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历史传说及名人典故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这块仙女下凡的乐园上,有着积厚流光的文明传统。自古以来,江西新余就以其山温水软,天清地馥而人杰地灵,朝气勃发。考古挖掘表白,早在20万年前,新余的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被誉为“江西半坡”的拾年山遗迹,展现了6000多年原始农业文明一:仙女湖的文明和精神:

在这块仙女下凡的乐土上,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其中尤其以仙文化深入人心。“仙文化”蕴含了和谐精神、卓越精神和创造精神,它追求天地的和谐、天人的和谐,要求突破生命极限,追求现世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先秦以来,处在吴头楚尾的新余地区同时受到吴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新余文化中既有吴文化的精致、细腻与淡雅;又有楚文化的潇洒与飘逸。三国吴宝鼎二年新余建县后,仙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东晋,虽然是一个战乱频仍、生死无常的时代,却是心灵独立、个性风发的时代,新余也处于玄仙之风双盛的豪放与洒脱中,有了葛洪、娄阳炼丹洪阳洞的事迹,又有许旌阳修建翔云观、太平观的活动。隋唐之际,又有陈太素、罗太冲二仙炼丹飞升的神话。北宋则有黄公真人羽化成仙、显身助国的传奇,明代又出现七雨道人体恤百姓,为民祈雨得遂所愿的逸事。

仙文化赋予了新余人改变自己现状的创造精神,佛教文化又赋予了新余人善良、智慧、勤劳的秉性。南宋初年的德光禅师也是一位从新余走出去的高僧。每一个熟悉宗教史的人都不会忘记他以一条偈语破解金人妄图以千手千眼观音像羞辱当时南宋孝宗皇帝图谋的故事,更不会忘记他关心家乡、普度众生的慈悲之心。德光的法脉众多,人才辈出,衣钵所传,有撰写著名佛教典籍——《五灯会元》的普济和尚,有曾帮助明成祖朱棣成就帝业的道衍法师,他们把德光的佛教哲学发扬光大,也把由仙女湖水养育的新余文化传向了四方。

二:历史名人:

卢肇:

江西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卢肇,他从小笃志好学,常常挑灯夜读,因此得到当时的大学者李德裕的青睐,收为门人。唐会昌三年(874年)状元及第后先后在朝中和地方为官,所到之处,皆有贤声。他的文章为人所推崇,颇得韩愈文风,袁州知府杨应瑶称赞曰:“袁州之文章,节义自肇始”。他平生著述甚多,所著《海潮赋》、《汉堤诗》曾得到皇帝的嘉奖。文风绵绵,浩浩不绝,如今,仙女湖风景区内,还保存有当年的卢肇读书台供后人瞻仰。

严嵩:

字帷中,号介溪,又号勉庵,江西分宜介桥人。生于明成化十六年3月(公元1480年),1498年在乡试中举,1505年考入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507年任翰林院编修(正七品)。直至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六十五岁的严嵩一步一个脚印成为首辅大学士,并被授予“太子太傅”的加官。从此开始了长时间的专权揽政生涯,前后掌权达20年之久。1566年(嘉靖45年),在全家补抄后,87岁的严嵩在介桥老家逝世。

严嵩虽名声不好,但他的文章和书法还是过得去的,此外,他为家乡人民办了不少好事。严嵩一生著作很多,有《钤山堂集》、《钤山堂诗抄》、《振秀集》、《南宫奏仪》、《留院逸稿》、《历宫表奏》、《直庐稿》等。

宋应星:

明代江西奉新人,公元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出生于南昌府奉新县北乡雅溪牌坊村(今奉新县宋埠乡牌楼村),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僚家庭。在家塾期间,饱读《四书》、《五经》,又读了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农业工艺等方面书籍,为《天工开物》打下了坚实基础。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全面系统的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特别是分宜地区人民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国文化遗产中最优秀的工农业科技史籍之一,在世界科技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黄子澄:

本名黄湜,字子澄,分宜澧源(今为大岗山乡大坑村)人。生于1359年(元至正十九年),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乡试第二名,第二年赴京全国性会试、殿试,考中进士第一名,接受殿试时,因紧张没有回答自己的出生,皇帝便将他降成第三名,被授予翰

林院编修(正七品),后升职为掌修国史的翰林院史官修撰(从六品),最后官职到了太子寺卿,兼翰林学士(正五品),深得明惠帝赏识,与齐泰一起辅佐皇帝。在明皇室的斗争中,黄子澄不为明成祖所利诱,宁愿被肢解而不恃暴君,被明成祖实行磔刑,并株连十族。

葛洪、娄阳:

东晋著名道学家。相传葛洪、娄阳二人曾在洪阳洞炼过丹,所以人们便集合二人之名叫洪阳洞。《分宜县志》记载:此洞“有石室十工,石穴七十二。”绵延十余里。洞内怪石壁立、钟乳嶙峋、琳琅满目、仪态万千。洞口刻有“洪阳古洞天”五个古朴苍劲的大字,两边刻有前人诗文和葛洪、娄阳二人神像。东边向顶部倾斜的石榻上有一个凹陷的池子,据说就是葛洪、娄阳炼丹用的。

佛照德光禅师:

俗姓彭,名德光,自号拙庵,赐号佛照,宋代临江军新喻县人。德光为佛教禅宗“南岳下十六世”临济宗扬岐派六世。德光为大慧宗杲禅师的得意弟子,也是历代新喻籍僧人中最出色的一位,为临济宗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其法嗣遍布海内,甚至远播东瀛。他名满当时,广结善缘,与范成大、陆游、周必大等文人雅士有着广泛的交往,甚至与孝宗皇帝以禅相会,并留下了一些佳话。德光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佛教思想家和实践家,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一手动时千手动,一眼观时千眼观;自是太平无一事,何须弄出许多般”这首偈颂化腐朽为神奇,把看似矛盾的“一眼视物”的孝宗皇帝和“千手千眼”的观音大士融为一体,并换个角度进行观照,把孝宗皇帝比做观音大士,说明其一手而致千手,一眼而致千眼的圣者风范!由此纳须弥于芥子,扬宇宙于大千!从而阐发了“一多相即、大小相容、广狭自在、延促同时”的佛法真谛!说明了万物互相摄取、互相包容而又浑然一体的道理。所以此偈一出,犹如晴空霹雳,震得举朝大惊!宋廷群臣总算舒了一口气,孝宗更是龙颜大悦!一场令南宋政府万分难堪的外交危机就这样化解了。

朱熹

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微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前,他在洪阳传道讲学之际,兴趣所致,在洪阳题写了《分宜晚泊江亭》诗一首,“寒水粼粼受晚风,轻舟来往思无穷。何妨也向溪南去,徙依空林暮霭中。”诗中,作者巧妙地将他的理学理念与仙女湖的灵秀之美作了结合与刻画,使之成为精美的诗歌意象,使山水诗有了生命与活力,这首诗也和他的“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一样,成为诗理结合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王钦若:

北宋时期江南第一个宰相。文化盛典《册府元龟》的作用直到今天还在显现,而它的主要撰著者王钦若更是赫赫有名。大概是由于受仙女湖文化的影响,王钦若一生崇尚仙道,这既成就了他在文化上独树一帜的地位,也造就了他关心百姓疾苦的性格,至今,史学家们还在称颂他在任亳州通判时巧解因阴雨连绵,百姓所收谷物无法按标准收入官仓的难题的故事。王钦若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在于他的著述丰富,影响深远,除《册府元龟》之外,《卤簿记》、《天书仪制》、《列宿万灵朝真图》、《罗天大醮仪》、《天禧大理记》等流传甚广,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明初理学家粱寅

梁寅,字孟敬,号石门,下村公社醴溪梁家村人。生于元成宗大德七年癸卯六月初一申时,卒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享年八十七,葬于本里含珠堆。临终作云:“八十七年处世,二三千卷文章。有些古怪有些强,自许中人以上。常乐即同富贵,多书也当田庄。遥瞻圣主谢恩光,归路风清月朗”。生二子梁岷、梁。梁岷曾任古田县令。

梁寅,世业农,家贫。幼聪慧,德纯识高,自力于学,笃志力行。年十七教训里中,潜心理学,尤好古文词。淹贯《五经》,累举不第,笔之于书,著有《周易参义》、《春秋考义》、《尚书纂义》、《礼记集略》、《诗经演义》、《周礼考注》、《策要史断》、《宋元史历代叙略》。杂著则有耄言论林类训、宋论搜古集、格物春秋蛊说、石门文集等。

明太祖征天下名儒纂修礼乐,寅就征,年巳六十余,在礼局中,笔力出众,讨论精审,诸儒皆推服。尔后诏修元史,授礼部主事。老病辞归,赐白金为资。初诏以明经科取士,江西省臣礼聘主文衡者三,所得皆名士。隐居石门,四方之士慕名求之,群贤众瞻,门庭若市,人称“梁五经",又称石门先生。

梁寅的理学有高深造诣,以孔孟的“明人伦"为核心,继承朱、程。寅认为纲纪伦常,名分等级是永恒不变之“道”,此即所谓“天理”,而人之本性又属“五常备”具"。他的理学既不同于先秦儒家之注重现实之说,又不同于自汉至唐,儒家以祸福人的天意为伦理渊源之说,而应该认定本来之理。并重视教育,以此实现“天德王道”之治。人向寅请教日:“官何为乎”?寅日:“清、慎、勤,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