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活性污泥法过程设计计算
- 格式:ppt
- 大小:253.50 KB
- 文档页数:12
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是一种生物废水处理方法.处理过程中将废水与活性污泥的混合液搅拌并加以曝气.接下来经过沉淀把活性污泥从处理过的废水中分离开,根据需要活性污泥可以排掉或者回用.处理过的废水从沉淀池出水堰流出去.活性污泥就是废水经过一段时间自然曝气和搅拌之后沉淀下来的污泥.这种活性污泥含有许多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当污泥与饱含氧的原废水混合时,利用污泥中的细菌可以氧化有机固体,提高混凝和絮凝效果,把胶体固体和悬浮固体转变为可降解的固体.在活性污泥处理过程中,利用悬浮好氧微生物培养物处理流入的废水.当反应期结束时,从处理的废水中把微生物培养物分离出来.大部分微生物培养物返回到流入的废水中,并与之混合.在有活性污泥作用的条件下,微生物培养物成团状或絮状体生长,这些团状或絮状体含有大量的由聚集在它们荚膜上的分泌聚合物结合在一起的细菌。
一般絮状体可以电子扫描显微照片显示。
细菌细胞在絮状体内部分散开,实际上仅占絮状体体积的10%-25%左右,正如在电子显微照片中见到的一样。
反应器内的剪应力控制最大絮状体的尺寸;用于把细菌培养物与处理过的污水分开的重力沉淀法控制最小絮状体的尺寸。
除了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以外的生物生活在絮状体内部或表面上,但是一般不大量出现。
在活性污泥中也发现一些游离生物,如线虫和轮虫。
原生动物和轮虫以游离细菌为食,因而有助于生产低浊度的出水。
由于很难测定实际的细菌种类,,所以将曝气池中的悬浮固体或挥发性悬浮固体的浓度作为细菌含量的估量。
废水和悬浮培养物的混合体称为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分别称为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和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工艺构型】使用中的三种基本活性污泥工艺构型为标准式(PF),连续流搅拌池(CFST)和间歇池。
标准推流式是最常见的。
反应器内的混合通常是游曝气系统提供的。
最初活性污泥工艺构型是一个单元的间歇反应器。
由于工作周期闲置阶段的水力问题导致了连续流系统的开发,该系统利用分离池将培养物或液体分离出去。
食微比的计算方法:食微比(F/M)实际应用中是以BOD—污泥负荷率(Ns)来表示的。
即:Ns=(QLa)/(XV)(kgBOD5/kgMLSS•d)式中:Q—污水流量(m3/d)V—曝气容积(m3)X—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浓度(mg/l)La—进水有机物(BOD)浓度(mg/l)污泥培养篇接种培养注意:一、污泥量计算:1.采用回流污泥:要时间短。
以食微比进行计算;F/M=5-10F/M=(进水量*有机物含量)/(接种污泥浓度*接种污泥量)2.采用脱水污泥(80%含水率):投加量依据完全溶解后观察菌胶团数量,超过5%就可。
二、培菌过程:1.加接种活性污泥后,先闷曝气24小时左右,足够气量。
2.组织低浓度低水量进入,并控制DO在2-3mg/L。
3.逐渐提高进水量和进水浓度,同时校正营养剂投加,在1月内逐渐提高到正常处理规模。
三周后进行排泥工作,排泥以少量多排为原则。
确保MLSS值不降低。
4.维持操作指标1个月,调试结束。
三.注意要求:1.闷曝要求:在闷曝后一定要把曝气量减下来。
2.排泥要求:当池内污泥浓度超过500mg/L进行排泥工作,要少量多排。
3.营养剂要求:开始投加时超过设计的15%,投加量控制出水中P不超过0.5mg/L,N不超过5mg/L。
四.问题处理1.污泥数周不形成a.接种失败:确认接种污泥的活性b.曝气过度:检查溶解氧,不超过3mg/L。
二、工艺控制篇工艺控制内容:1. pH:控制在6-9,宁碱不酸。
pH变化直接影响水质、污泥沉降比、活性污泥浓度、污泥龄、污泥回流比。
2.水温:10-40;最佳25-30度。
变化影响混凝效果(低于10),活性污泥种群变化,沉降性降低,上清液浑浊。
3.原水成分:CHSONP;好氧:BOD:N:P=100:5:1。
厌氧:BOD:N:P=200:5:14.食微比(F/M):BOD-污泥负荷率。
一般活性污泥法控制在0.2-0.4kgBOD5/(kgMLSS.d),氧化沟、延时曝气法:0.03-0.05;高速曝气法:1.5-3.0.5.溶解氧(DO):从进水端到出水端逐渐升高。
好氧区实际需氧量的计算yeren83382 发表于: 2008-1-04 16:55 来源: 水网博客——水业思想的集散地!很想了解实际需氧量到底是怎么计算的?在网上也没有最后搞清楚,因为版本说的好像都不太一样。
1、-2.86NO3a'为0.5,第一项为平均转化1kgBOD的需氧量kgO2/kgBOD,b'为0.1左右,微生物自身氧化物的需氧量kgO2/kgvssd,第三项项为被转化的NH3—N量kg/d有的还要减最后一项NO3,而有的公式又没有这一项,而且这个NO3就是进出水的NO3浓度差与水量的乘积?2、有的为R0=1.47QS-1.42V*mlvss/泥龄+4.57Q*NH4-2.86NO3还有的直接用公式1的前两项,现在要算需要鼓风机的气量最近老在想用第一个,理论需氧量。
第二个用来校核一下污泥浓度是否合理摘要:生物处理技术是目前十分普遍的一种水处理方法,目前我们应用的生物方法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塘法、厌氧生物法等,其中活性污泥法最主要的生物处理方法,大多数的活性污泥法中都要有曝气这个环节,因此曝气池的建设就显的十分重要。
现实设计中,曝气池的设计需要注意许多的问题,并且要根据有关公式和实际污水处理的要求以及水质条件来确定和计算。
关键词:曝气池设计计算活性污泥法设备选择20世纪后期,我国许多城市饱尝了供水不足和水质污染的双重苦果;21世纪初期,更多的城市将面临水危机的严峻挑战。
为此,各界人士纷纷建言献策,以寻找化解水危机的“灵丹妙药”,这显然是个跨世纪的难题,因为导致水危机的原因及过程非常复杂,化解水危机便成了一项更加复杂的系统工程。
目前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处理水污染和供水不足的问题:一是加强保护现有的淡水资源,进行节水工程改建项目,将使用水的量控制在最小化,大力发展中水回用技术;二是加强污水处理力度,维持越来越紧缺的水资源,这就需要坚强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和研究,强化处理效果。
好氧区实际需氧量的计算yeren83382 发表于: 2008-1-04 16:55 来源: 水网博客——水业思想的集散地!很想了解实际需氧量到底是怎么计算的?在网上也没有最后搞清楚,因为版本说的好像都不太一样。
1、-2.86NO3a'为0.5,第一项为平均转化1kgBOD的需氧量kgO2/kgBOD,b'为0.1左右,微生物自身氧化物的需氧量kgO2/kgvssd,第三项项为被转化的NH3—N量kg/d有的还要减最后一项NO3,而有的公式又没有这一项,而且这个NO3就是进出水的NO3浓度差与水量的乘积?2、有的为R0=1.47QS-1.42V*mlvss/泥龄+4.57Q*NH4-2.86NO3还有的直接用公式1的前两项,现在要算需要鼓风机的气量最近老在想用第一个,理论需氧量。
第二个用来校核一下污泥浓度是否合理摘要:生物处理技术是目前十分普遍的一种水处理方法,目前我们应用的生物方法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塘法、厌氧生物法等,其中活性污泥法最主要的生物处理方法,大多数的活性污泥法中都要有曝气这个环节,因此曝气池的建设就显的十分重要。
现实设计中,曝气池的设计需要注意许多的问题,并且要根据有关公式和实际污水处理的要求以及水质条件来确定和计算。
关键词:曝气池设计计算活性污泥法设备选择20世纪后期,我国许多城市饱尝了供水不足和水质污染的双重苦果;21世纪初期,更多的城市将面临水危机的严峻挑战。
为此,各界人士纷纷建言献策,以寻找化解水危机的“灵丹妙药”,这显然是个跨世纪的难题,因为导致水危机的原因及过程非常复杂,化解水危机便成了一项更加复杂的系统工程。
目前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处理水污染和供水不足的问题:一是加强保护现有的淡水资源,进行节水工程改建项目,将使用水的量控制在最小化,大力发展中水回用技术;二是加强污水处理力度,维持越来越紧缺的水资源,这就需要坚强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和研究,强化处理效果。
活性污泥的工作原理、操作流程活性污泥(activesludge)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1912年由英国的克拉克(Clark)和盖奇(Gage)发现,活性污泥可分为好氧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活性污泥,活性污泥主要用来处理污废水。
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处理有机污水的一类好氧处理方法。
活性污泥是一种好氧生物处理方法,活性污泥基本概念是1912年英国的克拉克(Clark)和盖奇(Gage)发现的。
他们对污水长时间曝气会产生污泥,同时水质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继而阿尔敦(Arden)和洛开脱(Lockgtt)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
曝气试验是在瓶中进行的,每天试验结束时把瓶子倒空,第二天重新开始,他们偶然发现,由于瓶子清洗不完善,瓶壁附着污泥时,处理效果反而好。
由于认识了瓶壁留下污泥的重要性,他们把它称为活性污泥。
随后,他们在每天结束试验前,把曝气后的污水静止沉淀,只倒上层净化清水,留下瓶底的污泥,供第二天使用,这样大大缩短了污水处理的时间。
1916年,应用这个试验的工艺建成的第一个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
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褐色的絮状污泥,可以见到大量的细菌,还有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它们组成了一个特有的生态系统。
正是这些微生物(主要是细菌)以污水中的有机物为食料,进行代谢和繁殖,才降低了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工作原理活性污泥中复杂的微生物与废水中的有机营养物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
最先担当净化任务的是异氧菌和腐生性真菌,细菌特别是球状细菌起着最关键的作用,优良运转的活性污泥,是以丝状菌为骨架由球状菌组成的菌胶团。
沉降性好,随着活性污泥的正常运行,细菌大量繁殖,开始生长原生动物,是细菌一次捕食者。
活性污泥常见的原生动物有鞭毛虫、肉毛虫、纤毛虫和吸管虫。
活性污泥成熟时固着型的纤毛虫、种虫占优势;后生动物是细菌的二次捕食者,如轮虫、线虫等只能在溶解氧充足时才出现,所以当出现后生动物时说明处理水质好转标志。
活性污泥工艺的设计计算方法探讨摘要对活性污泥工艺的三种设计计算方法:污泥负荷法、泥龄法、数学模型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建议现阶段推广采用泥龄法进行设计计算,并对泥龄法基本参数的选用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活性污泥工艺泥龄法污泥负荷法数学模型法设计计算活性污泥工艺是城市污水处理的主要工艺,它的设计计算有三种方法:污泥负荷法、泥龄法和数学模型法。
三种方法在操作上难易程度不同,计算结果的精确度不同,直接关系到设计水平、基建投资和处理可靠性。
正因为如此,国内外专家都在进行大量细致的研究,力求找出一种精确度更高而又便于操作的计算方法。
1污泥负荷法这是目前国内外最流行的设计方法,几十年来,运用该法设计了成千上万座污水处理厂,充分说明它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但另一方面,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缺陷,影响了设计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污泥负荷法的计算式为[1]V=24LjQ/1000FwNw=24LjQ/1000Fr(1)污泥负荷法是一种经验计算法,它的最基本参数Fw(曝气池污泥负荷)和Fr(曝气池容积负荷)是根据曝气的类别按照以往的经验设定,由于水质千差万别和处理要求不同,这两个基本参数的设定只能给出一个较大的范围,例如我国的规范对普通曝气推荐的数值为Fw=0.2~0.4 kgBOD/(kgMLSS·d)Fr=0.4~0.9 kgBOD/(m3池容·d)可以看出,最大值比最小值大一倍以上,幅度很宽,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选用最小值算出的曝气池容积比选用最大值时的容积大一倍或一倍以上,基建投资也就相差很多,在这个范围内取值完全凭经验,对于经验较少的设计人来说很难操作,这是污泥负荷法的一个主要缺陷。
污泥负荷法的另一个问题是单位容易混淆,譬如我国设计规范中Fw的单位是kgBOD/ (kgMLSS·d),但设计手册中则是kgBOD/(kgMLVSS·d),这两种单位相差很大。
MLSS是包括无机悬浮物在内的污泥浓度,MLVSS则只是有机悬浮固体的浓度,对于生活污水,一般MLVSS=0.7MLSS,如果单位用错,算出的曝气池容积将差30%。
污泥介绍及计算污泥是水处理过程的副产物,包括筛余物、沉泥、浮渣和剩余污泥等。
污泥体积约占处理水量的0.3%~0.5%左右,如水进行深度处理,污泥量还可能增加0.5~1倍。
是使污泥减量、稳定、无害化及综合利用。
(1)确保水处理的效果,防止二次污染;(2)使容易腐化发臭的有机物稳定化;(3)使有毒有害物质得到妥善处理或利用;(4)使有用物质得到综合利用,变害为利。
(1)按成分不同分:污泥:以有机物为主要成分。
其主要性质是易于腐化发臭,颗粒较细,比重较小(约为1.02~1.006),含水率高且不易脱水,属于胶状结构的亲水性物质。
初次沉淀池与二次沉淀池的沉淀物均属污泥。
沉渣:以无机物为主要成分。
其主要是颗粒较粗,比重较大(约为2左右),含水率较低且易于脱水,流动性差。
沉砂池与某些工业废水处理沉淀池的沉淀物属沉渣。
(2)按来源不同分:初次沉淀污泥(也称生污泥或新鲜污泥):来自初次沉淀池。
剩余活性污泥(也称生污泥或新鲜污泥):来自活性污泥法后的二次沉淀池。
腐殖污泥(也称生污泥或新鲜污泥):来自生物膜法后的二次沉淀池。
消化污泥(也称熟污泥):生污泥经厌氧消化或好氧消化处理后的污泥。
化学污泥(也称化学沉渣):用化学沉淀法处理污水后产生的沉淀物。
例如,用混凝沉淀法去除污水中的磷;投加硫化物去除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投加石灰中和酸性污水产生的沉渣以及酸、碱污水中和处理产生的沉渣等均称为化学污泥。
(3)城市污水厂污泥的特性见表8-1(1)污泥含水率:污泥中所含水分的重量与污泥总重量之比的百分数称为污泥含水率。
1污泥中水的存在形式有:空隙水,颗粒间隙中的游离水,约70%,可通过重力沉淀(浓缩压密)而分离;毛细水,是在高度密集的细小污泥颗粒周围的水,由毛细管现象而形成的,约20%,可通过施加离心力、负压力等外力,破坏毛细管表面张力和凝聚力的作用力而分离;颗粒表面吸附水和内部结合水,约10%。
表面吸附水是在污泥颗粒表面附着的水分,起附着力较强,常在胶体状颗粒,生物污泥等固体表面上出现,采用混凝方法,通过胶体颗粒相互絮凝,排除附着表面的水分;内部结合水,是污泥颗粒内部结合的水分,如生物污泥中细胞内部水分,无机污泥中金属化合物所带的结晶水等,可通过生物分离或热力方法去除。
解读活性污泥曝气反应池需氧量计算公式活性污泥法在现代城镇污水处理中应用广泛,活性污泥法的曝气能耗占整个污水厂处理能耗的55%~60%,所以污水需氧量的计算对污水厂能耗作用具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6.8.2条给出了需氧量计算公式,但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工程师对公式中参数来源及取值有些困惑,通过本篇给大家进行解答。
标签:需氧量;引言:微生物对污水中可降解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分解,最终形成和等稳定的无机物质,并从中获取合成新细胞物质所需要的能量,反应过程可用下列化学式表示:另一部分有机污染物为微生物用于合成新细胞即合成代谢,所需能量取自分解代谢,这一反应过程可用下列化学式表示:如果污水中营养物质匮乏,微生物可能进入内源代谢反应,微生物对其自身的细胞物质进行代谢反应,其过程可用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作用中分解代谢、合成代谢和微生物内源代谢反应都消耗氧量。
1.在曝气池内,活性污泥对有机污染的氧化分解和其本身的内源代谢都是耗氧过程。
这两部分氧化过程所需要的氧量,一般用下列公式确定:式中—混合液需氧量,;—活性污泥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过程的需氧率,即活性污泥微生物每代谢1kgBOD所需要的氧量,以计;Q—处理污水流量,;—经活性污泥微生物代谢活动被降解的机污染物()量,,;—活性污泥微生物通过内源代谢的自身氧化过程的需氧率,即每1kg活性污泥每天自身氧化所需要的氧量,以计;V—曝气池容积,;—单位曝气池容积的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浓度,。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6.8.2生物反应池中好氧区的污水需氧量、根据去除的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的硝化和除氮等要求,宜按下式计算:O2=0.001αQ(So-Se)-cΔXV+b[0.001Q(Nk-Nke)-0.12ΔXV]-0.62b[0.001Q(Nt-Nke-Noe)-0.12ΔXV](6.8.2)式中:O2—污水需氧量(kgO2/d);Q—生物反应池的进水流量(m3/d);So—生物反应池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mg/L);Se—生物反应池出水五日生化需氧量浓度(mg/L);ΔXV—排出生物反应池系统的微生物量;(kg/d);Nk—生物反应池进水总凯氏氮浓度(mg/L);Nke—生物反应池出水总凯氏氮浓度(mg/L);Nt—生物反应池进水总氮浓度(mg/L);Noe—生物反应池出水硝态氮浓度(mg/L);0.12ΔXV—排出生物反应池系统的微生物中含氮量(kg/d);a—碳的氧当量,当含碳物质以BOD5计时,取1.47;b—常数,氧化每公斤氨氮所需氧量(kgO2/kgN),取4.57;c—常数,细菌细胞的氧当量,取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