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活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词类活用一、导入同学们,在文言文中,有些文言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有事在句子中会临时改变它得基本功能充当它类词,这就是词的活用。
高职考题型对词类活用单独设题一般不会出现,但会用某些实词作为题眼设置在翻译题中。
二、分析在文言文中,词的活用现象比现代汉语更为普遍,辨清他们对理解文句内容也很重要,那么如何鉴别词的活用?鉴别一个词是否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看他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还要看它与哪些词类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
①名词的活用(屏显)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⑵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⑶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⑸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⑹籍吏民,封府库。
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⑻汉水又东。
⑼越人语天姥⑽未花时采,则花色鲜泽。
⑾今王鼓乐于此。
⑿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⒀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⒁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⒃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⒄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⒅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⒆杀人如不能尽,刑人如恐不胜。
⒇登泰山而小天下。
【学生归纳】名词的活用有哪些情况?学生讨论归类,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引导归类: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⑴、⑷、⑸、⑹、⑼、⑽、⑾、⒃、⒅、⒆名词活用为状语:⑵、⑶、⑺、⑻、⑿、⒀、⒂、⒄意动用法:⒁、⒇提问:对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状语中的句子还可以再归类吗?请找到归类的标准。
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类,思考、归纳活用的规律。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劝学》)⒃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屏显)⑸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名:命名)(《游褒禅山记》)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屏显)⑹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户口)(《鸿门宴》)⒆沛公军霸上。
名词活用教案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曹开友一、教学目标1、了解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2、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语法规律(重点)3、区分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不同点(难点)二、教学设想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归纳出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2、发给学生名词活用的练习资料,学生先做练习,进而归纳出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并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当堂完成复习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也有一定的分工。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如动词或名词,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有关知识。
二、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充当主语、宾语、定语三、学生做练习资料一归纳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规律,学生自由讨论后,指名回答。
附练习资料一:请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或名词作状语的词,并分析其活用规律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二月草已芽。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4、大楚兴,陈胜王。
5、范增数目项王。
6、沛公军霸上。
7、而此独以钟名,何哉?8、寻向所志,遂迷。
9、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有一月耳。
10、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11、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3、其一犬坐于前。
1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6、泰山之阴,汶水西流。
17、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18、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19、大江东去。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种情形。
1、能愿动词或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2、代词“之”、“是”,“我”等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文言词类活用教案和平中学梁老师教学目标:1、以现代汉语中和日常口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以高考真题为例,了解考纲要求,培养高考意识。
3、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规律。
4、要求学生找出文言句子中活用的文言词,并流畅翻译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1、分辨文言词类活用现象,并流畅翻译。
2、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文言的情感。
方法:识记积累,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PPT课件、词类活用练习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什么是词类活用呢?我们知道不同词类有不同的语法功能,比如名词,它一般充当主语或者宾语,而不能做动词谓语。
苹果,可以说,苹果掉了,我吃苹果,但不能说,我苹果。
当某些词类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比如:非能水也?这个水就是做谓语动词,游水。
这虽然是一种古老的语言现象,但它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可以说,今天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这不仅体现在现代汉语中,在日常口语中也依然保持着它鲜活的生命力。
二、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和日常口语中的体现,及其意义。
1、现代汉语中的典型例子a.老栓,就是运气了你。
(鲁迅《药》)名词—动词b.他家里有吃有穿,生活并不太差。
动词—名词c.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
(歌曲《发如雪》)形容词—动词d.你是我唯一想要的了解。
(歌曲《七里香》)动词—名词2、日常口语中的典型例子高富帅、白富美、牛人、狗伟(梁朝伟小名)3、词类活用的意义词类活用可以使语言变得更为简洁,也可以使语言变得更富有音律之美。
我想,这就是它的意义,也是它能延续至今而活力不减的重要原因。
三、文言词类活用在古诗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1、文言词类活用现象不仅经常出现在文言阅读中,也经常出现在古典诗歌中。
a.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形容词活用为动词b.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名词作动词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名词作状语d.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词类活用教案教案标题:词类活用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使用不同词类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2. 学生能够通过活动和练习,熟练掌握不同词类的活用规则和用法。
3. 学生能够在书面和口语表达中准确运用所学的词类知识。
教学资源:1.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2. 教材或其他练习材料3. 单词卡片或图片(可选)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词类的概念,例如名词表示人、事物或概念,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等。
2. 准备一些单词卡片或图片,让学生分辨并分类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3.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词类的特点和用法,例如名词可用于主语、宾语或补语,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等。
活动一:词类分类游戏1. 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一些词语卡片或图片。
2. 要求学生根据词语的特点和用法,将卡片或图片分类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3. 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分类任务,并展示他们的结果。
4. 教师可以提供反馈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分类。
活动二:词类填空练习1. 教师给学生分发一些填空练习,要求学生根据句子的语境和要求,填入适当的词类。
2. 学生可以个别或小组完成练习,然后互相检查答案。
3.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呈现正确答案,与学生讨论并解释每个词的用法和活用规则。
活动三:词类创意写作1. 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主题或情境,写一篇短文或故事。
2. 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词类知识,合理运用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使文章更加丰富和生动。
3. 学生可以互相交换短文,并进行评价和改进。
总结与评估: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所学的词类知识和活用规则。
2.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些相关问题,以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
3. 教师可以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他们的词类掌握能力。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使用词类知识,设计一个词类游戏或小测验,与同学分享。
2. 学生可以选择一篇文章,标出其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并解释其用法和作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2. 能够分析并运用词类活用规则,正确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含义。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规则。
2. 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较为复杂的词类活用现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规则。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
2. 讲解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类活用规则,解析文言文句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设置相关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词类活用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文言文阅读材料,包含各种词类活用现象。
3. 练习题及答案。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四章:讲解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等现象,分析具体例子,让学生掌握相关规则。
(2课时)2. 第五章:讲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副词活用为形容词等现象,分析具体例子,让学生掌握相关规则。
(2课时)九、课后反思:2. 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 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评估:七、教学资源:八、教学进度安排:九、课后反思:十、拓展活动:本教案以教学内容、方法和步骤为主线,重点关注了教学评估、教学资源、教学进度安排、课后反思和拓展活动等环节。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主要针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的活用规律,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的活用现象。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读文言文文本。
3. 提升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传统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具体语境中词类活用的判断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言文文本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问解答。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
2. 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3. 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等。
4. 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
5. 副词的活用:副词作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文言文词类活用。
2. 讲解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明确词类活用的定义和作用。
3. 分析具体词类的活用现象:分别对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活用进行讲解和分析。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文言文文本,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词类活用的类型。
5.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提问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词类活用的知识。
3. 选取一篇文言文文本,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解答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天津市蓟县燕山中学教案——词类活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汉语中的常见词类及其活用方式。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词类活用进行句子构建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汉语语言特点的认识,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及意义。
2.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活用方式及示例。
3. 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应用和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词类活用的概念、活用方式及应用。
2. 难点:词类活用在实际句子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活用方式及示例。
2. 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词类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活用方式及示例,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子构建,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运用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词类活用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其对词类活用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一个小测验,测试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了解其对词类活用的兴趣和主动性。
七、教学资源:1. 教案、PPT、练习题。
2. 教材或相关参考书籍。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词类活用的概念和意义。
2. 第2周:讲解动词的活用方式及其应用。
3. 第3周:讲解形容词的活用方式及其应用。
4. 第4周:讲解名词的活用方式及其应用。
5. 第5周:进行词类活用的练习和讨论。
6. 第6周:进行教学评价,总结课程内容。
九、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2. 教学方法和进度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十、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一、《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王》第一章:名词活用1.1 教学目标:(1)了解名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活用方式;(2)掌握名词活用的规则和特点;(3)能够正确运用名词活用进行句子构建。
1.2 教学内容:(1)名词活用的概念和分类;(2)名词活用的规则和特点;(3)名词活用实例分析。
1.3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举例介绍名词活用的概念;(2)讲解:讲解名词活用的分类、规则和特点;(3)练习:分析实例,让学生掌握名词活用的方法;(4)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名词活用的理解。
1.4 课后作业:(1)整理本节课所学的名词活用规则和特点;(2)运用名词活用方式,构建五个句子。
二、《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王》第二章:动词活用2.1 教学目标:(1)了解动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活用方式;(2)掌握动词活用的规则和特点;(3)能够正确运用动词活用进行句子构建。
2.2 教学内容:(1)动词活用的概念和分类;(2)动词活用的规则和特点;(3)动词活用实例分析。
2.3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举例介绍动词活用的概念;(2)讲解:讲解动词活用的分类、规则和特点;(3)练习:分析实例,让学生掌握动词活用的方法;(4)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动词活用的理解。
2.4 课后作业:(1)整理本节课所学的动词活用规则和特点;(2)运用动词活用方式,构建五个句子。
三、《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王》第三章:形容词活用3.1 教学目标:(1)了解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活用方式;(2)掌握形容词活用的规则和特点;(3)能够正确运用形容词活用进行句子构建。
3.2 教学内容:(1)形容词活用的概念和分类;(2)形容词活用的规则和特点;(3)形容词活用实例分析。
3.3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举例介绍形容词活用的概念;(2)讲解:讲解形容词活用的分类、规则和特点;(3)练习:分析实例,让学生掌握形容词活用的方法;(4)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形容词活用的理解。
必备知识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高考对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隐含在翻译题中考查。
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解答题目。
本部分我们将细致讲解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的表现形式,以及各种词类活用和句式的规律特点,并借助考生熟悉的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去推断。
(一)结合《烛之武退秦师》全面了解“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②与郑人盟.(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用法①既东封.郑(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2.动词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②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地,指郑国)②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4.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二)准确判断、理解活用词语在“常态”下,名词多作主语、宾语,形容词多作状语、定语、谓语,动词多作谓语。
如果一个词语出现在“非常态”的位置上,就要考虑它是否属于活用现象了。
准确理解这类词的含义,首先,要切实把握各类活用现象的一般特点,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活用的词;其次,用语法分析的方法确定特定的词在句中所扮演的“角色”——句子中的特定成分;最后,确定其具体的含义。
了解一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1.主干结构:主语+谓语+宾语(1)主语:动作的发出者,一般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意义和作用。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例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名词的活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名词在文言文中的活用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名词活用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名词活用的常见形式和用法。
分析具体例句,解释名词活用的意义。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例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练习。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学生掌握度:通过练习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名词活用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动词的活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动词在文言文中的活用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动词活用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动词活用的常见形式和用法。
分析具体例句,解释动词活用的意义。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例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练习。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学生掌握度:通过练习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动词活用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形容词的活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的活用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形容词活用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形容词活用的常见形式和用法。
分析具体例句,解释形容词活用的意义。
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例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练习。
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提问情况。
学生掌握度:通过练习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形容词活用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副词的活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副词在文言文中的活用方式。
词类活用教学案概念阐述在古代汉语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有些词能够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使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
是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
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项脊轩志》中的“乳二世”的乳也是这样。
如果谓语是不及物动词的话则不能带宾语。
主语和宾语主要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主要由动词充当,定语主要由形容词充当,状语主要由副词或介宾短语充当。
判别词类活用的最好方法是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分析。
在文言句子中,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分析就是看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
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现代汉语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
1、名词(1)名词活用为动词(2)名词活用为状语(3) 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2、动词(1)动词活用为名词(2)使动用法/为动用法3、形容词(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4、数词(1)数词活用为动词(2)数词活用为形容词(3)数词活用为名词(4)数词的意动用法词类活用的规律方法探究1、名词活用为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劝学》)(2)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3)沛公欲王关中。
(王:为王、称王)(《鸿门宴》)(4)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鸿门宴》)(5)不过不王者,未之有也。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为动词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目标:识别名词活用为动词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练习指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提升学生准确翻译文言文的水平。
3、通过学习,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识别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归纳其基本规律,并使用规律解答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一、导入:1、2006年高考江苏卷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译文: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名词活用为动词)(明确:近几年的高考更多地是采用这种设题形式,且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
)二、考点阐释(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能够在特定语句中临时改变他的语法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
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作词类活用。
)所谓名词用作动词,是指名词临时充当动词,有了动词才有的词语组合水平和充当句子成分的水平。
三、结合所学知识,问:什么情况下名作作动词?四、通过练习,归纳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1)①大楚兴,陈胜王。
(《陈涉世家》)(王,称王)②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 (籍,登记)③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函,用匣子装)♨规律小结一:“名词+名词”时,如非并列关系、修饰关系,则其中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
(2)①汝幸而偶我。
(《与妻书》) (偶,嫁)②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 (名,命名,取名)③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 (树,种)♨规律小结二:“名词+代词”时,句中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关系。
(3)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 (惑,有疑惑)②隧而相见。
(《郑伯克段于鄢》) (隧,挖隧道)③其疾病而死。
(《五人墓碑记》)(疾病,患病)♨规律小结三:“名词+而+动词”时,句中的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4)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王,称王)②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 (东,向东驶去)③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一、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词类的活用现象。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活用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
2. 各种词类活用的具体用法和例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例句,引导学生理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2. 讲解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分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3. 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
4.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案示例:一、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词类的活用现象。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活用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
2. 各种词类活用的具体用法和例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例句,引导学生理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2. 讲解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分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3. 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各种词类活用的用法。
4.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阅读练习,评估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教案标题: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
2. 掌握文言文中词类的基本特点和活用方法。
3. 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词类知识,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名词的活用规律和用法。
2. 动词的活用规律和用法。
3. 形容词和副词的活用规律和用法。
4. 介词、连词和助词的活用规律和用法。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文言文词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课文,提问其中出现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并解释其作用和意义。
步骤二:讲解名词的活用规律和用法(15分钟)1. 教师通过例句和练习,讲解名词的基本特点和活用方法,包括名词的单复数形式、格位变化等。
2.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和分析例句,理解名词的用法和意义。
步骤三:讲解动词的活用规律和用法(15分钟)1. 教师通过例句和练习,讲解动词的基本特点和活用方法,包括动词的时态、语气、体态等。
2.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和分析例句,理解动词的用法和意义。
步骤四:讲解形容词和副词的活用规律和用法(15分钟)1. 教师通过例句和练习,讲解形容词和副词的基本特点和活用方法,包括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
2.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和分析例句,理解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和意义。
步骤五:讲解介词、连词和助词的活用规律和用法(15分钟)1. 教师通过例句和练习,讲解介词、连词和助词的基本特点和活用方法,包括介词的用法和搭配、连词的连接作用、助词的辅助作用等。
2.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和分析例句,理解介词、连词和助词的用法和意义。
步骤六: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句子,判断句中词的词类并解释其用法和意义。
2.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指导,纠正他们可能存在的错误。
步骤七: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直接带宾语1、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2、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公将鼓之5、范增数目项王。
6、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8、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9、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规律总结:规律一:名词带宾语。
规律二: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
规律三:表示工具或器物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可按“用+工具(器物)+工具(器物)的功用”的格式翻译,或者直接用表工具(器物)功用的动词翻译。
(二)名词作状语1、狼不敢前。
2、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当奴隶3、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4、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5、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6、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8、(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9、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0、箕畚运于渤之尾。
11、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规律总结: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于(向)+名词”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三)名词使动用法1、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3、夫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四)名词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1、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2、鱼肉缙绅鱼肉:以……为鱼肉3、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二、动词的活用(一)动词用作名词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心得3、今寡人不能。
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金玉珍珠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6、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总结: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
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杜淑英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名词活用相关知识。
2、使学生具备分辨名词活用的能力,提高的文言翻译的知识储备。
教学设想:通过大量训练,加上老师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名词活用的知识,以期能够对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提升有所帮助。
课时:一课时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一、做下面的练习:1、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渐渐地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
)2、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有道德的人把没有能力当作忧患,不把别人不了解自己当作忧患。
)(3)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入中国,则中国之。
(孔子写作《春秋》的时候,诸候有人用外族的礼仪,就把他当作外族;上进到用中华的礼仪,就把他当作中华人)(4)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所以,大王不如使苏秦往东方去,那么秦国就一定怀疑齐国并且不相信苏秦了。
(5)膏泽斯民。
(《答司马谏议书》)使这些百姓得到好处。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完成下列句子的翻译。
注意不同颜色的字。
1、朝歌夜弦《阿房宫赋》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朝服衣冠4、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6、吾师道也……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8、今王鼓乐于此。
9、云霏霏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2、范增数目项王。
13、江水又东。
14、衣冠而见之。
15、扣弦而歌。
16、不知东方之既白。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通过分析实例,使学生能够熟练辨别和运用词类活用,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二、教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2. 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数词活用为动词。
3. 词类活用的规律:根据句子结构和语境来判断词类活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2. 难点:辨别和运用词类活用,特别是在复杂句子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类型和规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掌握词类活用的运用方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词类活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2. 讲解词类活用的类型:分别讲解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并举例说明。
3. 分析实例:分析具体例句,让学生观察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词类活用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类活用方面的差异。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3. 介绍一些经典的词类活用案例,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七、教学互动1.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词类活用的实例,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2. 课堂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提高课堂互动性。
3. 角色扮演:设计一些文言文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实践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词类活用
——名词的词类活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词类活用这个高考考点。
2、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
3、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基规律,提高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概括总结名词活用的规律
2、掌握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的意思
不胫而走晨钟暮鼓车载斗量风餐露宿汗牛充栋祸国殃民游戏人生千金一刻二、名词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1、名词后面带宾语,一般活用为动词
如: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2、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能、欲、可、当)或副词时,活用为动词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所”字结构中,“所”后面的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4、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
(二)名词用作状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木兰诗》)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陈涉世家》)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
”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三、课堂小结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
不能带宾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
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
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四、课堂练习分析并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草木皆兵星罗棋布
大楚兴,陈胜王。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烈。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