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拓展阅读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第2课《我爱这土地》一、阅读《北方》选段,回答问题。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一片无垠的荒漠……我们的祖先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的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死了/把土地遗留给我们——⑴选段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试作分析。
⑵选段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开头,有什么作用?【答案】⑴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
营造了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老而苍茫的国土的爱恋。
⑵这是直抒胸臆的手法,强化了诗人对苦难国度的不离不弃与热忱之情。
【解析】(1)一问,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如可提取“一片无垠的荒漠”“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中的“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作为答案。
二问,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
一定要把握好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展现了战争年代北方人民蒙受的灾难与不幸。
特别是“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几句,写出了对国土的热爱。
所以诗歌运用了“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等意象,营造了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老而苍茫的国土的爱恋。
(2)考查诗歌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开头的作用。
读懂全诗,把握好中心后再考虑答案内容。
从主题看,这是一首忧郁沉思、苍凉悲壮的诗歌。
诗不仅如实地描写了日本侵略战争给北方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深忧虑,对战乱中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诗人对这片贫瘠的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而“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运用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苦难国度的不离不弃与热忱之情。
这句话也体现出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及土地在艾青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艾青用深沉的语言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通过描绘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等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表达方式。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时代背景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体会诗人的情感,并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原因:这首诗的表达方式较为深沉,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并联系时代背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情感教学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祖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祖国的美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的语言和节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5.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祖国的土地上,感受诗人的情感。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人的爱国情怀。
7.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祖国的作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爱这土地(诗人)土地河流风黎明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它在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课。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称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学理念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二、教材研究1、课文简介: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2、教材地位及作用《我爱这土地》一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的内容。
作为初三的最后一册语文书,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既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归纳,直面中考;又是对高中知识的承接。
面对去年中考的改革,出现修改病句和文言朗读节奏的两个新题型,我们应及时适当的对教授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必要的语法知识。
近几年来,初中语法教学淡化甚至零化,不仅造成初,高中教学出现大断层,也使学生面对英语大量的语法无所适从。
我们的学生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这套教材做好这个衔接工作。
另外,高一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应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3、教学设想:《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成就(目的:扩充文学基础知识)方法:组合学生课下搜集材料,教师适当补充2、写作背景简介(重点)目的:便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迅速把握主题方法:组织学生课下搜集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影象材料,创设课前爱国情境3、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重点、难点)目的:提高诗歌理解能力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握诗歌的主题。
2 我爱这土地漫步田间地头,徜徉溪流河湖,也许就是那么一个偶然的瞬间,你会突然发现我们身边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丽。
那绿浪起伏的田园,那涛声阵阵的丛林,还有孩童们纯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地撩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埋藏了很久的亲近土地、感受故乡的情怀。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华夏祖国母亲,魂之所系。
让我们用真情所铸就的诗篇,唱响心中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一、新课导入土地是一种古老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
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烙下了多深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
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有谁不依恋这教我护我的祖国母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同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里面。
../也腐烂在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作者链接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的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
2 我爱这土地【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选自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单元。
本单元所选的五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艾青作于1938年11月的一首爱国诗歌。
当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旨在学生诗歌学习的基础上,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读技巧,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感受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读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
2.欣赏诗歌语言,感受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3.读写结合,升华诗人感情。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那人——初识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
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
那时——探求背景本诗写于年11月,就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并扬言3个月要中国政府乖乖坐在谈判桌前将土地拱手相让,当时他们所到之处血流成河,硝烟弥漫,我们的国土备受炮弹蹂躏,沦陷区的人们背井离乡,家破人亡。
2.边读边悟那情——诵中高唱爱国之情朗读诗歌三遍,要求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感情。
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三、教学方法:1、欣赏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问题探究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时数: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示标:土地,承载着万物生灵。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心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点明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和难点。
检查预习: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祖国,歌颂家乡。
这篇课文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易于学生理解和感受。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诗歌。
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能还没有达到文中诗人的程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家乡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难点: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所学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音乐等。
2.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作业:提前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要求他们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情境。
同时,向学生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随后,教师简要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2课《我爱这土地》拓展阅读【拓展阅读1】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通过歌吟土地,唱出了自己以及全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歌,表达了那份浓浓的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同是歌唱土地,请通读下面的文章,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土地土地宛如慈母,养育并呵护着她的子民。
土地的恩泽像她的襟怀一样宽广。
人在土地上世代安居,生息,劳作,繁衍后代;人与土地血脉相连,人的一生不可能离开土地半步。
即便你善于奔跑、跳跃;勇于乘帆远航;或是利用人造的铁翅翼翱翔蓝天……但你总归要双脚落地,回归故里。
有一股比重力加速度还快疾的乡愁会紧紧攫住你的心灵,有一种比母子连心的力量还厚实的伟力会推动你踉跄回归的步幅!土地啊……她忠厚、温良、平和、广袤无垠又近在咫尺。
她是布衣的一部分,是粮仓的四柱和屋宇的根基。
她沉默寡言,但慷慨无疆。
仿佛年迈的祖母,又像生育不倦的年轻母亲,只要勤于播种,总会有所收获。
土地从不虚伪骗人,从不背信弃义。
土地就是土地——一个睿智的永不撒谎的长者。
鸟儿是她最小的女儿,鹰是她四处巡视的卫士,江河小溪是她衣袂上的彩带和珠链,美丽的湖泊是她梳妆打扮的镜子,高山峻岭是她挺拔的脊梁,果实和鲜花则是她爽朗如风的笑靥。
每当战乱暴起。
朝代更迭,大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下英雄和盗贼的面容轮流变换,仿若一反常态的疾风骤雨袭扰着天下苍生……这时候只有土地,只有土地一如既往忠诚如故,只有土地没有背叛并且敞开了无私的胸怀。
当亡魂如风掠过巨大的廊柱和弹痕累累的残垣断壁,腐烂的尸骨覆盖住无边的梦境,只有日月朗照下的土地露出了温馨的微笑。
只有烈焰吞噬过的遍地伤者在回忆,在作证……那曾经有过的,和正在失去的,必将在四季轮回般的岁月深处得到喘息和抚慰。
土地总是从一棵草开始。
从一粒黄金谷粒上,土地要站起来!黄土高原和茫茫平原要像一位老迈的父亲一样站起来,带着巍峨的庄严神色,荷着一柄千古大锄和朴素如诗的乡谣。
一代代人被死亡席卷,一代代人成为死神那冷酷巨掌拍击下的灰烬和齑粉。
....
精品
多个意象内涵丰富——简析《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
艾青有着很深的土地情结,他堪称“土地的歌者”。
在《我爱这土地》一诗中,作者描绘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
在诗歌中,先后出现了“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它们的核心是“土地”。
一、土地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二、河流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我们知道,“河流”是在土地上出现的,它是祖国土地上的一份子。
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在汹涌奔流。
三、风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在土地的上空吹刮着的风,就像是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很明显,“风”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就是祖国被激怒的广大人民,以及人民奋起抗争的力量。
四、黎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黎明象征着光明、希望和胜利,是人们对解放区的盼望,其中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不难看出,作者在抒写的时候,在这四个意象的前面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或修饰语,使它们一个个都转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画面,既暗示了祖国多灾多难的命运,也暗示着人民的不屈与抗争,以及大地上仍然在生长着的希望,同时还暗示着诗人要竭尽全力,与其共命运,为他们而歌唱;即使死了,也要埋进这片土地,用自己的身躯去肥沃这片土地。
第2课《我爱这土地》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1】
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通过歌吟土地,唱出了自己以及全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歌,表达了那份浓浓的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同是歌唱土地,请通读下面的文章,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土地
土地宛如慈母,养育并呵护着她的子民。
土地的恩泽像她的襟怀一样宽广。
人在土地上世代安居,生息,劳作,繁衍后代;人与土地血脉相连,人的一生不可能离开土地半步。
即便你善于奔跑、跳跃;勇于乘帆远航;或是利用人造的铁翅翼翱翔蓝天……但你总归要双脚落地,回归故里。
有一股比重力加速度还快疾的乡愁会紧紧攫住你的心灵,有一种比母子连心的力量还厚实的伟力会推动你踉跄回归的步幅!
土地啊……她忠厚、温良、平和、广袤无垠又近在咫尺。
她是布衣的一部分,是粮仓的四柱和屋宇的根基。
她沉默寡言,但慷慨无疆。
仿佛年迈的祖母,又像生育不倦的年轻母亲,只要勤于播种,总会有所收获。
土地从不虚伪骗人,从不背信弃义。
土地就是土地——一个睿智的永不撒谎的长者。
鸟儿是她最小的女儿,鹰是她四处巡视的卫士,江河小溪是她衣袂上的彩带和珠链,美丽的湖泊是她梳妆打扮的镜子,高山峻岭是她挺拔的脊梁,果实和鲜花则是她爽朗如风的笑靥。
每当战乱暴起。
朝代更迭,大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下英雄和盗贼的面容轮流变换,仿若一反常态的疾风骤雨袭扰着天下苍生……这时候只有土地,只有土地一如既往忠诚如故,只有土地没有背叛并且敞开了无私的胸怀。
当亡魂如风掠过巨大的廊柱和弹痕累累的残垣断壁,腐烂的尸骨覆盖住无边的梦境,只有日月朗照下的土地露出了温馨的微笑。
只有烈焰吞噬过的遍地伤者在回忆,在作证……那曾经有过的,和正在失去的,必将在四季轮回般的岁月深处得到喘息和抚慰。
土地总是从一棵草开始。
从一粒黄金谷粒上,土地要站起来!黄土高原和茫茫平原要像一位老迈的父亲一样站起来,带着巍峨的庄严神色,荷着一柄千古大锄和朴素如诗的乡谣。
一代代人被死亡席卷,一代代人成为死神那冷酷巨掌拍击下的灰烬和齑粉。
而土地岿然不动,土地会让被飓风连根拔起的大树重新变成希望的种子,土地也会使遭受雷殛的心灵盟发蓓蕾。
土地最伟大之处是无私的给予。
诚实的劳动是向她表达爱意的唯一方式。
同时,对土地的诉说是世界上最朴素最神圣的情感——传说、典籍、寺庙、村庄、故人的墓地和青铜雕像上的花环……总有一种神明般的声音占据着人们饥渴的心房,总有一声呼唤保留了最初的感动——那是炊烟般的母唤儿归的声调,在薄暮时分熟识的小路尽头,袅袅环绕。
土地啊,你是人类共同的母亲,母亲中的母亲,你以你的慈爱让我们领受箴言,你以你的宽容让世间所有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得到谅解和饶恕!哦,那功勋的喜悦或罪孽的忏悔啊,在土地无边的宁静中终将归于安息。
【拓展阅读2】
太阳的话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感悟】在《太阳的话》中,艾青用太阳象征光明和希望,用紧闭着门户的木板房比喻当时人民生活的闭塞、陈旧、落后的环境,以第一人称代表太阳呼唤国人改变现状,迎接光明。
诗歌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着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息,以满腔的热情唤起民众,投身到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来,改变现状,为中国开辟光明美好的未来前程。
【拓展阅读3】
“土地”是艾青诗中的主要意象,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下面这首和《我爱这土地》同一时期的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怎样的象征义呢?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小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拓展阅读4】
泥土的声音(节选)
郭淑林
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
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的泥土,我凝视着,几乎是贪婪般地嗅着那久违了的气息,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的呢喃声。
我合掌,侧耳良久,然后我张开手掌,泥土又顺着手心落下,那一捧泥土又漫开去。
一阵令人心悸般的惬意透过手心沁入心脾。
人,似乎无端地就舒坦起来。
稻穗抽出来了,趋于成熟。
我坐起来,看着西天边那轮爽朗的落日。
我抚摩着已有些蕊花的稻穗和叶子,我摇了一下,便搅动了一团幽香,青青的,泛泛的。
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静下来,久居都市被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宁静中,虚空的心被眼前的景象充盈着。
在一轮落日的霞光里,两个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们在不远处停下。
我听到他们的对话,他们说,要晒田了,稻要熟了。
他们用锄头就给田埂开了一个缺口。
我听见他们用脚还在泥土上跺了跺。
他们的裤管高高卷起来,然后拄着锄头在絮说着,他们的对话简洁,交谈中有爽朗的和憨厚的笑,我虽然没有听懂他们说什么,但我晓得他们多半说着他们眼前的庄稼。
这是我儿时曾有的记忆。
这幅景象越发让我感动,我眼里几乎噙着泪水,这记忆使我于艰难苦涩时甘之如饴。
我似乎看到泥土被犁头一浪一浪翻开,跳跃着令人心颤的黑亮黑亮的光泽。
牛,是弓着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
我明白,庄稼人只有当他们的脚踩在泥土上时才会弯下他们的腰。
他们不仅仅是对土地接触,而是在亲近生命。
父亲就对我说,种庄稼的,只有双脚踩在泥土里,心才会踏实。
我想,他们才是伟大的哲学家。
苦么?苦;累么?累。
但父亲即使在两腿沾满泥土时,只要枕着田埂,他就能心安地睡起来。
父亲说是泥土给了他生命。
太阳快西沉了,大叔又用脚在泥土上跺了跺,然后扛着锄头走了。
此时,夕阳的余晖与天与地合起来。
我再次匍匐在土地上,我又听到泥土细腻中夹杂着的哔剥声,那是泥土在发酵,那是庄稼在抽节,那声音让人心颤,它让人虚空的心充盈起来。
【我读我思】泥土带给作者的感受可以用两个词语来概括,它们是和。
答案:充盈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