(15分钟)1. 发放适量练习题,通过问答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练习。
第二节根对水分的吸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说出根吸水的主要器官和部位;②得出根吸失水的原因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2能力目标:①尝试探究根是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②运用简单的材料和用具,分析细胞吸失水的原理。
3情感目标:①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乐趣;②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根吸失水的原因。
2教学难点:细胞吸失水的原理。
【设计思路】围绕重点与难点,通过身边事引入课题并找出探究的问题,学生参与讨论并设计实验,认同设计实验的科学性。
学生观察教师课前准备的演示实验: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还是茎叶,得出根是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然后观察培养皿中的小麦苗,推断出根尖吸收水分的区域是成熟区,通过土豆的吸失水实验,得出细胞吸失水的原理。
教师出示挂图,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根是如何吸收水分的,分析烧苗的原因,与生产、生活相联系。
【课前准备】①土豆、食盐②小麦苗、烧杯③根尖吸收水分的挂图【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通过盆栽植物由于缺水而萎蔫,但浇水后不久就能恢复原状,菜市场上萎蔫的蔬菜被喷水后,茎叶就会变得光亮鲜嫩,植物为什么能吸收水分?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探究一:〔一〕学生根据上述“根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的问题设计一个实验,分小组讨论并发言〔参考课本P2021培养学生认同实验的科学性。
教师演示课前准备的实验:取两只盛有清水的烧杯,分别将10株大小相同的麦苗放入其中,一组根接触水,一组叶接触水。
得出结论:根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
〔二〕观察小麦苗的根尖四局部结构及图3-2-5玉米幼苗的根分析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小组根据根尖结构讨论分析。
得出结论: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
探究二:将课前准备的两个土豆其上打孔洞,一个土豆洞内放清水,另一个土豆洞内放浓盐水让学生观察其变化〔手捏土豆的软硬,液面的上下〕;参考课本P21—22,分析其现象的原因,展示图片:植物细胞的结构,分析哪个细胞周围浓度大;得出结论: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根对水分的吸收科学教案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讲讲根对水分的吸收这档子事儿。
你想想看啊,植物的根就像是个小吸管,拼命地从土壤里吸水分呢!这就好比咱人渴了要喝水一样,植物也得靠水分才能茁壮成长呀。
根在吸收水分的时候,那可是有一套自己的办法呢。
就好像是个聪明的小精灵,知道怎么去找到最好的水源。
土壤里有那么多的缝隙和通道,根就顺着这些地方努力地伸展、探索。
咱说根就像个勤劳的小工人,一刻不停地工作着。
它得把水分从土壤里吸出来,然后再运送到植物的各个部位。
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活儿呀!要是根不努力干活,那植物不就干巴巴的啦?
你再想想,要是土壤里没水了,根该咋办呢?它就得更努力地去寻找新的水源呀!这就好像咱在沙漠里找水一样,得费好大的劲儿呢。
根对水分的吸收还和很多因素有关呢。
比如说温度,太热了或者太冷了,根吸收水分的效率可能就不一样啦。
这就好比咱人,天气热了就不想动,天气冷了也懒得干活儿。
还有土壤的质地也很重要呀!要是土壤太硬了,根想伸展都难,更别说吸收水分啦。
要是土壤松松软软的,根就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吸收水分也就更容易啦。
植物的种类也不一样呢,有的植物根厉害得很,能吸收好多水分;有的植物根可能就没那么强啦。
这就跟人一样,有的人胃口大,有的人胃口小嘛。
咱平时也得注意照顾植物呀,给它们足够的水分,让它们的根能好好地工作。
不然它们长不好,咱看着也不开心呀,对吧?
总之啊,根对水分的吸收可太重要啦!这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呀。
咱们得好好了解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照顾那些可爱的植物们呢!。
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
B、理解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C、了解合理灌溉。
2、能力目标:
A、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
B、通过对合理灌溉的讲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参与实验操作,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烧苗,盐碱地为何不适合种庄稼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功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
四、实验用具:
有刻度的烧杯、刀片、盐水溶液、清水、萝卜条、马铃薯、培养皿
二、教法设计
1、直观教学
本节课的容比较抽象,而且这些理化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知识是本节课的关键。
在这节课中充分运用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努力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启发式教学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归纳、总结和判断,提问时应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使学生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3、推理法
本节课的知识主线为:萝卜条吸水(或失水)→细胞吸水(或失水)→根毛吸水(或失水)。
这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学法指导
1、讨论分析法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多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找到问题的答案。
因此在提出启发性的问
题后,让学生们讨论(或辩论),这样不但往往可以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
任何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最后也要回到实践中去。
因此在上课时应注意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这样可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如果教师经常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有重要作用。
比如在做完演示实验以后,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来举出生活实际中的有关例子(学生若举不出来可提示:家中腌的酸菜是软的还是硬的)。
在讲完根毛吸水的道理后,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会使根毛吸不到水?
板书:
一、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细胞液浓度>周围水溶液的浓度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周围水溶液的浓度细胞失水二、根毛吸水的原理
根毛细胞液的浓度 >土壤溶液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