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辅导: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 格式:docx
- 大小:13.13 KB
- 文档页数:2
头孢菌素的药理作用与机制头孢菌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它的药理作用与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细菌细胞壁的抑制作用:头孢菌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它能够抑制细菌的横向连接酶(transpeptidase),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细胞壁的脆弱性增加,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2. 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β-内酰胺酶是一类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它能够使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头孢菌素能够抑制β-内酰胺酶的活性,从而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
3. 免疫调节作用:头孢菌素还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头孢菌素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巨噬细胞的活性化,增加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机体抗菌能力。
4. 药代动力学特点:头孢菌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对其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头孢菌素在体内的半衰期较短,需要多次给药才能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此外,头孢菌素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以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
5. 药物相互作用:头孢菌素与其他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例如,头孢菌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使用时,可以相互增强抗菌作用。
然而,头孢菌素与某些药物如氨苄西林、红霉素等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
总之,头孢菌素作为一类广谱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其药理作用与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抑制β-内酰胺酶的活性、免疫调节作用等。
了解头孢菌素的药理作用与机制,有助于合理应用该类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同时,临床医生在使用头孢菌素时,还需注意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头孢菌素类的作用原理头孢菌素类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其作用原理主要包括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破坏细菌细胞膜和干扰细菌蛋白的合成。
下面将详细介绍头孢菌素类的作用原理。
头孢菌素类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代表,它们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菌作用,对过敏性耐药菌也有一定的杀菌活性。
首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起到抗菌作用。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能够与细菌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上的靶点结合,抑制靶点酶活性,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细胞外部的一层坚硬的保护壳,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
细菌细胞壁主要由多糖链组成,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能够阻断其合成,导致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受损,细菌无法正常存活和繁殖。
其次,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还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来发挥抗菌作用。
细菌细胞膜是细菌细胞内和外环境之间的重要障壁,它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并维持细菌内外环境的平衡。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能够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脂质结合,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进而导致细胞内部的物质外流,细菌因而死亡。
此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还可以通过干扰细菌蛋白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细菌蛋白质是细菌细胞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细菌细胞的代谢、增殖和生存等过程。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能够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影响核糖体的功能,从而阻止细菌蛋白的合成。
细菌蛋白质合成受到干扰,细菌细胞无法正常进行代谢和生存,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杀菌范围。
一些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好的活性,如头孢菌素M、头孢曲松等;而一些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较好的活性,如头孢菌素C、头孢他啶等。
另外,还有一些广谱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哌酮、头孢唑肟等,它们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
总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破坏细菌细胞膜和干扰细菌蛋白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关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医学常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C是在真菌培养液中提取的多种抗菌成分之一。
将头孢菌素C水解后,可得到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
将此物质接上不同的侧链,即可制成一系列的半合成抗生素。
这些半合成抗生素被称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此类抗生素与青霉素类抗生素有着相似的理化特性、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和临床用途,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不易被β-内酰胺酶(一种由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细菌产生的,能使该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的酶)破坏及过敏反应少等特点。
该类药物的发展极快,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根据头孢菌素的抗菌谱、抗菌强度、是否易被β-内酰胺酶破坏及对肾脏的毒性,可将其分为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供注射用的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有头孢噻吩钠(先锋霉素I)、头孢唑林钠(先锋霉素V)、头孢乙腈(先锋霉素Ⅶ)、头孢匹林钠(先锋霉素Ⅷ)、头孢硫脒(先锋霉素18)、头孢西酮等。
供口服用的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有头孢氨苄(先锋霉素Ⅳ)、头孢羟氨苄等。
供口服和注射用的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有头孢拉定(先锋霉素Ⅵ)。
第二代头孢菌素:供注射用的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有头孢呋辛钠、头孢孟多酯钠、头孢替安、头孢尼西钠、头孢雷特等。
供口服用的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有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供注射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主要有头孢噻肟钠、头孢唑肟钠、头孢曲松钠、头孢地秦、头孢他啶、头孢哌酮钠(先锋必)、头孢匹胺钠、头孢甲肟、头孢磺啶等。
供口服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主要有头孢克肟、头孢特仑酯、头孢他美酯、头孢布烯、头孢地尼、头孢泊肟酯。
第四代头孢菌素:供注射用的第四代头孢菌素主要有头孢匹罗、头孢吡肟等。
头孢菌素类药物均为杀菌药,其抗菌原理与青霉素类药物相同。
它们能与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结合,妨碍黏肽的形成,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对头孢菌素可产生耐药性,并与青霉素类药物有部分的交叉耐药性。
那么,各代的头孢菌素分别对哪种细菌的杀灭效果较好呢?1.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比第二、三代该药强,但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弱。
第38章 抗菌药物概述第一节 常用术语抗生素:指某些微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
抗菌活性: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抑菌药: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
磺胺类、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微生物。
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
化疗指数:LD 50/ED 50(半数动物致死量/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 【化疗指数越大,表面该药物的毒性越小,临床应用价值高】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耐药性:因药物与细菌多次反复接触后,细菌对该药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又称抗药性。
交叉耐药性: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若对未接触过的其他抗菌药也具有耐药性。
第四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抗菌药滥用易产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细菌产生耐药性。
一、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1、尽早确定病原菌2、按照适应症选药:青霉素对链球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G 杆菌敏感,宜选用,不能 用青霉素者可用红霉素,链球菌不能用庆大霉素。
3、抗菌药的预防应用4、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5、防治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其他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性疾病,发热原因不明者 不宜用抗菌药。
对比:药动学——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治疗指数:LD 50/ED 50(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 【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小的药物安全】P23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 阻碍肽聚糖的合成 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包括两性霉素B 、多粘菌素和制霉菌素等。
三、抑制或干扰细胞蛋白质合成: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类等。
四、影响核酸和叶酸的代谢(抑制DNA 、RNA 的合成):喹诺酮类、利福平、磺胺类等。
抑制DNA 回旋酶 RNA 多聚酶竞争二氢叶酸合酶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钝化酶(合成酶)水解酶 抗生素结构发生改变 失去抗菌作用 2、抗菌药物作用靶部位改变 3、改变细胞外通透性 4、增加代谢拮抗物6、患者的其他因素与抗菌药物的应用抗菌药的联合应用:病因未明而又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和混合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长期用药有可能产生耐受性者。
头孢类抗生素头孢菌素(先锋霉素),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第一个头孢菌素在 20 世纪 60 年代问世,目前上市品种已达 60 余种。
产量占世界上抗生素产量的60%以上。
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相比具有抗菌谱较广,耐青霉素酶,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少等优点,在抗感染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头孢菌素已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其抗菌范围和抗菌活性也不断扩大和增强。
需要指出的是,代的划分主要是根据产品问世年代的先后和药理性能的不同。
这种分类并不意味着第四代产品就比三代产品好,一、二代产品就属于淘汰产品,各有不同用途。
主要品种:主要品种:到目前为止,头孢菌素类已出现第一至第四代产品, 第二代产品引入了肟基,提高了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第三代头孢类提高了抗绿脓杆菌的活性,延长了半衰期,减轻了对肾的毒性。
第一代产品常用的有头孢氨苄(原称先锋 4 号)、头孢唑啉(原称先锋 5 号)和头孢拉定(原称先锋 6 号)。
它们对革兰阳性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稍差。
头孢氨苄的抗菌作用稍弱,一般口服。
用以治疗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尿路及皮肤软组织感染。
头孢唑啉是注射剂,它的抗菌作用比头孢氨苄强,头孢拉定既有静脉点滴,也可口服,使用方便。
头孢唑啉和头孢拉定的适应症与头孢氨苄基本相同。
第二代产品常用的有头孢呋辛(西力欣)、头孢西丁(美福仙)等。
第二代头孢的抗菌谱比一代头孢广些,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与一代头孢大致相当,而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范围比一代头孢广,抗菌作用也强。
比起一代头孢来,对肝肾的毒性也小些。
根据这些特点,二代头孢多用在病原菌不太明确,不能肯定是革兰阳性菌还是革兰阴性菌,或者属于混合感染情况。
第三代产品常用的有头孢噻肟钠(凯福隆)、头孢哌酮钠(先锋必)、头孢他啶(复达欣)、头孢曲松(罗氏芬)等。
口服的有头孢布烯(先力腾)、头孢克肟(世福素)等。
三代头孢主要是对革兰阴性菌有很强的杀菌用。
有的品种对绿脓杆菌等抵抗力很强的细菌也有强大的杀菌力,但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却不如一、二代头孢。
头孢菌素与其他抗生素的主要区别头孢菌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它是由真菌Cephalosporium属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抗菌活性。
头孢菌素与其他抗生素相比,具有以下主要区别。
1. 结构差异:头孢菌素与其他抗生素在分子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
头孢菌素的核心结构是β-内酰胺环,而其他抗生素如青霉素则具有不同的结构。
这种结构差异导致头孢菌素与其他抗生素在抗菌谱、药理特性和耐药性方面存在差异。
2. 抗菌谱:头孢菌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可以有效抑制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它对许多耐青霉素的细菌也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而其他抗生素如青霉素、四环素等则具有不同的抗菌谱,只能对特定类型的细菌起效。
3. 药理特性:头孢菌素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与其他抗生素也有区别。
头孢菌素的吸收率较高,口服后能迅速达到高峰浓度,但受食物的影响较大。
头孢菌素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半衰期较短。
而其他抗生素如红霉素、氯霉素等则具有不同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性。
4. 耐药性:头孢菌素与其他抗生素一样,面临着细菌耐药性的挑战。
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等酶类来降解头孢菌素的抗菌活性,从而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为了应对细菌耐药性的问题,研发出了多种抗菌药物,如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以增强对耐药菌株的抗菌活性。
5. 安全性:头孢菌素与其他抗生素一样,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
头孢菌素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荨麻疹、皮疹、哮喘等。
此外,头孢菌素还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
因此,在使用头孢菌素时应注意患者的过敏史和药物相互作用情况。
总结起来,头孢菌素与其他抗生素相比,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结构差异、药理特性、耐药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区别。
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合理应用头孢菌素,提高抗菌疗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产生。
头孢菌素的药理作用及治疗原理头孢菌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它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许多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都有较好的杀菌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头孢菌素的药理作用及治疗原理。
1. 头孢菌素的药理作用头孢菌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其抗菌作用。
它能与细菌的靶点——转位酶结合,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导致细菌细胞壁的破坏和菌体的溶解。
这种作用机制使得头孢菌素对细菌具有杀菌作用。
2. 头孢菌素的抗菌谱头孢菌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均有较好的杀菌作用。
它对革兰阳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同时,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也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3. 头孢菌素的治疗原理头孢菌素作为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它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杀灭细菌,并且能够穿透细菌细胞壁进入细胞内部,以达到杀菌的效果。
头孢菌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疾病的治疗。
4. 头孢菌素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尽管头孢菌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它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首先,头孢菌素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喉头水肿等。
其次,头孢菌素也可能对肝脏和肾脏产生一定的毒性影响,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肝肾功能的监测。
另外,头孢菌素对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安全性尚不明确,应慎重使用。
总结起来,头孢菌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其抗菌作用。
它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均有较好的杀菌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然而,使用头孢菌素时需注意副作用和注意事项,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疗程,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药理学》辅导: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其母核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由头孢菌素c裂解获得。
与青霉素类抗生素化学结构相同之处是均有一个β_内酰胺环,不同的是另一个环不是噻唑环而为六元双氢噻嗪环。
头孢菌素已发展有四代,比较每代的特点下:
第一代头孢菌素:
药物有头孢噻吩(cefalothin)、头孢唑啉(cefazolin)、头孢氨苄(cefalexin)等;该类头孢菌素对g+菌包括耐药金葡菌的抗菌作用强于第二至第四代;
对g-菌作用弱,对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无效;
对青霉素酶较稳定,但对各种b_内酰胺酶稳定性远比二至四代差;
组织穿透力差,脑脊液浓度低;
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
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及敏感菌所致的轻、中度感染,如呼吸道、尿路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
药物有头孢呋辛(cefuroxime)、头孢孟多(cefamandole)、头孢克洛(cefaclor)、头孢丙烯(cefprozil)等;前二者为注射制剂,后两者为口服制剂。
对g+菌作用比第一代稍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对g-菌作用比第一代强;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但头孢孟多对厌氧菌有效;
对多种b_内酰胺酶比较稳定;
肾脏毒性降低。
主要用于敏感阳性和阴性菌,尤其是产酶耐药的阴性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骨关节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道感染、妇产科感染及耐青霉素淋球菌感染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
药物有头孢噻肟(cefotaxime)、头孢曲松(ceftriaxone)、头孢他定(ceftazidime)、头孢哌酮(cefoperazone)等
对g+菌抗菌作用不及1~2代;
对g-菌抗菌作用明显超过1~2代,包括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均有较强作用;
对多种b_内酰胺酶特别对g-杆菌产生的广谱β_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有一定量渗入脑脊液;
对肾脏基本无毒性;
主要用于重症耐药g-杆菌感染。
第四代头孢菌素:
头孢匹罗(cefpirome)、头孢吡肟(cefepime)、头孢利定(cefolidin)、头孢噻利(cefoselis)
具有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较强的抗菌作用;
对g+菌的作用比第三代增强;
对β_内酰胺酶尤其是超广谱质粒、染色体介导的酶稳定;
有些药物如头孢地嗪还能增强机体防御功能,刺激吞噬细胞杀菌作用;
无肾脏毒性;
主要用于重症耐药g-杆菌感染,特别是威胁生命的严重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及免疫功能低下的重症;为提高疗效,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合用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广谱青霉素或氨基苷类抗生素;厌氧菌混合感染可合用甲硝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