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全套精品课件 心境障碍及病人心理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3
第十章心境障碍授课提纲⏹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流行病学⏹第三节病因和发病机制⏹第四节临床表现⏹第五节病程和预后⏹第六节诊断和鉴别诊断⏹第七节治疗与预防概述⏹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还包括环性心境障碍(cyclothymia)和恶劣心境(dysthymia)⏹具有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高、疾病负担重等特点概述⏹公元前4世纪,Hippocrates创用了忧郁melancholy)⏹公元前1世纪,Soranus发现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存在躁狂和抑郁,有交替发作的倾向⏹Falret(1854)命名了“环性精神病”⏹Kahlbaum(1882)提出躁狂和抑郁是同一疾病的两个阶段。
并命名了恶劣心境和环性精神障碍⏹Kraepelin(1896)将躁狂和抑郁合二为一命名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manic-depressive insanity,MDI)授课提纲⏹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流行病学⏹第三节病因和发病机制⏹第四节临床表现⏹第五节病程和预后⏹第六节诊断和鉴别诊断⏹第七节治疗与预防流行病学-患病率⏹14个国家的15项调查(2004)•年患病率0.8%~9.6%;美国最高,尼日利亚最低;我国北京、上海分别为2.5%和1.7%•伴严重的功能缺损•90%的患者未接受正规治疗⏹山东、浙江、青海、甘肃四省调查(2001~2005)•抑郁症月患病率为6.0%•农村的患病率(2.24%)高于城市(1.57%)•心境障碍患者的未治疗率为91.7%流行病学-共病率⏹躯体疾病患者的抑郁症发生率为25%⏹内科住院患者中17.4%伴有抑郁⏹帕金森病患者中抑郁发生率为25.5%~70%⏹卒中后患者中抑郁发生率为30%~64%,有抑郁者较无抑郁者死亡率高3~4倍⏹心肌梗死者45%伴有抑郁,无心肌梗死者为25%;1年内有抑郁者死亡率比无抑郁者高4倍流行病学-共病率⏹癌症患者中25%~47%⏹透析患者中18%~79%⏹其他疾病如AD、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红斑狼疮、慢性感染性疾病、慢性疼痛综合征等可伴有抑郁⏹很多药物如利血平、避孕药、抗癌药、左旋多巴等均可引起抑郁流行病学-发病的危险因素⏹性别:女性的患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双相障碍的患病率男女几乎相等⏹年龄:发病年龄为19~50岁,双相障碍躁狂症平均发病年龄为19岁,单相抑郁为26岁⏹种族:白种人⏹婚姻:缺乏亲密人际关系、离异或单身者患抑郁症较多,单身者患双相障碍也较常见流行病学-发病的危险因素⏹人格特征:具有明显的焦虑、强迫、冲动等特质的个体易发生抑郁;具有情感旺盛性人格特征者易患双相障碍⏹社会经济状况:低社会阶层者患重症抑郁的危险率是高社会阶层者的两倍⏹生活事件和应激:丧偶与抑郁症的关系最为密切⏹躯体因素授课提纲⏹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流行病学⏹第三节病因和发病机制⏹第四节临床表现⏹第五节病程和预后⏹第六节诊断和鉴别诊断⏹第七节治疗与预防病因和发病机制⏹遗传因素•家系研究◆先证者亲属患病概率高出一般人群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有早发遗传现象◆双相障碍的遗传度为80%,重症抑郁的遗传度为40%◆双相I型障碍患者的家系传递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更密切病因和发病机制⏹遗传因素●双生子、寄养子研究◆同卵双生子的同病一致率(33%~90%)较异卵双生子(10%~25%)高◆寄养于正常家庭的心境障碍患者的生物学父母心境障碍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寄养父母◆寄养于心境障碍父母的正常寄养子患病率低于患病父母的亲生子女●心境障碍的遗传方式多数认为是多基因遗传病因和发病机制⏹遗传因素●分子遗传学◆双相障碍基因定位于11p15.5◆双相障碍与Χ染色体上的遗传标记连锁◆TH、DA受体基因(D2、D3、D4)、DAT1、DBH、5-HT受体基因、MAO基因及Xp基因等作为侯选基因,并进行连锁分析,均未得到确切结果◆均有待于重复验证病因和发病机制⏹遗传因素●分子遗传学◆基因组扫描,排除了第2、3、4、7、9、10、11、22及X染色体上的遗传标记与双相障碍连锁◆2007年一项包括了2000例双相障碍患者,3000例正常对照的全基因组扫描,未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连锁区域病因和发病机制⏹生化研究●5-HT假说◆5-HT直接或间接参与调节人的心境◆5-HT功能活动降低与抑郁症有关,而5-HT功能增高与躁狂症有关◆精神药理学研究结果支持◆抑郁症患者和自杀者脑脊液及尸脑中5-HT或5-HIAA含量降低病因和发病机制⏹生化研究⏹NE假说◆双相抑郁症患者尿中NE代谢产物MHPG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转为躁狂症时MHPG含量升高◆精神药理学研究结果支持◆抑郁症患者脑内NE受体的敏感性增高,而抗抑郁药可降低其敏感性,产生疗效病因和发病机制⏹生化研究●DA假说◆某些抑郁症患者脑内DA功能降低,躁狂发作时DA功能增高◆精神药理学研究结果支持◆抑郁发作时,尿中多巴胺的降解产物HVA水平降低病因和发病机制⏹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患者血浆皮质醇分泌过多,且分泌昼夜节律有改变,无晚间自发性皮质醇分泌抑制◆约40%的抑郁症患者DST为阳性,往往随临床症状缓解而恢复正常◆单相精神病性抑郁症和老年抑郁症患者,DST阳性率高于非精神病性抑郁及年轻者病因和发病机制⏹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抑郁症患者血浆TSH显著降低,游离T4显著增加◆25%~70%抑郁症患者TSH对TRH的反应迟钝,TSH反应随抑郁症状缓解而趋于正常◆TSH反应迟钝的患者预示对抗抑郁药治疗效果好病因和发病机制⏹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HPGH)◆抑郁症患者生长素(GH)对可乐定刺激反应存在异常◆抑郁症患者GH对去甲米帕明的反应降低,部分抑郁症患者GH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双相抑郁及精神病性抑郁患者中更为明显病因和发病机制⏹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指CNS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上的可修饰性●在一定条件下CNS的结构和机能,能形成一些有别于正常模式或特殊性的能力●心境障碍患者的神经可塑性遭到破坏病因和发病机制⏹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变化◆抑郁症患者海马、胼胝体膝下区、眶回、背侧前额叶和杏仁核等部位的皮质容量、神经元、胶质细胞数量减少◆抗抑郁治疗可促进神经发生◆长期NE和5-HT选择性再摄取抑制剂及电抽搐治疗都可促进新生神经元的增殖和存活病因和发病机制⏹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神经元内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磷酸肌醇-蛋白激酶-C环路:抗抑郁药物和心境稳定剂可抑制该通路◆Wnt信号通路: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剂通过作用于该通路提高神经元可塑性◆神经营养因子下游信号传导通路:BDNF信号传导通路可能参与电抽搐治疗和抗抑郁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