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黄萎病识别鉴定 杨勇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2.82 MB
- 文档页数:41
棉花枯黄萎病的识别与防治措施作者:胡玲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9期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是世界性两大病害。
在大多数产棉国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在我国枯萎病和黄萎病发生危害也十分突出,并列为植物检疫对象。
棉花枯、黄萎病对棉株生育影响很大,尤其是枯萎病在苗期即可引起大量死苗,造成严重的缺苗断垄、甚至毁种。
幸存棉株,大多数生长衰弱或半边枯死、病株蕾铃脱落增加,现蕾数及结铃数显著减少,铃重减轻,衣指、子指变小,种子成熟度差,发芽率低,纤维品质差;棉花黄萎病虽然没有大量死苗现象,但苗株患病后叶片变黄,干枯脱落,导致结铃少、铃小,同样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
棉花枯、黄萎病危害程度一般与发病时间早晚密切相关,一般发生越早对产量、品质影响越大,一般减产15~20%,重者达60%以上。
如黄萎病在9月中旬以后发病,对产量没有影响。
一、棉花枯、黄萎病症状识别棉花枯、黄萎病菌能在整个生长期内侵危害。
但由于受棉花的生育期、品种、抗病性、病原菌致病力及环境条件的影响两种病害呈现多种症状类型。
现将棉花枯、黄萎病的主要症状比较(见下表):棉花枯、黄萎病发生重的年份往往同一块地有两种病害,甚至同一株上发生两种病害(同株混生型),或以枯萎病症状为主或以黄萎病症状为主,识别时要室内室外相结合加以区别。
二、棉花枯、黄萎病防治措施棉花枯、黄萎病菌生命力很强,且传播途径广泛,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防止危害。
1.选用抗病品种。
2.实行轮作倒茬4年以上。
3.严禁棉种乱调、乱引。
特别是禁用疫棉种。
4.加强种子检疫,建立无病田繁种基地。
5.对零星病株及残枝、枯叶及时清出田外烧毁,并对发病点采用氯化苦等进行土壤灭菌。
6.结合药剂防治对轻病棉田每亩用菌无菌一支+春雨1号1粒兑水10公斤浸种催芽,或用菌无菌一支+春雨1号1粒兑水15公斤喷雾,每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也可用棉枯、黄急救2盖+绿禾宝1支兑水15公斤喷雾防病都比较不错。
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症状比较。
收稿日期:2006-05-09作者简介:崔淑芳(1965-),女,河北石家庄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棉花育种及其资源的创新和利用。
棉花抗黄萎病种质资源的选育与鉴定崔淑芳,李俊兰,金卫平,王广恩(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51) 摘要:棉花黄萎病是目前棉花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近年来我国棉花黄萎病不断蔓延,危害逐年加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生产上缺乏抗黄萎病品种。
河北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在枯黄萎病混生病圃连续多年的定向选择,培育出的冀616和冀171等,是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的优良种质材料。
关键词:棉花;抗黄萎病中图分类号:S562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091(2006)增刊-0180-03Breed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R esistance to V erticillium Wilt in CottonCUI Shu-fang ,LI Jun-lan ,J I N Wei-ping ,WANG G uang-en(C otton Institute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 orestry Sciences ,Shijiazhuang 050051,China )Abstract :The harm of Verticillium Wilt in cotton is seriouse at present.It is the m ost economic and efficient mea 2sure to develop disease-resistant varieties.The new cotton varieties ji171and ji616was developed by hybrid method in the artificial in festations with blight and Verticillium Wilt in cotton in HeBei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 with resistance to dis 2ease ,high yield and wide adaptability are g ood mertierials in breeding.K ey w ords :C otton ;Resistance to Verticillium Wilt 棉花枯、黄萎病是世界各产棉国受害最重的两大病害。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于全球各地。
棉花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黄萎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棉花生产的病害之一。
为了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对棉花的种质资源进行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
黄萎病是由黄萎病菌引起的一种寄生性病害,主要危害棉花的根系和茎部。
病害发生后,棉花植株的茎部会出现黄化、萎缩、腐烂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棉花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对棉花进行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可以筛选出具有抗黄萎病能力的种质资源,为棉花的品种改良和抗病育种提供重要的依据。
进行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需要选择适当的种质资源。
在棉花的种质资源中,有一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这些品种可以作为抗病观察的对象。
也需要选择一些对黄萎病菌敏感的品种作为对照组,用于比较和验证抗病品种的抗性水平。
进行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需要建立合适的病原菌接种方法。
黄萎病菌是一种土传病菌,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土壤和残体传播。
在进行剖秆鉴定时,需要将黄萎病菌培养并进行人工接种。
通过浸种、划伤、喷雾等方法将病原菌接种于棉花植株的茎部,模拟自然感染的过程,观察和评价植株的抗病能力。
接着,进行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观测和评价指标。
主要包括植株的抗病程度、茎部的病情发展情况以及植株的生长势等。
通过对抗病品种和对照组的茎部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测量,可以客观评价种质资源的抗病能力,为后续的抗病育种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进行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工作。
通过对抗病品种和对照组的比较分析,可以筛选出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种质资源,并对抗病性状进行定量化和遗传分析,为棉花的抗病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是提高棉花抗病能力的重要研究工作。
通过对棉花种质资源进行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可以筛选出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为棉花的抗病育种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和理论基础。
相信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棉花的抗病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棉花生产和品种改良提供重要的支撑。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棉花黄萎病是一种重要的棉花病害,对棉花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鉴定棉花种质资源的黄萎病抗性水平是选择抗黄萎病品种和筛选抗病基因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主要介绍棉花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1. 实验材料的准备选择具有不同抗黄萎病水平的棉花材料进行鉴定。
可以选择一些已知抗性或易感性的品种作为对照组。
确保所有材料的生长环境和处理条件一致。
2. 剖秆样品的采集和处理选择生长健壮、没有病害症状的棉花植株进行剖秆样品的采集。
从植株的中部位置采集剖秆样品,长度约为10-15厘米。
采样后,将剖秆样品进行表面消毒,然后用水冲洗干净,备用。
3. 病菌接种和灌浆处理将选取的黄萎病病菌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至适当的病原体量。
将培养好的病菌接种在剖秆样品的切面上,使病菌充分接触到木质部的组织。
然后将接种好的剖秆样品放入含有适当营养液的培养皿中,利用灌浆法进行处理。
确保每个处理组的剖秆样品数量一致。
4. 观察和记录病害症状将处理好的剖秆样品放置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观察并记录病害症状的发生和进展情况。
通常,黄萎病会导致剖秆样品的水分迅速蒸发,并且出现棉絮色泽变黄、纤维暗化、纤维中空等病害症状。
5. 抗性评价和数据分析根据病害症状的表现,对剖秆样品进行抗性评价。
评价时可以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评价完毕后,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出不同棉花材料的抗性指数或抗性等级。
通过比较不同材料的抗性水平,筛选出抗黄萎病的优良材料。
棉花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是一种常用的抗性评价方法,能够帮助选择抗黄萎病品种和筛选抗病基因。
通过系统地进行剖秆样品的接种处理和观察记录,能够评估不同材料的抗性水平,为黄萎病防控和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浅谈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技术要点作者:刘芸芸曹磊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14期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检疫性病害,也是恶性病害,此病害的发生直接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可造成严重的损失,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均被列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病症状有其相似处,如若这两种病害同时发生在同一株上,会增加症状的复杂性。
棉花枯、黄萎病的病菌在土壤中直接侵染根系,是依靠土壤传播为主的病菌,而种子和棉秆等又能作远距离传播,传播速度快,故在防治上应注意,加强检疫,防止病区扩大。
对于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本着“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采取药剂浸种、灌根喷施相结合的预防方法。
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和防治技术,要以检疫制度、病田处理、种子处理、农业防治等为主要防治技术措施一、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规律棉花枯萎病在土温20℃时苗期就开始发病,蕾期在土温25-30℃时,若遇多雨时节,容易形成发病高峰期,而棉花黄萎病在棉花苗期很少发病,在蕾期和花铃期是发病盛期,若遇多雨,最易此病害的流行。
二、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发病症状:棉花枯、黄萎病都是为害棉株输导组织造成全株发病的病害。
棉花枯萎病是由下向上发展,也可沿顶端向下发展形成“顶枯症”,而棉花黄萎病的症状是由下而上逐渐向上发展,一般不形成顶枯。
1、苗期发病症状①棉花枯萎病在苗期发病症状:子叶或真叶出现黄色网纹斑或大块变色斑,或紫红型、黄化型斑,易落。
气候骤变时出现急性青枯形病斑,有时只一个子叶萎蔫,常造成大量死苗。
②棉花黄萎病发病在苗期的症状:真叶边缘或主脉间叶肉变黄,呈嵌状斑纹,但叶脉不变色,病苗很少枯死。
2、成株发病症状①棉花枯萎病发病株型表现上:节间短,矮化,常半边枯死,节上生出小叶小枝,呈丛生状;叶片有网状斑,易落,有时初期表现皱缩型,叶片变深增厚凹凸不平;病叶发生多数是有下向上,逐渐枯落,只留顶部小叶,但有时也发生顶端向下枯死现象;茎、叶柄内部变色表现在皮下及输导组织变黑褐色。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区别
棉花枯、黄萎病又叫“半边黄”、萎蔫病等,属于维管束病害。
病菌危害棉株输导组织,造成全株发病,病株由于水分的输送受阻表现出萎蔫症状,同时叶片、株形等表现异常。
棉区发生枯黄萎病,可以引起叶片和蕾铃的大量脱落,轻则减产10%,重则30-50%,且棉花的品质明显下降,那黄萎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重点是抓住育苗期、开花结果前的防治工作,在开花结果期喷洒菜果壮蒂灵,提高蔬菜的抗病能力。
此类病常选用的药剂主要有恶霉灵、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戊唑醇等,在药剂中加入新高脂膜,可提高药效,同时降低农药的蔬菜上的残留度。
除药剂防治外,合理施肥也非常关键,尤其增施磷钾肥可有效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减少发病的机会,那么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区别有哪些呢?
1、发病时间
枯萎病较黄萎病发病时间早,一般在子叶期就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苗期和蕾期;而黄萎病在3—4片真叶时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7—8月份的花铃期。
2、苗期症状
枯萎病病株的子叶和真叶出现黄色网纹,局部枯焦,严重的造成死苗,在不正常气候条件下出现紫红型和青枯型症状;黄萎病病株叶片叶肉褪色呈灰色或浅黄色,叶片看上去像西瓜皮的颜色和斑纹,叶缘向上翻,落叶型菌系可造成大面积落叶。
3、中后期症状
枯萎病病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小,顶端枯死或局部侧枝枯死,叶片出现黄色网纹和局部枯焦,雨季病部出现红色霉层;黄萎病一般不矮化,叶脉不变色,叶肉褪色使整叶呈西瓜皮状,叶缘枯焦,落叶型菌系可造成落叶光秆,一般下部先出现症状,向上发展,雨季病部出现白色霉层。
4、导管颜色
剖秆检查,染枯萎病导管变色较深,呈黑褐色;染黄萎病变色较浅,呈褐色。
以上是。
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识别及防治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识别及防治近年武宁县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发生趋势加重,2004年此病发病田率为1.5%,发病株率为0.6%;2006年此病发病田率为4.8%,发病株率为1.1%。
此病发生高峰在现蕾至花铃期,对产量影响大。
现将有关主要技术介绍如下:11.1枯萎病与黄萎病症状识别枯萎病。
子叶期开始发病,现蕾期、花铃期出现发病的手掌状枯斑。
严重时枯斑破碎脱落留下叶脉,呈“鸡爪状”。
病叶一般不脱落,但有的病株在后期也发生脱落。
病株根、茎、叶柄维管束呈淡褐色断续条纹。
22.12.22.32.42.5枯萎病与黄萎病防治实施植物检疫。
建立无病留种田和保种基地,调运种选用抗病品种。
品种抗病的强弱是夺取棉花高产的关无病土育苗。
采用无病土育苗可避免苗期病菌侵染,轮作倒茬。
坚持与禾本科、绿肥等作物实行1 ̄2年轮田间管理。
对发病棉田,前期要做好清沟排渍,降低子时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防止带病种子传播病害。
键,利用品种内个体之间的差异,选育抗病品种。
培育壮苗,提高棉株抗病能力,推迟发病。
作,可有效减少菌源,降低发病程度。
土壤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摘除下部老叶、空果枝,增加通风透光能力,及时清除病株,控制病害蔓延。
2.62.6.1药剂防治枯萎病。
在发病初期亩用14%枯黄基因素或80%乙高峰(一般在6月中下旬、7月下旬 ̄8月上旬)。
苗期可出现黄色或褐色网纹型、紫红型、黄化型、青枯型、皱缩型等症状,以网纹型为主。
在低温时有的棉株子叶、真叶部分或全部变黄或紫红色,出现黄化型或紫红型;在阴雨突转晴变暖时,有的棉株子叶、真叶不变色而迅速萎蔫,使全株或半株出现萎蔫青枯,呈现青枯型;有的棉株顶部叶片发生皱缩、畸形,叶片深绿且又硬又厚,出现畸形型;有的棉株子叶、真叶叶脉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绿色,出现黄色或褐色网纹型。
成株期有的棉株节间缩短,株型短小,枝叶丛生,出现皱缩型;有的棉株叶片变黄或紫红色,叶缘向下卷曲,从上部向下萎蔫,引起蕾铃脱落,出现黄化型;有的棉株半边叶片变黄,逐渐枯萎脱落成光秆,另半边枝叶仍保持绿色或顶部叶片或后期叶片全部脱落成光秆,出现顶枯型或光秆型。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提高棉花的抗
病能力,需要对棉花种质资源进行黄萎病抗性的剖秆鉴定。
剖秆法可以直接观察棉花内部组织的变化,因此可以更准确地评价棉花黄萎病的抗性。
剖秆前,需要进行相应的预处理,包括割伤棉花根部、灌氧等操作,以促进病菌的侵染和
病情的发展。
剖秆时,应将棉花秆切成约1cm左右的薄片,然后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其
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病理变化。
剖秆鉴定的结果可以根据秆的变化程度来评价棉花黄萎病的抗性,一般可分为四个等级:免疫级、抗性级、中抗性级和敏感级。
免疫级表示棉花内部无病变,抗性级表示病变
轻微或仅在秆表层出现,中抗性级表示病变较为明显且涉及内部组织,敏感级表示病变严
重且影响到整个秆的结构。
在进行棉花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割伤棉花根部时要注意避免造成过度伤害,以免影响病菌的侵染和病情的发展。
2.剖秆时要使用尖头刀片,尽量避免细胞组织的破坏,以保持秆的完整性。
3.在剖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相对潮湿的环境,以避免组织细胞的脱水和变形。
4.剖秆后要用带有缩胶作用的溶液对秆片进行涂覆处理,以避免秆片的反卷和变形。
综上所述,剖秆法是评价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可靠方法之一,对棉花良种选育和病害防
治具有重要意义。
棉花黄萎病、枯萎病是世界许多国家严重危害棉花的两大病害,也是我国棉花上的重大病害[1]。
二者常混合发生,被称为棉花上的“癌症”。
夏津县是植棉老区,近几年全部种植转基因抗虫棉,棉铃虫已不是棉花减产的主要因素,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发生成为制约棉花产量和品质的瓶颈。
1症状识别1.1棉花枯萎病症状棉花枯萎病为全株性系统侵染病害,棉苗子叶期即可表现症状,到现蕾期发病达到高峰,重病株大量死亡。
现蕾期过后,未死亡的病株逐渐恢复生长,症状趋向不明显或隐蔽。
到结铃后期,温度下降,病株可再次表现症状,棉株节间明显缩短,植株矮化。
叶片、蕾铃大量脱落,重者枯死。
在夏津县主要有如下几种典型的症状,同一病株有时可同时表现几种类型的症状。
一是黄网型。
多发生在湿度较大棉田,如刚浇水又遇大雨排水困难的低洼棉田。
子叶或真叶的叶脉变黄,叶肉保持绿色,形成黄色网纹状,随后病斑扩大,叶片枯萎脱落。
二是紫化型。
多发生在低温环境和盐碱地如新盛店镇个别盐碱地棉田。
子叶或真叶部分或全部变暗紫色,叶片略呈萎蔫状。
三是黄化型。
多发生在高温环境下。
子叶或真叶出现黄色或淡黄色病斑,并逐渐萎蔫死亡。
四是皱缩型。
病株节间缩短,株型矮小,叶片增厚、皱缩、深绿,重病株叶片萎蔫干枯脱落,提前枯死;轻病株能存活。
五是青枯型。
幼苗子叶或真叶的颜色不变,全株或半边叶片急性青枯死亡。
六是急性萎蔫型。
夏季大雨后,有些病株叶片突然萎蔫下垂。
七是顶枯型。
多发生在棉花生长后期。
病株自上而下逐渐枯死,叶、铃大量脱落。
1.2棉花黄萎病症状一般在现蕾期过后才开始出现,在花铃期大发生,夏津县主要分为枯斑型和落叶型(光杆型)。
一是枯斑型。
病株由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发展。
发病严重时,整个叶片枯焦破碎,脱落成光杆。
感病初期,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淡黄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并褪绿变黄色,叶片边缘向下卷曲;后期斑块扩大,但主脉及附近保持绿色;最后叶片焦枯,由下而上脱落。
病株一般不矮缩,可少量结铃,但早期发病重的植株较矮小。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一、黄萎病简介黄萎病是由黄萎病菌引起的棉花须根腐病,其病原菌主要攻击棉花的根系和下部茎秆,使植株萎蔫并最终死亡。
该病在我国南方地区较为普遍,在湿热季节尤为严重。
受黄萎病侵袭的棉花植株生长缓慢,花药不育,果铃不饱满,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研究黄萎病抗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剖秆鉴定原理剖秆鉴定是通过对棉花植株的根系和茎秆进行切割、观察,然后根据切面上的症状和内部组织的情况,来评价其对黄萎病的抗性能力。
剖秆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根系观察:观察根系部分是否有褐化、腐烂等病状,以及根系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 茎秆切面观察:观察茎秆切面是否有黄化、分解、褐化等症状,并评价其茎秆内部组织的结构和状态。
3. 抗性级别评定:根据根系和茎秆的观察结果,评定棉花抗黄萎病的级别,一般分为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四个级别。
剖秆鉴定是一种直观、快速、准确的评价方法,对于筛选抗性材料、评价抗性水平以及指导抗性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是对不同种质资源的黄萎病抗性能力进行评价和比较,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价抗性水平:通过剖秆鉴定,可以直观地观察和评价不同棉花种质资源对黄萎病的抗性水平,为选育抗性品种提供重要参考。
2. 筛选抗性材料:剖秆鉴定可以帮助选择出抗性较强的种质资源,为后续育种工作提供优良的遗传材料。
3. 指导抗性品种选育:剖秆鉴定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价新品种的抗性水平,指导抗性品种的选育。
4. 研究抗性机制:通过对抗性材料的剖秆观察和分析,可以探索棉花抗黄萎病的内在机制,为抗性基因的克隆和应用奠定基础。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对于筛选和选育抗性品种、了解抗性机制、促进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剖秆鉴定的技术要点1. 试验材料选择:选择不同种质的棉花材料,涵盖不同抗性水平,以便进行对照和比较。
2. 栽培管理:统一试验地的土壤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保证试验条件的一致性。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识别、发生与防治陈建军;翟炳轩;王锐;方红联【期刊名称】《农村科技》【年(卷),期】1998(000)007【摘要】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是两种世界性的真菌土传病害。
自60年代传人新疆以来,现已遍布南北疆棉区。
对新疆棉区的棉花生产已造成极大危害,成为新疆棉花危害最为严重的两大病害。
现将棉花黄萎病及枯萎病的发病区别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发病区别1.病原菌棉花枯萎病是真菌中的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瘤痤孢科的镰孢菌属。
黄萎病属真菌中的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淋色孢科,轮枝菌属。
2.危害症状(1)发病始期黄萎病一般现蕾期开始发病;枯萎病子叶苗期即可开始发病。
(2)发病时期黄萎病在棉株生长到7—8月开花结铃期达发病高峰;枯萎病在6月现蕾期前后达发病时期。
(3)叶形黄萎病病株叶片大小正常,先从下部开始发病,后向上发展,病叶初期,病叶边缘和叶脉之间的叶肉部分,局部出现淡黄色斑驳。
形成大规则状,后期病斑加深,呈黄色至褐色。
以后病斑相互连【总页数】2页(P2-3)【作者】陈建军;翟炳轩;王锐;方红联【作者单位】农七师车排子原种场;农七师车排子原种场;奎屯植物检疫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62【相关文献】1.夏津县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的症状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 [J], 王桂芳2.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识别及防治 [J], 陈燚;严群;卢新林;叶菁华3.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J], 吐松古丽·热合曼4.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J], 吐松古丽·热合曼5.北疆地区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 [J], 钱尚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棉花枯黄萎病的识别与防治措施
胡玲
【期刊名称】《新农村(黑龙江)》
【年(卷),期】2011(000)013
【摘要】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是世界性两大病害.在大多数产棉国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在我国枯萎病和黄萎病发生危害也十分突出,并列为植物检疫对象.rn棉花枯、黄萎病对棉株生育影响很大,尤其是枯萎病在苗期即可引起大量死苗,造成严重的缺
苗断垄、甚至毁种.幸存棉株,大多数生长衰弱或半边枯死、病株蕾铃脱落增加,现蕾数及结铃数显著减少,铃重减轻,衣指、子指变小,种子成熟度差,发芽率低,纤维品质差;棉花黄萎病虽然没有大量死苗现象,但苗株患病后叶片变黄,干枯脱落,导致结铃少、铃小,同样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棉花枯、黄萎病危害程度一般与发病时间早晚密切
相关,一般发生越早对产量、品质影响越大,一般减产15~20%,重者达60%以上.如黄萎病在9月中旬以后发病,对产量没有影响.
【总页数】1页(P38)
【作者】胡玲
【作者单位】河北省黄骅市农业局,河北黄骅061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冀南地区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2.阿克苏垦区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措施
3.棉花枯黄萎病常见症状及防治措施
4.南疆棉花枯黄萎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
施5.新疆阿拉尔垦区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