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案例分析九寨沟旅游者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23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游客体验与满意度关系差异性研究以九寨沟、锦里及成都欢乐谷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游客体验与满意度成为了评价旅游景区质量的重要指标。
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因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游客体验与满意度的关系可能存在差异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一差异性,并以九寨沟、锦里及成都欢乐谷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九寨沟以其原始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藏羌文化吸引着大量游客,其游客体验与满意度的关系可能更多地与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的传承相关。
锦里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其游客体验与满意度的关系可能更多地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街区的活化利用相关。
而成都欢乐谷作为现代主题公园,其游客体验与满意度的关系可能更多地与游乐设施的更新和维护、园区服务的提升等相关。
本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三个景区游客体验与满意度的关系及其差异性,以期为旅游景区的管理和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体验与满意度关系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体验的定义、构成维度、测量方法以及其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于游客体验的定义和构成维度,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游客体验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获得的感知、情感、认知等方面的综合感受(如谢彦君,2005)。
另一些学者则将游客体验细化为具体的维度,如环境质量、景区服务、旅游活动等(如吴必虎等,2006)。
这些定义和维度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关于游客体验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
游客体验的好坏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满意度评价(如黄浏英等,2009)。
同时,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游客体验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自然风光类景区可能更注重游客对自然环境的感受,而主题公园类景区则可能更注重游客对娱乐项目的体验。
第1篇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法律问题日益凸显。
旅行社作为旅游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其法律风险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分享一个旅行社旅游法律案例,旨在为旅行社从业人员提供法律风险防范的借鉴。
案例背景某旅行社(以下简称“原告”)与某旅游者(以下简称“被告”)签订了一份旅游合同,约定原告为被告提供一次国内五日游服务。
合同中明确约定了旅游行程、费用、行程安排等内容。
在旅游过程中,被告因个人原因提前离团,导致原告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完成旅游行程。
随后,原告与被告就退费问题产生纠纷,原告将被告诉至法院。
争议焦点1. 被告是否应承担提前离团的责任?2. 原告是否应退还被告未发生的旅游费用?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1. 关于被告提前离团的责任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六十八条规定,旅游者有权在旅游行程中自主安排活动。
被告因个人原因提前离团,属于其自主行为,原告无权要求被告承担提前离团的责任。
2. 关于原告是否应退还被告未发生的旅游费用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原告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完成旅游行程,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因此,原告应退还被告未发生的旅游费用。
案例分析本案中,原告与被告的纠纷主要源于旅游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违约行为。
以下是对本案的法律分析:1. 旅游者权利保障:本案中,法院明确指出旅游者有权在旅游行程中自主安排活动。
这体现了我国法律对旅游者权利的保障,旅行社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旅游者的自主权。
2. 违约责任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原告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完成旅游行程,构成违约,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3. 退费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第二节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的手段游客在一定时空总是容易集中,局限于某些季节、部分时段及少数景点,容易造成拥挤、等待等不愉快的旅游体验。
【问题讨论】假如你是一名景区管理者,你会采用什么措施对游客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2011年10月2日,故宫共接待游客12.78万人,10月3日,故宫接待游客11.96万人。
2013年10月7日,故宫博物院顺利完成国庆假期的观众接待任务。
10月1日~7日,故宫总接待人数为71.4万,单日观众量以10月2日的17.5万为最。
虽然“故宫掌门人”单霁翔曾在多个场合表态“有信心将观众控制在1400万人次”,但事实却是,去年全年故宫观众不降反升,达到1527万。
过量的游客,已经成为故宫最头疼的问题。
整个2014年,单霁翔的三个办法——周一闭馆、网上预约和试行14点后门票优惠,都没能封住客流的上涨。
于是2015年,他不得已,亮出“限客令”:拟将全年观众限定在每天8万人次以内:国家旅游局下发《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载量,并制定相关游客流量控制预案,4月1日起正式实施。
因此,游客管理还必须考虑合理控制旅游景区流量和容量,对数量众多的游客进行有序组织,以维护正常的游览和娱乐。
一、景区容量、游客数量调控P93胡在景区管理过程中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调节游客数量,调控景区容量。
(一)提高景区旅游供给能力提高景区旅游供给能力,或调控旅游供给的内部结构并辅之以对旅游需求的空间分流。
1.扩大旅游景区的规模从长远来看,要解决游客过量问题,旅游景区应通过投资建设来增加实际旅游容量,但要尽量避免人工化。
可以通过增设礼品店、旅游活动方式等来实现。
也可以通过加大冷门旅游景点的开发,宣传和引导游客的流向来增大旅游景区实际旅游容量。
✧例如黄山风景区每年游客数量不断攀升。
经过数年努力,黄山开发新景区“西海大峡谷”,使黄山的西海——光明——天海——白云景区相贯通,形成一个新循环,扩大了黄山景区的游客容量,分流进入黄山景区的游客,可大大缓解黄山“客满为患”的压力。
最新国开大学电大《旅游法规》案例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518)最新国开大学电大旅游法规案例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518)一.案例分析题案例1xx年国庆期间,某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执法检查人员到一景区检查时,发现一外地旅行社导游陈某在进行导游活动时,未佩带导游证,遂向前询问,并要求陈某出示导游证,陈某从包中掏出导游证。
检查人员对其指出,进行导游活动应佩戴导游证。
陈某对此批评不服,认为自己是外地旅行社的导游,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无权管理,因此发生争执。
最后陈某受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罚。
为什么请用相关的旅游法规来解释。
答很显然,这里导游员陈某的做法是错误的。
根据条例规定,导游员必须接受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这是导游员法定的义务。
陈某不仅没有佩戴导游证,而且当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向其指出时,还拒不改正,所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将对其处以500元人民币以下的罚款。
案例2xx年10月5日,导游员小王带一旅游团去某珠宝商店购物。
上午11时,当小王带游客从珠宝店出来时,该店服务员陈小姐挡住了其中一位游客徐先生的去路。
陈小姐说“我们怀疑你顺手牵羊拿了本店的一串珍珠”。
徐先生听后勃然大怒。
陈小姐说“看你贼眉鼠眼的样子,就知道不是好人,做贼心虚了吧”说完陈小姐就叫商场保安人员将徐先生强拉到办公室,对其进行全身搜查,时间长达半小时之久。
在没有发现首饰后,才放了徐先生。
珠宝店的这一行为,激起了全团游客的愤慨。
更为气愤的是,在事情发生过程中,导游员小王始终保持沉默,事后也没有安慰游客,于是徐先生等游客使向旅游局质监所投诉,要求讨回公道,赔偿精神损失。
那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又会怎样处理此事呢为什么请用相关的旅游法规知识来解释。
答该案例中,对于在游客和珠宝店发生纠纷时导游员小王无动于衷的表现,旅行社应对其加强教育,对珠宝店陈小姐及保安人员等侵犯消费者人身权的行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责令其改正,并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另外,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五条的规定,该店将承担侵犯游客徐先生人身权的法律责任。
1、出游两次改期赔偿违约金3月21日吴某通过S出境游组团社在莆田的M代办旅行社与S旅行社签订出境旅游合同,双方约定成行时间为3月23日至27日,吴某的外公、外婆等3人参加该社组团的港澳游。
吴某当即支付全部团费5640元及押金6000元,并购买了3月22日厦门至深圳的机票3张。
22日上午M代办旅行社通知吴某,由于同团的南平18名游客的港澳通行证无法出证,推迟到3月29日成行。
经与吴某协商后,吴某同意延期出行,将厦门至深圳的机票改签为3月28日。
3月25日M代办旅行社接到S旅行社的通知,称由于南平客人3月29日参加单位会议,无法按期出行,要改期4月2日发团。
吴某对此十分不满,要求退团,3月26日退掉机票。
S旅行社答应吴某的要求,通过M代办旅行社退还吴某的全部团款并赔偿机票退票费520元。
事后,吴某向省旅游质监所投诉,认为S旅行社两次违反合同约定推迟出游时间,原定3月23日成行,3月22日告知客人不能成行,根据出境旅游合同中“乙方(旅行社)在约定出发时间3日内(含第3日)告知甲方(旅游者)不能成行的,应赔偿甲方旅游费用总额的80%违约金”规定,S旅行社应赔偿客人团款5640元80%的违约金即4520元。
S旅行社辩称,由于潜在不可抗力原因而非该社直接原因导致游客无法顺利成行,客观上给客人造成不便;对此该社已向客人表示歉意,并退还吴某的全部团款并赔偿机票退票费520元。
此事已得到解决。
吴某不能依据S旅行社第一次改期的行为事实要求S旅行社承担违约金,而只能按照S旅行社第二次改期的行为事实要求S旅行社承担违约金。
本案,S旅行社两次提出改期,第一次是在3月22日即在出发日前一天,这次得到吴某的同意,实际上是双方当事人对该合同内容的协商变更。
根据《合同法》第77条第1款“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规定,S旅行社第一次改期并不构成违约,而是合同的变更。
合同的变更只是对原合同内容作出某些修改和补充而使合同内容发生部分变化,但并非是消灭原合同关系。
1、请分析完成九寨沟景区事件的原因(多角度分析,如政府、景区、游客等视角)从游客方面分析:第一自从1999年我国实行黄金周制度以来, 每年的黄金周旅游景区都会出现金井喷式的游客爆满现象,这种现象是因为黄金周假期集中,而且家人放假时间一致,区别于工作学习时期的紧张,此时是大多数上班族和学生族的放松时期。
第二黄金周假期适合国内短期游以及自驾游造成交通拥堵,游客时间冲撞,人多时期对景区造成压力,长时间候车拥堵带来的心理不满使游客心情烦躁,无法冷静理智处理拥堵情况,从而愈发给景区施加压力,使局面更加复杂化。
第三本来这里的摆渡车十几分钟就可以来一辆,但人一多,不按规矩排队的人也就多了,老实排队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也以各种理由不排队,规则顿时就形同虚设了。
不断有打架、争吵出现,现场的工作人员也来不及管,发展到最后,只要车一来大家就上去堵,没坐上车的人就去堵坐满了人的车。
第四由于少数游客在正常候车时间内,急于赶车,不听从管理人员指挥,强行拦车,导致部分站点观光车辆受阻,无法正常运行,造成整个运营车辆无法循环运转、大量游客无法正常乘车。
由于候车或步行时间较长,部分游客心生怨气,不听劝阻,翻越栈道,导致整个客运系统几乎瘫痪。
进景区的游客相对往年少但仍然造成滞留,这与景区管制车辆有关,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部分游客不愿排队、不遵守景区秩序造成的。
大量的游客迟迟不愿离开景区,仍想继续游玩,等到工作人员做通大家的工作时,下山的栈道已经被挤得水泄不通,不少游客觉得栈道上人挤人,便违规走上了公路。
从景区方面分析:第一像九寨沟之类知名景区以风景名胜为例,景区的亮点和主要吸引力以特色为主,这些亮点吸引的顾客量最多,景区附加产品发展不足以吸引大量且游客,再加上假期紧张,游客集中热点产品,无法做到人员分流,从而造成拥堵滞留。
第二景区高估自身的最大承载量,像九寨沟等风景名胜一向淡旺季比较明显,不排除景区为了创造收益而多吸纳游客,在加上平常控制成本而做的人员裁减在旺季时加派人手也难免出现一些管理上的失误而造成超载。
第五章旅游景区游客管理[学习目标]1.从游客流的时空特征、人口学特征了解景区游客行为特征。
2.了解游客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3.掌握景区游客不文明行为有效引导与管理的方法。
案例导入威尼斯游客管理的成功经验问题:威尼斯游客管理的成功经验有哪些?第一节景区游客的行为分析一、景区游客管理的概念游客管理是指旅游管理部门或机构通过运用科技、教育、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组织和管理游客的行为过程。
通过对游客容量、行为、体验、安全等的调控和管理来强化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吸引力,提高游客体验质量,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景区游客流的时空特征P83胡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双向人员流动形成了游客流。
稳定的规模化游客流是景区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在景区内各功能区分布、参观游览线路、旅游活动项目吸引力大小等内部因素以及休假制度、游客居住地与景区距离等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景区内部也表现出了游客“进入景区、停留、离去”的人员流动的游客流现象。
(一)景区游客流的时间特征景区游客流的时间特征可以从日变化特征、周变化特征、月变化特征和年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1.日变化特征在一天之中,景区游客流的强度是不均衡的,表现出明显的时段性。
景区由于与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务基地的距离远近不同、开放时间、活动内容等不同,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时段会形成客流的高峰和低谷。
在进入景区的高峰期,景区入口处客流量巨大,会形成旅客排队的现象,低谷时段则游客稀疏。
在没有开展夜游的景区,黄昏时段是游客离开景区的高峰期,且景区出口的客流量较大。
例如深圳欢乐谷的开放时间是每天的9:30~21:00,由于每晚19:00有大型的主题晚会,每天15:00左右是入园高峰期之一。
案例:深圳欢乐谷深圳欢乐谷游客量日变化规律(2002年春节初二至初四)2.周变化特征旅游景区游客流的周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周内变化工作日——周末的周期变化;(2)周际变化主要受节假日的影响,特别是黄金周的影响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